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刀面
2020-09-24叙事散文季大相
小 刀 面季大相汪师傅是乡政府食堂里的厨师,小刀面是他的拿手绝活。但凡尝过汪师傅做的小刀面的人,都会咂咂嘴,留下2个字:好吃。久而久之,汪师傅与小刀面连为一体,成了一块“金”字招牌。许多外面来的客人,包括一些上级官员,都会主动提出吃汪师傅
小 刀 面
季大相
汪师傅是乡政府食堂里的厨师,小刀面是他的拿手绝活。但凡尝过汪师傅做的小刀面的人,都会咂咂嘴,留下2个字:好吃。久而久之,汪师傅与小刀面连为一体,成了一块“金”字招牌。许多外面来的客人,包括一些上级官员,都会主动提出吃汪师傅的小刀面。如此一来,进宾馆、饭店的频率显著减少,增收节支的成效显著。而这一切,又无不归功于汪师傅的小刀面。
汪师傅的小刀面,细一样细、粗一样粗、长一样长,入口滑而不腻,加之用蒜、辣椒酱、醋等调配出的作料,尝之食欲大开,享受佳肴之美味。那余香缭绕,能让人咀嚼好几天。汪师傅做小刀面,堪称是“精料、精工、精品。”他做小刀面的工艺从不回避,别人看后回去操作,却怎么也做不出那特有的味道来。但汪师傅从不开尊口,你看只能学去外形,关键步骤埋在肚里呢!坊间有“汪师傅小刀面,沈万山聚宝盆”之说,比喻虽欠妥,但从中可窥见汪师傅小刀面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到底有多高。当时,在一般饭馆里,有人在付帐砍价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会愤愤地说道:“你下的是什么面条?没有汪师傅小刀面的一半味道好。”有时饭馆老板会反唇相讥:“你吃过汪师傅小刀面吗?拿钱去到瞎先生那里算算命。”于是,有好多人请说客,送拜师礼等等,想得到汪师傅的真传,可他依然如故,就是让你“画龙无法点睛”。
汪师傅不识字,一些涉及到文字方面的事,他经常找我帮忙代劳。一来二去,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一次闲聊,我问汪师傅:“你手艺这么好,自己开饭店,单凭小刀面就有做不完的生意,准能发财,为什么‘吊’在这一棵树上?”他笑答说:“走来过去的领导和客人喜欢我的小刀面,我走了,不是拂了一片人的心。”那表情和语态,还挺有成就感的。
光阴易逝。汪师傅手艺再好,毕竟岁月不饶人,不但手脚失去了往日的利索,有时鼻涕还会不自觉地流下来,吃他做的小刀面,味道依旧,可给人一种黏乎乎地脏的感觉。许多领导和有身份的客人私下里议论,终于,汪师傅退休了。与其说是退休,还不如说是下岗为妥。因为,从此他只能每年月领取100多元钱的生活费,那所谓的劳动合同工性质不知啥时给弄丢了。一个厨师,一个遭受冷落的厨师,办完手续那天,是晚秋的一个日子,对于他来说,人生正经受着秋的萧杀,显得十分孤独。受性质等诸多限制,我原地踏步踏地工作了10多年而身份没有变样,在不同场合曾遭人明讥暗讽,很多时候是以阿Q精神坦然视之。或许有种同病相怜的情结吧!那晚,汪师傅执意请我吃饭,第一次享受了他单独给我做小刀面的待遇。汪师傅拿出鸡蛋和面粉,对我说:“过来,我做你看,我说你听,以后想吃小刀面,自己回家去做。”他开始做小刀面,边操作示范边讲解。“一般是一斤面粉4个鸡蛋。”汪师傅将鸡蛋打入一个小瓷钵里,用勺子将蛋黄舀到旁边的另一个小瓷钵里,说道:“拿掉蛋黄,将蛋清加入面粉,切出的面条会保持银白的颜色。如果蛋黄不拿掉,面条的颜色会显得发黄。家里吃的话,蛋黄拿不拿都无所谓。”他将蛋清倒进面粉里,用筷子用力地搅拌,又稍滴入了些水,面粉被搅拌成半干半湿的面疙瘩,便开始用手和面。“切小刀面和擀面条地和面方法不同,擀面条面要和得软和些,小刀面的面要和得硬,功夫在手底下盘。”他边说边用力地盘面,约10多分钟,松散的面疙瘩被盘得基本合节成一个面团,又拿出一个塑料袋,将面团塞进去。“把面团塞到塑料袋里干啥?”这次,我掩饰不住内心地好奇,主动开口询问。汪师傅用衣袖揩了下额头冒出的汗珠,解释道:“把面团装进袋里,是让面行一会儿,让它加软。”约10多分钟,他将面团从袋里拿出来,再看时,果然软和得多了。
原以为,这下要开始切面了。未承想,汪师傅又继续盘起了面团,“你看,面行了一会儿,现在软和多了,也就容易盘了,盘彻底合节为止。你看,就是这样。”他将面团盘成长条形,抓在手里用力地甩了几甩,弹了几弹,可就是不断筋。接着,汪师傅拿出一根精致的擀面杖,左一下,右一下,反复地擀摊,将面团擀开来,擀成薄薄的面皮。“小刀面粗细,全凭自己手底下掌握,想粗就粗,想细就细……”汪师傅将面皮叠加起来,用刀面轻轻地压了一下,便开始切面。“笃笃……”一阵清脆地声响过后,看过去,案板上的面皮仿佛纹丝未动。汪师傅双手一抄抖几抖,又细又长的面条蠕动了起来,投进开水滚沸的锅内,盖上锅盖稍焖了一会儿,揭开锅盖,拿筷子叉进两只大海碗里。小刀面入口,还是往日滑爽可口的特色,可吃面人却品尝出了沧桑的滋味。
如今,每天早晚叫卖水面地生意人穿梭于大街小巷、乡间路径,但都是机器夹出来的,味道与手切小刀面相比,自然逊色不少。偶尔,我们家也会做回小刀面,妻按汪师傅传授地方法操作,全家人手捧面碗,挑着面条“呼啦呼啦”入口,还真的从中品出了他那正宗手艺的味道来。
[ 本帖最后由 季大相 于 2010-6-11 15:10 编辑 ]
季大相
汪师傅是乡政府食堂里的厨师,小刀面是他的拿手绝活。但凡尝过汪师傅做的小刀面的人,都会咂咂嘴,留下2个字:好吃。久而久之,汪师傅与小刀面连为一体,成了一块“金”字招牌。许多外面来的客人,包括一些上级官员,都会主动提出吃汪师傅的小刀面。如此一来,进宾馆、饭店的频率显著减少,增收节支的成效显著。而这一切,又无不归功于汪师傅的小刀面。
汪师傅的小刀面,细一样细、粗一样粗、长一样长,入口滑而不腻,加之用蒜、辣椒酱、醋等调配出的作料,尝之食欲大开,享受佳肴之美味。那余香缭绕,能让人咀嚼好几天。汪师傅做小刀面,堪称是“精料、精工、精品。”他做小刀面的工艺从不回避,别人看后回去操作,却怎么也做不出那特有的味道来。但汪师傅从不开尊口,你看只能学去外形,关键步骤埋在肚里呢!坊间有“汪师傅小刀面,沈万山聚宝盆”之说,比喻虽欠妥,但从中可窥见汪师傅小刀面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到底有多高。当时,在一般饭馆里,有人在付帐砍价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会愤愤地说道:“你下的是什么面条?没有汪师傅小刀面的一半味道好。”有时饭馆老板会反唇相讥:“你吃过汪师傅小刀面吗?拿钱去到瞎先生那里算算命。”于是,有好多人请说客,送拜师礼等等,想得到汪师傅的真传,可他依然如故,就是让你“画龙无法点睛”。
汪师傅不识字,一些涉及到文字方面的事,他经常找我帮忙代劳。一来二去,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一次闲聊,我问汪师傅:“你手艺这么好,自己开饭店,单凭小刀面就有做不完的生意,准能发财,为什么‘吊’在这一棵树上?”他笑答说:“走来过去的领导和客人喜欢我的小刀面,我走了,不是拂了一片人的心。”那表情和语态,还挺有成就感的。
光阴易逝。汪师傅手艺再好,毕竟岁月不饶人,不但手脚失去了往日的利索,有时鼻涕还会不自觉地流下来,吃他做的小刀面,味道依旧,可给人一种黏乎乎地脏的感觉。许多领导和有身份的客人私下里议论,终于,汪师傅退休了。与其说是退休,还不如说是下岗为妥。因为,从此他只能每年月领取100多元钱的生活费,那所谓的劳动合同工性质不知啥时给弄丢了。一个厨师,一个遭受冷落的厨师,办完手续那天,是晚秋的一个日子,对于他来说,人生正经受着秋的萧杀,显得十分孤独。受性质等诸多限制,我原地踏步踏地工作了10多年而身份没有变样,在不同场合曾遭人明讥暗讽,很多时候是以阿Q精神坦然视之。或许有种同病相怜的情结吧!那晚,汪师傅执意请我吃饭,第一次享受了他单独给我做小刀面的待遇。汪师傅拿出鸡蛋和面粉,对我说:“过来,我做你看,我说你听,以后想吃小刀面,自己回家去做。”他开始做小刀面,边操作示范边讲解。“一般是一斤面粉4个鸡蛋。”汪师傅将鸡蛋打入一个小瓷钵里,用勺子将蛋黄舀到旁边的另一个小瓷钵里,说道:“拿掉蛋黄,将蛋清加入面粉,切出的面条会保持银白的颜色。如果蛋黄不拿掉,面条的颜色会显得发黄。家里吃的话,蛋黄拿不拿都无所谓。”他将蛋清倒进面粉里,用筷子用力地搅拌,又稍滴入了些水,面粉被搅拌成半干半湿的面疙瘩,便开始用手和面。“切小刀面和擀面条地和面方法不同,擀面条面要和得软和些,小刀面的面要和得硬,功夫在手底下盘。”他边说边用力地盘面,约10多分钟,松散的面疙瘩被盘得基本合节成一个面团,又拿出一个塑料袋,将面团塞进去。“把面团塞到塑料袋里干啥?”这次,我掩饰不住内心地好奇,主动开口询问。汪师傅用衣袖揩了下额头冒出的汗珠,解释道:“把面团装进袋里,是让面行一会儿,让它加软。”约10多分钟,他将面团从袋里拿出来,再看时,果然软和得多了。
原以为,这下要开始切面了。未承想,汪师傅又继续盘起了面团,“你看,面行了一会儿,现在软和多了,也就容易盘了,盘彻底合节为止。你看,就是这样。”他将面团盘成长条形,抓在手里用力地甩了几甩,弹了几弹,可就是不断筋。接着,汪师傅拿出一根精致的擀面杖,左一下,右一下,反复地擀摊,将面团擀开来,擀成薄薄的面皮。“小刀面粗细,全凭自己手底下掌握,想粗就粗,想细就细……”汪师傅将面皮叠加起来,用刀面轻轻地压了一下,便开始切面。“笃笃……”一阵清脆地声响过后,看过去,案板上的面皮仿佛纹丝未动。汪师傅双手一抄抖几抖,又细又长的面条蠕动了起来,投进开水滚沸的锅内,盖上锅盖稍焖了一会儿,揭开锅盖,拿筷子叉进两只大海碗里。小刀面入口,还是往日滑爽可口的特色,可吃面人却品尝出了沧桑的滋味。
如今,每天早晚叫卖水面地生意人穿梭于大街小巷、乡间路径,但都是机器夹出来的,味道与手切小刀面相比,自然逊色不少。偶尔,我们家也会做回小刀面,妻按汪师傅传授地方法操作,全家人手捧面碗,挑着面条“呼啦呼啦”入口,还真的从中品出了他那正宗手艺的味道来。
[ 本帖最后由 季大相 于 2010-6-11 15:10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