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县札记
2020-09-24叙事散文聂中民
徽县札记■聂中民一在甘肃陇南,徽县绝对算得上一个响当当的地名。在陇南大地上一个人行走的日子里,我是从一条河流的边上开始,很冒昧的进入到一个诗意的小村庄,然后,顺着时间逆流而上,我就进入了一个不知道名字的小乡镇。这样如此反复下去,我就来到了
徽县札记
■聂中民
一
在甘肃陇南,徽县绝对算得上一个响当当的地名。在陇南大地上一个人行走的日子里,我是从一条河流的边上开始,很冒昧的进入到一个诗意的小村庄,然后,顺着时间逆流而上,我就进入了一个不知道名字的小乡镇。这样如此反复下去,我就来到了这个活力四射的小县城的中心地带。
徽县古代并不叫徽县,西汉时置河池县,北宋时期一度升为州,清代又降为县。不知道为什么,我每次到陇南总要和这个小县城不合时宜的相遇。在接近这个小县城之后,又要匆忙的挥手远去。在时间的坐标上,我看来似乎要和这个小县城融为一体了,往往实际上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一路走去,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个小县城天天有陌生人进来,又有本地人出去。当我放下行装,在县城某个宾馆的窗户里仔细打量这个小城的时候,我从内心深处私秘的发现,原来我们都被一种来自错觉的东西迷糊了眼睛。
正午,阳光很好,从玻璃窗里直穿进来,暖暖的。下楼,走在街道上,总会碰见几个熟人,长途汽车站依旧那么嘈杂,小饭馆里时不时的传来猜拳喝酒的声音。菜市场里总是那么多的人讨价还价,街边上买茶叶和黑木耳的百货店总是琳琅满目。在一个季节里,街道上的气味是那么浓,生活是那么的悠闲平淡。一路走去,我却居然的看到,这个县城五脏俱全,应有尽有,而灵魂却离现代人是那么遥远。当我看见一个菜农在黄昏时分回家的背影时,我却莫名的惆怅和孤独了起来。
今天,我又一次要写徽县了。全然没有当初的印象,可记忆深处却浮现出江洛、游龙、太白、伏家、泥阳、高桥、虞关、栗川这样的地名来,很突兀。在陇南上江南漫游的日子,我不仅喜欢寻幽揽胜,更钟情于在乡间田野里的行走。徘徊在县城的十字路口,其时,我在等一个人,或者是在等一些喜欢舞文弄墨的人。
在徽县,经济的高度发展已经看不出有多少文化味道了。要访古是个很困难的事。在我的记忆中,仙人关早已雄风不在,青泥岭依旧艰险难行,栗亭杜甫的光辉早已荡然无从,唯有吴山上一通吴玠碑向世人诉说着河池古城的苍凉与悲壮。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徽县人文,大凡都要去从档案馆里发黄的卷本中去逐一寻找。那个名噪一时的河池古城,随着一个王朝轰然倒塌的背影已经烟消云散。于是,县域境内的青泥河记住了它的前世与今生。 二
很多年前,不知道为什么,我的诗人朋友李祥林在两当结婚,我就被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怂恿着去了两当,归来留宿徽县。在这个小县城,我被热情好客的徽县文友灌得醉意朦胧。站在小城的大街上,我看见一个中年男人脱了鞋子在雨水中行走,还唱着山歌。就在这一次,我认识了小说作家澄碧、散文家肖娴、诗人刘彦林。面对这帮文人,我口若悬河的说着生活,聊着文学,喝着金徽酒。不知道谁说的,我是个江湖人,做着行走的梦。于是,我记忆中就多了行走这个字眼。
徽县是近几年来才崛起的小县城,楼房盖的不太高,街道却出奇的宽阔干净。特别是那条气度不凡,绿化漂亮的金徽大道,随时都能让人联想到徽县人的创造能力,他们能把矿石变成票子,把黄土变成银子。然后就有足够的资本走南闯北。在我的印象中,徽县人不仅淳朴,而且都能善饮。因为产酒,所以徽县的酒文化氛围相当浓厚。从另一个角度看徽县,还处于很原始的境地。比如说吧,如果一个外地人到徽县来,晚上十点前大街上绝对看不到唱秦腔的戏班子,这大致是娱乐匮乏的缘故吧。只有长途汽车站附近,偶尔有小饭馆还开着门营业。我曾听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多年前,我省城的一个女记者朋友到徽县采访,在回宾馆的路上,本地的一个男领导送她回去,可一出饭店门两人朝大路各走一边,一直到宾馆楼下。后来我问这位记者朋友,他为啥没和你一起走,她说,县城就这么小,估计是人家怕熟人看见说风流闲话。于是我明白了,那是一种很自然的活法。朋友笑而不答。
面对这个迎面撞来的小县城,我忽然纳闷起来。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都曾在徽县短暂的停留过,有诗为证,并留下了名垂千古的不朽诗篇;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在此英勇杀敌,英雄事迹至今广为流传。在许多地方都以名人故里做旅游文章的时候,徽县人则以另一种姿态保持着自己的活法,我不禁对徽县人的低调由衷的赞叹起来。 三
前段时间,我去了成县西峡。到徽县时,正赶上县文联组织的一次文学笔会。于是,又被一帮文人簇拥着去了远离城区的高桥和太白。因此,又结识了几个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对生活表现出玩世不恭的人。他们性情豪爽,经常情系民生,煮酒论诗文。动不动就开个笔会,喝几场酒,然后诗文如同雪花一样散落在陇原大地的各个角落。
从徽县县城到高桥乡的路很远,天很热。先一拨人走后,是诗人刘彦林陪我上的路。到高桥的车直接可以到达王湾村,途中经过银杏乡。我早就知道,银杏乡是以广植银杏树而得名。路边上到处都是,密密匝匝,一片一片。这时节,正是银杏树风华正茂的季节。而坐我身边的这位诗人,他不仅诗歌写的好,而且人也长得标致。多年前刚和他认识的时候,他腼腆的如同要出嫁的姑娘。而今,他取了个漂亮的妻子,还有了个可爱的女儿。现在健谈的多了,或许是成老熟人的缘故。说到银杏树,他告诉我,陇南很多,但整个甘肃最大的一棵在徽县。这样一说,我几乎睡意全无,期待着能早点一睹老树神姿。
伏家镇,是到高桥乡的必经之路。到王湾村的这趟班车是要做短暂的停留。一来大家可以下车活动筋骨,二来也可以解决胃的问题。离伏家镇不远,就是栗川。栗川这地方地理环境独特的,古蜀道从南山绕过,诗圣杜甫曾垂钓于双河口,在少陵钓台和杜公祠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宋代白塔耸立云霄;龙洞风光苍山翠柏,曾是陇南地下党的活动地;香山寺、龙头寺烟雾缭绕……。
而现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漂泊的足迹在徽县早已无迹可寻。谁都知道,杜甫是被同谷县令给放了鸽子的。在同谷,杜甫走过了人生最艰难困苦的时期。这应该说是同谷县令的一种羞耻吧,可偏偏有人很滑稽的在成县为老杜修建了一座宫殿式的草堂,用源源不断的旅游收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这时,我忽然对诗人的命运感叹了起来。
大约两个小时后,我们乘坐的班车在榆树乡白玉兰小学门口停了下来。沿着半山坡爬上去,一株千年古银杏树郁郁葱葱,碧绿的银杏果如翡翠般耀眼夺目。这棵银杏树大概高四十米,胸径五米左右,已是苍干虬枝、树大根深、三四个人手拉手方可合围,十分壮观。附近地里干活的一位村民说,这棵树自打他记事起就一直这么大,虽年年不见长,但枝繁叶茂,果实一年繁似一年,据说已有千年的历史。再看看周围,竟然在一片荒草凄凄之中林林总总的树立着很多墓碑。可见,此处风水极好,引来无数游客如痴如醉。而县文物局新立的古银杏树碑却安安稳稳的躺在草丛中,其上字迹清晰可辨,完好无损。 四
大约下午两点多,长途班车在大山里爬了一道道梁,绕过了好几个弯之后还在去高桥的路上。道路两边植被很好,几乎看不到人为砍伐的痕迹。远山上呈现出一抹黛青色,近处的麦田一片连一片的黄了,等待主人的收割。玉米地里不时有野兔穿过,而这时候的洋芋花开的正是时候,一点蓝,一点白,漫山遍野。上了一个大坡,下坡来就是青龙观,这时候已经进入高桥乡境内。青龙观是个古建筑,可惜没有进去寻访。
要到王湾村,得必须经过高桥乡。在高桥,似乎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或许古代曾有过,被大水淹没了。早就听澄碧先生说,高桥乡不大,人口少,很偏远。他的文友白永春就是该乡王湾村白门之后,是本县的一个农民作家。本次笔会如不是他牵线搭桥,是不可能在这里举办。白永春是他多年的好朋友,曾给他的一幅对联上联曰:游青龙观鱼洞太白醉酒。在这个对联中,鱼洞是个很神奇的地方,据说前年5.12大地震时,这里一下子涌出了很多的鱼。
到达王湾村是下午三点之后的事情。一下车,阳光很毒,火辣辣地晒得大地发烫。天高云淡,蔚蓝的天空里能淡出一只鸟来。王湾村是一座新农村,道路整洁而干净,风景如诗如画,有孟浩然《过故人庄》诗歌里的味道。来迎接我的,是一位上穿红色衬杉,身材瘦而高,浓密的头发中掺杂着丝丝白发的青年人。他怀里抱着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朝我们走过来。彦林说,这就是白永春。
其实,在我们之前先到的那拨人早就在白永春临河的院子里干掉了好几扎啤酒,玩了好长一段时间的纸牌。其中有张筱、朱金旭、杨晓琴、王新瑛,张泓诸位。我和彦林进去的时候,他们在一株樱桃树下聊得正欢。至于是什么话题,那就不得而知了。稍事休息,一群人又前呼后拥的行走在王湾村。参观了村学、文化大院。在农家书屋门口,白永春告诉我,书是有一些,还是有点少。我悄悄的告诉他,我发动朋友给你捐助一些吧,这样就可以满足你们村人的阅读欲了。他笑的时候露出一排黄牙,我敢断定这绝对是个老烟民!
见到王湾村书记王继红是在座谈会上,他是个高大魁伟的中年男人。谈吐举止之间很有大领导风范。从他的的介绍中,我才算彻底了解到这个村庄的发展变迁了。这些年来,王湾村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展多项产业,干出了很多奇迹,群众的生活富裕了,农民过上了好日子。一个村庄就是一片天地,他们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把青春挥洒在这方土地上。王湾村文书白永春家门前的那条河日夜不息,低吟浅唱,潺涣而过,难道没有见证他们的青春吗? 五
白永春现在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作家,他还没盖新房子。在祖先留下的四合院里,他还做着白雪梦。走进他家四合院的时候,是下午。夕阳中,人的影子拉的细细长长。从一条巷子拐进去,朝右走就是。门口还码着高高的一垛柴禾,在进去横在眼前的就是鸡舍。
白永春家的老宅是一栋百年老屋,大约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在堂屋门楣上悬挂的一块匾额,上朱漆丹书 “椿楦荣茂”四个大字,笔力遒劲,具有魏晋风骨。整个建筑青砖古瓦,雕梁画栋。台阶由石条砌成,门窗花纹雕刻别致,走廊幽深而窄长。室内青砖铺地,梁柱椽间卯卯相扣。按理说这类高墙严密的府邸,该是官宅所在,可永春家在祖上没出过一个有功名的人,倒是隔壁的邻居家在曾在清代出了个举人什么的。这多少倒有些让费人所思的意味。
从现在老房屋的建筑规模看来,白永春家在当时该是风光显赫的大家旺族,可不为什么沦落到今天这样的地步。后来,我从朋友写永春的文字中逐步知道了这个商业家族的兴盛和衰败的过程了。
高桥在古代一度是由陇入蜀的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镇,白永春的曾祖父凭借坚韧的毅力和精明的头脑,苦心经营了这份殷实的家业。在他祖父手里,一场十年之久的官司就把祖上积攒下的光阴都折腾上了。再后来,土改运动中他们家只分得了这院祖传的老屋,就成了现在的这样子。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他父亲这代,似乎又出现了家族复兴的转机,可不期而遇的一场灾难又来到了永春家族的面前。
话说永春才从徽县一所职校毕业后不久,他就经受了这场惨烈的家庭变故,于是他又回到了生于斯而长于斯的王湾村,取妻、生子,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现在的这个家。我在高桥的时候他告诉我,他现在种着七八亩地,经营着两亩鱼塘,养着几十只养和一圈牛。日子过得平静而充实。闲下来的时候,还能看看书,写写文章,带带孩子。他对我说这一切的时候我发现他丝毫没有一点掩饰的意思。如果说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放逐了我们的灵魂的话,那么灵魂缺席的写作又有什么意义呢。
白永春是个十分憨厚的人,酒量大的出奇。当我们都已经有三分醉意的时候,我似乎还能听见永春喉咙里咕咚咕咚的啤酒落肚的声音。在王湾村,夜色西沉,一群鸟从屋檐上飞过,在天空划了个优美的弧线。 六
晚上,我和小说作家马维义先生借宿在了王湾村村学附近的一户人家。老马的笔名叫陇竹,最早写散文,后写中篇小说。最近又鼓捣了一部反映乡村代课教师题材的长篇小说。聊着聊着,我就渐入梦境了。
早上,我还在梦中的时候,老马早就起来收拾停当拍照片去了。我起床出得门来,王湾村的空气格外清新,天微微的泛着凉意。沿一条小路走去,我隔篱笆墙看就看见一个农民已经割了很多的艾草准备插柳了。再向前走,就是白永春家门前的那条河边。草叶上的露珠晶莹透亮,从河边踩着落石而过,不远处就见一个学生娃娃正在晨读《关关雎鸠》。
后来在路上碰见白永春,我和同行的徽县县志办主任张泓先生一起参观了永春的鱼塘。在临近河边一块低洼地里有两个池塘,一个里面投放了鱼苗,另一个里面是成鱼。问及他鱼的销路情况时,他说根本不用出村,逢年过节,村里人家有婚丧嫁娶时,本村就零星销售完了,即使有外村人前来购买,还无货可卖。白永春还告诉我们,现在他们那里的野猪毁害庄稼很严重,村民深受其害。因为林业部禁止捕杀野猪,他的眼睛里透露出那么多的无奈和不安。
回村的路上,白永春向张泓这个学识渊博的地方志学者谈论着高桥的人文历史,比划着一条河流的来龙去脉。站在时间的另一边,面对白永春的孤独和失落,我久久无语。他对人文典故不断探索精神,使我陷入巨大的沉思之中。我漫游的思绪,如同一棵树在影子里的行走。
一条路从村庄里穿过,继续朝前走就到了太白乡。大河滩地处一个深而长的峡谷地带,我们沿着通往柳林的路走下去,河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让喜欢石头的朋友乐了一回。河谷上空晴空万里,清风和爽。远远望去,山势雄伟,峰峦如聚。林海涌波,湍濑潺湲。沿河岸而下,河面不再宽阔平缓,时而山还水绕,时而悬崖凌空。溪水很清,很凉。这时候,一位背着孩子,打着遮阳伞的女青年在盛夏的阳光下朝我们这边走来。她就是太白乡作者高晓琴。忽然间,我发现在她身上汩汩流淌着一种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听朋友说她以前写过诗歌和散文,现在听说还在坚持写写小说呢。我觉得,在生活重压之下的人有点文学梦想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看着很多人脱掉鞋在清流中涉水过河,我忽然想起了几句诗:引水浇园,鲜能的蔬菜/一天比一天旺/水灵灵的萝卜,胖生生的芹菜/让清淡的日子有滋有味/挽起裤管,撒网捕鱼/坐在柳树下涉水的女子/取出笔头,在膝盖上写下/水波潋滟的情诗。
高晓琴在太白学区安顿大家吃了中午饭后,一伙人立即作鸟兽散状。澄碧和彦林因故只能继续在王湾村多留一夜。很有意思的是,在次日回兰的班车上,我们又在伏家镇和相遇,我看到澄碧在车窗里先招手,然后露出一脸的鬼笑。同座的散文诗作家张筱说,嘿,这家伙!
作者简介:
聂中民,甘肃天水人,现供职于某报社。系甘肃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其文学、新闻作品100余万字散见于《中国散文家》、《西部散文家》、《北方作家》、《华夏散文》、《散文世界》、《南都周刊》、《文苑》、《丝绸之路》、《甘肃文艺》、《延安文学》等100余家报纸杂志。有作品被《建院之子》、《诗家园》、《渭水新韵》、《文学老头与文学青年》、《仰望天水》、《人文武山》《中国西部散文精选》等书籍选编。编著有散文随笔集《走进你的城市》、文学评论集《无为斋稿笺》、《人文滩歌》(与陈晓明合编)三本。
[ 本帖最后由 聂中民 于 2010-7-13 00:50 编辑 ]
■聂中民
一
在甘肃陇南,徽县绝对算得上一个响当当的地名。在陇南大地上一个人行走的日子里,我是从一条河流的边上开始,很冒昧的进入到一个诗意的小村庄,然后,顺着时间逆流而上,我就进入了一个不知道名字的小乡镇。这样如此反复下去,我就来到了这个活力四射的小县城的中心地带。
徽县古代并不叫徽县,西汉时置河池县,北宋时期一度升为州,清代又降为县。不知道为什么,我每次到陇南总要和这个小县城不合时宜的相遇。在接近这个小县城之后,又要匆忙的挥手远去。在时间的坐标上,我看来似乎要和这个小县城融为一体了,往往实际上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一路走去,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个小县城天天有陌生人进来,又有本地人出去。当我放下行装,在县城某个宾馆的窗户里仔细打量这个小城的时候,我从内心深处私秘的发现,原来我们都被一种来自错觉的东西迷糊了眼睛。
正午,阳光很好,从玻璃窗里直穿进来,暖暖的。下楼,走在街道上,总会碰见几个熟人,长途汽车站依旧那么嘈杂,小饭馆里时不时的传来猜拳喝酒的声音。菜市场里总是那么多的人讨价还价,街边上买茶叶和黑木耳的百货店总是琳琅满目。在一个季节里,街道上的气味是那么浓,生活是那么的悠闲平淡。一路走去,我却居然的看到,这个县城五脏俱全,应有尽有,而灵魂却离现代人是那么遥远。当我看见一个菜农在黄昏时分回家的背影时,我却莫名的惆怅和孤独了起来。
今天,我又一次要写徽县了。全然没有当初的印象,可记忆深处却浮现出江洛、游龙、太白、伏家、泥阳、高桥、虞关、栗川这样的地名来,很突兀。在陇南上江南漫游的日子,我不仅喜欢寻幽揽胜,更钟情于在乡间田野里的行走。徘徊在县城的十字路口,其时,我在等一个人,或者是在等一些喜欢舞文弄墨的人。
在徽县,经济的高度发展已经看不出有多少文化味道了。要访古是个很困难的事。在我的记忆中,仙人关早已雄风不在,青泥岭依旧艰险难行,栗亭杜甫的光辉早已荡然无从,唯有吴山上一通吴玠碑向世人诉说着河池古城的苍凉与悲壮。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徽县人文,大凡都要去从档案馆里发黄的卷本中去逐一寻找。那个名噪一时的河池古城,随着一个王朝轰然倒塌的背影已经烟消云散。于是,县域境内的青泥河记住了它的前世与今生。 二
很多年前,不知道为什么,我的诗人朋友李祥林在两当结婚,我就被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怂恿着去了两当,归来留宿徽县。在这个小县城,我被热情好客的徽县文友灌得醉意朦胧。站在小城的大街上,我看见一个中年男人脱了鞋子在雨水中行走,还唱着山歌。就在这一次,我认识了小说作家澄碧、散文家肖娴、诗人刘彦林。面对这帮文人,我口若悬河的说着生活,聊着文学,喝着金徽酒。不知道谁说的,我是个江湖人,做着行走的梦。于是,我记忆中就多了行走这个字眼。
徽县是近几年来才崛起的小县城,楼房盖的不太高,街道却出奇的宽阔干净。特别是那条气度不凡,绿化漂亮的金徽大道,随时都能让人联想到徽县人的创造能力,他们能把矿石变成票子,把黄土变成银子。然后就有足够的资本走南闯北。在我的印象中,徽县人不仅淳朴,而且都能善饮。因为产酒,所以徽县的酒文化氛围相当浓厚。从另一个角度看徽县,还处于很原始的境地。比如说吧,如果一个外地人到徽县来,晚上十点前大街上绝对看不到唱秦腔的戏班子,这大致是娱乐匮乏的缘故吧。只有长途汽车站附近,偶尔有小饭馆还开着门营业。我曾听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多年前,我省城的一个女记者朋友到徽县采访,在回宾馆的路上,本地的一个男领导送她回去,可一出饭店门两人朝大路各走一边,一直到宾馆楼下。后来我问这位记者朋友,他为啥没和你一起走,她说,县城就这么小,估计是人家怕熟人看见说风流闲话。于是我明白了,那是一种很自然的活法。朋友笑而不答。
面对这个迎面撞来的小县城,我忽然纳闷起来。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都曾在徽县短暂的停留过,有诗为证,并留下了名垂千古的不朽诗篇;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在此英勇杀敌,英雄事迹至今广为流传。在许多地方都以名人故里做旅游文章的时候,徽县人则以另一种姿态保持着自己的活法,我不禁对徽县人的低调由衷的赞叹起来。 三
前段时间,我去了成县西峡。到徽县时,正赶上县文联组织的一次文学笔会。于是,又被一帮文人簇拥着去了远离城区的高桥和太白。因此,又结识了几个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对生活表现出玩世不恭的人。他们性情豪爽,经常情系民生,煮酒论诗文。动不动就开个笔会,喝几场酒,然后诗文如同雪花一样散落在陇原大地的各个角落。
从徽县县城到高桥乡的路很远,天很热。先一拨人走后,是诗人刘彦林陪我上的路。到高桥的车直接可以到达王湾村,途中经过银杏乡。我早就知道,银杏乡是以广植银杏树而得名。路边上到处都是,密密匝匝,一片一片。这时节,正是银杏树风华正茂的季节。而坐我身边的这位诗人,他不仅诗歌写的好,而且人也长得标致。多年前刚和他认识的时候,他腼腆的如同要出嫁的姑娘。而今,他取了个漂亮的妻子,还有了个可爱的女儿。现在健谈的多了,或许是成老熟人的缘故。说到银杏树,他告诉我,陇南很多,但整个甘肃最大的一棵在徽县。这样一说,我几乎睡意全无,期待着能早点一睹老树神姿。
伏家镇,是到高桥乡的必经之路。到王湾村的这趟班车是要做短暂的停留。一来大家可以下车活动筋骨,二来也可以解决胃的问题。离伏家镇不远,就是栗川。栗川这地方地理环境独特的,古蜀道从南山绕过,诗圣杜甫曾垂钓于双河口,在少陵钓台和杜公祠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宋代白塔耸立云霄;龙洞风光苍山翠柏,曾是陇南地下党的活动地;香山寺、龙头寺烟雾缭绕……。
而现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漂泊的足迹在徽县早已无迹可寻。谁都知道,杜甫是被同谷县令给放了鸽子的。在同谷,杜甫走过了人生最艰难困苦的时期。这应该说是同谷县令的一种羞耻吧,可偏偏有人很滑稽的在成县为老杜修建了一座宫殿式的草堂,用源源不断的旅游收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这时,我忽然对诗人的命运感叹了起来。
大约两个小时后,我们乘坐的班车在榆树乡白玉兰小学门口停了下来。沿着半山坡爬上去,一株千年古银杏树郁郁葱葱,碧绿的银杏果如翡翠般耀眼夺目。这棵银杏树大概高四十米,胸径五米左右,已是苍干虬枝、树大根深、三四个人手拉手方可合围,十分壮观。附近地里干活的一位村民说,这棵树自打他记事起就一直这么大,虽年年不见长,但枝繁叶茂,果实一年繁似一年,据说已有千年的历史。再看看周围,竟然在一片荒草凄凄之中林林总总的树立着很多墓碑。可见,此处风水极好,引来无数游客如痴如醉。而县文物局新立的古银杏树碑却安安稳稳的躺在草丛中,其上字迹清晰可辨,完好无损。 四
大约下午两点多,长途班车在大山里爬了一道道梁,绕过了好几个弯之后还在去高桥的路上。道路两边植被很好,几乎看不到人为砍伐的痕迹。远山上呈现出一抹黛青色,近处的麦田一片连一片的黄了,等待主人的收割。玉米地里不时有野兔穿过,而这时候的洋芋花开的正是时候,一点蓝,一点白,漫山遍野。上了一个大坡,下坡来就是青龙观,这时候已经进入高桥乡境内。青龙观是个古建筑,可惜没有进去寻访。
要到王湾村,得必须经过高桥乡。在高桥,似乎没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或许古代曾有过,被大水淹没了。早就听澄碧先生说,高桥乡不大,人口少,很偏远。他的文友白永春就是该乡王湾村白门之后,是本县的一个农民作家。本次笔会如不是他牵线搭桥,是不可能在这里举办。白永春是他多年的好朋友,曾给他的一幅对联上联曰:游青龙观鱼洞太白醉酒。在这个对联中,鱼洞是个很神奇的地方,据说前年5.12大地震时,这里一下子涌出了很多的鱼。
到达王湾村是下午三点之后的事情。一下车,阳光很毒,火辣辣地晒得大地发烫。天高云淡,蔚蓝的天空里能淡出一只鸟来。王湾村是一座新农村,道路整洁而干净,风景如诗如画,有孟浩然《过故人庄》诗歌里的味道。来迎接我的,是一位上穿红色衬杉,身材瘦而高,浓密的头发中掺杂着丝丝白发的青年人。他怀里抱着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朝我们走过来。彦林说,这就是白永春。
其实,在我们之前先到的那拨人早就在白永春临河的院子里干掉了好几扎啤酒,玩了好长一段时间的纸牌。其中有张筱、朱金旭、杨晓琴、王新瑛,张泓诸位。我和彦林进去的时候,他们在一株樱桃树下聊得正欢。至于是什么话题,那就不得而知了。稍事休息,一群人又前呼后拥的行走在王湾村。参观了村学、文化大院。在农家书屋门口,白永春告诉我,书是有一些,还是有点少。我悄悄的告诉他,我发动朋友给你捐助一些吧,这样就可以满足你们村人的阅读欲了。他笑的时候露出一排黄牙,我敢断定这绝对是个老烟民!
见到王湾村书记王继红是在座谈会上,他是个高大魁伟的中年男人。谈吐举止之间很有大领导风范。从他的的介绍中,我才算彻底了解到这个村庄的发展变迁了。这些年来,王湾村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发展多项产业,干出了很多奇迹,群众的生活富裕了,农民过上了好日子。一个村庄就是一片天地,他们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把青春挥洒在这方土地上。王湾村文书白永春家门前的那条河日夜不息,低吟浅唱,潺涣而过,难道没有见证他们的青春吗? 五
白永春现在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作家,他还没盖新房子。在祖先留下的四合院里,他还做着白雪梦。走进他家四合院的时候,是下午。夕阳中,人的影子拉的细细长长。从一条巷子拐进去,朝右走就是。门口还码着高高的一垛柴禾,在进去横在眼前的就是鸡舍。
白永春家的老宅是一栋百年老屋,大约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在堂屋门楣上悬挂的一块匾额,上朱漆丹书 “椿楦荣茂”四个大字,笔力遒劲,具有魏晋风骨。整个建筑青砖古瓦,雕梁画栋。台阶由石条砌成,门窗花纹雕刻别致,走廊幽深而窄长。室内青砖铺地,梁柱椽间卯卯相扣。按理说这类高墙严密的府邸,该是官宅所在,可永春家在祖上没出过一个有功名的人,倒是隔壁的邻居家在曾在清代出了个举人什么的。这多少倒有些让费人所思的意味。
从现在老房屋的建筑规模看来,白永春家在当时该是风光显赫的大家旺族,可不为什么沦落到今天这样的地步。后来,我从朋友写永春的文字中逐步知道了这个商业家族的兴盛和衰败的过程了。
高桥在古代一度是由陇入蜀的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镇,白永春的曾祖父凭借坚韧的毅力和精明的头脑,苦心经营了这份殷实的家业。在他祖父手里,一场十年之久的官司就把祖上积攒下的光阴都折腾上了。再后来,土改运动中他们家只分得了这院祖传的老屋,就成了现在的这样子。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他父亲这代,似乎又出现了家族复兴的转机,可不期而遇的一场灾难又来到了永春家族的面前。
话说永春才从徽县一所职校毕业后不久,他就经受了这场惨烈的家庭变故,于是他又回到了生于斯而长于斯的王湾村,取妻、生子,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现在的这个家。我在高桥的时候他告诉我,他现在种着七八亩地,经营着两亩鱼塘,养着几十只养和一圈牛。日子过得平静而充实。闲下来的时候,还能看看书,写写文章,带带孩子。他对我说这一切的时候我发现他丝毫没有一点掩饰的意思。如果说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放逐了我们的灵魂的话,那么灵魂缺席的写作又有什么意义呢。
白永春是个十分憨厚的人,酒量大的出奇。当我们都已经有三分醉意的时候,我似乎还能听见永春喉咙里咕咚咕咚的啤酒落肚的声音。在王湾村,夜色西沉,一群鸟从屋檐上飞过,在天空划了个优美的弧线。 六
晚上,我和小说作家马维义先生借宿在了王湾村村学附近的一户人家。老马的笔名叫陇竹,最早写散文,后写中篇小说。最近又鼓捣了一部反映乡村代课教师题材的长篇小说。聊着聊着,我就渐入梦境了。
早上,我还在梦中的时候,老马早就起来收拾停当拍照片去了。我起床出得门来,王湾村的空气格外清新,天微微的泛着凉意。沿一条小路走去,我隔篱笆墙看就看见一个农民已经割了很多的艾草准备插柳了。再向前走,就是白永春家门前的那条河边。草叶上的露珠晶莹透亮,从河边踩着落石而过,不远处就见一个学生娃娃正在晨读《关关雎鸠》。
后来在路上碰见白永春,我和同行的徽县县志办主任张泓先生一起参观了永春的鱼塘。在临近河边一块低洼地里有两个池塘,一个里面投放了鱼苗,另一个里面是成鱼。问及他鱼的销路情况时,他说根本不用出村,逢年过节,村里人家有婚丧嫁娶时,本村就零星销售完了,即使有外村人前来购买,还无货可卖。白永春还告诉我们,现在他们那里的野猪毁害庄稼很严重,村民深受其害。因为林业部禁止捕杀野猪,他的眼睛里透露出那么多的无奈和不安。
回村的路上,白永春向张泓这个学识渊博的地方志学者谈论着高桥的人文历史,比划着一条河流的来龙去脉。站在时间的另一边,面对白永春的孤独和失落,我久久无语。他对人文典故不断探索精神,使我陷入巨大的沉思之中。我漫游的思绪,如同一棵树在影子里的行走。
一条路从村庄里穿过,继续朝前走就到了太白乡。大河滩地处一个深而长的峡谷地带,我们沿着通往柳林的路走下去,河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让喜欢石头的朋友乐了一回。河谷上空晴空万里,清风和爽。远远望去,山势雄伟,峰峦如聚。林海涌波,湍濑潺湲。沿河岸而下,河面不再宽阔平缓,时而山还水绕,时而悬崖凌空。溪水很清,很凉。这时候,一位背着孩子,打着遮阳伞的女青年在盛夏的阳光下朝我们这边走来。她就是太白乡作者高晓琴。忽然间,我发现在她身上汩汩流淌着一种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听朋友说她以前写过诗歌和散文,现在听说还在坚持写写小说呢。我觉得,在生活重压之下的人有点文学梦想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看着很多人脱掉鞋在清流中涉水过河,我忽然想起了几句诗:引水浇园,鲜能的蔬菜/一天比一天旺/水灵灵的萝卜,胖生生的芹菜/让清淡的日子有滋有味/挽起裤管,撒网捕鱼/坐在柳树下涉水的女子/取出笔头,在膝盖上写下/水波潋滟的情诗。
高晓琴在太白学区安顿大家吃了中午饭后,一伙人立即作鸟兽散状。澄碧和彦林因故只能继续在王湾村多留一夜。很有意思的是,在次日回兰的班车上,我们又在伏家镇和相遇,我看到澄碧在车窗里先招手,然后露出一脸的鬼笑。同座的散文诗作家张筱说,嘿,这家伙!
作者简介:
聂中民,甘肃天水人,现供职于某报社。系甘肃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其文学、新闻作品100余万字散见于《中国散文家》、《西部散文家》、《北方作家》、《华夏散文》、《散文世界》、《南都周刊》、《文苑》、《丝绸之路》、《甘肃文艺》、《延安文学》等100余家报纸杂志。有作品被《建院之子》、《诗家园》、《渭水新韵》、《文学老头与文学青年》、《仰望天水》、《人文武山》《中国西部散文精选》等书籍选编。编著有散文随笔集《走进你的城市》、文学评论集《无为斋稿笺》、《人文滩歌》(与陈晓明合编)三本。
[ 本帖最后由 聂中民 于 2010-7-13 00:50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