嘈杂里的书院光芒
梅锦明
东林书院在无锡城区解放路与人民路交汇处,一个繁华又热闹的地方。离我住地近六十里,开车去,路途远,停车难;乘公交车去,两次换乘,上上下下,两个小时,也难。再难,这次因为参加一个活动,我还是去了。
大门还是明清样子,古色古香的吸引人。我走进去,看到一派时尚的店家装饰,脑子里一片茫然,想这是大门吗?男老板从外面追进来,问我喝茶?这才发现这里已不是大门,成了高品位的茶室。看一眼价目,吓一跳,赶紧对男老板说我要进东林书院,他说门在西边。
退出来的我,沿老建筑向西走,想,本来堂堂正中的东林书院大门,怎么改到僻西开了?老宅是讲究风水的,僻西开门什么意思?《西游记》《西厢记》、西门庆、西瓜……哦,“西”里多的是文化?喝西北风、东躲西藏、日薄西山、东张西望、东拉西扯……似乎“西”又有点悲凉和不靠谱?反正,我这样的笨人是想不透布局人的深意的。要深刻理解的东西太多,我总理解不了,总一二再三的理解,似乎理解了还理解不了。有时连出恭时都抓紧理解,弄得家人常常骂我占着马桶臭气冲天。
古门房里守着个中年女服务员,我问她哪里买票?她哈哈大笑,笑得很真诚。她说:“不卖票都五六年了……”我心里咯噔一下,哦哦,免门票多好的事呀。可见我至少五六年没有来过东林书院了,别怪女服务员笑我,无非说我:乡下人,不见世面的乡下人……笑吧,可笑之人必有可笑之处。
不过,不来又怎样?无非这里里里外外一家又一家高贵的茶室挣不到我一分钱,无非我对于这些茶室没有一个高贵的身价,也无非东林文化稳稳妥妥睡我心里,过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安宁日子……穿过恢弘“东林旧迹”古牌楼,我想无非就无非吧,现实生活里,我还是我,来与不来影响不了我的生活,也影响不了我的愚笨和孤陋寡闻。
东林书院似乎大变了样,当然只是与我早先看过的相比,也当然不可能与顾宪成1604年重建时的相比。那时我的祖上刚从光福辗转迁来梅家巷,顾于生计都来不及,肯定没有人到过东林书院,所以无从比较才心安理得。
眼下看到,更多像了后花园,或者大杂园。这个想法从心里冒出来,吓我一跳,这不是对东林书院的不敬和冒犯吗?
这里曾经,从宋朝1111年杨时创建到明朝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等人重建,可谓是威震中国文化的一块神圣领地,即读书人的精神家园。但眼下就是眼下,说是一座美不胜收的公园也不足奇。满地开着花,有菖蒲、杜鹃、紫藤等等。东边弓河,河外解放东路,隔河看得到大车小车电瓶车自行车来来往往,人流熙熙攘攘。西边有塘,一汪清水,一只巨大的宜兴茶壶正从弯曲的嘴巴里倒出水来,潺潺的流水声。一河清水波光里倒影着亭台楼阁,灵动得很。塘里有只白天鹅、有只花斑羽毛的鸭子,一会儿游动,一会儿梳理羽毛,给一塘清河增添了不少生气,是人带不来的那种生气。几处树荫下、鲜花旁,几堆大妈开着手机音响正卖力地扭来扭去跳广场舞。音响尖刺,衣着艳俗,姿态丑陋。我想“书院”两个字对她们只是“公园”,她们对于书不会感兴趣,也可能从来没有兴趣;对于书院透出的气氛、对于书院墙上挂的顾宪成名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于丽泽堂墙上的“为道为法为则,守先待后,不淫不移不屈,知命达天”……一概感不了兴趣,她们兴趣和兴致勃勃的只是展示她们是“可爱女人”,是幸福感满满的有钱女人。此时此刻,我却不仅接受不了她们的兴趣,还从她们的身体上、脑子里感受到的全是厌恶。真的全是厌恶。我像吃了苍蝇一样倒胃,唯恐避之不及,只想堵住耳朵,只想闭起眼睛。我躲躲闪闪走在书院的角角落落,情绪有些烦躁。
我想,跳过舞,出过汗,但愿她们回去后能洗个冷水澡,冷静下来,读点东林书院的历史和文字,然后觉醒起来、明事起来。
书院靠西,一座明清厢房前,一塘黄石垒岸的清水边,一红袍女子,怀抱琵琶;一蓝褂男子,手持三弦,双双端庄而坐。他们一边弹奏乐器,一边唱开评弹。好不风雅,好不精彩。这倒是书院的本色,散发出一抹浓浓的文化气场。我想,百姓应该最是喜闻乐见了,这做法好,一百个好。理由是好在,书院有责任传承和光大我们的地方文化、特色文化,这是书院的正经事。
一扫而光大妈们惹起的厌恶,我像许多驻足聆听的人一样,边观赏,边静心的听,心情不由舒畅起来。弹词听懂的不多,但悦耳的乐曲、吴侬软语的唱腔,实在令我陶醉,觉得今天再艰难地到来一趟也值得了。我时不时拿出手机拍照、录像。水塘里白天鹅和鸭子一动不动的浮在水面上,好像它们也被评弹唱词、乐曲所感染,像了岸上人一样听得入迷。评弹结束,又上场一男一女,穿戴锡剧盛装,一场锡剧《珍珠塔》片段,就在那块青砖地上表演。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唱词耳熟能详,悦耳动听。哦哦,这么好的春光,这么好的场所,这么好的景致,真是情景交融、人文共鸣、古今穿越,我在心里赞美不已。
结局很出人意料之外,当演出戛然而止时,我发现了演出背后的真相。
原来,演出平台对边的明清平房里,即那座从古至今叫“心鉴斋”的雅致平房里,一班重要又显贵的要人在观看。他们一边喝着好茶,桌上还有水果,一边津津有味地聆听苏州评弹、观看锡剧表演,好不自在,好不享受,好不幸福。他们才是这场演出享用的真正主人。对的,坐着特供的场所——心鉴斋,看着特供的演出——评弹、锡剧,接受着特供的服务——好茶、水果。我注意到,当两演员兴致勃勃再要演出第二场时,心鉴斋的后门轻轻打开,这班人大概率不想看了,或者没有了兴趣,还或者他们临场“心鉴”到了什么,来了一点“斋”的觉醒……他们鱼贯而出,有人拱起腰在侧边点头哈腰引路,有人伸长手臂围挡我们这些开心的蹭戏者,怕我们惹出哪怕一点点靠近的举动。
瞎猜一下,也许他们是来指点书院江山的,这倒是幸事,但愿是大幸事。东林文化的光芒突然在我眼前亮起来。或许他们只是为享受一番东林文化大餐,反思一下东林文化的弊端,当然还包括感受一下对他们的崇敬、仰慕……
当贵人们一溜烟远去,蹭戏者鸟兽状散尽,书院恢复了平静。平静得像一团死水。
我心里却像刚刚进书院看到跳舞大妈一样,平静不起来,只是不敢再说出“厌恶”两个字。其实,眼见他们衣冠楚楚、文质彬彬、中规中举,我也“厌恶”不起来。只是我发现,这个时刻我在他们面前做了贼,就是孔乙己说的“窃”。我偷看了专为他们演出的好戏。钱肯定是要有人出的,礼品估计也少不了,反正演出总是要代价的,这太正常不过了。我不花一分钱,躲在一边,踮起脚尖偷偷的看,拉长耳朵偷偷的听,还偷偷的乐,偷偷的赞美不已,实在不道德,有失脸面,自感惭愧。
何况,即便我打心底迸发出的所谓正能量赞美,又有何用?我只能像阿Q,让自己在自己的赞美里自得其乐,自我表达。
东林书院弓河对边的解放路上,汽车、电瓶车、行人夜以继日的川流不息,这种嘈杂、喧闹、光怪陆离,少不了一定会感染进东林书院。东林书院即使再书生气,也无法回避生存的口粮,弓河边上的几个茶室也许就是。为吸引客户,弓河上架了座小桥,看似小桥流水,入心入景,进进出出的尽是红男绿女,他们秀着生活的丰富、富贵,经济魔法在这里高速的运转。我看到牌子上有的套餐480、360元,我是万万吃不起的,看一眼都心惊肉跳。
“东林旧迹”牌楼毕竟高高耸立,虽然挡不住各种各样嘈杂、喧哗的汹涌侵扰,但书院里丽泽堂、依庸堂、心鉴斋、三公祠、正心亭等等,从四百多年前穿越而来的光芒,永远也侵扰不了、淹没不了,那是浸透在每个读书人骨子里的光芒。
东林书院“旧迹”累累,但愿四百多年前的“风声雨声读书声”踏着历史的节奏,终会在这里汇聚;“家事国事天下事”,循着百姓的心声,终会凝聚成前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