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遥远而模糊的梦——蒲松龄与九仙山
2020-09-24叙事散文周施梅
五月的九仙山树木繁茂,郁郁葱葱,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开得如火如荼,宛若一片绚丽的云霞。茂密的树林深处有一清澈的溪水,溪水岸边有户人家。小小庭院四周用碎石垒砌,墙边种了花草,此刻开得正艳,姹紫嫣红的花朵探出矮矮的墙头,煞是好看。小庭院里有棵杏树,
五月的九仙山树木繁茂,郁郁葱葱,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开得如火如荼,宛若一片绚丽的云霞。茂密的树林深处有一清澈的溪水,溪水岸边有户人家。小小庭院四周用碎石垒砌,墙边种了花草,此刻开得正艳,姹紫嫣红的花朵探出矮矮的墙头,煞是好看。小庭院里有棵杏树,生得枝繁叶茂,一颗颗半红半青的杏子结满了枝头在风中摇动,情境极其诱人。不远处的小路上,一位身穿白长衫颇有些仙风道骨的男子正飘然而来。
这正是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的暮春时节。飘然而来的男子即是号柳泉居士,世人称“聊斋先生”的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康熙十八年三月,已写作狐鬼小说并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
蒲松龄喜欢观赏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和风俗民情。康熙九年秋,也就是他三十岁那年,应江苏宝应知县、同邑友人孙蕙之聘,南游做幕宾。这时的宝应乃苏北古邑,隶扬州府辖,地处淮河下游并临大运河,迎送官员驿站供应繁重;又遭遇连年水灾,土地村舍俱淹,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蒲松龄代孙蕙共拟书启、文告等稿90余篇,体现灾区的惨状、百姓的生存困苦等等,帮助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使当地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也因此为孙蕙赢得了政绩和廉政的声誉。
就是通过这次南行,他目睹了仕途的险恶与社会的黑暗,也看到了百姓的疾苦,同时,南游期间沿途观赏到的自然景色以及苏北水乡的秀丽风光也让他更加热爱大自然。但因家境贫寒,生活清苦,到外地旅游较少。后来他曾随淄川文人高珩、唐梦赉等游览齐鲁山水,东去劳山,南登泰岱。这期间留下了不少文字,其中有一首题为《客邸晨炊》的诗:
大明湖上就烟霞,
茆屋三椽赁作家。
粟米汲水炊白粥,
园蔬登俎带黄花。
这首诗写出了他对大明湖的印象,也表达了内心对诗意田园生活的渴望。
饱经生活沧桑和磨难的蒲松龄看透了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让他深恶痛绝,百姓的贫穷困苦令他痛心。他自幼喜欢民间文学,于是,搜集一些精怪鬼魅的奇闻异事,创作出深受世人喜爱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通过这部小说揭露官僚统治的黑暗,官贪吏虐,欺压百姓;讥讽科场考官昏庸,嘲谑炎凉世态,赞美纯洁的爱情,寄托理想追求。
这年已六十三岁的他因山东按察使于成龙慕名其才华,邀请他到济南作客。一生穷困潦倒的他,蔑视世俗庸人,深感怀才不遇,与许多文人墨客一样,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他是多么愿意将满腹的才华和心事说给山川河流,花草树木乃至飞禽走兽,让那一声沉重的叹息在山谷久久回荡。于是,返乡之际,他独自悄然来到了九年前好友陪同他游玩过的五莲九仙山,来到了当年住过的这户人家。
这户人家只有三间茅屋,一个小院,一对慈眉善眼的老夫妇。老翁姓李,比蒲松龄大十岁,已七十三岁,老婆婆也已年过七十,他们靠砍柴种地维持生活。此刻,正在墙外菜地浇水的李翁一抬头,恰好看见了正走来的蒲松龄。九年未见,李翁却一眼就认出了蒲松龄。李翁惊喜地喊了起来:“聊斋先生来了啊!”,正在喂鸡的李婆婆听见了,也走了出来。蒲松龄加快了步子,笑着向他们走来。
蒲松龄来到了这对老夫妇面前,与李翁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李婆婆忙不迭地给坐在杏树下的蒲松龄倒了碗热茶水,蒲松龄端起刚要喝,庭院外响起了一阵嘈杂的马蹄和说话声。
原来是本地的县令闻听写“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蒲松龄到此,忙命人找寻而来。县令听说山东按察使于成龙对蒲松龄极为赏识,想通过蒲松龄替自己说好话,并希望蒲松龄先生为他写一块“两袖清风”的字匾。来人带来了金银以及绢匹等丰厚的礼物,说明来意,要直接将蒲松龄接回县衙门。李翁夫妇吓得躲到一边,不知如何是好。蒲松龄听来人说明来意后,沉吟了片刻后端起了茶碗。
他喝了几口水,慢慢抬起头对来人说“多谢好意。县令乃一县之父母,当该为民做事,清正廉洁,一方老百姓就是最好的口碑,无需有其它之念。吾乃一介草民,怎敢惊动官府,更不敢受此重礼,请回。”,来人面露难色,不肯走。蒲松龄又说“无功不受禄。恕不能受此厚礼。这样吧,你把这些东西带回去,告诉县令,我先跟李老哥叙叙旧,明日专程拜访,请先回。”,来人再三请求,皆被蒲松龄婉言拒绝,只好无奈地走了。
李翁看着院外一阵尘土飞扬,知道来人已去,这才重新与蒲松龄续契阔。
李翁担心地说“聊斋先生,你真要去拜访县令老爷吗?”,蒲松龄哈哈一笑:“莫管他。功名利禄过眼云烟,他怎知金山银山,不如这九仙山。我们有多年未见了,今夜我且与老哥你畅谈一番”。李翁听完这话放心地笑了。
这夜,明月清风下,山上的杜鹃花香阵阵沁人心脾,老哥俩在院中的杏树下,一壶薄酒,几碟小菜,说古道今,谈笑风生,不亦乐乎。李婆婆忙着添茶添饭,看着这老哥俩边聊边吃很开心,不忍打扰他们,直到夜很深了,才催他们去睡。
一轮明月斜照窗,似是故人在身旁。
睡梦里,蒲松龄和李翁好像又回到了九年前。
那年,蒲松龄由几个朋友陪伴来此,也是正值暮春,天气已很热了,他们去仓敖岭西麓抱犊峰下的孙膑书院找寻孙膑的身影,到黑牛场花园观盛开的野生杜鹃,看如银河倒泻似万马奔腾的雪练飞瀑,欣赏龙潭大峡谷的神奇景观,每一处风景都让蒲松龄赞叹不已。等几人走得又累又渴时,正好遇见了砍柴的李翁,于是,李翁带他们回到家中,泡上自制的山茶给他们品尝。杏树荫下的小庭院凉风阵阵,茶香四溢,喝完了茶,李婆婆端出了玉米面的窝窝头,自腌的咸菜,刚从地里拔的小嫩葱。这顿粗茶淡饭让蒲松龄几个吃得又香又甜。蒲松龄觉得这对贫穷善良的老夫妇很熟悉,似乎在哪里见过,好像他们从自己的书中跟随而来,又像是预先在这仙境一般的地方等候着他。蒲松龄觉得这九仙山就是世外桃源一般的避世之地,这里的花草树木乃至野兔狐狸等动物都是那样灵动可爱。这山水,这棵棵树木,甚至每一块石头都让他觉得亲切,心里暗暗地想,以后倘若有机会,一定还要来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这时蒲松龄的心里就有一首诗名为《课农》的腹稿,描述一种淡泊名利,安于田园的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
那几天里,蒲松龄他们几人以普通人的身份游山逛水,尽情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给九仙山的灵秀风景和神奇美好,除了李翁一家人之外,没有惊动其他人,李翁也一直没有对外人说起过。李翁当时已知道,这位面目清矍的儒雅之士,就是令老百姓津津乐道的写鬼神故事的聊斋先生。他用这部小说道出了自己的心声,这些鬼神故事也给生活在底层的普通老百姓带来了精神上的慰藉。那天夜里,李翁梦见家里来了几个清俊的女孩儿,那些女孩儿柔声柔气地对李翁夫妇说,聊斋先生来了,她们特来拜望。天刚蒙蒙亮,早起的李翁看见院子里的杏树上停了许多不知名的鸟儿,一声声歌唱鸣叫着,杏树下不知谁放了几棵新鲜的灵芝和蘑菇,几只漂亮的银狐蓦地从树下飞跑而去。李翁奇怪地对蒲松龄说起时,蒲松龄只是微笑着摇摇头。
这时,一直沉浸在梦境中的李翁忽然听见聊斋先生叫着“李老哥,李老哥,你醒醒.”,李翁睁眼一看,天还尚未亮,蒲松龄已穿好衣服了呢。李翁一下坐起,惊问道:“聊斋先生,你这是要去哪?是去给县老爷写字吗?”,蒲松龄摇头一笑:“我哪会去给他写,我这要走了呢!惹不起还躲得起。他要是为老百姓做事呢还差不多,他的仕途我是帮不了的。我这布衣过客,不稀罕他的金银财宝,更不会替他升官,趁着天还早,我要赶紧走了。”。说完这话,蒲松龄的表情有些黯然,稍微停顿了下,又对李翁说“老哥,我与你和九仙山有缘分,这两次来给你添扰,我给你留下了几个铜板放在枕头底下,算作饭钱吧,你别嫌弃少啊。这次走了,也许不能再来看你老哥了,你要好好保重,每年替我去看看这满山的杜鹃吧。”,说完,蒲松龄推开门走了出去。
李翁赶紧和李婆婆追出去,塞给蒲松龄些吃的食物等,然后泪眼婆娑地目送蒲松龄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远处葱翠的树木和娇艳的杜鹃花丛中。这老夫妇想,要是聊斋先生做官,他定是一位为民做事的清正廉洁的好官啊。
天亮后,知县就派人在县衙门前等,结果等了一天也没等到蒲松龄,感觉很没面子,于是气急败坏地对身边的人说:“以后谁也不要说蒲松龄来过这里,他根本就没来过!”,于是,蒲松龄来过九仙山的消息就被死死地封锁了。
阳光下,杜鹃花开得愈加娇艳。
蒲松龄与九仙山的邂逅,随着飞扬的尘土,掩映的云影,逝去的光阴而逐渐隐去,从此成为一个遥远而模糊的梦了。
[/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周施梅 于 2010-6-15 19:08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