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妈妈
每个人都有其不凡之处,我的妈妈很平凡,却又非同一般。
一
未出嫁之前,妈妈的娘家在莱芜城关,她一直在那里长大,但现已和省会济南合并成了莱芜区。她的娘家人都在那里生活,但都是她的晚辈,妈妈每次回去坐席都是上座。妈妈辈分高,原因是她在家里年纪最小,与她的大姐、即我大姨年龄几乎差了一代,还和她哥也差了不少。
说起来,大姨还救过妈妈的命。当年日本鬼子进入莱芜城,民不聊生,大家纷纷逃反,再后来还有过一场著名的莱芜战役,连年动乱,没法过日子,老百姓苦不堪言。所谓逃反,就是往那大山里跑,躲避战乱。当时妈妈还太小,便成了负担,逃命要紧,无奈之下,被妈妈的奶奶决定,不打算要这个女孩了,就把妈妈扔在了半路上。
后来我姥娘和大姨始终舍不得,姥娘小脚,走路不便,大姨就不顾一切地又跑回去,幸好人还没丢。把她的小妹妹再给捡了回来,之后在逃反的路上,全程都是大姨抱着我妈跑。可以说,如果当时没有大姨的挺身而出,把妈妈捡回来,也就没有今天我妈妈和我们的存在了。可悲的人儿,从小差点被抛弃的悲惨遭遇,似乎在预示妈妈的坎坷命运,不幸人生。
日子后来逐渐好起来,我姥爷算盘打得溜,号称“金算子”,在油坊里做账房先生。姥娘则精明能干,里外一把手,算得上一方能人。家中还有长兄、长嫂、两个姐姐做活,妈妈作为最小的孩子,有机会读书,比同龄人有文化。她在家基本上没下过大力,没干过重活,也不会做农活和许多活计。
后来在莱芜城里,长大成人的妈妈,遇见了去那实习的爸爸,一个年轻阳光的帅小伙。两人结婚后,妈妈先是跟着在泰山附近山村的爷爷奶奶过,从头学起务农,学会了干不少农活。后来我们一家人搬迁,去了平原村庄单独过小日子,爸爸在外地上班,妈妈便在村里劳动,务过十多年农。不幸的是年纪轻轻的爸爸,后来意外因公牺牲,妈妈中年守寡,最后我们全家搬离农村,在爸爸的单位上定居。
妈妈的前半生,因爸爸的过早离世,命运全被改变,活得非常艰难,多年来她一个人辛辛苦苦拉扯大四个孩子,一路走来,苦难无法想象。但半生艰辛锻炼了她的坚强意志,磨砺了她的坚韧品格,让她逐渐勇敢强大起来,并没有被残酷的命运和现实打倒,反而变得愈加独立,闯过了一切难关,最终成为了生活的强者。
对妈妈来说,中年将四个孩子扶养成人,一个都不少,安然无恙;老年儿孙满堂,身体还行,就是她一生最大的成功。如今年过八旬的她,身体尚可,精神矍铄,苦尽甘来。妈妈是我身边所见唯一最苦命、却又最坚韧的女性,她的一生太不容易。
跟最初遭受命运打击时的愁眉苦脸、绝望无助完全不一样,后来的妈妈变得积极向上,性格开朗,心态达观。经历过的磨难,经受过的苦楚,感受过的疼痛,无法言说,大概只有她自己最清楚,旁人根本想象不到,也无法感同身受。
如今再看满头白发的妈妈,岁月虽在她脸上留下许多皱纹痕迹,但面容依然姣好。从小她皮肤就白,头发黄卷,小时候被人称之为“洋娃娃”。虽然现在老了,却比年轻时的瘦高挑、营养不良样子显得富态。她慈眉善目,满头银发,可谓鹤发童颜,一看就是一个干净利索、善良可爱的老太太。不禁被她感动,为自己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妈妈而深感幸福、自豪。
岁月无声无息,时光飞逝如梭,旧日恍然如梦,往事不堪回首。回望过去,一声叹息,唉!替妈妈长吁一口气,还好,艰难困苦的日子总算是熬过去了。
二
如风似雨,梦里往事知多少,敲打着我的心灵之窗,记忆之门被打开。
细细说来,那一年,只有两岁的我跟着全家,从爷爷奶奶在山上的老家,搬到了平原村庄上。妈妈在家务农带孩子,爸爸在外上班,按时回家休班。
平时都是妈妈一个人持家,辛苦可想而知,地里有那么多的农活要去干,家里总有干不完的家务活。家里还养着一群鸡,一头猪,两只兔,一条狗,以及先是三个孩子、后来又多了一个,四个大大小小的孩子要照看,穿衣吃饭上学,妈妈即使分身两半,也忙不过来。一个曾经柔柔弱弱、根本不能干的小女子,慢慢被劳苦的现实生活、生生磨砺成了风风火火的女汉子。
记忆里妈妈总是忙忙碌碌,时刻不停,白天下地劳动,回家挑水、生火、做饭,推碾子、磨石磨,玉米粉、玉米糊,蒸窝头、摊煎饼,拌饲料喂猪、喂鸡。晚上还要熬灯守夜继续忙活,哪怕困得要死,哈欠连天,眼睛几乎睁不开,也得强打精神,穿针引线给孩子们做各种单鞋、棉鞋、纳鞋底。昏暗的煤油灯下,总有她在灯下疲惫做活的身影。
记得我跟妈妈去过属于我们家的田地劳动,好像有几块不同位置的土地。在村子南头,大片看不到边际的土地里,就有一块我们的地,地里长着绿油油半人高的秧子,种过大豆、土豆和花生。还记得成熟后拔掉秧子,土地里的地蛋(山东方言即土豆),大大小小长圆的黄皮地蛋,被连带泥土拽出地面,连着一嘟喽。在地里,炎炎烈日下,带着草帽的妈妈不停地忙活着,挥汗如雨;我却不记得自己都干过啥活,倒只记得满地里兴奋的乱窜,从半人高的绿秧子底下,钻过来跑过去,只顾逮着那些蹦来蹦去的蚂蚱玩。属于我开心快乐的童年时光,却是妈妈最困难最劳累的苦日子。
在村里学校往北那片低洼处,离家有点远,好像也有一块我家的地,那里一般种庄稼,主要是玉米或小麦。能记起妈妈曾经从地里往家里运过玉米棒子,还拉回家那些玉米秸杆,可以用来烧火。再有就是在我们家屋后面,有一小块土地,是专门种菜吃的菜园,种些茄子、大葱、白菜、韭菜、萝卜、胡萝卜之类的菜。冬天时天寒地冻,鹅毛大雪,那时候没菜吃,就在大门口院墙处,挖了个地窖,提前把收获的萝卜、土豆、胡萝卜、大白菜之类的菜,给储存起来,不会冻坏,全靠这些储备菜过冬。
所有这些田地里的农活,都是妈妈在打理,爸爸在世时,还能指望他攒假休班回来帮着农忙;爸爸去世后,最忙时都是亲戚家的表哥、表姐们来帮着干。主要是舅舅和大姨家的表哥、表姐们来,记得在山上住的奶奶也来过,至于之前莱芜的姥娘也来帮过我妈妈,则因年纪还小完全没有印象,只是听说。
由于地多种不过来,到了最后没有办法,妈妈只能放弃了种地,靠爸爸的工资艰难度日。
三
记得当时丰收过后,都是妈妈带着姐姐和大弟,往家里运那些玉米和秸秆,我半大不小气力不够,被安排在家专门照看最小的弟弟,他和我们三姐弟年龄相差较大。
实际上我在农村没干过啥农活,啥都不会,况且爸爸去世后,我十岁多就离开了农村的家,去了远方亲戚家在城里读书,因此家里最辛苦的人就是妈妈,姐姐和大弟也从小跟着吃过不少苦。
他们都是经过劳动锻炼过的人,那些苦难经历,实际上也是属于他们的人生宝贵财富。在后来的人生之路上,相信比没下过力、没吃过苦的人,更能懂得生活的不易,凡事更懂得珍惜。吃过苦的人和没有吃过苦的人,有不同的人生体验,是无法相提并论的。经历不同,感受不同,理解不同,对待人生的态度和感悟也不一样。
还记得那些运回家的玉米棒子,一家人在院子里搓玉米粒,主力自然是妈妈,我们几个孩子帮着干,也搓得小手红肿,好疼好疼。在生产队的场院里翻晒粮食,场地不够用,有时还要拉到村口的公路上去晾晒,都是妈妈拉着地排车,把粮食运过去,晒好再运回来。
最记得有一次,夏天的雨说来就来,妈妈晒在公路上的小麦,差点被大雨淋湿,急得她慌乱不已,一个人跑来跑去收拾,当时身边似乎只有我这个不顶事的小孩子,没别人帮她。她狼狈不堪的样子,汗水和雨水,打湿她的乱发,那情景一直留存在我的脑海里,从来没有忘记过,至今只要一回想起来,心里都会隐隐作痛,都会忍不住流泪……在我记忆里实在太深刻了!
连我这样不懂事的小孩子,都知道心疼孤苦无助的妈妈,可以想见,在天堂里的爸爸要是看见了当时的那一幕,他该会有多么的心痛,心如刀绞,心疼妈妈!一个本来啥活都不会干的大姑娘,就因为爱情,抛弃在城里本该顺利幸福的一生,跟着爸爸奔波吃苦受累,爸爸心里一定都很清楚,但被迫离开我们,他也是多么无奈啊。
事实上,爸爸之前曾有过一次危险的经历,在电闪雷鸣之夜,差点掉下河去回不了家。那次他劫后余生、回家见到妈妈后,一个大男人放声大哭,嘴里说的就是:“如果我要是掉下河去再也回不来,你们娘几个可咋办?!”是的,自从爸爸去世后,妈妈独自承受了太多的苦难,如果爸爸看见,不知会有多揪心。他的担心成为现实,可他再也帮不了妈妈,阴阳两隔,再也无能为力,他肯定是心有不甘、是带着遗憾离世的。妈妈受过的苦、受过的累实在太多,无法尽叙,我们都小,也不可能想象的出来。
那些伤感的往事,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如果不是得到几个好亲戚的鼎力相助,她都很难支撑下去。幸好那种极其困难的日子不算太久,我离家以后,姐姐不到年龄就提前去接了爸爸的班。再接着我们全家就搬离了农村,到了爸爸的单位上居住,那以后的日子好过些了,不再像以前那样艰难。
四
搬到爸爸的单位以后,妈妈干上了家属工,她每月还固定领取爸爸的抚恤金,姐姐参加工作后也能自食其力,减少了家里的负担。童年离家远在南方亲戚家的我,后来回归北方后继续读高中,以后也在本企业顺利就业。大弟技校毕业分配了工作,小弟当兵复员也分配了工作,一家人全在一个系统,同一个单位工作生活,日子越来越好。
劳累了半生,妈妈本该松口气,好好休息享受一下,可以不用像以前那样辛苦,但她却勤劳惯了,照样不曾歇息,一直为了这个家操心忙碌。她勤俭持家,早睡早起,每天不停的忙活,买菜做饭,打理家里。孩子大了又会有大了的烦恼和问题,每个孩子的终身大事她又得操心操办,两个女儿两个儿子,让她费尽心力。
等忙活完子女大事,她还是不能安歇,继续发光发热,承担起照顾孙辈的任务,包括孙子、孙女、外孙女,都是她从出生一直带到上学。她好像就没有一天真正为自己活过,一辈子都在付出,为儿孙们奉献,直到老的再也干不动,都还在不停的操着心,那颗慈母爱心始终放不下。
这就是一个母亲操劳了的大半辈子,天下又有多少像她那样含辛茹苦的母亲?应该比比皆是!一辈子都在辛苦付出,苦了一生,累了一生,没有一天真正想过自己,哪怕为自己活过一天,全部在为了后代子孙无偿奉献!多么伟大的母亲,她绝对当得起这个光荣的称号,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好母亲。
值得欣慰的是,尽管命运对她如此不公,生活如此辛苦劳累,所幸妈妈开朗达观,个性非比寻常。她爱生活,充满热情,积极追求美好的事物,学到老活到老,与时俱进。日子越过越好后,便有条件可以追求一些喜欢的东西。实际上妈妈本就是个爱美的人,她爱干净,重仪表,把自己收拾得利利索索。她有些艺术天分,喜欢画画、写字、刺绣,眼光独特,穿着打扮也不同寻常,比普通老太太讲究些,许多人夸她不一般。
由于眼光颇高又独到,她买衣服不咋好买,一般她那年纪的老太太穿得那些老年服装,入不了她的眼。曾经不知道多少次,不管是在网上,还是在实体店,我和姐姐帮她寻找中意的衣服,她能看上的少之又少。加上她还特别节俭,有时候我们觉得很好看,可她如果觉得价格过高,也不同意购买。我们不可能让她掏钱,可就是我们出钱也不行,毕竟她一辈子节俭惯了,见不得大手大脚的行为。除非必须,才会去买,还不想花我们的钱,总是说她有她有,每月有爸爸的抚恤金够她花。
有一次我回家给妈妈过生日,多次劝说她才答应我给她买件衣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还真让我给她买到了一件总算让她满意的上衣。那是一件紫色和黑色两大主色调互搭的毛呢外套,时髦不落伍也不老气,后面连带着帽子,略显休闲风。她当时很喜欢,我也以为给她买到一件中意的衣服不容易,看到她开心我也替她高兴。
可是没想到,等后来再回家,看到那件衣服已经大变样!原来,她又觉得带帽子不够好,自己动手改了样式。她会缝纫,家里也有老式缝纫机,早年我们小时候穿得衣服,都是妈妈给做的。她竟将那件衣服改成中式小立领,风格骤变,由原先的休闲风转变为端庄大方型,不会与人撞衫,而且看不出来有啥改动的明显痕迹,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就是这样式的。让我又惊又喜,真有她的,惊叹妈妈的手也太巧了!
五
那次回老家,我还穿了一条新买的休闲裤,码数偏大,其实无所谓,本身那就是一条流行的垮裤,松松垮垮,才显得帅气潇洒休闲,要的就是那种感觉。可是妈妈看了不觉好,她总认为那裤裆太肥,效果不佳,有些拉夸。多次劝说我,想为我修改收紧一下裤裆部位,被她说的多了,我就随便交由她去改吧。
果然,经妈妈巧手改过之后的裤子,并不突兀,很自然,裆没那么肥了,我穿上更合身,显得利索,比之前确实好看多了。还有我那羊羔毛的外套,袖子略长,本来觉得冬天可以把手缩在袖子里暖和,也被妈妈嫌弃不显利索,被她裁掉一截,袖子改短后,确实穿着显得更精神了。我对妈妈简直太服气了,妈妈的审美果然很不错,眼光独到,真不一般呢。
妈妈心灵手巧,这是我们永远比不上的技能。小时候我们穿的所有衣服,棉鞋,全都是妈妈自己裁衣制作,一针针缝好,还自己纳鞋底做鞋,都是妈妈一手操持。从小我们就是穿着妈妈手工制作的爱心牌衣服、鞋子,身上、心里都暖和和的,让我们感觉到,有妈的孩子确实像个宝。
直到多年以后,我都老大不小了,远在北方的妈妈还在问我,要不要件冬天穿得棉坎肩,她要给我做。成都的冬天都在零度以上,所以不像北方有暖气,只能靠空调或者电暖器取暖,冷的时间并不长。我爱感冒,她怕我冷,居家时有件坎肩好护胸护背,坐家务活也不碍事,穿着很方便。我说我有,买的马甲很好看,又不是小时候,我可不想让她花费精力做啥衣服,时髦好看的衣服多的是。
可是妈妈执意认为,那些衣服好看归好看,并不暖和,还是穿纯棉花的好。结果她坚持给我做了一件“妈妈牌”的棉坎肩,亲选好看的布料,至于这点,她的眼光完全可以放心,不会俗气,还很别致。她自己裁剪,塞进去当年最新的好棉花,一针一线,密密匝匝,早早的在天还不冷的季节就缝制好,寄给了地处西南的我,以备我秋冬天冷时好穿。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虽在远方,但我年龄并不小,早就懂得照顾自己,可孩子再大,在妈妈眼里都是孩子,她总是哪哪都放心不下。年纪已然不小的她,亲手为我做好的衣服,护着我的身,暖着我的心,有妈真好!
当我摸着那暖和厚实的棉坎肩时,心里热乎乎的,我仿佛能看见一幅动人的场景:在老家一楼的房间里,隔着玻璃窗能看见外面院子里,那棵高大的香椿芽树,影影绰绰,绿叶婆娑。妈妈坐在明亮的窗前,戴着老花镜,眯着眼睛,认真专注的做着手工活。花白头发,在金色的阳光下笼罩下,浑身带光,头发上泛起一层光晕,光照里的妈妈显得那么慈祥。她的心里只有手上那件衣服,在手上摆弄着,飞针引线,一丝不苟,全神贯注。
那绝不是一件普通的衣服,一针一线里凝聚着妈妈的辛劳、心血,对孩子的疼爱之情,全部缝进了衣服里。衣服本身并不太重,但代表着的情感份量很重很重,那分明就是一颗滚烫的慈母心。我想,自己无论怎么做,都无法报答妈妈给予的恩情和爱心……
其实我的衣服多的不得了,即便天天换一身,很久都不会重样,衣柜里总是塞不下,多次在支付宝小程序上捐献衣物,给贫困山区的儿童爱心捐赠、购买过文具,获得一些电子证书。多年来,捐了买,买了捐,但是妈妈给我做的那件棉坎肩,我却始终不曾扔掉。
多年后,不会做针线活、不会拆洗棉服的我,已经将那件坎肩穿的有些脏破,有些地方还磨脱了线。那年妈妈来我家,她才又给我拆开洗净,重新缝好,我一直保留至今,妈妈给予的温暖,能暖和我一生。
母爱伟大,似水柔情,衣服在身,就像沉溺于妈妈温暖的爱里,爱如潮水,将我永久包围……
六
妈妈现在已经很老了,就在前几天,我还和姐姐通话中谈及妈妈,我们俩都想规劝她以后凡事不要太操心,保重好自己的身体健康才最重要。姐姐最后说:“她现在毕竟那么大年纪了,八十多了,一般来说,也就剩下十几年的时间。不管咋说,咱们尽量对她好一点,凡事就听她的,让着她,不要嫌她啰嗦唠叨”。
听了姐姐的话,我的心情变得颇为沉重。是啊,孝顺孝顺,既孝且顺,才是真正的孝顺。很多家庭也包括我们,有时候对老人不够耐心,其实老人出发点都是好心,想对孩子们好,做儿女的要体谅当妈的苦口婆心。像我姐说的那样,老人年纪大了,还能有多少在人世间的日子?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余生不长,从此的每一天都是她最珍贵的日子,和老人还有什么可计较的,她怎么开心就随她怎么过,不能给她争辩,不能对她粗声大气。
其实我从小就渴望家庭的温暖,十岁失去爸爸后,离开家离开妈,一个人在外孤寂成长。回归后在家只呆了七年,又二度离家,从此和妈妈远隔几千里之外,到现在一直都是聚少离多。如果有一天再失去妈妈,那我可就成了真正的孤儿。作家毕淑敏在短文《孝心无价》中写到:“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成为人们深以为然的励志俗语。如果到了那一天,我不敢想象自己会有多么悲痛,不想以后再来追悔莫及……
很想有一天,即使自己已经很老,还能有妈妈可喊,甚至在她面前随便撒娇,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事。只要有妈在,心里都是踏实的,活着好像都能无所畏惧,因为有万能的妈妈在,精神上就有了依赖依靠、力量支撑,能心安。
不仅仅只是我的妈妈,我相信这世上的妈妈们都是非凡的、独特的,各有各的个性、风采、魅力、精彩,每个妈妈都有她的感人经历和不凡故事。妈妈们为了孩子使尽自己的浑身力气,发自内心的去保护、去疼爱,那么作为孩子的我们,也该怀着感恩之心,尽全力去爱护好自己的妈妈,报答妈妈赋予自己的生命和养育之恩。
我常常鼓励和开导妈妈,让她一定保重身体,健康为大,其他皆小事,并多次告诉过她,让她知道,我们都盼望着她能健康快乐,长命长寿,我们都希望她能好好活着,让我们可以一直有妈。
毕竟,世上只有妈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