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民间故事

2020-09-24叙事散文乔举平
民 间 故 事乔举平你一定听过民间故事吧,尤其是小时候,听爷爷奶奶或是村里年长的老人一遍遍的讲述,那些很早以前曲折神奇的故事,像一抹灿烂的光茫,曾经照亮了我们寂寞暗淡的童年时光、拨动着我们充满好奇的心灵、插上了我们梦里飞翔的翅膀。无容置凝,
民 间 故 事
乔举平

你一定听过民间故事吧,尤其是小时候,听爷爷奶奶或是村里年长的老人一遍遍的讲述,那些很早以前曲折神奇的故事,像一抹灿烂的光茫,曾经照亮了我们寂寞暗淡的童年时光、拨动着我们充满好奇的心灵、插上了我们梦里飞翔的翅膀。
无容置凝,作家文学的源头是原始的民间文学的口头文学,作家文学的天才,有许多是由民间文学的地母孕育的。民间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比物质文化蕴含着更为深厚的民族感情,包涵着难以言传的意义和内涵,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态和文化渊源,有着不可估量的民族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但民间文化总是被认为是下里巴人的下层文化,远没有文人雅士的阳春白雪而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中国正掀起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我作为这项工作的具体参与者,就想起了好多年前下乡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往事。
我从乡下调到县城的文化馆不久,就接受了搜集整理民间故事,编辑民间故事.谚语.歌谣三套集成县卷资料本的任务。以前刚要着手开展这项工作的老师调走了,这一相当艰巨的任务就落到了我的头上。当时的搜集原则是深入全县各乡村全面普查,重点搜集,对讲述人所讲的故事忠实记录,先录音然后根据录音逐字逐句记录整理,以保留民间文学的原汁原味。
记得是春节过完不久,我就怀揣一张县文化局的介绍信,肩背一个枕头大的便携式录音机,骑着自行车出发了,先到要去的乡政府,然后了解线索到村庄里去,有时有文化站的专干陪着,有时就一个人独自往村里赶,能骑车的地方就骑车,不能骑车就徒步上山爬洼。累了就一屁股坐在路边歇歇,饿了就啃几口干粮,渴了就喝几口泉水,虽然苦累,但觉得是干着有意义的事情,心里就充满了许多信心和快乐。
一次去了东乡叫黄家岭的村子,我就让大雪封在了山上,好几天下不了山,但却在社长家暖暖的土炕头搜集到了很有价值的民间故事。记得我从乡政府去这个村子的下午天还晴着,乡里的文书告诉我顺着道上山走十多里路就到了,那条路我独自走了三个多小时还没有到达,天却下起了大雪来,我在风雪弥漫的山岗上迷了路,天黑透了才摸到了黄家岭。老社长打量着我这个不速之客,惊讶地告诉我,乡里到村里至少也有三十多里路程。
老社长一家热炕暖火、杀鸡打酒招待我,我在感激和疲惫中沉沉入睡。翌日推窗一看,大雪仍在继续,地上已是五六寸厚的积雪,我是犯了难啊,想不到已困在了这里。老社长爽朗一笑说,是老天要留人,不然你这样的贵客是请也请不到,留也留不住的。说完就去请庄子里会讲故事的人,不一会就冒雪请来了好几个老人。我打开录音机,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讲了《张皇亲的故事》,现在还记忆犹新。
说是在离这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叫张皇亲的村子,至今留传着一段古老动人的传说。很早以前这个村里的一户人家生了一个满脸黄水疮奇丑无比的女儿,家里人只好让她整天打柴放羊,有一天女孩梳妆打扮后却变成了绝代佳人。消息传开,就被皇帝召进了皇宫,被立为正宫娘娘,宠爱无比。但每逢下雨天娘娘就独自落泪,皇帝一问才知道娘娘是为娘家人屋顶上没有瓦片怕漏雨而忧伤。就这样,皇帝立刻派工匠远道来到临洮,教会了村民烧砖做瓦的手艺,还恩准按照皇宫的样子在屋顶砌了“三沟带”,村子也就取名叫张皇亲了。后来,娘娘不慎得罪了皇上,被休归家,死后就埋在了不远的北二十铺,现在还叫皇后沟…..

在黄家岭农家的土炕头,录音机的磁带沙沙转动着,历史的声音透过漫天飞雪,被牢牢刻录在我的心头。在这个僻远的山岗,在大雪滞留我五天之久的日子里,我反复听着录音,记录着民间千古流传的声音,感受着民间传说所演绎的耐人寻味的故事,也为自己抢救就这一份遗产而欣慰。
在南乡的潘家集,我去了貂崖沟,搜集到了《貂蝉的传说》,那貂蝉隐居在貂崖沟,修行在貂崖洞家喻户晓的传说,让这片洮阳大地顿生无限光彩,那一片神秘的山水更是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我的关于这个故事的文字二十年前首次见诸报端,就引起了许多学者和读者的广泛关注,甚至引起了对貂蝉故里的探究和争鸣,据清代有关史料记载:“貂蝉,姓任名红昌,临洮人,流落司徒王允府中。貂蝉自幼聪慧多智,王允以亲女相待。”在这里传说和历史遥相呼应,后来还有大量的史料证明貂蝉生于临洮,临洮是貂蝉故里已是不争的事实。
那次在搜集这个故事后返回的途中,我和另一个同伴遭遇深秋突降的暴雨,在无处躲藏的荒凉山岗,两人被浇成了落汤鸡,随身携带用衣服包裹的录音机也让雨淋透了。回家后,我感冒发烧,打吊针一周后还起不了床。录音机放在太阳下晒了一两天,还是落下了毛病,偷偷维修了几次都没有修好,为这还受到了领导的批评,但我们为听到了貂蝉的故事,记录下这一千古流传的民间文学而激动不已。
还有一回,我骑着自行车连着跑了几个乡镇,辗转来到了临洮北部的屏障马衔山。正是酷暑难当的六月盛夏,但山上却是一派秋的清凉。在愈来愈陡的山路上,我推着自行车慢慢上山,愈往上爬,气候愈凉,高大的山岗托着蓝天,有洁白的云朵在山顶飘动着,有牧人古老的歌谣迎风飘来,带给我民间泥土般洁净无华的气息。
我一路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倾听着牧人的歌谣,就在乐而忘返的时候,却袭来了一场罕见的风暴,那不知从何而来的狂风,瞬间就发出了愤怒的呼号,吹起了地上的尘土和沙粒,空寂山坡上的我如同一棵孤独的小树,在狂风中左右摇摆,随时都有连根拔起的危险,我只好藏在了路边的一个土坎下,好不容易等到风暴过去,但却吃了好多的黄土和沙粒。就再不敢贪恋景色,调转方向骑车一路狂奔,赶到就近的乡政府投宿,已是夜色沉沉……

那些年的下乡,唯一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吃住也就走到那里吃住在那,群众把你当亲人。哪像现在,凡是下乡都有小汽车接送,没有派车谁也不愿下去,要去也是早去晚归,一般也不在乡里过夜住宿。现在的交通也十分便利,各乡镇都通公共汽车,还有手机就更方便,一般的事情打个电话就掌握了情况,是根本不需要跑的。现在的乡村也不大欢迎下乡干部,有时在村民家里连饭也吃不上,只好忍着赶回县城再吃,想想也是我们当干部的悲哀。
那一年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在乡下跑,基本跑遍了全县的乡镇,结交了好些泥腿子的朋友,联络了好多乡村文艺爱好者,搜集掌握了民间文学普查的第一手资料。回到单位的重要工作是根据录音整理,半个月下来就是厚厚一叠三十多万字的手写记录,平时工作相当负责、异常严肃的馆长看着这些也面露喜色说,小乔,我放你一星期假你好好休息一下吧,你辛苦了。有领导的肯定,我的信心更足,一鼓作气投入了编辑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资料本的工作。
此刻我的案头就摊开着我那时编辑的文本,16开半寸厚的一册民间故事.谚语.歌谣资料,铅字打印的书稿依旧透出油墨的清香,淡淡发黄的纸张呈现出岁月的沧桑,那些古老的传说以文字的形式被我记录下来,那其中的历史、人物、神仙、鬼怪都活在眼前,散发着人类向善、勤劳,除暴安良、因果报应智慧的光芒。抚摸着这些民间的语言,我仿佛正在抚摸我们民间社会源远流长的情感。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在临洮这片孕育了马家窑、辛店、寺洼灿烂文化的土地上,洮岷花儿、拉扎节、傩舞这些民间民俗文化正有待我们保护传承。它是历史深厚的积淀、是灿烂文化智慧的结晶,如果不加以有效的保护,传统文化的血脉就会在我们的手中被人为的割断,人类的源头文化就会枯竭。
好在我们都在积极行动,民间文化不会再是下里巴人的艺术。
[ 本帖最后由 乔举平 于 2010-7-6 08:37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