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
2020-09-24抒情散文王九峰
读书札记王九峰(一)读明张岱《琅嬛文集》,有黄裳先生写的一篇“绝代的散文家张宗子”。做为“代重印前言” 附在卷首。更附有周作人的“再谈俳文”一篇。仔细读罢,感觉到大师们对先贤文章的认真态度。首先,由黄裳先生提到“人们对文学批评也提出过“才
读书札记
王九峰
(一) 读明张岱《琅嬛文集》,有黄裳先生写的一篇“绝代的散文家张宗子”。做为“代重印前言” 附在卷首。更附有周作人的“再谈俳文”一篇。仔细读罢,感觉到大师们对先贤文章的认真态度。首先,由黄裳先生提到“人们对文学批评也提出过“才、学、识”三个字,作为衡量的尺度。”他由此发了一通宏论,认为以此三字作为对一个作者的全面考量,是比较科学的态度。这观点对我的启示则是:才乃天赋,是智商,包括才能,文采。但亦不排除后天所学之积累。学,乃读万卷书,勤学好问。甚至头悬梁,锥刺股,萤窗雪案,凿壁偷光。孜孜以求,不坠青云之志。当然还有更重要的生活知识的内容。识,乃是识见,即立场,对世事、事物之洞察,对世态之机辨,对所学之体会,对生活之经验。处处留心皆学问。因此,识之对人,极为重要。有才有学而无识,不脱庸碌伧夫之态。何以谈明敏,谈识大局顾大体?若仅学问一道,无识者,徜佯书海,犹如盲人骑瞎马,何以辨真理哉! 宗子生在江南簪缨世家,身逢庙堂鼎改,由一惯放踵秦淮的浮浪子弟,旋流落为前朝遗民。其生活变化之巨,心理打击之大,真有天地翻覆之概。而他并未消沉,收敛已往的冶游之心,隐身于深山野寺之中,伏案著述。经泚笔多年,终于杀青了那部成就他史家之名的《石匮书》。此书上际洪武,下讫天启。为有明一代之信史。凡研究明史者,无不将是书作为重要的参考书藉之一。仅此一书,还不能完臻他“识”之一字的确评。而是他一生写了大量的短小精悍的小文章。举凡一人、一事、一物。经他椽笔一挥,无不栩栩如生,精美绝仑。比如在他的《自为墓志铭》中,非常坦率,非常真切明快地勾勒出他少年时代的荒唐来“少为纨袴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兼以茶淫桔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虚幻。”由此寥寥数笔,已不难看出,少年时期,那个醉生梦死,呼之欲出的大少爷的靡华形象来。 “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遒劲苍老,以郦为骨;深远冶淡,以柳为肤;灵巧俊快,以袁为修目灿眉。”如此识见,试问几人能够?除此之外,他在一物一事之记上,亦用功多多。雨花石铭,“怪石供,将毋同。”哥窑印池铭“观其纹片,自不能贱。”断纹古琴铭“吾与尔言,尔亦予诺。”吕吉士汉玉昭文带戒尺铭“非敢为侫,汉玉之圣。”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足见他识见不凡。 知堂老人却从他行文习惯上来界定他的文章风格。例:“中国也可以说有他的新俳文,不过系统不很正,因为他不是俳谐文的嫡子,却是旁支或变种-------公安派里有袁中郎,竟陵派有刘同人-------现在姑以张宗子作为代表。他的目的是写正经文章,但是结果很有点俳谐;你当他作俳谐文去看,然而内容还是正经的,而且又夹着悲哀。”知堂老人所说极是,小品文到明代已臻于成熟,很多精美的短小文章,也应声而出。文章语言力求冲破陈规,市井口语也捡缀入文。颇似日本俳谐师所说,“俳言俗语颇相近”的文章比比皆是。而张岱生逢乱世,遭际颠沛流离,文章多以短小为主,多则几百字,少则几十字。但字里行间,不乏欢笑谐谑,和淡淡哀愁。他的《琅嬛文集》如此,《夜航船》亦如此,《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无不如此。又例如他在《夜航船》一书中所记“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卷足而寢。僧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是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人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当读到这则短文时,几欲喷饭,对那些只读死书,不求通解的书呆子,真不啻一个绝妙讽刺。颇具《儒林外史》之笔法。所叹者,目下那种让僧人伸伸脚,大言自许为“文人”的人物正自不少! (二)
读《胡适与周氏兄弟》,讲到他们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为共同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健康发展,彼此呼应,并肩战斗,在打破文化旧藩篱,开创文学新秩序方面,建功甚伟。封建统治植根于中华大地两千多年,儒家思想盘踞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要想打破樊笼,以全新面目向世示人,没有大学养,狠功夫是万万不能的。因为除旧布新,对旧体系必须做彻底的破坏,对新设施应该做一个全新的架构。让人对新旧两种文化有个比照,充分体会到新的要比旧的好。若不如此,势难成功。当然,破坏固然痛快,建设实在艰难。除在理论上须有一整套令人心服的体系外,还要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去引导,通过一番改故鼎新,让人们通过比较和鉴别,使其普遍接受新思想,新文化,形成大潮。所以后来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史专家基本认为,初始高喊着打倒孔家店,为新文化运动的鼓吹者们,扮演着的是对旧秩序的破坏角色。而胡适同样高喊,却能提出主张来,无疑他应是倡导新文化运动的理论奠基人,比如他首先提出的《文学改良刍议》和《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给旧殿宇放了一把猛火。周作人应是完善这种理论的集成者。例如,他在1918年12月,第一个提出《人的文学》,在此文中,他毫不含糊地打出了“人的文学”旗号。他讲到,谈论新文学的说法本身存在不妥之处,因为“思想道理,只有是非,并无新旧”。 他一上来,就直指文学的思想问题,认为新旧不在形式,而在内容。从尔把新文化运动从事物表面,一下子渗透到内核,从而使这一理论体系得到更加明确和完善。勿庸置疑,鲁迅是新文化运动这座架构的建设和躬亲实践者。他在《文化偏至论》中主张“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强调个体的重要性。他努力去做的,正是张扬新风,解放个性,任劳任怨地为新文化这座大厦增砖添瓦。他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开了以白话文写作的先河。而《孔乙己》则是对旧礼教的控诉。《药》却是人们在封建思想禁痼下,对那些革命者惨遭不幸,而又麻木不仁的悲哀! 纵观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和周氏兄弟都是同开风气的首要人物。他们不但尽到了对旧道德的破坏义务,更尽到了建设新风尚的责任。他们在被旧意识的层层包围中,奋力呐喊,荷戟冲突,到了打出了一片新天地。所遗憾的是他们最终却同途而殊归!鲁迅于1936年,在他为发起人之一的“左翼作家联盟”阵营的“围剿”声中谢世,在一面大书着“民族魂” 三个大字的旗帜覆盖下盖棺论定。胡适于上世纪60年代,在台湾文化界一部分人的攻讦中倒下。周作人却应验了他的那句“寿则多辱”这句话,文革期间死于造反青年的暴虐之下。他们的政治面貌虽然不同,入世方法也各自有异,但无一例外的都是生于忧患,死于忧患。但他们在为中华民族文化事业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永远不会磨灭的。他们熠熠闪光的名字也永远彪炳在中国文学史上,永世不朽! (三) 读曹汝霖《一生之回忆》,对晚清和北洋时期的一些内幕,与以往所了解的有所不同。尽管述说者观点有异,但不可回避的是,发生在那个时期的某些大事件,不但但看似形同偶然,如从纵横两面的深层拨冗,发现它的某些机缘,会呈现出更多的必然。例:他在讲到五四学生运动时,激起学生极大愤怒,乃至全国各行各业反帝反封建那风起云涌的群众运动。以及导致火烧赵家楼事件时,多有为自己辩白之嫌。历史真相是,在引发这场全国运动的起因,并非是学生年轻气盛的一时冲动,也并非如曹本人所辩,系因段芝贵发兵镇压的结果(有其原因)。追根溯源,实在是西风东渐,经早期众多的先知者们的大力鼓吹,青年学子不满国家积弱,民族落后的现状,起而抗之。应该说,巴黎和会只是个导火索,那些亲日派大员们的不为国家利益去作为,由而引发全民族的不满情绪才是真正的火药桶。当巴黎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无疑等于点燃了那根导火索,因此更使积聚已久的火药桶,得以威力巨大的引爆。由此而掀起了怒海拍天巨浪,其声威足可以摇动国本。 他在回忆中还谈到,当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高等工业学校,聘唐蔚芝先生为监督。此校由商部创建,不隶属学部。(后由邮传交通部管辖)。开始以铁路轮船科改充为土木科,电报科改充为电机科,又增设水利、化学等科。唐先生乃经学大师,为官推行新法,长校崇尚科学。在此期间,又添设文科。后复改名为南洋大学。面向全国招生。当时,在新学科方面,还处于刚刚萌芽状态,要求尚不甚苛,学生有一科及格即予录取,汉文及格亦录取。学科水准较高,学规极严,人才辈出。学生毕业后,择优送出洋深造,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工程技术人才。后又改名为交通大学。读书至此,犹如读上海交通大学初创史。而曹在写回忆录时,已八十余岁。因为他经历了晚清民国的动荡阶段,所历极为复杂,所记内幕秘闻颇多,其中不少事件,多为他人述所未述。因此,该书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面世之后,一直为史学界所重视。曹先生因五四运动,一时声喧,以亲日之名,国人皆知,他因此引为终身之耻。日军侵华时,他不受利诱,坚辞各种伪职,保持了民族气节。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鉴于他不曾降敌故,未追究其早年亲日之罪名。但在49年大陆江山易主后,共产党政权对他却不予原谅,无奈他远走香港,终老美国。有一点难能可贵处,他和包天笑老人一样,在垂暮之年写回忆录时,虽然五世同堂,但并不讳言他们年轻时好做狭邪游的荒唐。在个人生活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一段人生信史,足见在回忆自己一生时,不讳己过,不饰己非的诚实。同时,对在那个时代国家所发生的各类大事件,凡是亲身经历的,都知无不言地一一给予叙述,尽管在为自己的政治立场掩盖辩解时,尚羞人答答地犹抱琵琶半遮面,但毕竟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不可多得又较为翔实的历史资料。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王九峰 于 2010-6-17 09:02 编辑 ]
王九峰
(一) 读明张岱《琅嬛文集》,有黄裳先生写的一篇“绝代的散文家张宗子”。做为“代重印前言” 附在卷首。更附有周作人的“再谈俳文”一篇。仔细读罢,感觉到大师们对先贤文章的认真态度。首先,由黄裳先生提到“人们对文学批评也提出过“才、学、识”三个字,作为衡量的尺度。”他由此发了一通宏论,认为以此三字作为对一个作者的全面考量,是比较科学的态度。这观点对我的启示则是:才乃天赋,是智商,包括才能,文采。但亦不排除后天所学之积累。学,乃读万卷书,勤学好问。甚至头悬梁,锥刺股,萤窗雪案,凿壁偷光。孜孜以求,不坠青云之志。当然还有更重要的生活知识的内容。识,乃是识见,即立场,对世事、事物之洞察,对世态之机辨,对所学之体会,对生活之经验。处处留心皆学问。因此,识之对人,极为重要。有才有学而无识,不脱庸碌伧夫之态。何以谈明敏,谈识大局顾大体?若仅学问一道,无识者,徜佯书海,犹如盲人骑瞎马,何以辨真理哉! 宗子生在江南簪缨世家,身逢庙堂鼎改,由一惯放踵秦淮的浮浪子弟,旋流落为前朝遗民。其生活变化之巨,心理打击之大,真有天地翻覆之概。而他并未消沉,收敛已往的冶游之心,隐身于深山野寺之中,伏案著述。经泚笔多年,终于杀青了那部成就他史家之名的《石匮书》。此书上际洪武,下讫天启。为有明一代之信史。凡研究明史者,无不将是书作为重要的参考书藉之一。仅此一书,还不能完臻他“识”之一字的确评。而是他一生写了大量的短小精悍的小文章。举凡一人、一事、一物。经他椽笔一挥,无不栩栩如生,精美绝仑。比如在他的《自为墓志铭》中,非常坦率,非常真切明快地勾勒出他少年时代的荒唐来“少为纨袴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兼以茶淫桔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虚幻。”由此寥寥数笔,已不难看出,少年时期,那个醉生梦死,呼之欲出的大少爷的靡华形象来。 “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遒劲苍老,以郦为骨;深远冶淡,以柳为肤;灵巧俊快,以袁为修目灿眉。”如此识见,试问几人能够?除此之外,他在一物一事之记上,亦用功多多。雨花石铭,“怪石供,将毋同。”哥窑印池铭“观其纹片,自不能贱。”断纹古琴铭“吾与尔言,尔亦予诺。”吕吉士汉玉昭文带戒尺铭“非敢为侫,汉玉之圣。”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足见他识见不凡。 知堂老人却从他行文习惯上来界定他的文章风格。例:“中国也可以说有他的新俳文,不过系统不很正,因为他不是俳谐文的嫡子,却是旁支或变种-------公安派里有袁中郎,竟陵派有刘同人-------现在姑以张宗子作为代表。他的目的是写正经文章,但是结果很有点俳谐;你当他作俳谐文去看,然而内容还是正经的,而且又夹着悲哀。”知堂老人所说极是,小品文到明代已臻于成熟,很多精美的短小文章,也应声而出。文章语言力求冲破陈规,市井口语也捡缀入文。颇似日本俳谐师所说,“俳言俗语颇相近”的文章比比皆是。而张岱生逢乱世,遭际颠沛流离,文章多以短小为主,多则几百字,少则几十字。但字里行间,不乏欢笑谐谑,和淡淡哀愁。他的《琅嬛文集》如此,《夜航船》亦如此,《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无不如此。又例如他在《夜航船》一书中所记“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卷足而寢。僧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是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人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当读到这则短文时,几欲喷饭,对那些只读死书,不求通解的书呆子,真不啻一个绝妙讽刺。颇具《儒林外史》之笔法。所叹者,目下那种让僧人伸伸脚,大言自许为“文人”的人物正自不少! (二)
读《胡适与周氏兄弟》,讲到他们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为共同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健康发展,彼此呼应,并肩战斗,在打破文化旧藩篱,开创文学新秩序方面,建功甚伟。封建统治植根于中华大地两千多年,儒家思想盘踞在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要想打破樊笼,以全新面目向世示人,没有大学养,狠功夫是万万不能的。因为除旧布新,对旧体系必须做彻底的破坏,对新设施应该做一个全新的架构。让人对新旧两种文化有个比照,充分体会到新的要比旧的好。若不如此,势难成功。当然,破坏固然痛快,建设实在艰难。除在理论上须有一整套令人心服的体系外,还要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去引导,通过一番改故鼎新,让人们通过比较和鉴别,使其普遍接受新思想,新文化,形成大潮。所以后来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文史专家基本认为,初始高喊着打倒孔家店,为新文化运动的鼓吹者们,扮演着的是对旧秩序的破坏角色。而胡适同样高喊,却能提出主张来,无疑他应是倡导新文化运动的理论奠基人,比如他首先提出的《文学改良刍议》和《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给旧殿宇放了一把猛火。周作人应是完善这种理论的集成者。例如,他在1918年12月,第一个提出《人的文学》,在此文中,他毫不含糊地打出了“人的文学”旗号。他讲到,谈论新文学的说法本身存在不妥之处,因为“思想道理,只有是非,并无新旧”。 他一上来,就直指文学的思想问题,认为新旧不在形式,而在内容。从尔把新文化运动从事物表面,一下子渗透到内核,从而使这一理论体系得到更加明确和完善。勿庸置疑,鲁迅是新文化运动这座架构的建设和躬亲实践者。他在《文化偏至论》中主张“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强调个体的重要性。他努力去做的,正是张扬新风,解放个性,任劳任怨地为新文化这座大厦增砖添瓦。他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开了以白话文写作的先河。而《孔乙己》则是对旧礼教的控诉。《药》却是人们在封建思想禁痼下,对那些革命者惨遭不幸,而又麻木不仁的悲哀! 纵观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和周氏兄弟都是同开风气的首要人物。他们不但尽到了对旧道德的破坏义务,更尽到了建设新风尚的责任。他们在被旧意识的层层包围中,奋力呐喊,荷戟冲突,到了打出了一片新天地。所遗憾的是他们最终却同途而殊归!鲁迅于1936年,在他为发起人之一的“左翼作家联盟”阵营的“围剿”声中谢世,在一面大书着“民族魂” 三个大字的旗帜覆盖下盖棺论定。胡适于上世纪60年代,在台湾文化界一部分人的攻讦中倒下。周作人却应验了他的那句“寿则多辱”这句话,文革期间死于造反青年的暴虐之下。他们的政治面貌虽然不同,入世方法也各自有异,但无一例外的都是生于忧患,死于忧患。但他们在为中华民族文化事业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永远不会磨灭的。他们熠熠闪光的名字也永远彪炳在中国文学史上,永世不朽! (三) 读曹汝霖《一生之回忆》,对晚清和北洋时期的一些内幕,与以往所了解的有所不同。尽管述说者观点有异,但不可回避的是,发生在那个时期的某些大事件,不但但看似形同偶然,如从纵横两面的深层拨冗,发现它的某些机缘,会呈现出更多的必然。例:他在讲到五四学生运动时,激起学生极大愤怒,乃至全国各行各业反帝反封建那风起云涌的群众运动。以及导致火烧赵家楼事件时,多有为自己辩白之嫌。历史真相是,在引发这场全国运动的起因,并非是学生年轻气盛的一时冲动,也并非如曹本人所辩,系因段芝贵发兵镇压的结果(有其原因)。追根溯源,实在是西风东渐,经早期众多的先知者们的大力鼓吹,青年学子不满国家积弱,民族落后的现状,起而抗之。应该说,巴黎和会只是个导火索,那些亲日派大员们的不为国家利益去作为,由而引发全民族的不满情绪才是真正的火药桶。当巴黎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无疑等于点燃了那根导火索,因此更使积聚已久的火药桶,得以威力巨大的引爆。由此而掀起了怒海拍天巨浪,其声威足可以摇动国本。 他在回忆中还谈到,当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高等工业学校,聘唐蔚芝先生为监督。此校由商部创建,不隶属学部。(后由邮传交通部管辖)。开始以铁路轮船科改充为土木科,电报科改充为电机科,又增设水利、化学等科。唐先生乃经学大师,为官推行新法,长校崇尚科学。在此期间,又添设文科。后复改名为南洋大学。面向全国招生。当时,在新学科方面,还处于刚刚萌芽状态,要求尚不甚苛,学生有一科及格即予录取,汉文及格亦录取。学科水准较高,学规极严,人才辈出。学生毕业后,择优送出洋深造,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工程技术人才。后又改名为交通大学。读书至此,犹如读上海交通大学初创史。而曹在写回忆录时,已八十余岁。因为他经历了晚清民国的动荡阶段,所历极为复杂,所记内幕秘闻颇多,其中不少事件,多为他人述所未述。因此,该书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面世之后,一直为史学界所重视。曹先生因五四运动,一时声喧,以亲日之名,国人皆知,他因此引为终身之耻。日军侵华时,他不受利诱,坚辞各种伪职,保持了民族气节。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鉴于他不曾降敌故,未追究其早年亲日之罪名。但在49年大陆江山易主后,共产党政权对他却不予原谅,无奈他远走香港,终老美国。有一点难能可贵处,他和包天笑老人一样,在垂暮之年写回忆录时,虽然五世同堂,但并不讳言他们年轻时好做狭邪游的荒唐。在个人生活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一段人生信史,足见在回忆自己一生时,不讳己过,不饰己非的诚实。同时,对在那个时代国家所发生的各类大事件,凡是亲身经历的,都知无不言地一一给予叙述,尽管在为自己的政治立场掩盖辩解时,尚羞人答答地犹抱琵琶半遮面,但毕竟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不可多得又较为翔实的历史资料。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王九峰 于 2010-6-17 09:02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