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歌声
说起母亲,大多数人忆起的是母亲的身影,母亲的面貌。而我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母亲的歌声,每每听到总使人心情愉悦,颇受感染。
母亲生于1952年,自小没有父亲的生长环境下,习得了姥姥好强的性子。早产的母亲自5岁开始,就赶上1958-1962年大饥荒。母亲的童年大多伴着饥荒的挨饿中。我们也就体会到母亲对饥饿的记忆,故每每去市场买早餐,多数是两顿也吃不下的。饥荒过后,听姥姥讲,那时的母亲每每做完家务后,总喜欢跑去听戏,,还学了些。
小时候记忆里,除了母亲的歌声,我是很害怕母亲的。年轻的母亲,虽不像前几年重重的川字纹,每每笑起来也是标准八颗牙的展示,两条过肩黑黝黝的麻花辫,身着白底碎花衬衣,蓝裤子,帆布鞋。或许家长总是威严的,奶奶家重男轻女的传统里,母亲独自抚养我们三姊妹,而幼年时期的父亲总是缺席中,工作原因每年见不到父亲几面。环境的促使,让母亲对我和姐姐总是严厉的教育,争强的心态,故而童年里担任父亲角色的是母亲。
印象中最舒适的童年岁月是冬日里的夜晚。农忙稍歇,北方的冬天刺骨的寒冷,常常伴着大雪。白日里母亲除了做饭还有给亲戚们做冬装,用以换取亲戚的帮扶。夜晚的母亲才是属于孩子们的。太阳刚落山,天空稍稍黑一些时候,当星星开始挂上天空,母亲就会带着我们姊妹三人,拿出出嫁前当修路工人时获奖奖品,一个12寸盆口大,盆地有些破洞的陶瓷盆,点上一些白日里砍劈的树枝,地上捡来的树叶,围炉夜话。往往伴着烤红薯的香气或玉米粒的爆炸声中,听母亲讲过去的日子,唱激励的歌声。年幼的我在每日两餐的时光中,最期待的也是夜晚的加餐。
堂屋的大厅中,母子四人搬来马扎未作一圈,陶瓷盆里火光噼啪响起,母亲用厚厚的棉袄裹紧,把围抱在怀中。土制地面上的冷寒仍能从脚底沁入身体,而母亲缝制的棉鞋也能阻隔较多寒气的阴冷。这时,手中抱着我的母亲,会教导姐姐如何添柴,哥哥如何放置红薯。被拿来加餐的红薯是今年收成中偏小的,毕竟大的一些的要去换粮食。等待加餐的时间中,母亲会在耳畔轻哼《朝阳沟》选段,还有样板戏《白毛女》选段“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 ...
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我们几个孩子在记事时就开始做家务,也在秋忙中去地里拾麦穗。家里五口人,只分到两亩地,填饱肚子是母亲首要解决的问题。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母亲就用金钱的激励,邀请我们去拾麦子,故童年的假期里都是奔波在田地中。小孩子没有多少耐心长时间做枯燥的事情,特别是中午毒辣的太阳照耀在眼前,而目前在把水解约给我们的时候,还在耳畔打气加油“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一遍一遍回想脑中。
现在想来,仅有小学教育履历的母亲,怎么晓得歌曲,唯有在生活的经历中,年代教育下的革命精神,样板戏的熏陶。也感谢母亲的经历,从而造就孩子们做任何事情的坚韧,不怕苦,不怕难的毅力。
这几年日子过的越发好些了,自父亲中年下岗到此刻退休,身为农民的母亲,享受到了农村医疗的福利,领取到每年发放的老年人待遇,脸上的褶皱越发清淡些。敢看病了,也敢出行了,更寻找了年轻未实现的乐趣,每每总要去逛个市场,买身喜欢的衣服。
这几年时时可以听到母亲的歌声,看娃时、做饭时,不在时单一的加油鼓励,也不再是样板戏的单一,还有这幼儿歌曲,通俗歌曲,听起来总是禁不住的喜悦。经历过生活磨难,仍旧万事知足的老太太。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之事,而在面临困苦时仍能秉持对生活的热爱,尽全力去克服困苦,用尽力气去奔赴创造生活,这是母亲歌声中教会我们的,也是母亲一生在践行的生活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