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洮砚赋》释义
【按语】洮砚,产于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洮砚镇硖地村喇嘛崖,自唐宋称为中国三大名砚之一。洮砚以其石色碧绿、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出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等特点享誉海内外,历来为宫廷珍品,文人墨客吟诗赞叹不已。关于“中国洮砚”的命名,来源于苏东坡《鲁直所惠洮河石砚铭》云:“洗而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郡洮岷,至中国。”故洮砚,唐宋始赞之,时值癸卯,《三上词话》作者亦照史秉笔歌赞并释义。
研墨月生,【采用比兴的写作手法。用砚研墨,墨水映月生辉。[晋]王恭《送刘宗实被荐之京》:“刀头见月夜飞鞍,楯鼻吹霜晓研墨。”】词换一阕;轩窗初日,新诗要兴。【比拟说法。研墨写文,诗要兴新,词要添阕。词一首为一阕;通常词分上下段,即上下阕。】帝里小陌,独有风骚;【帝里:即京都。[唐]李百药《赋得魏都》诗:“帝里三方盛,王庭万国来。”小陌:田野。泛指偏僻的地方。】薰风砚席,临池正名。【砚席:砚台与坐席,借指学习。临池:习字。借喻刻苦学习。此典来源于[晋]卫恒《四体书势》。[宋]曾巩《墨池记》:“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昆仑腾图,亿年屹立;藏王故里,每论老坑。岷山雪高,精神怎貌,执笔出彩春秋。【昆仑腾图-岷山雪高:地域形胜描述。昆仑腾图:中华民族的徽号和象征。藏王故里:藏王即西藏摄政俗称,自一世策墨林活佛阿旺楚成任西藏摄政开始,四任策墨林活佛都出自卓尼县,因此卓尼有藏王故里之称。[注]这里借喻卓尼具有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优势。精神怎貌:一个指精神状态,另一个指面貌状态。老坑:当地人称“窝子石”,通常称“坑子石”,或“老坑石”。唐朝开采在喇嘛崖附近的坑子,即“唐坑”,突出特点是石纹“直道”,通称“直道纹”,早已淹没在九甸站水库之下。喇嘛崖所处的“水泉湾”石料,名为“宋坑”,亦称“老坑石”,石料突出特点有不规则的纹路或图画,亦开采得已接近枯竭。出彩:比喻十分完美地展示自己的长处。】洮河石流,打磨于易,工匠于细何求。【打磨于易,工匠于细:化用《老子·德经·第六十三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制砚虽是小技,但需严谨和艺精。】千里铺练,万卷在望,时来运转出头。【时来运转:成语的谐音用法,指有了(洮砚)这块石头,运气好转。即石来运转。】
于是静忆天涯,甘南卓尼;【静忆:静思。[宋]晏几道的《诉衷情》:“凭觞静忆去年秋,桐落故溪头。”】洮水淼淼,赋有洮砚。有喇嘛崖,指点绿石;九甸峡谷,水晶拂面。【赋有:具有某种性格和气质。喇嘛崖:卓尼县洮砚镇硖地村喇嘛崖。绿石:指洮石。水晶:透明的水。九甸峡:即甘肃洮河九甸峡水电站。水库淹没了洮砚几处老坑。】大唐蓄砚,数柳公权;端歙墨湿,洮石结缘。【蓄砚:蓄藏、用砚。[宋]晏几道:《思远人》:“就砚旋研墨。”端歙墨湿,洮石结缘:比拟说法。指本来一贯只晓得用端砚、歙砚,如今还有缘认识了洮砚。墨湿:比喻说法。墨不干涸,意在蘸笔写字。[注]]据《三上词话.词谱》卷中之《踏青游·咏中国洮砚》注释考云:“清代吴兰修《端溪砚史·论砚》卷二引王世贞《宛委馀编》云:‘柳公权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卓尼一带),及好事者用未央宫铜雀台瓦。’”】随而路迢迢见敲诗,长安阔,研墨声。教坊记,暗香凝。向驿道,踏歌行。【教坊:唐时设置的专掌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与百戏等的教习、排练及演出等事务的机构。[注]衬托写作手法。自从大书法家柳公权用上洮砚,不管是宫廷的教坊里,还是驿站,就连踏歌时所唱的词儿都是运用洮砚所写,强调说明洮砚从唐朝始就已经名声在外了。】至宋恰填词唱新腔,大晟乐,宛转意。墨不涸,锦笺字。顾汴州,谁人识。【衬托写作手法。唱新腔:唱词调。[宋]蒋捷《柳梢青》:“学唱新腔。秋千架上,钗股敲双。”大晟乐:宋代宫廷的音乐机构。这里指歌谱里的文词也是用洮砚所写。顾汴州,谁人识:比拟说法。汴州:开封,北宋京都。】东坡《洮河石砚铭》云:“洗而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郡洮岷,至中国。”【《洮河石砚铭》:全称《鲁直所惠洮河石砚铭》(《苏东坡全集·铭五十七首》卷九十六)。郡洮岷,至中国:从洮州和岷州,到整个中国。以此来看,“中国洮砚”之称,可谓是苏轼所命名。】
时抵元明清兮,觅砚教人立影,经岁又是经年。【立影:站立起来的人或物的影子。[魏晋]陆机《赠顾彦先诗》:“立影对孤躯。”经岁又是经年:时空跨越。】打探山环迟留,倾崖石砾纵在,踏涉潮来水寒。【倾崖:向崖。[唐]李白《游泰山六首》之一:“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石砾:石块和沙砾。】此趣几经望穿,赏之赞之咏之,得之抚之开颜。【此趣:得到洮砚的兴趣。赏之赞之咏之:看到洮砚欣赏、赞美和咏诗。得之抚之开颜:得到洮砚后,情不至禁的抚摸,莫不兴高采烈。】一物其重,非一物而重,而重在其质;一器其抿,非一器而抿,而抿在有声。【物:从甲骨文中“牛”为形旁,“勿”为声旁。指实物或物件。这里指有形的洮砚。质:本体、本性、质量。抿:刷抹。擦拭。[清]黄文仪《夜雨》:“文坛灵不抿,剑气吐光芒。”抿在有声:擦拭起风声。此“风”指气场、感受和修心。[唐]白居易《琴》:“何烦故挥弄,风弦自有声。”[注]对“物”、“器”的钟爱,不在其本身,而在于其融入情感交流,达到养志的境界。】一纸其誊,非一纸而誊,而誊在习性;一框有字,非一框而字,而字在于正。【誊:誊写、抄录。蘸着用洮砚所研的墨水誊写或抄录,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某项任务,它还可以磨练人的习性和养成。框:写字用的四方框“字环”,有铁环、铜环等,即框压在纸上、环内写字。“框”,非一定要“框”,而在于把字写“正”。[注]比喻做人要守规矩。】一地行踪,非行踪而行,而行知于行;一生而奔,非为生而奔,而奔在有生。【行踪:行动所留的痕迹。[唐]曹唐《汉武帝将候西王母下降》:“树影悠悠花悄悄,若闻箫管是行踪。”行知:[清]曾国藩《送唐先生南归序》:“博求万物之理,以尊闻而行知。”行知,关键还在于行,行是知的桥梁。奔:《说文解字》:“奔,走也。”奔是劳动,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础手段。[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中就有关于伏羲的记载:“重农桑,务耕田。”有生:在生之年。[注]为生活而奔跑和拚命,赋予了人的一种自然法则,而人之所以还要“奔”,还有诠释着人类生命的意义在于劳动的社会规则。】峭拔之地,图画好容。淡泞所守,慷慨成风。寻山有凿,铺道景中。【好容:姣好的面容。引[梁]萧统、[唐]李善注《文选·五君咏》:“康(嵇康)美音气,好容色。”寻山有凿:寻遍整个喇嘛崖,到处都是凿石开路。铺道景中:凿石挖开出的路,何尝又不是一种景致。】
洮砚者,坑口隐于山腰之间,开掘伸于大河之下。猫腰百米触及矿带,手挽小心翼翼警戒。【坑口:挖掘洮砚石料洞口。坑:洮砚有老坑、新坑之说。大河之下:开掘洮砚石料,从喇嘛崖半山腰,从洞口沿伸到接近百米的河底。】运料口含油灯照明,一挪一拃汗水倾泻。【口含油灯:即未有矿灯之前,进坑洞采用煤油灯照明引路,洞里矮小不能直立,只能口衔油灯,把主要力量投放到挪运石料上。一拃:即五寸。】喇嘛崖上另侧两坑,半脚石阶半步难迈。晴天战战兢兢尚走,雨天行意迟迟勿快。【另侧两坑:即除了喇嘛崖上有洮砚坑洞,还有另外两处石料坑洞。】自古洮砚与命攸关,从来醮了血汗相写。【封坑洞之前,由于洞里设施落后,每年都发生采石砚工伤亡。】淬火成钢为炼,刻石花绽曰蕾。风起云涌说文,云动风送为彩。【淬火成钢:雕刻洮砚犹如在钢铁上雕花,形容工作强度之高之大。蕾:《唐韵》:“落猥切,音磊。蓓蕾,花绽貌。”《韵会》:“始华也。”说文:“文”,在“六书”中属于象形字。这里指云彩。“云彩”即“文采”。故才有“风起云涌说文”之说。】寻砚谓之寻宝,寻宝之道常在。冉冉流年相记,踪迹照径千载。【寻宝:得到洮砚是一种缘分。寻砚,何尝不是寻宝。寻宝之道:关键是一个“道”字。道,是宇宙,是万物万法之源,是力量是本性。】
洮砚者,大匠所造,镂空浮雕,因势取舍称奇。【大匠:技艺高超的人,类似大师。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洮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茂棣先生等。镂空浮雕:是制砚的流程及两种不同的技法。】卧犀波纹,栖于溪端,天然兴趣不疑。【卧犀波纹,栖于溪端:比喻卧在水中的犀牛而搅动水纹。】遥天渌水,宿润临池,笔走龙蛇之时。【宿润:见[唐]白居易《南池早春有怀》:“晴芳冒苔岛,宿润侵蒲岸。”笔走龙蛇:指挥毫书法。】丹青图障,焕文身照,点睛龙腾争驰。【图障:图画的屏风。点睛龙腾:化用“画龙点睛”成语。[注]指图画,言研墨,更说砚。】碧落星悬,素描点解。对花有香,缀句风派。云山微茫,气象豪迈。【碧落:泛指天上的意思。[唐]杨炯《和辅先入昊天观星瞻》:“碧落三乾外,黄图四海中。”点解:诸如讲清原由的意思。缀句:即写文。[注]讲典故,言研墨,更说砚。】故一方砚,古朴典雅,共赏气味相投。南风犹解,腹笥五经,织锦裁篇理由。【腹笥五经:比喻腹中有学问。[唐]钱起《送集贤崔八叔承恩括图书》:“还劳五经笥,更访百家书。”[宋]柳永《燕归梁》:“织锦裁篇写意深。字值千金。” 织锦:写字撰文所用的丝绸。裁篇:修文和篇章。[注]采用对比写作手法,言此而指彼。】然为环保计,坑封于壬寅孟夏,恐自此一砚难求耳。【坑封:即洮砚坑洞封存。壬寅孟夏:即2022年5月。】
《踏青游.咏中国洮砚》一阕云:【踏青游:词牌名。录于马同儒著:《三上词话·词谱》卷中,中国书店,2016年,第386-388页。】
曲水池边,绿净不羞黄膘。近对赏、好围争道。【黄膘:是洮砚的天然防伪商标。】着朝衣,鸭头绿,弄春犹小。【鸭头绿:即洮砚的一种像“鸭头绿”的颜色。[宋]谢薖《陈循中求赋高丽墨诗为作长句》:“老松收烟琢玄玉,可试洮州鸭头绿。”】杨柳袅。鹦哥意浓歌妙。频顾玉容还好。【鹦哥:即洮砚一种像“鹦哥绿”的洮砚。】
云锁洮河,崖上雨吹曾恼。寄河下、砚工探早。【崖上:即喇嘛崖。】说朝来,归照月,凌波来到。浮想杳。占墨尽吟不了。挥毫题香清晓。【凌波:指波涛。题香:题字、题画。】
注:原文见《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