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物语:过阴天
2020-09-24叙事散文李华新
乡村物语:过阴天
李华新写下这样的一个题目,花费了我几乎是三十六年的时间,我说的花费不是具体的时间长度,而是酝酿的向度,也是直到今日时时生出的一种挂念。因为这样的一种酝酿,不是一种具体的发酵过程,不是蒸馏出酒。于是想来依旧记忆犹新。所谓的
乡村物语:过阴天
李华新
写下这样的一个题目,花费了我几乎是三十六年的时间,我说的花费不是具体的时间长度,而是酝酿的向度,也是直到今日时时生出的一种挂念。因为这样的一种酝酿,不是一种具体的发酵过程,不是蒸馏出酒。于是想来依旧记忆犹新。所谓的“过阴天”实在是和雨季到来有关,天下雨只好歇工,可以窝在家里,不出工用,喝点小酒打发时光。那种过阴天的心情,其实和喝酒有关也无关,而是和心情相关。因为,你是否有了可以过阴天的权利,那也实在是农村中成人礼的一个象征,农村的半大孩子,喝酒了,或是父辈允许你上桌了,你可以和大人在一起喝酒了。似乎就是大人了。
不过,那是开始的过阴天,实在是与作为知青,对于前途的迷茫和对人生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心境大有关系。
因为有了喝酒的权利和自由,那么你人生的成年礼,似乎也就在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就像现在的孩子离开家上学,或是即使在当地上学,一进入高校,一开始和同学们有了可以自己支配自个喝酒的“权力”。那么,这也是你成人的开始。
那时,农村是大呼隆的劳动方式,是要打钟才出工的,或是吹哨子集体去干活。那种大呼隆的形式,谁干得孬和好,是要在完工后记工分。男性青壮年劳力要记十分,然后是依次递减。虽然自己也是成年男性青壮劳力,但是,作为下乡知青,来接受再教育。再加上农活不大会干,效率不高。因此,我们这些人也就不会记十分工。
那时,没有星期天,天天一样的重复劳动,也只有下雨才会终止这种劳作,盼着下雨的心情也很自然。
盼下雨干什么 ,过阴天。所谓的过阴天,就是下雨天无法到地里干活,就窝在家里和几个不错的兄弟哥们在一起喝酒。那时因为经常到老乡家帮工,主家表示感谢的方式,就是在一起喝酒,而喝酒的就能实现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那么喝酒就不仅只是一个口福,也有一种政治态度。愿意亲近农民,那么你就愿意沉浸在那种喝酒的欢快和氛围中。融洽,不是一种理性使然,更多的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投入,那会儿,我也学会了划拳,输拳,赢酒。赢拳,不喝。能喝到划拳的地步,那才会有酣畅淋漓的感觉。自然了要是能够喝到一醉方休,那才是真性情的表现。
现在在城市工作,人们自然不会有什么过阴天的说道、说法,那个时候所谓的过阴天,也是自己给自己找的乐子,也是为自己找一个喝酒的理由。其实,在农村的经历,学会喝酒是在下乡当知青时是开始的,后来又在农村的一家基层医院工作,喝酒的机会就更多了。在乡下工作,你如果不能喝酒不会喝酒,那就会没有人缘,而且是那时到乡下出诊,完了之后,那就是需要主家招待一番,说是招待其实就是一些农家普通的饭菜,要是遇到下了夜班,正好在那里又赶上有雨。那么一切就会很自然的要过过阴天了。在单位上如果是下雨,就诊的人少,就可以早早下班,或是在班上与两位老师之间,心照不宣会直接把酒问盏了。那时我20来岁,职责之一就是要照顾好这几位老先生,自然喝酒的功夫和本事也就大增。
一段时间之后,也就慢慢地放开了,而且是只要是有下雨的日子,那么就会策划这个事情,而且那种游戏也是很简单的,写上几个字,做成几个纸阄,分别写上钱数,然后会专门制作一个跑腿的阄,那是光跑腿不拿钱的。有几个人做几个,跑腿的阄是少不了的。谁要是拿得多,也没有怨言。那个抓到跑腿的也很愉快,敛起钱来立刻行动,有时馋了,酒肴的质量要高一些,就增添钱数,更多的时候,是能够凑成一壶酒几样小菜就成。
那个时候的酒便宜,是那种地瓜干酒,可就是这种瓜干酒,也是挺奢侈的,因为那时的一斤散酒尽管只有5、6毛钱,可是一斤茶叶、一斤肉才多少钱呀。那时食堂的一份红烧肉菜两毛钱,如此就可以看出喝酒是高消费。因此,平常的日子,不会为喝酒找点理由,可是假如是下雨天,或是到了连阴天,雨水不断,无所事事,那时又没有电视,看张报纸也不那么方便,而且报纸又少,书也不多,因而这阴雨霏霏,你不喝酒作甚。
过阴天那也是不能经常进行的,要是偶尔过一次还是可以的,可是假如是不是阴天下雨,也是过阴天,那就麻烦了,那就会成瘾。只是,阴天的时候,你不去凑堆,那么你也就不用参加抓阄。不过那时有位同来的知青,人很机灵,以图能够和领导搞好关系,在来年能够被推荐上工农兵大学生的名额,因此便经常和领导头头们在一起过阴天。不过我似乎对过阴天并不是十分热衷,人总是有点追求的好,尽管那时生活艰难,可是老是一醉方休总归不是长久之计,而且我对于文学的爱好和想写点东西的想法一直不绝,因此在与他人一样,下雨过阴天喝酒之外,更多的阴天过法,还是在那些个下雨或是不下雨的时候,或是夜晚,是在读书,是在写点自己的感悟,记得那时曾经接到县文化馆的一个创作任务,是一首名为“十年颂歌”的诗歌,而且是专门到县里住了一个月。期间所住的地方,就在现在章丘市老县委所在地,那个叫做“墨泉”的地方,那时是一溜平房,据说当年的红军书法家舒同,当年曾下放到这里,墨泉畔就是他研磨润笔的地方。现在的章丘百脉泉等处,还留有他的墨宝。前些年,又到那里去,墨泉依旧在,只是那溜平房早就被拆迁了。不知是曾经在墨泉边驻留过,还是自己的才情,是因为墨泉濡染的缘故,我现在依旧在写,只是“辜负”了“墨泉”滋养,依旧没成气候 ,只是现在不敢妄称是文学青年了,而只是一个喜欢为文的写手。行文到此,便觉得我的乡村物语,还是有必要写下去,比如,我乡村物语中的“城子崖”、“章丘大葱”、“李清照”、“县衙”、“墨泉”、“绣江河”“铁匠炉”等等,只要是坚持下去,也是会渊源不断的。自然这是后话。
后来的形势变了,不再推荐上大学了,而是恢复高考直接考试,因为这就为自己不再参加过阴天,找到了绝对的理由。因为要考试,既要拿出时间来学习,因此在保证不“脱离”群众的大局下,除了不时有选择地过阴天之外,更多时间还是放在复习功课,或是读书学习上。不过那时的过阴天,似乎是成为一种习惯,那时自己甚至是连收音机也没有的呀,所谓的听广播是听那种有线广播,是那种挂在门口的喇叭,由公社广播站转播的广播节目。具体的说是那个时候,在中央台有农广校的课程,再就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医学课程,考上了央视电大之后,不但需要经常调整值班时间,余下的时间就是应付考试,每每是考试之余,有顺利通过,最好的庆贺方式,就是我们这一帮人,痛快地过回阴天。
记得有一次和几位同事,晚上一同到另外同事家里喝酒,因为哪儿会儿既然是到家里去,我们除买上一些熟货制品之外,有时也到供销社去买瓶装酒,不过喝到一定程度,那些瓶装酒好像是觉得不过瘾了。还是那些瓜干酒最来劲,至少入口软绵、有回味,而且最大的好处是不上头。那天是从上午开始的,一直喝到午夜,接近黎明。结果是我们这四五个人,都不在屋里头,出去解手的时候,都各自不知去向了。我则是和老延(我们的内科医疗组长)都一头扎到村边的麦桔垛里睡着了。另外几位,也是各有千秋。这次阴天过得不亦乐乎,可是因为有了彼此醉酒的经历,之后关系也觉得顺当多了。至于一共喝了多少酒,也没有做具体的统计,只是老郭说,家里就都喝了个底朝天。这包括家里过去喝酒剩下的半瓶的 ,或是新打开的,再加上临时用玉米换来的瓜干酒,都喝了个不亦乐乎。老郭这人,有些虚和,可是人家是诚心请我们喝酒,诸位也就不做声了。这几位后来都做了院长,事后也说,看来在这里工作,没有过阴天的经历,也是难以有成就的呀。
后来,回到城里,干了其他的工作,一度喝酒就是工作,而且是每每自己也有那种不服气的豪气,于是喝酒喝着就喝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成绩,比如,为了争取一个广告合同,你需要和对方拼酒,就需要和对方喝成酒友,和对方的领导,尤其是那些分管广告的领导,需要不断用酒加深印象,因为拿钱的事情,最后自然需要领导一锤定音。这是为了工作,或许回到家里老婆还能原谅、可是,这种情况并不多见,更多的时候,男人的喝酒往往有一种情绪,尤其是平时有些过节或是不滑快的,见了面本来是想借一杯小酒缓解彼此的紧张关系,可是,往往是这酒喝起来,就会走样,就会因为喝酒时对方比你少喝了,或是你赢不了对方,就会窝着一股气,有时就会借酒发作,因此这酒就会喝出一些事端。
想想,还是那时候在乡下喝酒,比较简单,那时喝酒,都是喝自己的酒,谁也不想少喝,而且酒量也大都差不多。回到城里之后,自己也是一度负责农村面对工作,因此,这个时候的喝酒,就有了酒场交际的功能。喝酒就不仅只是喝酒了。只是,那些酒场上的一些朋友,随着一些人的退休,或是一些领导的离任,那些交杯换盏的逢场作戏,现在想来基本上没有什么深刻的记忆。而唯有那些年月自己与农村的那些同事、公社的一些干部喝酒的感触,现在却是更加栩栩如生了。而且是那些绵软的瓜干酒的感觉,好像是依然回味在心头。
前不久,故乡搞了一个品评家乡酒的征文,我也欣然命笔,并有幸获得了一个奖项,那些奖励不过是几瓶酒而已。但是这些酒确是有些来历,是用济南著名的南宋词人李清照命名的“清照酒”,对于李清照人们并不陌生,可是要是能够喝到清照酒的人,却并不多见。不过李清照的那种“载不动许多愁”的感觉,许多人却不会再次重演,而至于“人比黄花瘦”的经典感触,想必那时女人也饮酒,更是借酒浇愁的,她心中生出的千般苦楚,不仅是她南渡之后那种“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的心情流露;更有她与赵明诚罢职之前,离开建康转徙皖北的那种忧思和压抑。“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可见清照的饮酒,嗜酒、醉酒,“香消酒未消”和对北国故乡的相思,时常出现在梦中,继而出现在词中也就不难理解了。只是,现在用她的名字命名的系列酒,却不会是为营造千般愁绪而酿的。
瓜干酒,是那个年代的杯中物,也是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男人的口中之物,你可以想象那个时代生活的饥馑,一杯小酒的感觉,会在没有什么丰盛的酒肴的情况下,让人乐此不疲;不过人们喝酒的单纯,和无酒不欢的那般自娱自乐的精神,或是成为那个时代的酒神精神,现在想来,却是把人间万态都因酒的那份燃烧和自娱的欣喜或是愁苦,都一同火辣辣入肚了,不过酒香醇厚,人非亦是,有人在借酒浇愁,有人在借酒图一时之快,而有的人则是杯杯浊酒中都隐藏着心机.......
现在想来,不管是贫困、还是苦厄,不管是清贫或是窘迫,有酒的日子,总是可以告别短暂的苦恼,也是可以得到片刻欢愉的,那时几乎没有的精致酒具喝酒,现在想来却是相当痛快的,也是比较容易得到知己的理解,借酒一吐胸中块垒的日子,直到现在依旧是非常的怀念。
不可以做一个不能喝酒的男人,不可以借酒来隐藏自己心机,更是不可以用人为制造的酒局来达到某种目的,或是用灌酒的方式,看着他人的洋相来满足自己的另外一种发泄,自然更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快,来用自己的醉酒发泄心中的不满。
过阴天其实就是过过喝酒的瘾,就是为自己喝酒找一个合适的理由。独酌,也是有的,那是获得一种内心自省的一种选择;也可以找三五好友,天南地北神侃胡吹,或是有一情趣相投者,交杯换盏一醉方休。
因为雨依旧在下,酒局便不可轻易就撤。
寂寞和惆怅也只有在酒精的刺激作用下,才会不再低沉和寂寥。
喝酒,就是单纯的喝酒,就是在微醉中得到了那种酒神赐予你的快感,或是因为面对连绵的有雨的日子,不再让寂寞持续,不再使得自己孤独。那时喝酒,没有去想构建什么文化的观念,也不去想喝酒,还会有什么酒文化的噱头。只是,人心里都明白,我们的酒桌无论如何摆放,都不能摆脱我们这片乡土,因酒香渗透到土地和民风的力量和作用,当年曹操曾经在此为济南相的地方,是作为中国第一个田野考古进行发掘的地方,这里也是李清照的故乡,而以城子崖遗址命名的龙山文化,它作为由母系氏族社会转向父系氏族社会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一个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转折的结点,其实已经把远古子民的某种感情,现在依旧是在承续着。因为那些瓜干酒,用传统的方式自己就可以在家里酿造。这样的一个传统,即使到如今这里的人们也不曾丢失。
在山东省会济南市,据说是“先有平陵城,后有济南府”的,这是一片并不广袤却是肥沃的大地,也是由此而命名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时期的地方,这里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民风淳厚,行事实在,儒商辈出,我当年的那些酒友,现在依旧在这里工作,这个地方叫做龙山镇。他们至今依旧会喝以“清照”命名的白酒,只是那些包装已经变得精美,那些酒已经在并没有失去原有的风味。只是那些,沿村串乡沽酒的叫卖声不再有了;那些,用瓜干籴酒的日子,今天也不再来。
只是过阴天的习惯依然如故。
过阴天的心情是乡村的传统,那时并非知道有什么酒神精神或是中国的士大夫文人的酒神与才情之间的那种复杂的关系,而只是喝酒就喝个痛快,也不是什么曲水流觞的雅韵,或是闲云清风的那般闲适心情的自我陶醉,更不是细细品味那些个月夜在瓜棚花下饮酒的“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的潇洒,更无“三杯通大道,一斗和自然”的感悟。这些情调,是在离开那里之后随着阅历的增加,愁苦的增加而渐渐生出的。但是,其中也是有些愁苦和陶醉相伴的过过阴天,需要个理由的由头,还是很充分的。现在想来还是那时喝得就单纯,而且那些瓜干酒也是很纯净绵软甘甜的,是很传统的那种醇香。
(济南 李华新)
[ 本帖最后由 李华新 于 2010-6-28 10:16 编辑 ]
写下这样的一个题目,花费了我几乎是三十六年的时间,我说的花费不是具体的时间长度,而是酝酿的向度,也是直到今日时时生出的一种挂念。因为这样的一种酝酿,不是一种具体的发酵过程,不是蒸馏出酒。于是想来依旧记忆犹新。所谓的“过阴天”实在是和雨季到来有关,天下雨只好歇工,可以窝在家里,不出工用,喝点小酒打发时光。那种过阴天的心情,其实和喝酒有关也无关,而是和心情相关。因为,你是否有了可以过阴天的权利,那也实在是农村中成人礼的一个象征,农村的半大孩子,喝酒了,或是父辈允许你上桌了,你可以和大人在一起喝酒了。似乎就是大人了。
不过,那是开始的过阴天,实在是与作为知青,对于前途的迷茫和对人生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心境大有关系。
因为有了喝酒的权利和自由,那么你人生的成年礼,似乎也就在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就像现在的孩子离开家上学,或是即使在当地上学,一进入高校,一开始和同学们有了可以自己支配自个喝酒的“权力”。那么,这也是你成人的开始。
那时,农村是大呼隆的劳动方式,是要打钟才出工的,或是吹哨子集体去干活。那种大呼隆的形式,谁干得孬和好,是要在完工后记工分。男性青壮年劳力要记十分,然后是依次递减。虽然自己也是成年男性青壮劳力,但是,作为下乡知青,来接受再教育。再加上农活不大会干,效率不高。因此,我们这些人也就不会记十分工。
那时,没有星期天,天天一样的重复劳动,也只有下雨才会终止这种劳作,盼着下雨的心情也很自然。
盼下雨干什么 ,过阴天。所谓的过阴天,就是下雨天无法到地里干活,就窝在家里和几个不错的兄弟哥们在一起喝酒。那时因为经常到老乡家帮工,主家表示感谢的方式,就是在一起喝酒,而喝酒的就能实现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那么喝酒就不仅只是一个口福,也有一种政治态度。愿意亲近农民,那么你就愿意沉浸在那种喝酒的欢快和氛围中。融洽,不是一种理性使然,更多的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投入,那会儿,我也学会了划拳,输拳,赢酒。赢拳,不喝。能喝到划拳的地步,那才会有酣畅淋漓的感觉。自然了要是能够喝到一醉方休,那才是真性情的表现。
现在在城市工作,人们自然不会有什么过阴天的说道、说法,那个时候所谓的过阴天,也是自己给自己找的乐子,也是为自己找一个喝酒的理由。其实,在农村的经历,学会喝酒是在下乡当知青时是开始的,后来又在农村的一家基层医院工作,喝酒的机会就更多了。在乡下工作,你如果不能喝酒不会喝酒,那就会没有人缘,而且是那时到乡下出诊,完了之后,那就是需要主家招待一番,说是招待其实就是一些农家普通的饭菜,要是遇到下了夜班,正好在那里又赶上有雨。那么一切就会很自然的要过过阴天了。在单位上如果是下雨,就诊的人少,就可以早早下班,或是在班上与两位老师之间,心照不宣会直接把酒问盏了。那时我20来岁,职责之一就是要照顾好这几位老先生,自然喝酒的功夫和本事也就大增。
一段时间之后,也就慢慢地放开了,而且是只要是有下雨的日子,那么就会策划这个事情,而且那种游戏也是很简单的,写上几个字,做成几个纸阄,分别写上钱数,然后会专门制作一个跑腿的阄,那是光跑腿不拿钱的。有几个人做几个,跑腿的阄是少不了的。谁要是拿得多,也没有怨言。那个抓到跑腿的也很愉快,敛起钱来立刻行动,有时馋了,酒肴的质量要高一些,就增添钱数,更多的时候,是能够凑成一壶酒几样小菜就成。
那个时候的酒便宜,是那种地瓜干酒,可就是这种瓜干酒,也是挺奢侈的,因为那时的一斤散酒尽管只有5、6毛钱,可是一斤茶叶、一斤肉才多少钱呀。那时食堂的一份红烧肉菜两毛钱,如此就可以看出喝酒是高消费。因此,平常的日子,不会为喝酒找点理由,可是假如是下雨天,或是到了连阴天,雨水不断,无所事事,那时又没有电视,看张报纸也不那么方便,而且报纸又少,书也不多,因而这阴雨霏霏,你不喝酒作甚。
过阴天那也是不能经常进行的,要是偶尔过一次还是可以的,可是假如是不是阴天下雨,也是过阴天,那就麻烦了,那就会成瘾。只是,阴天的时候,你不去凑堆,那么你也就不用参加抓阄。不过那时有位同来的知青,人很机灵,以图能够和领导搞好关系,在来年能够被推荐上工农兵大学生的名额,因此便经常和领导头头们在一起过阴天。不过我似乎对过阴天并不是十分热衷,人总是有点追求的好,尽管那时生活艰难,可是老是一醉方休总归不是长久之计,而且我对于文学的爱好和想写点东西的想法一直不绝,因此在与他人一样,下雨过阴天喝酒之外,更多的阴天过法,还是在那些个下雨或是不下雨的时候,或是夜晚,是在读书,是在写点自己的感悟,记得那时曾经接到县文化馆的一个创作任务,是一首名为“十年颂歌”的诗歌,而且是专门到县里住了一个月。期间所住的地方,就在现在章丘市老县委所在地,那个叫做“墨泉”的地方,那时是一溜平房,据说当年的红军书法家舒同,当年曾下放到这里,墨泉畔就是他研磨润笔的地方。现在的章丘百脉泉等处,还留有他的墨宝。前些年,又到那里去,墨泉依旧在,只是那溜平房早就被拆迁了。不知是曾经在墨泉边驻留过,还是自己的才情,是因为墨泉濡染的缘故,我现在依旧在写,只是“辜负”了“墨泉”滋养,依旧没成气候 ,只是现在不敢妄称是文学青年了,而只是一个喜欢为文的写手。行文到此,便觉得我的乡村物语,还是有必要写下去,比如,我乡村物语中的“城子崖”、“章丘大葱”、“李清照”、“县衙”、“墨泉”、“绣江河”“铁匠炉”等等,只要是坚持下去,也是会渊源不断的。自然这是后话。
后来的形势变了,不再推荐上大学了,而是恢复高考直接考试,因为这就为自己不再参加过阴天,找到了绝对的理由。因为要考试,既要拿出时间来学习,因此在保证不“脱离”群众的大局下,除了不时有选择地过阴天之外,更多时间还是放在复习功课,或是读书学习上。不过那时的过阴天,似乎是成为一种习惯,那时自己甚至是连收音机也没有的呀,所谓的听广播是听那种有线广播,是那种挂在门口的喇叭,由公社广播站转播的广播节目。具体的说是那个时候,在中央台有农广校的课程,再就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医学课程,考上了央视电大之后,不但需要经常调整值班时间,余下的时间就是应付考试,每每是考试之余,有顺利通过,最好的庆贺方式,就是我们这一帮人,痛快地过回阴天。
记得有一次和几位同事,晚上一同到另外同事家里喝酒,因为哪儿会儿既然是到家里去,我们除买上一些熟货制品之外,有时也到供销社去买瓶装酒,不过喝到一定程度,那些瓶装酒好像是觉得不过瘾了。还是那些瓜干酒最来劲,至少入口软绵、有回味,而且最大的好处是不上头。那天是从上午开始的,一直喝到午夜,接近黎明。结果是我们这四五个人,都不在屋里头,出去解手的时候,都各自不知去向了。我则是和老延(我们的内科医疗组长)都一头扎到村边的麦桔垛里睡着了。另外几位,也是各有千秋。这次阴天过得不亦乐乎,可是因为有了彼此醉酒的经历,之后关系也觉得顺当多了。至于一共喝了多少酒,也没有做具体的统计,只是老郭说,家里就都喝了个底朝天。这包括家里过去喝酒剩下的半瓶的 ,或是新打开的,再加上临时用玉米换来的瓜干酒,都喝了个不亦乐乎。老郭这人,有些虚和,可是人家是诚心请我们喝酒,诸位也就不做声了。这几位后来都做了院长,事后也说,看来在这里工作,没有过阴天的经历,也是难以有成就的呀。
后来,回到城里,干了其他的工作,一度喝酒就是工作,而且是每每自己也有那种不服气的豪气,于是喝酒喝着就喝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成绩,比如,为了争取一个广告合同,你需要和对方拼酒,就需要和对方喝成酒友,和对方的领导,尤其是那些分管广告的领导,需要不断用酒加深印象,因为拿钱的事情,最后自然需要领导一锤定音。这是为了工作,或许回到家里老婆还能原谅、可是,这种情况并不多见,更多的时候,男人的喝酒往往有一种情绪,尤其是平时有些过节或是不滑快的,见了面本来是想借一杯小酒缓解彼此的紧张关系,可是,往往是这酒喝起来,就会走样,就会因为喝酒时对方比你少喝了,或是你赢不了对方,就会窝着一股气,有时就会借酒发作,因此这酒就会喝出一些事端。
想想,还是那时候在乡下喝酒,比较简单,那时喝酒,都是喝自己的酒,谁也不想少喝,而且酒量也大都差不多。回到城里之后,自己也是一度负责农村面对工作,因此,这个时候的喝酒,就有了酒场交际的功能。喝酒就不仅只是喝酒了。只是,那些酒场上的一些朋友,随着一些人的退休,或是一些领导的离任,那些交杯换盏的逢场作戏,现在想来基本上没有什么深刻的记忆。而唯有那些年月自己与农村的那些同事、公社的一些干部喝酒的感触,现在却是更加栩栩如生了。而且是那些绵软的瓜干酒的感觉,好像是依然回味在心头。
前不久,故乡搞了一个品评家乡酒的征文,我也欣然命笔,并有幸获得了一个奖项,那些奖励不过是几瓶酒而已。但是这些酒确是有些来历,是用济南著名的南宋词人李清照命名的“清照酒”,对于李清照人们并不陌生,可是要是能够喝到清照酒的人,却并不多见。不过李清照的那种“载不动许多愁”的感觉,许多人却不会再次重演,而至于“人比黄花瘦”的经典感触,想必那时女人也饮酒,更是借酒浇愁的,她心中生出的千般苦楚,不仅是她南渡之后那种“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的心情流露;更有她与赵明诚罢职之前,离开建康转徙皖北的那种忧思和压抑。“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可见清照的饮酒,嗜酒、醉酒,“香消酒未消”和对北国故乡的相思,时常出现在梦中,继而出现在词中也就不难理解了。只是,现在用她的名字命名的系列酒,却不会是为营造千般愁绪而酿的。
瓜干酒,是那个年代的杯中物,也是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男人的口中之物,你可以想象那个时代生活的饥馑,一杯小酒的感觉,会在没有什么丰盛的酒肴的情况下,让人乐此不疲;不过人们喝酒的单纯,和无酒不欢的那般自娱自乐的精神,或是成为那个时代的酒神精神,现在想来,却是把人间万态都因酒的那份燃烧和自娱的欣喜或是愁苦,都一同火辣辣入肚了,不过酒香醇厚,人非亦是,有人在借酒浇愁,有人在借酒图一时之快,而有的人则是杯杯浊酒中都隐藏着心机.......
现在想来,不管是贫困、还是苦厄,不管是清贫或是窘迫,有酒的日子,总是可以告别短暂的苦恼,也是可以得到片刻欢愉的,那时几乎没有的精致酒具喝酒,现在想来却是相当痛快的,也是比较容易得到知己的理解,借酒一吐胸中块垒的日子,直到现在依旧是非常的怀念。
不可以做一个不能喝酒的男人,不可以借酒来隐藏自己心机,更是不可以用人为制造的酒局来达到某种目的,或是用灌酒的方式,看着他人的洋相来满足自己的另外一种发泄,自然更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快,来用自己的醉酒发泄心中的不满。
过阴天其实就是过过喝酒的瘾,就是为自己喝酒找一个合适的理由。独酌,也是有的,那是获得一种内心自省的一种选择;也可以找三五好友,天南地北神侃胡吹,或是有一情趣相投者,交杯换盏一醉方休。
因为雨依旧在下,酒局便不可轻易就撤。
寂寞和惆怅也只有在酒精的刺激作用下,才会不再低沉和寂寥。
喝酒,就是单纯的喝酒,就是在微醉中得到了那种酒神赐予你的快感,或是因为面对连绵的有雨的日子,不再让寂寞持续,不再使得自己孤独。那时喝酒,没有去想构建什么文化的观念,也不去想喝酒,还会有什么酒文化的噱头。只是,人心里都明白,我们的酒桌无论如何摆放,都不能摆脱我们这片乡土,因酒香渗透到土地和民风的力量和作用,当年曹操曾经在此为济南相的地方,是作为中国第一个田野考古进行发掘的地方,这里也是李清照的故乡,而以城子崖遗址命名的龙山文化,它作为由母系氏族社会转向父系氏族社会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一个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转折的结点,其实已经把远古子民的某种感情,现在依旧是在承续着。因为那些瓜干酒,用传统的方式自己就可以在家里酿造。这样的一个传统,即使到如今这里的人们也不曾丢失。
在山东省会济南市,据说是“先有平陵城,后有济南府”的,这是一片并不广袤却是肥沃的大地,也是由此而命名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时期的地方,这里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民风淳厚,行事实在,儒商辈出,我当年的那些酒友,现在依旧在这里工作,这个地方叫做龙山镇。他们至今依旧会喝以“清照”命名的白酒,只是那些包装已经变得精美,那些酒已经在并没有失去原有的风味。只是那些,沿村串乡沽酒的叫卖声不再有了;那些,用瓜干籴酒的日子,今天也不再来。
只是过阴天的习惯依然如故。
过阴天的心情是乡村的传统,那时并非知道有什么酒神精神或是中国的士大夫文人的酒神与才情之间的那种复杂的关系,而只是喝酒就喝个痛快,也不是什么曲水流觞的雅韵,或是闲云清风的那般闲适心情的自我陶醉,更不是细细品味那些个月夜在瓜棚花下饮酒的“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的潇洒,更无“三杯通大道,一斗和自然”的感悟。这些情调,是在离开那里之后随着阅历的增加,愁苦的增加而渐渐生出的。但是,其中也是有些愁苦和陶醉相伴的过过阴天,需要个理由的由头,还是很充分的。现在想来还是那时喝得就单纯,而且那些瓜干酒也是很纯净绵软甘甜的,是很传统的那种醇香。
(济南 李华新)
[ 本帖最后由 李华新 于 2010-6-28 10:16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