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百年私塾话家风

2023-10-12抒情散文杨晓凤
百年私塾话家风杨晓凤洗溪镇欧溪村第五自然村中有一栋百年私塾老宅,据杨家老一辈主人传说,一位叫杨德珍老人,天资聪慧,很有学识,但由于半边脸上有红色胎记,无缘仕途,就在家乡……

百年私塾话家风d4A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杨晓凤d4A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洗溪镇欧溪村第五自然村中有一栋百年私塾老宅,据杨家老一辈主人传说,一位叫杨德珍老人,天资聪慧,很有学识,但由于半边脸上有红色胎记,无缘仕途,就在家乡当私塾先生。1906年为了教书育人,在现在的屋场修建了一栋私塾兼住宅。入户是几级石梯,石头台阶右边是两层楼的大吊脚楼和牲口养殖区,石头台阶上立有雕龙刻凤的大门,进大门后是一个大歇台,可以容纳几十口人。歇台右边是两大间休息间加两间大卧室。杨德珍老人把两间卧室分配给了他的两个弟弟,杨德琢和杨德瑞。从歇台往前走是天井,天井右边是大堂屋,也是私塾的课堂。杨德珍的起居间就在堂屋右边,方便他上课备课。杨德珍的长子杨家樑结婚娶妻时,杨德珍老人把邻近堂屋的大休息间和卧房送给了长子杨家樑做新房。后来,杨家樑的妻子许发林在娘家人的帮助下,在离老宅子50米左右的地方重修了一栋更大的吊脚楼,杨家樑的居室,由于多年无人居住已经垮塌。d4A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老宅主人杨家子孙世代忠良,杨德珍老人家有三兄弟两个妹妹,兄妹5人,杨德琢、杨德珍、杨德瑞。杨德珍的长子杨家樑从小跟在杨德珍的后面学习文化,成年后能够独立上讲台授课,1938年抗日战争打响,1940年冬为了保家卫国,杨家樑义无反顾的离开讲台,投笔从戎,舍下妻儿,奔赴抗日前线,后来了无音讯。杨家樑走后,杨家珍老人又重新拿起教鞭,操持家业。给小儿子杨家太迎娶了知书达理的大户人家女儿做媳妇,后来,随着杨家珍夫妇的年龄增大,身体每况愈下,杨家家道不再兴盛,杨家太如花似玉般的前妻被土匪强行抢走,做了土匪的压寨夫人,据说在土匪窝里后来学了一手好枪法,可以双手开枪,而且打靶很准,后来,不知去向。再后来,杨家太再娶了普通人家的女儿为妻,杨家太的妻子非常勤劳持家,养育了两个儿子四人女儿,两个儿子后来都走向了工作岗位,大儿子进了国有企业,大儿子的三个女儿,有两个女儿一直坚守讲台,扬鞭从教,小儿子从教多年,后来在县教育局退休,杨德琢的嫡孙杨必义成长为国有大企业的技术骨干,兢兢业业,平凡为人,其女儿也是选择教书站讲台,传承教书祖业。d4A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杨德珍的三弟杨德瑞的长子杨家万看到大伯的儿子堂哥杨家樑奔赴前方,打日本鬼子去了,他也一腔热血,报名参军当兵,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表现非常出色,后来担任了国民党某炮兵连连长,在抗日战争中战死沙场。抗战胜利后,政府每年给杨家万父亲杨德瑞一定的抚恤金,因为当兵时没有结婚,也没有留下子孙后人,据杨家万的胞弟杨家有的儿子杨必先回忆,亲眼见过他大伯杨家万的立功证书和他爷爷领取政府抚恤金的本子(可惜年代已久,没有把证件保留下来),杨德瑞的二儿子杨家有结婚后生下一儿一女不久撒手人家,他的儿子杨必先和妹妹相依为命,成年后第一件事就是报名参军入伍,分配在广州汕头守护国家的大海5年,他还在在部队时,他的堂姐杨秋菊堂哥杨必·进为杨必先操办了相亲全部程序,趁着杨必先服役探亲期间,热热闹闹把新娘迎进了门。杨必先生养了两个儿子,在孩子成年后又义无反顾的送子当兵,二儿子杨跃平当年分配在42军124师370团广洲军区服役3年,复员后被深圳一家保安公司看中,已经做到中层。d4A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据洗溪镇欧溪村周边老人世代相传以及杨家后人回忆,杨家家世历史渊源,最早来这里开办私塾的是一位名叫杨晶水心的老先生,还有墓碑清晰可见,杨老先生出生于康熙辛酉年三月初七辰时,终于乾隆甲申年。杨晶水心的老先生是哪里人是那一年从哪里来到洗溪镇欧溪村私塾不得而知,据文字记载世代口述杨晶水心老先生文韬武略,天文地理、精通易经八卦,学识渊博,是最早来欧溪溪水流域开办私塾传播文化知识第一人,最早私塾学堂办在欧溪村第五自然村的地域内,名叫枫树坳的地方,选定的地理位置枫树坳,曾经是泸溪县城爬过青架山脉轿顶堡后通往后山苗疆必经之路上,杨晶水心老人择建居宅在枫树坳的山岭上独户居住,有这样的文字解答:其一,在当时,欧溪这个地方还处于比较原始状态,除了欧溪流域小溪两旁平坦的土地开垦耕种,山坡上普遍还是茂密的森林、村寨、人口还很稀少。而且,原有的自然村寨一般是几个祖宗繁衍而成,不受纳外人进住。其二,古通道,都是沿着山坡山岭高处行走,山湾深处,恐遇猛兽和土匪。当时的枫树坳虽还是密集树木,可地处坡岭,相邻左翼有领上村、右翼有烟竹村。还是翻过枫树坳后酉水河众多村寨民众去泸溪县城大通道中的路段,来往行人必经之地,以及去古丈、沅陵、吉首的要塞,既可从来往行人中了解大后山的民情,又可及时得知城里的信息。宅居的选择很用心。据传杨晶水心对预测学有一定研究。他生前预测自己故后入土时,会见鲤鱼上树和戴铁帽子的人。他寿终安葬那天,挖好坑后,准备放棺木入坑时,从泸溪回酉溪河两个路人,一个头顶一口小锅,一人手提一条大鱼,参与葬事人中,有与来者相识,便招呼路人抽支烟,顶锅的人放下锅,提鱼的人将鱼挂在路旁的树杈上,正好,鞭炮鸣响,棺木放入坑中,应了他的预测。杨晶水心对古诗词楹联有很深的造诣,并在交私塾教授中传承,后来几代人种儿孙都有传承,在长辈的代代传说记忆中,在洗溪镇欧溪村流域,家家户户红白喜事,逢年过节,大多数人家的盈联都出自杨家私塾之家的笔墨。d4A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杨晶水心老先生的几代后人以私塾为业。在几代私塾中培养出过举人秀才之类的学子。私塾书香最旺盛时有上100来号学生,方圆几十里地杨家私塾是唯一的一家学堂,杨家私塾治学严整,家国情怀。学生都能学到很好的文化知识,学堂为了学生上学便捷几经迁址,直到杨德珍老人定居在现在烟竹林旁。从墓碑上可以得知,老杨晶水心老先生有一个儿子三个孙子6个重孙9个重重孙,但九个重重孙中只有一个,名叫杨有富的留在欧溪村继续私塾,其他的去了外地经商或者别的营生不得而知。杨有富五十八岁其妻三十九岁、咸丰乙卯年才生下儿子杨文其,不幸的是杨文其只两岁,咸丰的丁巳年,杨有富刚六十岁就去世了。那时的私塾,已由原来的半坡上移居在烟竹寨村头隔溶相望的山脚溶边,杨有富妻子带着两岁的儿子,孤儿寡母,生活非常之艰难,有田产、住宅,比杨有富之妻还小七岁的本土富裕人家青年杨文有,心怀同情把杨文其母子接进了自己的家,照顾杨文其母子生活,母子二人免受了孤怜之苦,可好景不长,杨文其之母在同治甲子年刚进四十八岁就早逝了,留下年整九岁的杨文其。善良的杨文有,并不为此抛弃和冷淡杨文其,而是像亲生儿子一样,把他拉扯大,给他娶了妻,生下三男二女,即前面说到杨德珍、杨德琢、杨德瑞还有两个女儿。杨文有并无私的将全部家产赠予杨文其。杨文其是个知恩图报的有情有义之辈,在杨文有终身时,出于对杨文有的敬仰和感恩,灵堂吊孝敬酒的程序中,杨文其长跪不起,并喊杨文有一声“爹”,杨文其为了让后人铭记杨文有的养育之恩,甘愿降了一个辈份,以表示对杨文有恩德的纪念。按照常理这样做,是乱了老族规,杨文其甘愿杀猪、放炮。赔礼。d4A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新中国成立后,在距离杨家私塾一公里处的欧溪村村部所在地新建了小学,杨家私塾学堂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民宅堂屋,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成为杨家人会聚的重要场所。d4A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话又回到杨家樑投笔从戎后,留下其妻和一双儿女,杨家樑的妻子许发林承受着所有的艰难,把一双儿女抚养成人,女儿杨秋菊50年代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并担任过早期武溪镇团委书记,唯一的儿子杨俊70年代高中毕业回到这个村子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后来又担任了这个村寨的民办教师。他曾风趣的说,“我们这个家族当教师祖传还是要延续下去,保家卫国当兵要延续下去”。1979年杨俊考取了师范学校,后来做到了县教育局长,由于长期的超负荷工作,刚刚办理退休,他的生命也报了警,他在与病魔做斗争的日子又做出了“不做高耗费抢救,火化遗体,把骨灰洒进沅江”的决定,高风亮节照后人,杨俊的一双儿女化悲痛为力量,也成长为广州黄埔区的正处级公务员和衡阳市衡山县财政局的业务骨干。d4A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杨家樑的儿子杨必进是一位国有企业的技术中坚,曾攻关了本厂的技术难题,为工厂的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大儿子是一名勤勤恳恳工作的国有企业业务尖子,他的长孙女女儿,在求学求职的路上,坚定的要做一名人民教师,小儿子杨宏辉高中毕业就送去湖北武警部队当武警,部队三年多次立功受奖,并在湖北多次比武中,荣获“神枪手”的称号,复原回乡后积极参与县的重大国土建设项目,参与了湘西的第一条高速公路的泸溪段的测量定位征收全过程,可惜他的生命定格在45岁的英年。杨必进大女儿的二儿子李祥,高中毕业踊跃报名参军,在东北野战部队服役三年,在部队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士兵”。d4A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杨家百年老宅家族中有两位抗日英雄杨家万被列入泸溪英模录中,遗憾的是杨家樑因为在抗战中下落不明,没有能够列入县英模录,但他的后人始终铭记他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并以他为荣,据杨晶水心私塾老先辈的第八代子孙杨必进后续文字记载,杨家有一祖训,必须牢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修为准则“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有所为,有所不为,做正直的人,善良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杨家老宅这一脉的后人,受祖训潜移默化熏陶,为保家卫国代代送子当兵,为传承祖业代代有为师从教三尺讲台写春秋。d4A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