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乡僻壤的仪表之乡
简宏明
我的家乡以前是个穷乡僻壤,改革开放以来,如今已变成了闻名全国的仪表之乡。
我记得以前这里连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庄稼地里,“兔子站岗,野鸡放哨”,长出的庄稼连兔子野鸡都遮挡不住。成熟的庄家,“老奶奶割断腰,不够老头子一担挑”。是远近出了名的“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三靠乡。那时候,这里人生疮秃发的比较多,流行病爆发期间,患病的人更多,有的一家人都传染得病,老百姓是没钱治病,没力气种地,恶性循环。那时,我们家很少能吃上一顿纯米饭,菜都是自家菜园地长的,随便拔几棵放点盐和水一锅煮,连一点油都没有,没油的菜煮不烂,吃起来呼哧呼哧地响,却嚼不出味道。
改革开放后,大包干很快让农村人建上了砖瓦房,过上了住不愁、吃不愁、穿不愁“三不愁”的生活。为发展乡镇企业,乡里利用认识上海下放知青的优势,从上海引进热电偶、热电阻项目,在知青点的三间茅草房里办起了仪表厂。农民办厂、农民管厂、农民跑外勤(供销),人们说这是泥腿子工厂。
泥腿子工厂的人工人是农忙忙生产,农闲进企业;外勤是农忙跑田头,农闲跑码头。外勤特别肯吃苦,他们为企业推销产品,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被称为“四千四万”精神。那时,外勤推销产品全靠两条腿,不像现在有电脑、有手机,查找信息方便。据说他们那时候都跑大城市,每到一个城市专找大烟囱跑,跑了冤枉路那是常事。远远看到的一个大烟囱,跑了几十多公里,结果是个轮窑厂,人家根本不用工厂的产品,但他们依然热情不减。
有一年,厂里开年终工作总结会,受表彰的前排一连坐了七个秃头,都是小时候生疮秃掉头发的,他们互开玩笑,乐此不疲,把自个不长毛的秃头说成是七个电灯泡。有人还编成了顺口溜:“小穷乡大改变,秃子头上架电线,帽子一除就发电,又磨米又磨面······”
一次,一个外勤正在外面签订业务合同,人家问他,当地的工业规模怎样,有什么样的工厂?他竟然想起了七个电灯泡的事,就随口回答说有七个“发电厂”,虽说这件事后来成了笑话,但当时的业务合同还是签下来了。
农业“大包干”引入乡镇企业,是当时的一项重大创举,通过企业承包、车间承包、班组承包,让更多人有机会直接与社会市场接触,丰富了知识,积累了经验,经受了磨练,成为会管理、会经营、会核算的优秀人才,他们大多后来都成了销售精英和企业厂长。企业改制后,当年的七个“电灯泡”都领办了企业,参与了改制,如愿成了公司董事长。
后来,建立工业园开发区,他们的公司成了第一批入园企业,工业园为入园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条件,先后完成开通经纬公路二十多条,配备了园林式公路,全面实施道路两边路灯配套、绿化配套、道路标识及警示牌配套等“五通一平五配套”。并按照“园中园”建设要求,配套建设全国工业仪表城,以生产销售一体化模式,筑巢引鸟,实现了入园工业仪表企业一百五十多家,天仪牌仪表获中国仪表知名品牌商标,不仅畅销全国,还出口西欧、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全国仪表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