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四明
从空中俯瞰四明大地,绿得如铺了一层地毯让人心醉,地毯上水网纵横沟河密布,阳光照射波光粼粼,像是随手扔下满把珍珠。
四明坐落在射阳河南岸,射阳河像是一条玉带,从四明上游的缪港,弯弯曲曲向下,在四明连续绕了八个湾,把四明绕成了四个半岛和一个小岛。射阳河的水透亮清澈,潋滟温馨,温柔欢快的流淌,悄无声息地涌入大海。四明的绿如画家调色板上调出来的,碧绿滴翠,耀眼清新。绿色的大地,湛蓝的天空,像一幅诗意浓厚的油画,走进去让人流连忘返。
据史料记载,四明明初有人居住,叫王港,万历年间迁到河口,叫王港小河口。王姓人家在门前书写对联,“四围春色,明察秋毫”,四明因此而得名。
父辈们说咱们是从苏州阗门迁过来的,而我则是土生土长的四明人。离开四明前,我对四明最深的印象是土地低洼,一下雨倾刻间农田都积满水,因此庄稼是不高产的。庄稼不高产村民们就不富裕,且四明交通偏远,道路桥梁设施又差,几乎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和桥,我家附近那座桥就是木棍架的,农忙时不知有多少人连人带着收获栽下河去,“锅底洼”, “北大荒”,四明人所共知,名副其实。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可以说是穷则思变。四明经济虽然很落后,但四明儿女勤劳好学的精神是全县出了名的,从七八十年代始,四明考出去的人才如火山般喷发,一句经典语言在全县流传至少30年,说的是县上的部委办局没有一个没有四明人的。此言不虚,我工作后不要说县上的部委办局了,国家机关和省里回到四明探亲的,每每都能见到,我就曾陪在乡政府工作的二哥在田头边接待过一位从香港回村探亲的女士。
没有从学校考出去的四明人,也没有听天由命留守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他们苦苦追求充满阳光的人生道路,有的人用手中的一支笔就写出一条道来。最让人称道的是回乡青年颜玉华写报道,不仅写出精彩文章,还当上了乡长走进国务院大会堂,与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面对面交流,被李鹏总理称为“小总理”,这件事上了全国各大媒体的头条。
四明人除了自学成才外,很多人还漂泊异乡打工创业,通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在不同的行业成就自己的人生梦想。针对遍布全国各地的四明人脉资源,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四明曾经出版过一本《天南地北四明人》的书,书上收录了上千位在外任职和创业有成的四明人的信息,这本书我当着名著一样收藏在我的书房里。
《天南地北四明人》是上世纪90年代收录出版的,要是现在收录估计上万人也不至,因为留在四明的都是六七十年出生的人,三分之二的人都出去了,随便走到哪个城市,只要在微信群里一呼,肯定会有四明人出来接待你。
去年出差济南回来路过莱芜时,一个四明老乡打电话给我,请我一定到他企业看看。原来是我小学老师的弟弟陈钢在这里创办地毯项目,项目是当地的规上企业,生产的地毯全部销往欧美,就那场地规模和火红的生产车间就让我惊得掉了下巴,这企业在咱四明打着灯笼也找不到啊!
今年出差河南郑州,听村里人说,村里的小杨十几年前去河南打工,不知道怎么样了,请我无论如何去看看。回来前,我专门联系了小杨,小杨听说我在郑州,热情接待我去他企业。那是一个郑州重工业的机械制造项目,生产采矿的钻头,我看到锃亮的钻头一排排站放着,像是炮弹,企业有180个员工,小杨说三年疫情厂里没退一个兵。厂里员工看到他喊杨总,我看不像,小杨低调谦虚,不善言吐,一身的油灰,他的副手告诉我,杨总平时和员工一样在车间工作,往往弄得前来洽谈业务的客商不知道谁是老总。
小杨叫杨志华,一个80后青年,11年前还在老家四明种地,11年后成为郑州名副其实的项目老总,设备投入两个亿,年入税300万。我不由的感慨,四明人真牛!
我也是四明自学队伍中的一员,每回四明心情振奋且激动,梦中的那片水绿已今非昔比。新时期的四明在历届党委政府的努力下,全镇所有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全部更新一遍,宽敞的硬质路面网一样的镶嵌地毯上,射阳河沿岸新建的各种电站摆兵布阵般严阵以待,农田也被整理成高标准粮田,“锅底洼”成了全县现代农业的典范,四明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射阳大米”的主产区。
最近,四明大地上发生两件超越历史的大事,四明人民为此而欢欣鼓舞,一是沈海高速四明出口开工建设,另一个是浙江客商投资18个亿建设工业创业园项目成功签约落地,两件大事足以再次改写四明的历史。
水绿是四明的生态名片,如果你去过四明,你就会发现射阳河弯弯曲曲环绕成的那个岛和半岛,像个婴儿在蓝天白云下静静的躺着,她睡得很香,那是丰富的水绿资源人间仙境,你要是有深度高瞻的战略眼光,那就请你去唤醒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