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的呼唤
引子
我的故乡古称姚州,是一个四面环山的盆地。因为有山,得山之灵气。四面青山如黛,虽无险峻入云的雄姿,却有温婉如玉的韵致。群山环绕,东西南北轻拥慢绕,如屏障,如帷幔,把中间的田野、村庄紧紧包裹,又轻轻缠绕,像母亲拥抱婴儿入怀,轻抚慢弄,细语呢喃。举目四望,苍松翠蔓,摇曳生姿。碧空如洗,云淡风轻,鹰击长空。向西而行,漫步山间,拾级而上,看清风拂动山林,听清泉吟唱于松间,揽花香于怀抱,自有一种游目骋怀的乐趣。驻足回望,十里平畴,小镇村落,尽收于眼底。金黄的田野,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村落星罗棋布,袅袅炊烟,勾勒出一幅安宁祥和的乡村生活画卷。山上有白色的风车在旋转,山间公路间或有车辆疾驰而过,山路上有不时闪过忙碌的身影,这一切都在传递喜讯:这山、这水不再沉寂,这地、这人已经焕发新的生机。
故乡是一个依山傍水的村落。村子背靠青山,山势陡峭,山却不大,不知道什么原因,竟然取名就叫高大山。山上长满了油栗子树,虽然不高,却也密密匝匝,常年郁郁葱葱。村子中间有一道溪流蜿蜒而过,远远就能听到叮叮咚咚的流水声。村子后面有一水塘,依山而建,只有四五亩水面,像一个葫芦的样子。因为有源头活水,常年不干涸,蓝天映碧水,又是可以入画的一景。有五六十户人家,居住在红墙碧瓦的房子里,房前屋后有绿树修竹点缀,鸡鸣狗叫不绝于耳,并夹杂村妇呼唤孩子的悠长的回声在村庄飘荡。村子下面是梯田,层层叠叠,麦浪翻滚,常有村民忙碌于其间。村头老树下,有两三位老人叼着长烟杆在闲聊,偶尔跑过一群嬉戏的孩子,光着小脚丫,洒下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陶渊明桃花源中的生活怕就是这个样子吧?不!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每天都在演绎比桃源更精彩的故事。
前篇
故乡是一头摇摇晃晃的老牛,常年耕耘,洒下一片清脆的牛铃声。童年是一首歌,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父母殷殷期盼的眼神总在眼前浮现,如刀刻般清晰;乡亲们熟悉而又亲切的音容笑貌又总是在梦境里清晰了又模糊、模糊了又清晰,总是挥之不去。故乡、童年,那山、那水、那人,便如电影画面,一帧帧赫然于眼前。
小小水塘故事多,一说就是一大箩。
春暖花开的日子,水塘旁边的山地里,金黄的油菜花正开得灿烂。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模仿电影中情景,玩起了打野仗。一群孩子歪戴帽子、斜穿衣服,腰挎木头制作的东洋刀,手持用长棍做成的长枪,扮演鬼子、伪军,盛气凌人,骄横跋扈,见人抓人,见鸡抓鸡,碰着庄稼也要踢几脚。另一群孩子则扮演八路军、游击队,腰带一扎,没有腰带,用麻线一扎,挎上木头削成的驳壳枪,也有用泥巴做成的手枪,精心雕琢,风干后,握在手里,或者别在腰间,俨然一个个成了威风凛凛、武艺高强的八路军战士。自然要有伙伴扮演鬼子军官,没有高头大马,由身高体壮的伙伴扮演马,由身形矮小的伙伴扮演鬼子军官。鬼子军官斜挎东洋刀,骑在伙伴扮演的大马身上,一匹马没有力气了,再换一匹马。鬼子进村了,十多个小伙伴整齐排列,跟在骑马的军官后。踢着正步,还有意跺出整齐的哒哒哒的脚步声。效果不够,音乐来凑。队伍中还有小伙伴用怪异的声调哼唱“松井的队伍,咣咣……咣咣……”,完全模仿电影《平原游击队》的情景。旁边有大人经过,还戏谑地把音乐改唱成“松井的队伍,胯揸……胯揸……”。中途,还有伙伴做出撞门、抢东西的动作,还真有鬼子进村的气势。扮演八路军、游击队的小伙伴们当然也毫不示弱,在鬼子、伪军行凶作恶时,从小巷中这里窜出一个、那里窜出一个,从后面勒住鬼子的脖子,用手一比划,表示抹了脖子,杀死了鬼子,扮演鬼子的小伙伴也极为配合,“啊!”惨叫一声,表情痛苦地倒下。瞄准,射击,双方都有人员倒下。喊杀声惊天动地,双方混战在一起,为了避免受伤,当然是喊杀声要大、动作要小。有鬼子依托高台,在高台前面提前码上凳子,做成炮楼的样子,一根木棍安上两只脚,就成了机枪。“哒哒哒……”机枪不停扫射,不断有八路军、游击队员中弹倒下。队员们立刻卧倒,闪避在墙后。队长立刻下令,去炸掉炮楼。于是,有队员自告奋勇,挺身而出,抓起两颗木头削成的手榴弹,猫腰、低头,左闪右避,跑斜线,不幸中枪倒地。再派出一名队员,没跑几步,又倒下。队长急了,抓起两颗手榴弹,亲自出马。紧贴墙边,跑几步,卧倒,匍匐前进,终于摸到炮楼下,接连投出两颗手榴弹,“轰、轰”两声巨响,炮楼飞上了天。伙伴们一拥而上,杀鬼子、打伪军,一边高喊“冲啊!杀呀!”一边还用嘴模仿各种枪声,场面很是热闹。八路军、游击队人少,且战且退,很快就从村西头退到村东头,来到了水塘边,并且很快躲藏到了油菜地里,埋伏起来。埋好土地雷,静候鬼子、伪军们来进攻。土地雷很容易制作,就是挖一个小坑,上面用纸板盖住,纸板上盖上厚厚的灰土,下面用一根短棒撑住,短棒下面设两根小棍撑住,在一根小棍上拴一小绳,躲在油菜花丛中牵着。等敌人来临时一拉绳子,纸板轰然倒下。灰土四处溅开,还真有电影中地雷爆炸、灰尘四溅的效果。鬼子、伪军们当然紧追不舍,很快进入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等候已久的小伙伴一拉绳子,土地雷爆炸,嫌声音不够响,还大声喊叫,模仿地雷爆炸的声音,轰、轰、轰,扮演鬼子、伪军的小伙伴们则满脸是灰、满身是土,个个龇牙咧嘴,叫苦不跌。结果当然是八路军、游击队斗智斗勇,以少胜多,大获全胜。当伙伴们嬉笑着去水塘里洗去满脸的尘垢,相互拍打着身上的灰土之时,激动、兴奋仍然还洋溢在一张张幼小的脸上。当队长高喊一声“集合”,前面牺牲的小伙伴也纷纷复活,一二十个小伙伴整理装束,又全部变成了一支纪律严明、英姿飒爽的小游击队,小伙伴们高声齐唱《游击队之歌》,在“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豪迈歌声中,迈着整齐的步伐回到村里的稻场上集合,那气势连大人们都交口称赞呢!随后,孩子们意犹未尽随大人们散去。
夏天,阳光明媚,天空会有云朵飘过。伙伴们三三两两,有的蹲坐在树下,弹“老虎子”,各自找一个盒盖,里面浇上柏油,变干变硬后增加分量,就成了“老虎子”。不远处摆上几粒树豆,作为靶子,地面画上线,把“老虎子”往端线一放,小伙伴把拇指压在中指上,中指借助拇指的压力用力弹出,看谁能把“老虎子”弹得远而直,击中远处的树豆者获胜,胜利者获得树豆作为奖励,输者要献出树豆以示惩罚。有的干脆蹿上树,吓得树上栖息的鸟叽叽喳喳,四处奔逃。小伙伴们则得意洋洋把脚倒挂在树枝上,玩“倒挂金钩”,看着颠倒的房屋、颠倒的地面,惬意得很。
正午十分,天气炎热,太阳光落在身上,像火烤一样。稍微玩一会儿,小伙伴们就个个汗流满面,村后的水塘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来到塘边,看着清澈见底的水塘,小伙伴们个个欢呼雀跃。三下两下扯下衣服,就想往水里扑。领头的孩子连忙制止,说是这样着急跳下去会“腿转筋”,被水淹。于是,孩子们先做准备活动,踢腿、抡臂、做俯卧撑,先撩一点清凉的水在身上,先湿润手脚,再湿润身体,还念念有词。有念“摸摸腿,摸摸腰,小伙生来不怕妖”的,有念“拍拍胸,拍拍腿,老子从来不怕鬼”的,有念“一拍胸,二拍头,小子淹死就算球”的,正话反说,增加勇气。所有小孩就胆气冲天,纷纷准备往水中跳下去。伙伴中有玩水的高手,直接站在堤坝上,高高跳起,在空中用身体画出一道漂亮的弧线,一个猛子扎入水中,整个身体完全没入水中,好大一会儿不见踪影。正在小伙伴们惊奇、担心之时,七八米外,有一个小脑袋倏地露出水面,一边抹去脸上淋淋漓漓的水,一边咧开嘴,露出小白牙,朝着大家笑呢。小伙伴们一阵欢呼,纷纷跃入水中。有狗刨,有侧泳,有仰泳,招式各种各样;有喊的,有叫的,有吵的,有笑的,水花四处飞溅。有小伙伴在水中练踩水,整个人立在水中,只要两个脚掌上下踩动,手稍微摆动一下,整个人就不会下落。水塘边上有一棵歪脖子柳树,大半截树干伸到水面上,调皮的孩子们扯下柳枝,编成杨柳帽,在小脑袋上戴上一圈,然后以树干为平台,纵身一跃,落入水中。比一比,谁跳得远,谁跳的姿势最漂亮。一个接一个爬上,跳下,再爬上去,又跳下去。“轰隆……轰隆……”的落水声便接连不断在池塘响起。水花四下溅开,一圈圈荡漾开去,一圈一圈变大,直至消失。往日平静的水塘,今天成了欢乐的海洋。我躺在水中,一动不动,抬头望天,看蔚蓝的天空有云朵飘过来,又飘过去。躺在水中,仰望天空,有一种奇异的感觉。天上的云朵刚飘过来时是一朵白色的牡丹花,花瓣展开,花形袅娜多姿。飘到头顶时,却变成了宽宽厚厚的一床大棉絮,仿佛要把水塘暖暖地盖起来。飘走时,却变成了一座山峰,越堆越高,让人难以攀越。让清凉的水浸润整个身体,这份凉爽、这份愉悦,是难以用语言准确描述的。
云山越堆越高,一转眼就变成了一头怪兽,张牙舞爪,颜色越来越黑,瞬间就把太阳吞下,把天空捂得严严实实。大雨点就砸了下来,一点,两点……,开始还能看出雨点,落在水面,溅起漂亮的雨花,后来,就只能看到一条条粗粗的雨线洒落,雨线越织越粗、越织越密,一张大网从天而降,把远处的山、近处的水、水塘、房屋、田野全部笼罩。有雨来清场,整个世界就一片宁静了。人声、鸟声俱绝,鸡不鸣、狗不叫,只有雨成为主角,开始时叮叮咚咚……再接着唰唰唰唰……不久就噼噼啪啪……最后哗啦哗啦……天地之间奏响了一场气势磅礴的交响音乐会。
夏天的雨,一下就酣畅淋漓,大雨变小雨,小雨又变中雨,持续了三天三夜,终于按下了休止符。当清脆悦耳的鸟鸣唤醒了沉睡中的孩子,小伙伴相互邀约,背着竹篮,向山上出发,高大山又成为小伙伴向往的天堂。高大山山形不大,分成两叉,左边陡峭,像一面倾斜的墙壁,右面山势平缓,像一位弓腰驼背的老人,中间在远处又突起一座圆圆的山峰,像一个圆圆、翘翘的窝窝头,整个山形就成了不规则的、有些歪斜的W,雨后云遮雾绕,宛若仙境,远远看着就有登上去探访一番的渴望。两座山之间有一条山涧蜿蜒而下,再往下就直通村里,从村子中间穿行而过,流入东路河。小伙伴们要跨过山涧,登上右边的山,去油栗子林中采菌子。连续几天下雨,山涧发了洪水,现在虽然水势减弱,还是怕被水冲走,过不去。接连找了几处过水点,最后在一处水流平缓的位置停下,感觉水不深,于是搬来几块大石块扔在水中,连扔几块,石块露出一截,踩着垫脚石,连蹦带跳,相互牵拉,大呼小叫,终于全部顺利通过,看着山涧被摔在身后,孩子们个个喜形于色。队长大喊一声:“目标,跃进沟,冲啊!”小伙伴们就往山上冲去。一个冲锋,就冲到山腰,来到跃进沟前。跃进沟据大人们说是1958年“大跃进”时修建,可以把雨水搜集起来,淌到山那边的光明水库里。能够在这样险峻的山上拦腰修建这么一条威武的沟渠,我真是佩服爷辈、父辈们的勇气。过了跃进沟,一大片绿得耀眼的油栗子林就在眼前。小伙伴们连忙散开,没入林中,开始了有趣的找菌之旅。我扯一根棍子在手,东拨拨,西瞧瞧。很快就有惊喜发现,一小片白白的梨窝菌就在眼前,仔细采摘,小心翼翼放在竹篮里,满是欣喜之情。山势陡峭,攀着树,爬上一道土坎,在一丛麻栗树下,有白色的东西在土里沉默地酣睡,用棍子一拨,竟然是一朵大大的背土菌,连忙采下,放入竹篮。仔细一看,周围还有几朵,一一采下,收入囊中,那得意的心情简直使人飘起来。人一得意,就出问题。再往前走,一个趔趄,整个人就滚落山坡,一下子滚出了好几米,竹篮中的菌子洒落一地,让人伤心欲绝。我赶紧翻起身,擦擦眼泪,走上走下,一朵朵小心拾起来,放回竹篮中,摔坏了几朵,只能忍痛扔掉。捡完蘑菇,揉揉摔痛的屁股,手臂上的擦伤开始隐隐作痛,没有办法,看到旁边竟然有两株绿绿的稗草,揪下一根,揉碎了抹在伤口上,轻轻揉搓,伤口疼痛大为减轻。回到刚才滑下去的位置,背起竹篮准备离开。“哇!”我发出低声的惊叫,在我滑下去的地方,几株矮松下,草地上竟然有几簇木碗菌(黑色牛肝菌),每一簇又有好几朵,赶紧冲过去,小心翼翼全部采下,出乎意料,加上前面采摘的,竟然有小半篮,这是我有生以来,采得最多的一次。小伙伴们见我摔了一跤,反而采了很多菌子,都羡慕不已。成果满满,可以顺利回家,赢得大人的称赞肯定是必然的了。
正午时分,天已经放晴,阳光透过树林洒在林间小路上,也洒在小伙伴们的身上,忙碌了大半天,小伙伴都有些累,便确定一起回家,于是不约而同准备下山。山路有些陡,须倍加小心,有几处必须抓紧旁边的树枝才能走稳。没想到,还是有一位小伙伴没走稳,“唰!”往下一滑,整个人就往山坡上滑下去。小伙伴们连忙大叫:“赶快抓住树枝!”“抓紧旁边的树枝!”小伙伴滑了两三米,还是抓住树枝,停了下来。往下一看,下面就是悬崖,看着就让人冒冷汗,一摔下去就没命了。两位大一点的伙伴,连忙滑下去,一个帮他提竹篮,另一个把他扶上山坡。正要上路,忽然有一位伙伴大叫“野兔!”,真有一只灰色的野兔,从路旁一闪而过。伙伴们兴奋地喊着“抓着!抓着!”“抓住它!”伙伴们连忙把竹篮放在路上,开始了一场紧张的“抓兔大战”。三个小伙伴往坡上追,两位小伙伴从侧面包抄,另一侧是悬崖,当然不必管。往上追的小伙伴累得气喘吁吁,在侧面追赶的伙伴,则忙中出错,连摔了几跤,剐破了衣服。兔子速度太快,左边追跑往右边,右边追跑往左边,兔子极聪明,到了悬崖一边立即扭头就跑。看是能看见,就是摸不着,伙伴们急得大呼小叫。兔子左边跑,右边跑,来回几个回合,后来直接往坡上跑,三下两下就消失不见。忙了半天,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大家喘着粗气,个个耷拉着脑袋,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正在沮丧之时,那只兔子不知什么原因,又返回来,往山下跑。一看,原来是三位掉队的小伙伴立功了,他们在后面山坡上,也看到了兔子,大呼小叫往下追,兔子只得扭头再往下溜。大家顿时来了精神,口中喊着“这回可不能让它再跑掉”,这次可不再手软,立刻组成了人墙,左边三个,右边四个,上边还有三位小伙伴。兔子左冲,右突,再往上跑,想故伎重演,从坡上溜掉。上面的伙伴连忙大喊大叫,手中棍子飞舞。兔子一着急,再往坡下跑。真没想到,兔子往坡上跑,快如闪电;往坡下跑,则是怂包。还没有跑出十米远,竟然骨碌滚倒了,翻起身,可能是太着急,再跑,又滚倒,骨碌骨碌连滚两跤,竟然滚倒不动了,浑身还在抽搐。一个小伙伴很轻松把它抓在手里,用手一提,沉甸甸的,感觉至少有两公斤以上,小伙伴们七手八脚,找来绳子,把前后脚都捆起来,放进竹篮,大家高兴得跳起来。看看各自的篮子,收获都不少,还抓获了一只大野兔,终于可以解解馋了。一说到吃,肚子早已咕咕叫。于是,小伙伴们有说有笑,立刻回家。下山的路,格外轻松,一个冲锋,就到了山脚。因为长时间不回家,父母很担心,山下已经有几位父母在等候,看到孩子们采了不少菌子,都很高兴,但是看到我们逮到的兔子,却皱起了眉头。小伙伴们商量着去谁家里宰兔子、煮兔子,在场的父母统统拒绝。没有办法,只好回到家再说。回到家,又问了几家,虽然村民们长时间吃不上肉,但是看到野兔,都纷纷拒绝,说是让野物进家门,家门会不顺。伙伴们,最后商定,从家里借出锅碗瓢盆,去水塘边煮了吃。看着手里的大野兔,小伙伴们馋得直流口水。回去借工具,父母们都摇头。我自告奋勇,回家去找工具、找佐料,没想到被父母骂了一顿,并且明确告诉我,工具不准拿出家门,也不允许吃野兔。没有办法,只好让两位伙伴带着兔子,来到水塘边上,解开绳子,依依不舍地放掉。小兔子很聪明,一解脱束缚,一着地就倏地往山上跑了,消失在丛林里。
秋天,雨水渐收,秋高气爽,蓝天白云就成了天空的主角。秋天里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放牛。早早吃完中午饭,赶上牛,就往山上出发。放牛的地点,油栗子林里可不行。里面草少,林子深,牛放进去,很难找到。必须沿着曲折的山路,翻到油栗子林以上的区域,才是放牛的理想场所。赶着牛,快马加鞭,一路快走,穿过油栗子林,人困牛乏之时,一片宽阔平坦的草地就在眼前。很难得,在靠近山顶的位置有这么一块风水宝地,十多亩地的样子,树很少,中间有一条小溪穿过,有草有水,就是牛的天然乐园了。这个地方叫“大兵场”,听大人们说,这里曾经闹过土匪,还驻扎过军队。到了这里,可以让牛自由地吃草,自由地活动,不必去理会它们。伙伴们去找一个有树的地方坐下,可以乘凉,可以躺下睡觉,可以追逐打闹。渴了,就到溪边,摘下一片树叶,用手稍微折一下,一个漂亮的树叶碗就成型了,舀起清澈的溪水,清凉、甘甜的山泉就入口入心,使人浑身舒畅。东边有几丛黄刺果,上面挂满了黄里透红的果实,看着就使人馋涎欲滴。避开刺,小心地摘下来放进口中,酸甜可口。“快来吃果子!”一声高呼,小伙伴们蜂拥而至。不用争,不用抢,多得摘不完。可得小心,上面的刺要小心翼翼避开,不小心碰上,会扎得你哭爹喊娘。旁边还有几丛黑刺果,树形很像黄刺果,只是叶子更小,刺更长、更可怕,茎秆为紫黑色,果子也是紫黑色,色味远胜过黄刺果。往南边的山坡爬上去,则可以摘到老鸦铃,几丛一米多高的灌木,卵形的叶子,挂着一串串紫色的果子,味道很甜,还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吃过之后,让你刻骨铭心。再往上爬,更有惊喜在面前,一大片鸡嗉子横在眼前。这种野果只有一两尺高,却挂满了一串串紫红的果实,颜色越深,味道越好,酸甜可口,而且没有果核,口感极佳。伙伴们争着、抢着把果子摘下,忙不迭地往嘴里送,弄得脸上、手上满是紫红的果汁。看着同伴们的滑稽可笑的妆容和动作,伙伴们乐得哈哈大笑。于是,一场品尝野果的饕餮盛宴就在山间拉开了序幕,而且似乎永远不会结束。
有的时候,会有大人陪我们上山放牛,这个时候,我的叔叔也在其中。我的叔叔是我们村里最早一批初中生,口才极佳,大人们都戏称他为“皮鞋嘴”。他拉得一手好二胡,还写得一手好字,无论毛笔、钢笔,都写得龙飞凤舞,很有神采。我们都愿意和他接近,无论听他拉二胡,还是看他写字,都觉得是一种享受。叔叔上山放牛的时候,是伙伴们最开心的日子,因为有精彩的故事可以听。听说叔叔要去放牛,我会早早吃完饭,帮他把牛提前赶出门。一路上,小伙伴们都会帮忙赶牛,而且一路上“叔叔”、“大伯”喊个不停,帮忙拿雨具、拿杯子,各种讨好,生怕叔叔不高兴,没有故事听。到了“大兵场”,牛可以自由地吃草,小伙伴们围坐成一圈,把叔叔围在中间,一场精彩的故事会就要开始了。叔叔很会吊胃口,小伙伴们着急,他可不着急,慢条斯理。一会儿说,“牛跑远了,去把牛赶回来!”小伙伴们当然自告奋勇,争先恐后去赶牛。一会儿说,“我眼睛涩,要睡觉!”小伙伴们连忙帮他把雨具铺开,围坐在他身边,看着他睡觉,帮他把苍蝇赶走,不敢大声讲话,生怕吵醒他。大约半小时后,他翻身坐起,小伙伴连忙把水杯递上。他喝了一口水,开始娓娓道来。首先是杨家将的故事,从杨老令公被辽兵兵困两狼山壮烈殉国、杨七郎打擂、金沙滩双龙会大郎、二郎、三郎战死、杨门女将出征,穆桂英挂帅、大破天门阵,每一段故事都紧张、激烈,再加上叔叔绘声绘色的讲述,更加引人入胜,小伙伴们听得如痴如醉。听了白蛇传的故事后,小伙伴们一两个人都不敢出门了,怕碰到蛇。碰到蛇,也不敢再打蛇,远远绕开。我在远处看着,看着蛇从容游走,就想蛇会不会立刻变成一位漂亮的美女,站在我们面前。从叔叔的故事里,我认识了岳飞,认识了李清照,还知道了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故事,还会模仿着叔叔的语气背上几句《钗头凤》,什么“红酥手,黄縢酒”,连发几句感叹“错!错!错!”“莫!莫!莫!”虽然不懂是什么意思,但听着语调悲切,也使人落泪。叔叔讲故事,声情并茂,小伙伴们听得入神,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不知不觉,太阳快要落山。虽然意犹未尽,但叔叔却选择戛然而止,扬起头,说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便起身走人。小伙伴们虽然不舍,但也只能赶上牛,紧紧跟上,往家里赶。我紧跟在叔叔后面,他对我说:“坡陡,走慢一点!想听故事么,赶快读书去!读了书,识了字,就能读到更多的故事!”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原来书中有更精彩的世界。
经过我的反复要求,父母终于答应了我。六岁那年,我顺利实现了进学校读书的梦想。学校就在村里,一间破旧的碓房,成了我们上课、读书的地方,代课老师也是本村人,是一位姓王的女老师。本来,老师嫌我年龄太小,根本就不想接收,经不住父亲的软磨硬泡,又是村邻乡党,拉不下面子,王老师只好同意。于是,三十多个孩子,年龄有大有小,分为两个年级,一起挤在破旧、潮湿的碓房里。没有桌凳,必须两位同学一起坐,一个拼出桌子,一个拼出凳子。由于各家拼出的桌凳不一致,有几家实在拼不出桌子,只好找来木板,下面码上土基做桌腿,所以教室里的桌凳也就七高八矮、参差不齐。一年级人少,坐成一排,二年级人多,坐成两排。不管怎么排,一年级还是有两位同学坐不下,只能把二年级第一桌留出来,给两位小同学坐下。两个年级在同一间教室上课,王老师只好把木黑板分成两半,中间画一道粗粗的竖线隔开,左边黑板写上a、o、e、b、p、m、f,右边的黑板上抄几行词语,让二年级的学生拿出本子照着写。然后教一年级的孩子们读,孩子看着这些奇怪的符号,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放开喉咙跟着老师读,教读了几遍,就依次抽孩子起来读,孩子们站起来,个个看着老师发呆,不知道那些符号是什么意思,当然也就不会读。老师再教,终于有几个孩子会读了,老师就叫大家拿出本子写。看着孩子们在本子上描那些难看的圈圈,老师就开始转身给二年级的学生上课,听着二年级的孩子读词语,有几个画圈的很好奇,就离开座位,跑过来看看。老师的教鞭就毫不留情地落在那一双双不听话的小手上,有一个孩子就哇哇哇大声哭起来,这个时候,教室里就乱成了一锅粥,讲话声、哭声、哄笑声混杂在一起,把老师急得摇头搓手。老师把教鞭在教桌上敲得啪啪啪响,大声喊着:“安静!安静!安静……”好大一会儿,教室里才恢复安静。纪律虽然不好,但好在老师有耐心,回家又有父亲、叔叔教我,很快就认识了就不少字,所以还是很开心。
那个时候读书,经常停课。每到农忙时节,就放假。父母在生产队干活,很忙很累,孩子就在家里做饭,带孩子,喂猪。乡村的孩子早当家,我是六七岁时就学会做饭的,勉强能做熟,但是家里没有人手,得天天做。开批斗会,也要停课。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由老师带着,前往大队旁边的小学。大老远,就能听到大喇叭里唱《大海航行靠舵手》,歌曲雄壮有力,听着就使人振奋。一到小学,里面早就人山人海。前面的台子上摆了一排桌子,已经坐满了领导,旁边还站着两名军人,手里握着步枪,样子很威武。主席台后面,悬挂着一条红布标语,上面贴了一行用黄纸书写的黑色大字。我很喜欢认字,连忙问老师标语内容,老师说是“把无产阶级革命进行到底”,有好几个字都不认识,我就一边看,一边用手指在手心里写上几遍。主席台下边还摆了一排矮桌,不知道做什么用,好像也不是座位。下面已经坐满了群众,一个生产队坐一排,小学生坐在后面,没带凳子的,就席地而坐。不断有民兵手臂戴着红袖章来回巡逻,维持会场纪律。主席台上有领导讲话,好像是说革命形势大好,要广大革命群众提高警惕,防止阶级敌人破坏之类。接着,主席台有领导厉声发出命令:“把坏分子带上来!”紧接着,就有八位身背步枪的民兵押着四个被五花大绑的男子出现,他们都耷拉着头,胸前都挂着白色的、写着红字的牌子,字迹有些潦草,看不出写了些什么。押到主席台,领导让四位坏分子站在主席台前的矮桌子上,面对群众站立,并要求低下头。有一位坏分子不知道什么原因抬起头,往会场看了一下,就被主席台上的军人用枪托从后面捣了一下脖子,他立刻低下头,再也不敢抬头。他抬头的一瞬间,我才看清他竟然是我家的邻居小兴贵,邻居被批斗让我大吃一惊。后来,回家问父亲,才知道他家是富农,成分不好,他的哥哥当过国民党军队的班长,据说还打死过“八支队”的战士,已经被镇压,但是,每次开大大会,都把小兴贵作为批斗对象,上台挨批斗。在领导依次讲话后,就有领导高举右手,带领群众喊口号,于是整个会场响起了口号声,声音响亮,惊天动地。批斗会结束,是组织群众游行,社员们便抬着标语,举着红旗,从学校门口出发,沿着大路走,到沙地村停下,走一圈返回后散去。
一转眼,我就读完了二年级,要离开村小,到小学里读三年级了。小学条件比村小升了一大格,原来是一座寺庙,经过政府修缮、扩建后,成为学校。里面古木参天,还有成排的女贞树,甚至还有几株漂亮的桂花树,枝干嶙峋,煞是好看。花台里的公鸡花、月月红、菊花开得一片灿烂。学校里甚至还有操场,虽然都是泥土场地,但总算可以上体育课,孩子们下课玩耍也有了场所。房子还是破烂,墙壁斑驳,窗子上连玻璃都没有。学校里班级很多,学生也多,每个班四五十人,教室里坐得密密麻麻。竟然还有附设初中班,初一到初三都有。虽然还是没有桌凳,需要同桌两位同学从家里抬来桌凳,拼凑起来才能坐下,但在总算顺利升入三年级了,见到了不少新老师、新同学,所以我还是很高兴。我读书的热情依然很高,每天天刚蒙蒙亮,不需要父母提醒,便立刻起床,邀约伙伴,出村往北,沿着一条蜿蜒曲折、崎岖不平的小路,穿过一片坟地,越过海埂村,才能到达学校。有时候起得太早,小伙伴还没有起床,便一个人独自前行,也丝毫没有惧色,早早来到学校,拿出书本读书。到了三年级,我已经能看懂连环画。当时,《两个小八路》、《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等连环画已经在伙伴间流传。一群孩子挤在一起,争着看一本连环画,是常见的情景。一起看,不过瘾,说尽好话,反复哀求,终于借到手,像宝贝一样藏在书包里。放学后,急匆匆地回到家,赶快做饭,等父母干活回来一起吃完饭,又忙着煮猪食、喂猪,赶快做作业,因为有美好的事情等着,所以干什么事都觉得有趣,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做完这些事,已经是黄昏,当天边被一缕晚霞染得五彩缤纷的时候,搬出一把小椅子,坐在院子里,小心翼翼捧着连环画,我觉得我是最幸福的人了。四年级时,能借到的连环画,我已经看了十多本,有的连环画还看了数遍。我已经不满足于读连环画,向叔叔求助,叔叔帮我借到了厚厚的《说岳全传》,这部书又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于是,每天下午,早早干完家务活,做完作业,家中小院,便多了一位捧着书、潜心阅读的孩童。天黑了,舍不得把书放下,只好进入房间,点上煤油灯,继续挑灯夜读。那个时候,虽然接通了电灯,但是经常停电,煤油灯成了农村家家户户的必备照明工具。为了让我读书、写字,父亲虽然心疼煤油钱,但是也只好给我单独准备一盏煤油灯。一盏孤灯,一本厚厚的小说,陪伴一位懵懂顽童度过漫漫长夜,为寒夜增添了一丝温暖。小说夹杂文言,不认识的字太多,只能在旁边准备一本字典。当读到大鹏金翅鸟降临人间、岳飞出世时,我觉得是多么的神奇。当读到岳飞和众兄弟拜周侗为师、习文练武时,我多么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当读到岳云大战金弹子、杀死金兵时,我觉得我就是那武艺高强的岳云。当读到八锤大闹朱仙镇、岳飞大破连环马的精彩情节时,我觉得痛快淋漓,仿佛自己也置身战场,和他们一起痛杀金兵。当读到岳飞被奸臣陷害、在大年夜屈死风波亭的情节时,我竟然难过得潸然泪下,到最后竟放声大哭,引得已经入睡的父亲来到我面前询问怎么回事,我不好意思说,只好说“没有什么事”,在父亲的催促下熄灯上床,却整夜难眠,辗转反复,第一次尝到失眠的痛楚。进入梦乡,竟然梦到自己身披铠甲,手执长枪,骑着战马,奔驰在充满刀光剑影的战场上。
那个时候,生活是艰辛的。虽然父母们很辛苦,但是生产队分到的粮食总是不够吃,一年中有两三个月都要去亲戚家借粮,到秋收分到粮时再还上。每次做饭,只煮米饭是不行的,必须把蚕豆先用水泡软,和米一起下锅煮,捞起来放在甑子里蒸熟后一起吃。在吃饭时,由于蚕豆不好吃,几个孩子在舀饭时总时挠来挠去,想把蚕豆让掉,多舀一些米饭。大人没有办法,只能多吃蚕豆,把米饭尽量留给孩子吃。蚕豆吃完了,就必须在米饭上再蒸一层包谷面或者高粱面。高粱饭颜色难看,看着就不舒服。包谷饭第一次吃感觉很香,吃上两顿以后就感觉粗糙难吃,难以下咽。有时可以吃上小麦面粉,做成粑粑,或者做成馒头,很受孩子们欢迎。但是即使这样,由于孩子太多,也太能吃,正所谓“半大小子,吃死爹娘”,粮食还是不够吃,好在各家各户都有自留地,可以种菜,加上瓜果蔬菜,才能把一年熬过。
吃很艰难,穿也不容易。在那个使用布票、线票的年代,一两年也难得做一套新衣服。物质生活虽然艰难,文化生活还是挺丰富的。每家都安装了小广播,每个生产队还安装了大喇叭,除了大队、生产队发布通知、播报领导讲话之外,还可以听到雄壮有力的的革命歌曲。看到那个叫小广播的木盒子可以发出各种声音,小伙伴们还是觉得很神奇。每个大队都有一个业余文艺宣传队,甚至生产队就有宣传队,每到冬季,田里农活少了,就开始排练节目,花灯歌舞、花灯剧是主要表演形式,配上二胡、笛子、锣鼓、镲钹,很有看点。文艺演出通常从大年初一开始,场面热闹,一直到正月十五结束。听说有文艺演出,孩子们可高兴了,远远胜过过年,下午四五点钟就早早抬出凳子去稻场上占位子,还有小伙伴因为争抢位子而争吵不休。黄昏时分,太阳还没有落山,远处就传来敲锣打鼓的声音,伙伴们就知道外村的演出队来了,一大群孩子就飞跑着迎上去,像迎接英雄一样把演出队迎进村子。大人们忙着帮忙拴布幕、接电灯、抬桌子,布置舞台,孩子高兴地跑来跑去,还有孩子看到闲置在舞台旁边的锣鼓,偷偷跑去敲响,发出咚咚、当当的声音,然后发出喜悦、得意的笑声。演出还没有开始,稻场上就已经聚满了人,连围墙上都爬满了人。在一通响亮的锣鼓镲钹开场音乐之后,演出正式开始。开场节目通常都是先来一段花灯歌舞,男女演员齐上场,着装艳丽,神采奕奕。手持彩扇,走四方步,时而如彩蝶穿梭,时而如花团锦簇,时而如白鸟朝凤,舞姿整齐划一,动作轻盈敏捷,节奏欢快灵动。男女演员轮唱加齐唱,内容多是赞扬党的领导、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音乐欢快、歌声悦耳。这种载歌载舞的表演演员众多、场面热闹,很受孩子们欢迎,观众席一片安静。接下来是多个花灯小戏,有场景、有情节,或歌颂为革命英勇斗争的战士,或赞扬军民鱼水情,或讴歌生产劳动中的模范,或宣扬邻里和睦、孝养老人的新风尚,主题鲜明、形式新颖,深受群众欢迎。
后篇
快乐的童年时光总是短暂,很快我就五年级毕业,通过升学考试,顺利地升入了初中。初中学校离家较远,有四五公里的距离。学校也是一座寺庙,学校门口有一块空地,刚好可以做操场用。操场南边有一棵大缅树,高大威武,几个人都围不过来,树下的空地就成为同学们课间休息、玩耍的乐园。学校规模不大,房子是两层的土房子,有些破烂,一楼作为学生宿舍,二楼作为教室。虽然破旧,好在教室里有桌凳,不需要学生从家里搬桌凳。男女生宿舍分开,就在教室下面的房子里,需要从家里搬来床。也有学生因陋就简,在宿舍里码上土基,上面搭上从家里搬来的木板,做成简易的床。五六十人挤在一间房子里,拥挤混乱,热闹喧哗。只有三个班,每个年级一个班。与小学相比,初中课程增多,每个班上课的教师增加到四五位,教师更加年轻,上课也更规范,课上很少再听到令人哄堂大笑的方言、土话。语文课已经不需要每天都诵读毛主席语录,可以诵读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篇,可以和鲁迅、朱自清、老舍、郭沫若一起回到那风雨飘摇的旧中国,可以缅怀革命志士的壮志豪情,可以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可以了解新中国日新月异的新变化。英语课有了专业的英语老师,第一堂课老师就先声夺人用大段的英语口语介绍自己,让同学们听得一愣一愣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打开课本,仿佛就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西方世界。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众多科目不仅把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一群懵懂少年面前,而且让大家站在一个全新的视野去审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地球、我们的时代,去审视这个异彩纷呈的大千世界。
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浩荡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也吹遍了故乡的山山水水。“以阶级斗争为纲”、“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标语被拆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标语不仅耀眼夺目,而且深入人心。我们村也发生了可喜变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批斗会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要想过好日子必须加油干。乡亲们更加忙碌了,但是人人脸上都有喜色,干劲十足。真是奇怪,土地下放第一年,水稻生产就获得大丰收。为了支持农业生产,学校还放了农忙假,让孩子们回家帮父母们抢收抢种。虽然辛苦劳累,但是看着家里堆满了一袋又一袋的稻谷,心里还是乐滋滋的。晒干扬净,交了公粮、余粮,竟然还剩下一二十袋,这是我第一次在家里看到这么多粮食,别提有多高兴了。终于不用再吃那些讨厌的杂粮,终于可以随心所欲地吃米饭,光想想都高兴。粮食多了,就可以养猪养鸡。第二年,我家就养了两头猪,在交了“任务”之后,竟然破天荒可以宰杀一头猪过年。村里杀猪的人家就更多,小伙伴们饭后在衣服口袋里用菜叶包上一块瘦肉一边玩耍,一边一丝一丝撕下,有滋有味地吃,一半是炫耀,一半是美滋滋的味道。家中有粮,桌上有肉,心中还藏着那个美好的读书梦,我就觉得天很蓝、水很清,幸福在向我招手。
十五岁那年,我顺利升入高中,要到县城读书。村里的光景在悄然发生变化。短短三四年时间,已经有四五家人拆掉了老屋,盖起了新瓦房。和强家是我们村的外来搬迁户,当年搬到我们村时,虽然有生产队组织社员们帮忙,出工出力帮忙建房,但是由于他家实在太穷,拿不出钱来,所以只能建了茅草房,每年忍受漏雨之苦,每年都要加固屋顶,增加新的茅草,而且一住就是十多年。包产到户后,他家终于迎来了转机。他家劳力不少,除了种植水稻、烤烟,还养了牛、猪、鸡,种植、养殖齐动手。第一年就实现了吃穿不愁的目标,第二年已经小有积蓄,第三年已经有能力请邻居、好友到家里吃饭,第四年已经再筹划建新房,第五年终于把茅草房推倒,建起了宽敞明亮的瓦房。当小伙伴们一脸羡慕去他家做客、欣赏他家的新居时,和强竟然端出一盘水果糖让伙伴们吃。这样的情景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荣华原来是大队的广播员,包产到户后回到家。他为人和善,脑子灵活,又能吃苦。他不仅种水稻、栽烤烟,还组织了村里的木匠、泥水匠承包附近村落的房屋建盖工程,坚持几年,挣了不少钱。把原来的旧房子推倒,建盖了新的瓦房,打了水泥地板,安装了崭新的玻璃门窗,甚至购买了电视机。这是电视机第一次走进我们村,在村民中引起了轰动。村民们纷纷来看热闹,看着这个既像铁家伙、又像塑料疙瘩的玩意,满是羡慕,满是祝贺。主人一边看着说明书,一边插上电源,打开开关,屏幕出现了像雪花一样的东西,不停地闪烁。插上天线,调整方向,调整频道按钮,竟然出现了清晰的图像和声音,在场的村民都发出了啧啧称赞声。于是,每天晚上七点以后,忙完一天农活的村民聚集在荣华家看电视,就成了村民们一项重要娱乐活动。有电视台在播放《霍元甲》的电视剧,荣华家里更是挤得水泄不通。好在主人脾气好,于是把电视机抬到了院子里,以便让更多的人观看。看完了《霍元甲》,接着看《上海滩》。精彩节目继续,又迎来了武侠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乡村已达到万人空巷的效果。不再需要跑几里地去看电影,有了精彩的电视相伴,乡村的夜晚显得格外的宁静与美好。
岁月如梭,很快就到了九十年代,我也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随后参加工作。虽然远离了故乡,但是故乡仍然让我魂牵梦绕。故乡却传来噩耗。先是村子后面山坡上的桃园,由于无人管理,果子大量被人偷盗,让合作社领导非常生气,一声令下,发动村民砍伐桃树,不到两天时间,几百棵桃树被砍伐一空,桃园里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桩。回到村里,去到桃园,看着儿时的乐园只剩下高高低低的树桩,我心疼得直掉眼泪。紧接着,不少村民由于建房子缺少木头、椽子,把目标对准了后面山上的松树,先是偷偷砍伐,后来就爆发了轰砍山林事件。村民们如狼似虎涌向后山,把刀斧残忍地挥向了山林。刀砍斧劈,松树一棵棵倒下。争吵声、砍伐声在山间回荡。树林在哭泣,群山在哭泣,阴沉沉的天也在哭泣。虽然政府很快作出反应,及时出动警察,制止了乱砍滥伐,抓了几个带头的村民,并且对参与砍伐山林的村民进行了处罚,没收了砍伐的木材。但是,看着大片倒下的树林,还是让人心里有滴血般的痛楚。
砍树不行,村民又把目光投向了山上的石块。那个年月,由于十里八乡建盖房子的人家较多,打地基用的石块陡然紧俏了起来。先是生产合作社把村子后面的石场承包给外地老板,开山挖石,让炸石的炮声响个不停,不断滚落的土石把两座山之间的山涧埋了一部分。石场老板还四处得意地炫耀:“炮声轰轰响,钞票滚滚来!”村民眼红心热,纷纷上山采石。你也挖,我也挖,你轰隆,我也轰隆,搞得一条山涧土石横飞、炮声不断。有两位村民,是父子俩,为了挖到更好的石块,不顾危险,竟然跑到一面悬崖下去采石。不断地用火药炸,不断地用铁锹挖。有一天下午,父子俩正在入神地挖石时,随着“轰隆”一声巨响,半壁悬崖轰然倒下,把父子俩掩埋在土石下。等附近地村民及时赶到,刨开土石,把人救出来时,父子俩早已是面目全非,惨不忍睹,没了呼吸。家中一下子失去了顶梁柱,妻儿凄惨的哭声响遍整个村庄,让听到的人无不落泪。血的教训并没有让村民们停下采石的脚步,反而愈演愈烈。钢钎飞舞,铁锹横行,土石乱飞,再加上时不时的偷砍山林恶行,故乡不再可爱。山林逐渐稀疏,过去秀美如玉的高大山成了日益憔悴、疲惫不堪的病妇,整日在狂风呼啸中呻吟。中间的山涧,由于不断有土石掩埋,已经断流。穿村而过的溪流,过去长年流水潺潺,可以捉鱼摸虾,现在溪水已经踪影全无,只有几个怪石横七竖八躺卧在干涸的河床上,仿佛在诉说自己一生的悲惨故事。不知什么原因,连老天爷似乎也在特意为难乡亲们。自从采石场开挖后,连续两年干旱。等到要插秧种水稻大量需要水时,望穿双眼,一滴雨也不下。即使引来了水库水,勉强把秧插上,连日的干旱也让稻田很快干涸。因为没有雨水滋润,没有源头水补水灌溉,秧苗很快干枯,只得改种包谷,但是节令已经嫌迟。第三年栽插倒是顺利,眼看水稻长势良好,丰收在望,谁也没有料到,深夜袭来的一场大雨会让乡亲们面临生存威胁。那是九月的一个深夜,当村民们正在为炎热坐卧不安时,乌云迅速在天空堆叠,狂风夹杂豆大的雨点疯狂地砸向地面,很快就变成瓢泼大雨,比瓢泼还可怕,就像有一位巨人在空中在用水桶往下倒水,电闪雷鸣响彻夜空,不到一小时,院子就被水灌满了,赶快去疏通排水口,还是不行,直接把大门打开,让水奔涌而出。平时干涸的溪流很快就传来可怕的轰隆轰隆的声音,山洪爆发了,但声音比山洪还奇怪。一夜的暴雨让村庄变得多么的可怕,村民们彻夜难眠,在惊慌恐惧中度过了一个恐怖的夜晚。第二天早晨雨停了,大家起来一看,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哪里还有溪沟,完全被土石填满,靠沟边的几户人家院墙直接被泥石流推倒,院子里堆满了土石,再过一两米就要危及房子了,想想都让人胆战心惊。再看看村子下面的稻田,更让人心痛。靠近沟边的好几片稻田已经被土石吞噬,就只剩下几穗金黄的稻穗在风中摇摆,仿佛在哭泣。灾难无情人有情,政府立即出面调查灾情,组织村民自救。村民们纷纷动手,肩挑背扛,甚至出动手推车,经过半个月的辛苦劳作,才把稻田里、村民院子里的土石清理干净。重新疏浚沟渠,清理土石,则整整忙碌了三四个月时间。痛定思痛,政府立即作出决策,立即关闭采石场。为了防止村民私挖乱采,直接断路,关闭上山拉石料的公路。封山育林,设置护林员,落实山林守护责任,设置奖励惩罚措施,对举报砍伐山林的人员予以奖励,对私自砍伐山林的的人员予以处罚。制定植树造林计划,组织村民栽树种树,把造林任务落实到家家户户。听到这些消息,虽在远方,我仍然为故乡高兴,为政府点赞。暑假回到家,碰到植树劳动,我也积极参加,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尽一份责任。
时光飞逝,很快到了新千年之交。回到故乡,随便走走看看,景象焕然一新,已经有天翻地覆之感。大部分人家已经拆旧房,建新房。很多人家还建起了威武的新大门,打起了水泥地板,装上了崭新的玻璃窗。电视机已经进入大部分人家,看电视已经不需要挤在一起。DVD、组合音响已经走村入户,茶余饭后村民们的娱乐方式已经增添了新的内容。自行车在过去在是稀罕物,哪家买了自行车,往往会迎来羡慕的目光。现在已经普及,很多人家甚至有两三辆,成为出行的常用交通工具。华华、森森两家甚至购买了摩托,看着他们麻利地戴上头盔、利索地戴上手套、潇洒地跨上摩托飞驰而去的架势,感觉他们简直帅呆了,很有明星的范儿。儿时的伙伴都已经长大,成了大小伙、大姑娘,都已经结婚生子,看着那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孩子,我仿佛又看到了童年那段美好的时光。
时光荏苒,年轮的指针指向2015,扶贫攻坚的强劲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吹醒了故乡的父老乡亲。打工经济空前繁荣,回到故乡,儿时的玩伴都已不在村里,带领妻子儿女前往上海、深圳、广州打工,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胡荣一家三口在东莞的玩具厂打工,一去就是五年,据说年收入已经超过十万元。回到家,把家中瓦房推倒,建起了欧式别墅。去登门拜访,受到主人热情接待。漂亮的入户大门装上了智能门锁,主人轻轻用手指一碰,就能开门、关门。花园式的小院子,花台中红花映衬绿草,还在花台中装上了漂亮的观景灯,铺上了色彩别致的防滑地板。三层小楼朴素典雅,迎面全是落地大窗,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进入客厅,踩着锃亮、光洁的地板,使人倍感舒适。壁灯、吊灯一应俱全,真皮沙发质地柔软,坐上去感觉真是舒服。主人是儿时的伙伴,一起聊天总有说不完的话。谈谈过去的童年时光,聊一聊农村的新变化,两个人感慨万千。说起将来的生活,胡荣信心满满,听了使人精神振奋。应忠是儿时的玩伴,听乡亲们说,他是钢筋工,练出了一手绑扎钢筋的绝活,四处承包楼房建设中的钢筋活,收入相当可观。银书是跟我同年同月生的伙伴,当年交情甚厚。他没有出去打工,干起了包工头,组织了一帮人承包工程,在乡村为村民建盖房屋。由于他为人和善,能吃苦,工程质量好,价钱公道,他的工程队很受欢迎,常常忙得连节日都休息不了,当然收入也丰厚。家中光景自然一年上升一级小台阶,三年一个大变化。房子从瓦房变成了砖房,再从砖房升级为别墅;交通工具也从自行车跃升为摩托车,从摩托车更新为轿车,生活实现了芝麻开花节节高。
大量劳力外出打工,村中的田地出现了撂荒现象。华华把这些土地承包了下来,搞起了特色种植。种植烤烟,人手不够,就把还在村里的留守妇女和体力好的老人集中起来,聘请他们干活,每月支付工资。开墒、拉线、打塘、施肥、栽苗、盖膜、浇水,每一项都是细致活、辛苦活。人多,力量大,这些活大家以前也干习惯了,所以没有人叫累。一边干活,还有人一边说笑,在轻松、和谐中,干活进度反而加快。烤烟成片种植,浇水、施肥、薅铲、喷洒农药都比较方便。既分工,又合作,大家仿佛又回到当年生产队一起干活的情景,活不轻松,精神却愉悦。天公也作美,刚把烟苗栽完,雨就拉开大幕,一下就是四五天。没有花更多的功夫,烟苗不仅成活率高,而且长势喜人。烟叶成熟,到了采摘、烘烤阶段,田间地头人头攒动,忙碌达到高潮。虽然辛苦,但收获在即,所有人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烟叶烘烤出来,成色不错,赶紧忙着分级、扎把、销售,收入颇丰,主人家实现了增收,大家的工资也有了保障,实现了皆大欢喜。
银兆是儿时的伙伴,自幼右腿残疾,行动不便,爹妈死得早,孤苦伶仃。在被列为扶贫攻坚重点脱贫对象后,争取到了危房改造资金,推倒了破旧的平房,建盖起了一幢一层的砖房。每月还能领到一部分补贴,加上他自己有瓦工手艺,只要不闲下来,收入也还不错,小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去到他家,庭院整洁,窗明几净。与他聊天,海阔天空,无所不谈。他很知足,乐观自信,看不出有丝毫难过之处。《礼记》有言:“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我们眼前的情景,不就实现了古人朝思暮想的“大同”愿景了吗?
回到故乡,漫步在乡间小路上,看到乡村面貌已是焕然一新,心里很是惬意。原来高低不平的泥土路,如今已经变成平整、光洁的水泥路。两旁是装饰一新、鳞次栉比的小洋楼。村口的文化室广场上停满了村民们的车辆,轿车、货车、摩托车一应俱全。篮球场上,还有几个年轻人在打篮球,意气风发,很有我们当年的精气神。
邀约父亲,一起登山,父亲欣然同意。找到当年的放牛路,沿山路缓缓前行。听父亲介绍,这几年农村电改以后,用电方便,价格便宜,而且很少停电,村民们观念转变,做饭用电、用沼气、用液化气,没有人烧柴,建砖房不再用木料,所以不再有人去砍伐林木。看着道路两旁新长出的密密麻麻的松树、麻栗树,满心欢喜。到了山顶,在东山上俯瞰整个坝子,又是独特的一景。金色的油菜花开得正旺,把田野装点得一片金黄,白色的村落东一簇、西一堆点缀于其间,整个坝子成了一幅色彩艳丽的壮锦。去到“大兵场”,惊奇地发现,过去空旷的草地上竟然长满了松树、黑金树,密密匝匝,有的地方竟然密得人都过不去。看着青山重新披上绿装,欣喜溢满心田。村里的小溪,也芳容再现,叮叮咚咚,唱着快乐的歌。
青山、绿水、白云、蓝天,故乡的歌,可以永恒吗?
远山在呼唤,多回家走走,她们已经变绿。
小溪在呼唤,常回家看看,她们不曾离去。
故乡在呼唤,常回村聚聚,她们已经变美。
白云在呼唤,在外漂泊的游子,无论走了多远,都要返回,这里有我们深深扎下的根。
故土在呼唤,无论离开了多久,都要回家,这里有我们祖辈父辈刻下的印记。
2023年2月8日于云南姚安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