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光微闪
文友凌兄新书出版并获政府文化项目扶持,其欣喜之余,特邀众友小聚分享。席间觥筹交错贺声连连。
凌兄却颇为谦逊,他说,“我自知文化低、功底薄,不可与各大师比类同肩,但如今文集出版已然达到自已的高度,我满足了!”。语毕,满堂喝彩。
的确,仅执中学毕业文凭的凌兄文字算不上顶流,但多年来勤勉耕作,其作品成为地市报刊常客,如芍药花一般以最好的姿态灿放在自家花园里,值得钦佩。
回想凌兄那一席话,犹如浪涛拍岸,在我心中久久回荡,自己多年的心路历程,概莫如此。
在农村上小学时,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小学老师,像我最崇拜的班主任老师那样既能上语文,又可教数学。后来走出山村才知道还有比小学老师更多选择的梦想。可我还是初心依旧,大学毕业后成为村里第一个到县城中学教书的人——尽管只能教语文一门。时隔几十年,当时的那份喜悦和自豪还时常挂在梦里,成为我前行的动力。
那些年,我潜心耕耘八尺讲台,少问世事,教育教学上小有建树。后来偶尔写点小文,是想给学生作示范,还想证明自己确实是中文系出来的学生。这样写着写着就有人说了,说我的文章如裹脚的婆娘,行走不了多远。我听过一笑了之。我只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乐。
不经意间,那些发表在地市报上的小小豆腐块文章竟成为改变我人生轨迹的“敲门砖”,我因此转行到行政部门。在这个陌生的行当里,生性怯懦的我不擅迎来送往,只会埋头苦干。且心无旁骛,顺其自然。尽管许多大好机会擦肩而过,我仍心若止水。我清淅自己内心定位,是雏鹰绝飞不出鲲鹏的高度。与其仰天长叹,不如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不必在乎职位的高低,只想过着云淡风轻、春和景明的日子。那十多年来,年终评定栏里从未间断的“优秀”二字以及闲谈中不时仍有人记起我曾流过的汗,走过的路,已是最好的回报和自己想要的“高度”。
不管有为还是无为,时光已在弹指间悄然划过。记得小时候写作文,写到老爷爷的形象,总喜欢这么一句,“一位年过半百头发花白的老人蹒跚行走在乡间小路上”。在当时眼里,“年过半百”已经很老。
如今,还来不及咀嚼青春的果实,自己早已来到描写过的当时以为遥不可及的那位老者行列。虽然头发还不算“花白”,步履尚坚定,但岁月的沟壑已肆意爬满眉宇,心绪更是波澜不惊。而且卸下了曾经缠身的事务,远离了各种喧嚣,只想把心态和身子放到低至尘埃,好好设计下半生,不让自己的精神世界荒漠,只愿生命之树常青。
读书、习作、品茗、运动以及不时会友,乃我所欲也。
我对读书向来比较随性,于文史类情有独钟,八岁多时,第一次跟父亲到县城游玩,我一头扎进新华书店。看着书店里琳琅满目的书籍,我的眼睛都直了,脚步一直挪不开。离开时,闹着父亲买了一本连环画,书名至今仍记得,叫《西安事变》。后来高考填报志愿,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历史专业,遗憾的是未能如愿。不过还好,文史不分家。
手捧丹青,我时而全神贯注,时而掩卷遐思。我常常穿越到历史长河里聆听先贤教诲,感知文明的力量,体会顿悟之感;游弋在古诗词海洋,开阔胸襟,感受中华文化之瑰丽;穿梭在各种真相的背后,惊叹世道之纷繁,给灵魂予启迪;涉猎各类传奇,品味不同人生,感叹生命之可贵;重温红色经典,致敬先烈,接受思想洗礼;欣赏名家名篇,拓宽视野,于享受中提升素养。
年轻时代,我痴迷于汪国真的诗,喜欢他那种平淡真诚富于哲理的语言,跳动着的青春旋律和昂杨向上的朝气。如今随着年岁增长,我最爱读的是余秋雨教授《文化四讲》一类的书。不管有人如何诋毁他,我对教授的尊崇始终不变。《文化四讲》将历史、文化与理性完美融合,且行且书且思,语音生动、犀利,思想深邃,见解独到,处处散发人文思想的光芒,开启了中国现代散文的新境界。读着这样精美的书,思想上的震撼与冲击前所未有。于是,我萌生出翻箱倒柜寻找本乡本土本民族(壮族)有价值的东西以文字呈现出来的冲动。我知道这个想法过于狂妄,知道野心超出了能力,更明白自己的才华不足以支撑我写出这样的厚度,但想想总是可以的。
相较于带上老花镜或手执放大镜的纸质阅览,我更喜欢用电脑、手机的点阅。打开这些电子产品,尤其是手机,你会惊奇的发现,它就像一位忠实的奴仆,深谙主人喜好,不断的推送你喜欢的东西。数字时代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捷。
学生时代上音乐、美术课,老师台上讲授音律、线条,我却台下写作业,结果酝成了今日五音不全、画蛋不圆之大憾。琴棋书画离我远去,艺术细胞此生已难重塑。只能从文字中寻找慰籍了。
我一向朴素无华,缺少含蓄,故写不出意境幽深的诗词。同时,想象力的匮乏也难以构思小说,只能从真实的生活中寻找灵感,勉强写些小散文和随笔。其实,写好散文也并非易事。一位获得鲁迅文学奖的散文作家说,“好的散文语言有灵魂的重量和诗一样的光”,我深以为然,并费力的朝这个方向走。虽然目前写出来的东西仍如过去那般朴拙,难登高堂,但每涂鸦一篇,能让我身心愉悦,如沐春风。历经岁月的风霜与沉淀,我偏好对乡土历史文化、人物风情的挖掘,有故事,有温度,自己与自己比,感觉添了些许的新意。而且,有的篇幅也能从之前的千八百字伸展至三、五千字。
一位朋友曾好心规劝我,他说,搞纯文学那么艰辛,而且读者寥寥,你不如弄些网络需要的文章,通过流量赚取稿费,生活轻松又滋润。我感谢他的关心并告诉他,我写东西不为名不图利,只是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我就想在有生之年,尽力把那些感恩过的人、感动过的事,自己的喜怒哀乐以及那些值得记忆和传承的东西用笔记录下来。尽管过程痛并快乐着。尽管收获惨淡。文学,仍是我此生最执着的梦 ,我会继续在这条布满荆棘小道上缓慢的艰难的爬行,只求遇见最好的自己。
说实话,我对悠远的茶道文化知之甚少,连初级都谈不上,但这不影响我对茶香的热情。周末下午,一杯香茗、一台电脑,就可以进入忘我状态。阅读累了、写字乏了,轻轻呷上一口热茶,立刻神清气爽、茅塞顿开。
我对茶叶的要求并不高,不分品种、档次、贵贱,凡茶者皆能饮。只是较偏重于绿茶。绿茶,冲泡简便而过程悦目。透明的玻璃杯中随意丢入几颗卷缩如僵虫的茶粒,端起茶壶轻轻注入滚水,“僵虫”慢慢蠕动,渐渐苏醒,进而片片舒展开来,上下翻腾,恍若人生之沉浮。片刻工夫,随着柳月型青翠嫩芽游弋水中,满屋清香袭人。
在我老家的土山上生长一种壮语叫“茶则”的绿色植物,叶子长阔。清明前后,采摘一大束“茶则”回来,洗净,晒干,即为茶叶。取三、五片投入清水煮开,色泽橙亮,弥漫着浓浓的薄荷香味。饮之,微辛、清甜直透心肺。据说这种纯天然野生茶叶具有提神、润肺、降压、减脂之功效,颇受城里人青睐。
我觉得作文如品茗,讲究色与香。作文之“色”即语言,“香”即情感。上佳之作或如红茶之浓抹艳丽芬芳馥郁,或如白毫之翠绿淡香回味绵长。文字可以简约但不能没有张力,情感可以质朴但必须引起共鸣,否则如冲淡之茶水,索然无味,唯以解渴。不知然否?
打乒乓球是我最喜欢的的运动。每天,夜幕低垂,便与球友们相约而动,到球馆里挥洒汗水,释放心情。有研究表明,乒乓球运动既强身健体,也锻炼视力脑力,预防老年痴呆,于我等中老年群体最为适宜。
乒乓球灵活多变,乃技术含量最高的球类运动之一。过去几十年我一直走的是野路子,水平不高。这两年,幸得俱乐部大师们的悉心指点,逐步走上正道,开始讲究手、腰、腿的协调配合,并注意步伐的移动,尽管秉性难移,过程反复,但每天都在享受进步带来的快乐。如今,一日不挥拍,第二天便浑身不舒坦,且茶饭不思。这小小银球,竟蕴藏着无穷的魅力。
这些年看过太多的不辞而别,听过太多的猝不及防。蓦然回首,愈觉友情之弥足珍贵。我等人生下半场,聚一次少一次,见一面算一面。于是,每逢节假日,便邀约三、五个朋友,寻一僻静处小酌几杯,不能饮者则以茶代酒。阵阵欢声笑语里,谈人生、忆过往。生命无常,世事难料,把握当下,珍惜眼前,开心从容过好每一天。
年近六旬,知天命,更知足,但不愿颓废,不甘躺平。活着就要像长青藤那样,向阳而生,努力攀爬,不求苍穹,只为达到树梢的高度。
而且,既然成不了流星,那就做一只夏天里的萤火虫,微微闪烁在自己的时空里,点亮往后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