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时光
“每颗心上某一个地方,总有个记忆挥不散”,正如《城里的月光》所唱,小时候在城市里度过的那些时光,缤纷生活,扑面而来。
一
十岁那年,爸爸意外因公牺牲,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我被接了出来,从遥远的北方农村来到西南成都,寄住在亲戚家里,童年时代被分隔成两段,从此开始了在城里的生活,感受和农村不一样的体验。农村里的那段经历,曾经写过《农村·童年》以及其他相关童年的文字回忆,那么城市里的生活,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一个农村孩子来到城市上学,凡目之所及,一切陌生又新鲜。初来乍到,内心惶恐,不知所措,根本听不懂本地方言,一头雾水,茫然不知。要插班读书,两地学校在教学上、方方面面都有所区别,需要重新适应新学校的环境和诸多方面,对我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影响。
为了更好的跟上城市节奏,融入本地学校生活,已经在老家上过四年级的自己,被大人们建议干脆再重读一遍,以便逐步适应和熟悉这里的一切,巩固学习基础。有些不情愿,在我心中,只有学习差的人才会复读留级,我在农村小学时学习成绩优秀。可也没法,毕竟这里是全新的城市环境,我需要时间认识、过渡、接轨、熟悉、融入。
来到新学校,先从加强和老师同学们的日常交流开始,注意多听多看,认真对待,渐渐好转,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慢慢适应大小环境。小孩子学习语言,本身就没太大问题,本就是在接受学习启蒙阶段,求知欲很强的儿童时代。不管学什么反正都是在学,掌握语言并不算困难,况且学校里也不都是说方言,老师们讲课说普通话也不少,作为北方人,听普通话我自然毫无问题。
以前学过的四年级课程,再次复读毫无压力,熟门熟路,所以学习成绩很快就窜升至班上前几名。学习基础本就不错,这下更是突出,不久便被老师认命为中队委,胳臂上戴着白底两道红杠的臂章,担任起了学生干部。但记不清是叫什么干部了,学习委员?宣传委员?组织委员?应该是这三者中的其一。
记得班上有一个小个子的女同学,我对她印象特别深刻,别看她个子小,颇有一副小大人样,实力不容小觑。她很厉害,当的是班长,三道杠的大队长,平时不苟言笑,严肃认真,跟小小的年纪不太相符,有些早熟。还有中队长某男同学,浓眉大眼,虎头虎脑,一脸正气,标准学霸模样。另一个中队委女同学,稍微活泼一些,我和她比较臭味相投,谈得来,一起走路上学,她嘴皮子利索,古灵精怪,反应极快。班上就属他们三个人最强,都聪明伶俐,能说会道,懂得很多,知识面广。感觉他们三个人,似乎家教很好,都是本地人,非同一般,很明显,人家已经领先在了起跑线上。我对他们三个城里人印象较深,暗自以他们三个为榜样,积极努力,各方面争取进步。
我这个从农村过来借读的孩子,啥也不懂,只是仗着多读过一年书,才稍微占了一点优势,否则很难有那样的成绩和运气。后来他们三个人小学毕业后,一同考上了省重点盐道街中学。而我语文没问题,满分,数学略差一点点,失之交臂,遗憾的和班上另一个男生,也只有我们两个人,考上了市重点锦江中学。至于班上的其他同学,则都在一般的普通中学就读。
多年以后,一次机缘巧合,我居然遇到了班上那位中队委男同学,他已经是美国的世界五百强企业之国内公司高管,混的风生水起。后来,当我拿着我们的小学毕业合影照给他看时,他惊讶不已,没想到碰见老同学,说他早就没有那张照片了。他那时的样子,五官还和小时候照片上的样貌差不多,一眼就能认出来就是他本人,只是人到中年已有些发福了。
岁月催人老,时间一晃就过去了。
二
在城市里生活,和农村老家完全不同,其中有开心的时候,也有让我胆怯的地方。生活比之以前似乎开了眼,以前在家,和伙伴们玩的都是爬墙上树,下河捉鱼,粘知了,挖幼蝉,滚铁环,像个野孩子,野性自由,天马行空,无拘无束。
来到城里,则变得规规矩矩,不敢轻举妄动,凡事讲文明讲礼貌,颇受拘束。当然也学了不少新玩意,比如跟着亲戚学会了打羽毛球,就在楼下空地里,经常打得热火朝天。别看轻飘飘的小小羽毛球,打起来也颇费一番力气,要跑来跑去接球,跳起来大力扣杀,还需要眼疾手快,反应灵敏。一场球打下来,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不比那在农村的野地里疯跑轻快。不仅在楼下打,还在周末休息日,带着羽毛球拍,去到公园里打。最记得那年,第一次去成都有名的杜甫草堂玩,自带午餐,在里面玩了一天。闲了就打球,累了就吃东西休息,跟我以前在农村时玩的那些不一样,有些新鲜感。
八十年代还流行一种叫扔飞盘的游戏,是一种投掷盘形器具的运动,类似于球类运动,娱乐性很强,对抗性、趣味性十足。飞盘玩法并不复杂,是两个人把一个圆盘彼此丢来丢去,用手指和手腕发力,使之旋转,在空中飘飞。一抛一接,动作简单,玩得溜的能让人眼花缭乱,大开眼界。
由于那种玩法新奇、活泼、充满变化,让人着迷,飞盘成了大人小孩儿都爱玩儿的一种游戏,可谓老少咸宜。只要找到一片空旷的场地,就能开心的锻炼与玩耍,投接的手法多变,我还挺喜欢玩。我们常常在离家不远的成都老体育中心里玩掷飞盘,也看到不少人在那里玩。非常开心快乐的游戏,既有益于锻炼身体,也有益于锻炼智力。
那时候我毕竟年龄还小,是个小学生,要说最怕的事,就是上学途中过大马路。以前在农村老家里,从来没有看到过那么多的人和车,走那么宽阔的道路,有些紧张,不太懂规矩。那个时候也不像现在的交通这样先进,人、车按红绿灯交通规则有序进行,主要靠人工指挥,靠交警手势和喊话器,原始又费劲,比较落后。
在宽阔的马路上,路中间有个圆形岗台,仿佛马路上的孤岛,穿着白色制服的交警,一个人站在岗台上指挥,有些忙乱,应付不过来。交警笔直的站在岗亭上,身子不停转来转去,双手还要挥来挥去,特别是热天、冷天,不停打手势很消耗体力。说实话,现在想来,他们在室外工作,风吹日晒,真的特别辛苦,令人敬佩。如果没有他们的辛勤管理、及时疏通,马路上不知乱成啥样呢。
有时候路口就会因故发生一些混乱,人多车多,各种型号不同的车,骑自行车的人和汽车抢道,很是杂乱无序。要穿过那宽阔的人行道,我每次只能是跟在大人们后面,和他们一起走,他们走我就走,他们停我就停。没人过斑马线时,我一个人还不太敢过,怕被车撞着,总之那成了我最怵头、犯难的事情。幸好那样的日子没过许久就搬了家,才算结束那种提心吊胆的折磨。新家离学校很近,顺着街边走路大概只有五六分钟,还不是主干道大马路,再也不需要过人行道,很方便。
总得来说,那段短暂经历也算是一个不寻常的机会,多少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独自一个人走路上学、穿过马路,也算是人生刚开始、最起初的一段磨练。
三
还记得,那时班上建立了一个航模兴趣小组,不知咋的,懵里懵懂的我,完全没搞清楚状况,便被老师和同学强拉了进去。
之前的我,对飞机航模并不通晓,没接触过,根本就不精通,咋就把我给拉进去了呢?我猜想,是不是他们觉得我这个农村来的女孩子,人不娇气,比城里的女孩子看起来身体结实?其实我在班上只能算中等个,不胖不瘦,身材匀称,倒并非一副弱不禁风的模样。
投掷手指航模需要手臂和全身都很有力量,估计他们看我精干,才看好我,力邀我加入,一切不得而知。我看其中有个男孩,黑黑的,偏胖,高大强壮,已经不记得他叫什么,他极力鼓励我,指导我,教我咋玩,咋制作航模。他脾气挺好,随时笑嘻嘻的,很有耐心,也很细心,像个小老师。
手掷模型滑翔机,是指以手掷方式让飞机模型升空,利用空气动力、在保持不变的翼面上产生升力。手掷时,以手臂与全身的力量投掷,来作为飞机的主要推力,以此推力产生速度,使手掷机能够在空中滑翔一段时间。飞机模型主要以木制为主,制作相对简单,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自己动手,制作完成。看着简单漂亮的飞机模型,被我们制作出来,别说还挺有成就感 。
丢飞机有技巧,如果不平稳,需要再做配重调整。手掷木制飞机模型,可比以前玩得叠纸飞机高级多了,享受的是在制作过程中的乐趣,在投掷时以及看它平稳飞行期间的那种快乐。做好飞机模型,需要出去测试飞行,去过的地方已经记不清,但是最后那次,还有点印象。
那次我们代表学校,去参加手掷飞机模型比赛,地点就在成都有名的太平寺军用机场。还隐约记得当时的情景,在机场草坪旁边的空地上,停了几架小型的墨绿色飞机,我们围着转圈看,进行参观,那可是真家伙,真能飞上天的飞机。
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近距离观看飞机,以前只有在天上远远的看到过,或者是电视里见过,当时心里很激动很兴奋,很感兴趣,看了一遍又一遍,看不够。畅想着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坐一次真飞机?这里可以先剧透一下,在那十年以后!我才真正第一次坐上大飞机飞在天上,当时也是很激动,从成都飞去海南岛。可惜那时只顾着看窗外,瞎激动,早就忘记了曾经参观飞机时的心情,不然该好好回味、对比一下心境。
漫长的岁月,抹平了好多记忆,凡事似乎应该不忘初心,懂得坚守一些东西,方得始终。可人总是这样,走着走着就忘记了曾经的初衷、情怀、梦想,走偏了路,迷失了自己、方向,不失为一种遗憾,唉!一声叹息。
也记不清具体的有关事宜了,至于参加比赛的成绩如何,感觉重在参与。全是一帮男孩子,女孩子玩这个的好像很少,这对我就是一次经历,一场不一样的体验,人生多了一笔色彩。
八十年代,正好适逢中国女排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连续夺得五连冠,成绩骄人,世人瞩目,倍受赞誉。国内也掀起来了一股排球热,很多学校都建有排球队,打排球是当时的流行运动。我们小学校,也组建了排球队,我还是队员之一,在学校不大的场地上,参加过比赛。我们跑来跑去,发球接球,全神贯注,紧张兴奋,为了赢得比赛,拼劲力气。场地外面,是同学们有节奏、激情的加油声,声声不绝。亲戚为此还专门给我买过一个排球,我有空就练习,有人时可以一起对练,没人时就自己把球拍到墙上,双臂并起接球,单独练习。细小的手臂被拍得红通通,留下一大片红色印记。
那个时候真的非常热衷,浑身有劲,充满热情,多么难忘的激情燃烧的日子。那个年代的人们似乎都是那样,精神面貌都很不错,凡事积极热情,昂扬向上。我觉得是受当时整个社会大环境的风气影响,处处充满正能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回想起来有些留恋,可再也回不去了,年少时美好的纯真年代。
后来还看过一部流行的日本电视剧叫《排球女将》其中的排球队员小鹿纯子,曾是那个年代女孩的“偶像”。我也挺喜欢她,她清纯、可爱、坚强、执著、乐观、积极向上。艰辛与坎坷,泪水与汗水,成就了后来成功的小鹿纯子,甚至于她的身世,和我都有些相似,都是没有母爱陪伴的女孩,寄人篱下的外乡人……
可惜自己没有那种运动天赋,只是作为一个爱好,锻炼一下身体,有益于身体健康,更好的成长。尽量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还有当时倡导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总之凡事不落后,尽力做个合格的好学生。
四
在城市里的生活,确实比在农村的生活丰富多彩,特别是精神生活,是农村生活比不了的。
过去在农村老家时,只能偶尔才有机会看到一场露天电影,为了看电影,跑很远的夜路去别村看。有时看电影中途口渴的要命,就在那村里堰塘里,也不管那水干净不干净,像个小牛犊,伸着头咕嘟咕嘟的喝饱解了渴再说。现在想想我都后怕,不知道喝到肚子里的水,会不会有啥问题?有没有寄生虫之类的,不得而知。那时小,活的粗糙,大人们忙顾不上,也管不了那么多,不知道有啥严重后果。
在城市,我有机会看过很多电影,就像是丰富的精神食粮,一下子吃了个饱饱的。平时学校会组织在六一儿童节看电影,有时不过节也会看。电影除了儿童片、国内片,还有国外的,记得有部《虎口脱险》是二战喜剧电影,挺搞笑。还跟着大人们去看过一些内部外国电影,现在只记得《蛇》和《苔丝》这两部了,也看不太懂。
那时候连电视机都是紧俏品,家中有电视机的人都还不多,还没有广泛普及。我还记得自己看过的电视节目有《米老鼠和唐老鸭》《加里森敢死队》《海蒂》《聪明的一休》《血疑》《排球女将》等,还有那最早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挺好看,就是我那时追过的电视节目。
还有机会跟着大人们,去礼堂现场听过几场音乐会,演奏时间挺长,中场还要休息,反正年纪小也听不懂,就算接受一点音乐的熏陶吧。感受一下在大礼堂大剧场、享受高雅音乐艺术的氛围,让咱这农村女孩也见识一下,城里的白月光。
其实,就在我们住家楼斜对面,就是歌舞剧团的宿舍,住的都是专业演唱或者舞蹈演员,大清早的就听见她们在练声清嗓子,咿咿呀呀,抑扬顿措。一天之计在于晨,不用去剧场,也能感受到音乐。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嗓子必定是需要每天都要练一练,否则要被荒废了。其实不仅仅是早上,其他时候也能听见她们的唱腔。听得久了,似乎好像是有点噪音或喧哗。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换个心态想想,我们这不就是在听免费的演唱会吗?不用买票去剧院,就能享受专业级演员的演出演唱,也算是幸事呀。所以也乐得听她们练声,不嫌吵闹,觉得她们过的好开心,可以天天唱来唱去,轻松愉快,羡慕她们从事的工作,是开心快乐的事业。
然而城里的生活,却不都是美好的白月光,除了美妙的音乐,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组成生活的交响曲,需要自己亲自谱写和弹奏。
记得那时候,在城里的高楼上住,使用过蜂窝煤炉子。点燃那种火炉,需要先用一些纸、木屑引燃,再放上短木头,最后覆盖一个煤球,叫“蜂窝煤”。它把煤炭做成圆圆的形状,中间全是窟窿,底下烧的火红的火苗,就从那些空眼里窜出来,燃烧整个煤球。每次我都颇费一番功夫,才能将那煤球点燃,有时由于木柴和煤球潮湿,不太好点燃,烟雾缭绕,呛得我喘不了气直咳嗽,所以做这件家务活让我很怵头。
还有比点燃煤球更让我心惊的事,那就是要用高压锅煮米饭。我对那高压锅有一种天生的恐惧,听着它冒出呲呲呲的声音,锅顶的盖帽不断被锅里的蒸汽冲击跳动,总让我提心吊胆,害怕它冲开,将那沸腾的米浆喷发出来烫到我。还担心压力过大过强,锅不会爆炸吧?
高压锅的威力,还让我联想起小时候,用压力锅爆玉米花时的情景,那嘭的一声巨响,总让我心惊胆颤。原理都是用火力烧烫锅,给锅内加压,积聚到一定压力,高温高压把食物压熟。不管是哪一项,我都感觉太危险,胆子较小,直到现在,每次使用高压锅,我都十分小心。不过现在的高压锅,应该很保险,质量可靠。锅确实好用,正常炖骨头炖牛肉,要一两个小时,还不一定炖烂脱骨,使用高压锅,半个多小时就能压熟,骨肉方便脱离,主要是快,还节约天燃气,挺好用。
早早的接触和学会一些生活技能,对自己也有好处,算是一种生活的磨练,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历练,促进加快成长。越早掌握,越能受益,且受益终生,这些经历都是难得的宝贵财富。
五
在城市里最大的好处,就是我可以有机会读到很多书籍,这也是在农村里无法做到的事。儿时的我极爱看书,正是求知欲最强的时候。
跟着大人们常去新华书店,大人给买过不少连环画,大多由名著改编,并集齐全套。我爱看格林童话,儿童文学,少年文艺,故事会,家中都给我订的有。那些都是我的最爱,但根本不够我读,每月都盼着新一期图书快点到来,等的辛苦。后来我一个人一间房间,中等大,别的房间放不下,房中便放置了一个多余的书柜,上面摆放了许多杂书。亲戚早年间在武汉图书馆工作,后入伍当兵转业到的成都,他们都爱看书,家里有一些经典名著,大块头藏书。
但平时白天我没有时间看那些闲书,只能在晚上想办法看,到点要休息,还不能暴露灯光。实在想看书,那些书就在自己的房间里,触手可及,像一堆精神食粮、文化饕餮盛宴,诱惑着脑子空空、知识贫瘠的自己,我完全抵制不了它的诱惑。只好偷偷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如饥似渴的看,热的汗流浃背也不能掀开被子,初中三年,啃遍那些世界名著。记得有《教父》《飘》《悲惨世界》《简爱》《基督山伯爵》《红楼梦》《三国志》《水浒传》等,还有许多电影杂志,小说月刊,日本文学等杂书。
其实也看的半懂不懂,半生不熟,有些根本不明白,但都先看了再说,杂七杂八,一古脑全输入大脑里,留下一些纷杂的印记。应该说,后来自己对文学产生兴趣,这些书都是启蒙老师,给我打开了一个神秘莫测的广阔世界,显露出冰山一角,窥见了文学神圣殿堂之门。
不仅仅是在家偷偷看书,还到过一个当时要好的女同学家中,和她一起看那些家长的神秘外国书籍。记得读过反映前苏联事情的书,关于克格勃间谍的一些内幕,也不是很懂,看不太明白,只是单纯好奇。只要找到书,不管属于哪方面的,懂不懂的先睹为快,囫囵吞枣,消化不了也只能先吃下去,留待以后慢慢消化。
除了爱看书,也还去过附近一个同学家玩,我们学滑旱冰,穿着那种带小滚轮的旱冰鞋,在她家院子里滑来滑去,我好像没咋学会,有点胆小怕摔倒。别看女同学长得娇柔漂亮,皮肤吹弹可破,五官动人,像个洋娃娃,我们给她取的外号就叫“奶娃”,是说她长得像个可爱的奶娃娃。她本性却极为豪爽,胆子很大,开朗活泼,滑旱冰也滑得很好。
这大概就是人与人的差异,胆子大小决定着命运、和后来从事的职业都有关联,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诚如是也。后来的女同学,成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空姐,荣升至乘务长,在空中飞行多年,穿梭于境内外,飞过航班无数,工作出色,对她佩服不已……
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城里的生活,确实让年少的自己开了眼,比在农村过的丰富多彩。只是,如果从感情角度上而言,还是更倾向于农村,毕竟根在那,那里才是我的故乡,生我养我的最初之地。有我熟悉和习惯了的一切,有亲人兄弟姐妹和青梅竹马小伙伴,广阔农村天地自由自在任意飞翔。那是属于我自己的家,外面千好万好,始终不如自己的家最好!
不管在哪,各有各好,年少阶段的美好,都难忘怀。城里的生活,让我见识不少,学到不少,打下良好的基础,收获颇丰。那段日子,是人生路上蹒跚走过的、一段新里程,人生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走下去。走过无知,走过见识;走过忧伤,走过快乐;走过阴霾,走过晴空;走过春夏,走过四季;走过一年又一年,走过一程又一程;走过从前,走向未来。
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梦想就在前方,指引我一直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