送饭
今年有一个“闰二月”,我想起了家乡的送饭习俗。我的家乡,两广交界的客家地区,有着一种具有特殊含义、历史悠久的送饭习俗。
这个“送饭”,当然不是我们日常见到的给人送餐。送饭,是当某一年中出现了闰月,在这个闰月里,家乡的外嫁女要亲自做好一餐饭带回给母亲品尝。希望生育自己的母亲能够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据说,家乡送饭这个风俗,起源于农耕时代,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常年都吃不饱,而又多了一个月出来,人们更没有食物充饥。每当有闰月到来时,大地青黄不接,外嫁了的女儿总会思念起自己的娘家人是否能吃饱肚子。所以,在这个月里,外嫁的女儿就会带上饭送给自己的母亲,顺便可以尽尽孝道。关于这个风俗的来源,还有一个说法:在很久之前,有一位老母亲身体虚弱,又因为没有得吃,已经奄奄一息了。但是,在吃了女儿在闰月送来的饭后,突然就气血旺盛,活了过来。这两种说法差异很大,又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无从考证其真伪了。
大前年,同样有一个“闰四月”,那一天,家里的爷爷奶奶早早就起床了,打扫卫生,买了村口的猪肉,抓起了阉鸡,说等待着亲戚的到来。我满脸疑惑,今天又不是节日、纪念日,到底是谁要来家里做客呢?问爷爷,爷爷笑着说:“是两个姑婆要来,等下要嘴巴响点,记得向姑婆问好!”我还是有些好奇,平时姑婆都是过节日和春节才会到来,为啥今天会一起过来呢?我想再问一次爷爷,但是看见他忙前忙后,就不追问了。
初升的朝阳,穿透厚重的云层,静静地洒在地面上,光斑点点。本应宁静的一天,又热闹了起来。我远远看到两个姑婆,一前一后,各自扛着大大小小的袋子,向家门口走来,额头上的两拙银发,显得有些沧桑。我一边着急地跑向厨房一边喊着:“公、婆,姑婆她们来到了。”奶奶放下了手中的菜刀,拿着毛巾着急的擦了擦手,连围裙也忘记脱,就向外头走去。爷爷也快速地往灶头里塞了些柴木,便起身外出。我紧跟在爷爷的身后,出到门外,两个姑婆已经来到了门口,奶奶正热心的接过姑婆手中的包裹,爷爷也凑上去帮忙。而我和家里的小孩,则是笑眯眯地跟姑婆问好。
还不等坐下来歇会,两位姑婆就着急地吩咐奶奶把袋子里面的饭倒出来,分给家人食用。奶奶拿来了一个大盆子,把两份饭倒在上面,多得快要溢了出来。一份是芋头猪肉饭,而另一份则是香菇粉豆胡萝卜饭,两种糯米煮的饭混合在一起,颜色鲜艳,香味浓郁,十分诱人。我们全家人或多或少都吃上了一点,这是习俗的要求,人人都能收到外嫁女的福。
我一口气吃了两碗,姑婆笑着问我:“好吃吗?”我点了点头。姑婆看着墙上祖母的画像,静静凝视,两只眯着的眼睛里,好像蒙上了一层透明的雾水,滴滴欲坠······
那时,祖母已经去世几年了,但姑婆久久不能释怀。姑婆讲,在艰难的岁月里,母亲舍不得吃,到哪里都带点东西回来给自己,而如今,生活越来越好了,老母亲却再也吃不上自己的送饭了。
现在,闰月送饭表孝心的风俗渐渐地被人遗忘,但是,我想:物质虽然不是缺乏的,但父母渴望外嫁的女儿能够有多一次机会回来看望自己的情感,亘古不变。
年复一年,闰月再现,愿爱与陪伴,这份感情一同传递到孤独的内心,敞开心扉,随意不羁地盛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