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感恩之心,忆先生之事--关于“师恩难忘”系列的几篇文章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的一生,从学堂到社会,在不同的阶段,都有自己的老师。他们或教我们文化知识,或传授我们某方面的技术、技能,或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尊敬和感恩的老师。
在我的“师恩难忘”系列里,先后写过六位老师,一共有10多篇文章。其中,在官媒上公开发表的有5篇。
最早的一篇题目就是《师恩难忘》,发在1993年8月14日的《湖北农民报》上。这篇文章写的是原长江自修大学中文专业班主任左老师。
1990年春,我在报纸上看到长江自修大学的招生简章,就报名参加了该校的函授学习,步入了自学考试的行列。
长江自修大学是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单位,校长李光炬可能是湖北省老领导李尔重的什么人。因为我在一份资料中看到,有一次省教育厅领导到该校检查工作,李尔重主动要求前往陪同,估计省教育厅事前向他汇报过。
左老师是一位退休的中学教师,具体叫什么名字我一直不清楚,只是她每次给我来信时,落款都是“长大老左”。
之所以会写左老师,是因为在我参加长大函授学习的两学期(一个学年时间)里,她确实比较认真负责,对我也比较关心,比如在校本部面授时,白天老师和教室是给函授生上课,晚上给全日制学生上课,她让我们晚上跟全日制学生一起听课。在我第一次考试三门全部通过后,她为我写了优秀学员的推荐材料,为我申报学校的奖励。平时按点给我们寄来教材和辅导材料,来信询问我们的学习、考试情况等等。至今,我还保留着她的五封来信。
我只在长大搞了一年,后来就没有参加他们的函授,自己直接在县自考办报名、订购教材、自学。经过两个学年共四次考试后,我通过了专科段的全部课程,于1992年上半年毕业。1993年暑期,我想到在长大的这段经历,就写下了《师恩难忘》这篇散文,被《湖北农民报》刊发了。
我写的第二位老师,是原湖北日报社主任编辑、湖北农民报副刊主持人胡德民先生。胡德民先生是在业余写作中给我最多关怀和帮助的人。虽然我跟他素不相识,但是在1993年至1997年这几年时间里,他向我约稿,给我寄送学习资料,帮我修改、润色稿件,尽可能采用我的稿件,对我帮助很大。为此,我曾经四次写到过他老人家。
1999年,在纪念湖北日报创刊50周年的征文活动中,我的应征之作《照亮我人生旅途的福星》入选。这篇文章虽然不是专门写胡德民先生的,但是用了很大的篇幅叙述了我与胡德民先生的交往经历,表达了我对胡德民先生的感激之情。
2008年,江夏区文联、作协成立时,创办了新的《江夏文艺》。时任区文联、作协副主席的吴松林老师向我约稿,我把胡德民先生关心、帮助我的事迹写成新的一篇《师恩难忘》,发在《江夏文艺》上。
2016年,楚天都市报“精彩庙山”专刊主编刘利鹏记者向我约稿,要我给这个专刊的副刊版面提供一点文艺类稿件,我又写了《可敬的师长,可亲的朋友》一文,发在当年8月31日那期专刊的副刊上。
2019年,在纪念湖北日报创刊70周年的征文活动中,我有四篇作品入选,其中,《今生今世不忘怀》这篇文章就是表达我对胡德民先生的感恩之情的。这样一来,我相当于为胡德民先生写了四篇文章。
我写的第三位老师,是曾任原《武昌报》副总编的吴松林老师。吴松林老师也是我生命中的贵人。1994年,我在舒安乡政府工作时,身为武昌报副总编的他,曾经在我的单身宿舍里与我促膝长谈。后来,他任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时,有一次在路上碰到我,坚持让司机用他的小车送我去目的地。特别是2006年底,他得知我在乡政府的处境很不好后,极力鼓励和帮助我走出舒安。在他的指点和帮助下,我于2007年初离开舒安乡政府,来到现在的单位。在我到新的单位报到时,他听说原单位没有安排人送我,就主动联系了武昌报的几位老报人一起送我到新单位报到。2008年,家里安装了电脑后,我在博客上写了一篇《先生送我去上班》。2010年春,吴松林老师因患癌症去世后,我又写了一篇《与吴松林老师的交往》。
以上三位老师,都是我走上社会后遇到的贵人。他们于我是亦师亦友,在不同的方面都给过我莫大的帮助与教益。
至于上学时期的老师,我也写过三位,分别是《高中班主任柴老师》、《初三班主任王耀武老师》、《小学四年级班主任陈立域老师》。
这三篇文章都是去年写的,均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布过。《高中班主任柴老师》主要写了柴老师跟学生平等相处,在劳动、锻炼等各方面都给学生做榜样;当我在学校的知识竞赛中取得名次时,他曾经给予我特别关注;在得知我要辍学回家后,特地赶到车站截住我,拉着我的手跟我做工作,让我回校继续完成学业,并主动提出要替我担保学费等。
《初三班主任王耀武老师》主要写了王耀武老师水平高、业务精,不因为我有过曾经给学校找麻烦的“污点”歧视我,后来在听说我要结婚的消息后,还特地托人带口信说我结婚那天要通知他,他要亲自到场祝贺我,喝我的喜酒等等。
陈立域老师是我们湾子人,也是我的长辈。去年上半年,湾子建祠堂时,已经84岁高龄的陈立域老师因为身患癌症,生命进入了弥留期,还将自己全部积蓄四万元捐献出来。为此,我写了一篇报道《耄耋老人陈立域老师为祠堂建设捐款四万元》。遗憾的是,不到一个月后,陈立域老师就与世长辞了。在他老人家去世不久,我就写了《小学四年级班主任陈立域老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他深谙教育教学之道;为人温厚,性格随和,对学生和蔼可亲,对青年教师传帮带等事迹,以及坚强乐观、傲岸耿直、乐于清贫、桑梓情深的性格等等。
对大多数人来说,写老师一般都是写自己上学时期的授业老师,为什么我以前没有写自己在学堂里的老师,写的都是走上社会后遇到的、尊称为“老师”的人呢?我自己分析了一下,主要是因为我的性格内向,为人拘谨、木讷,上学时各方面都不出众,跟老师没有什么交往,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老师之间没有什么互动,自然就没有什么细节留在记忆中,所以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后来,为了填补空白,弥补缺憾,我才努力搜索记忆,找到这些素材,先后写成了这三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