莼羹鲈烩述乡愁
“五一节”放假了,我事先将手头的工作统筹安排了一下,打算抽出两天的时间回老家看看并陪陪老人。
假期前的两天我就开始与妻子和孩子们商量回老家的计划,商量的结果是他们都有事情要办,无法陪我回去。既然都忙我只好一个人回去了!一种无奈和失落像一滴饱含了酸性的水珠在我心头直打转转,可是转了半天也找不到滴落的方位,要是几年前的性格肯定会气上心头,吵闹一阵子也说不定!可是现在长了年纪、多了淡定,仅仅低垂了一下无光的眼神事就过去了。记得前些年有一位老兄开玩笑自己调侃说他家里一共三口人自己却是四把手!我十分不解的询问缘故,他说家里还养了一只猫,猫比自己的地位都要高!当时听后我忍俊不禁,很不理解他在家庭中的处境。这一下轮到我了,仿佛一下子什么都明白了,一个中年男人的尴尬也许独有中年男人能体会!
我的老家在河南省台前县,距离我工作的濮阳市区有一百多公里的路程,刚参加工作的那个时候回次老家要乘坐公共汽车,中途还要倒上一次车,差不多需要一个晌午的时间。自前年市城区与台前县贯通了高速公路自驾车用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达。春节过后我还没回过老家,已经有几个月的时间了,父母二老均生活在老家里,平时的一个问候的电话怎能解决了他们的思子之情呢!得知我要回去,在行程的一个多小时里母亲就打来了两次电话询问我的状况。她那慈祥的声音和焦虑的期盼让我来时的郁闷顿时消散!我想还有什么比回家更重要,还有什么比母爱更珍贵呢!赶到家的时候已经是接近吃午饭的时间了,或许是母亲一直在门外等待,或许是她听到了汽车驶来的声音,当我刚停下车的那一刻她就来到了我面前,看到了母亲亲切的笑容我的心倏然轻松,仿佛一下子重回了孩童时代,此时她正站在门口焦急的呼唤我回家吃饭。我的思念在这里,归属感也在这里,也许这里才是我该拥有的世界!
母亲已经年逾七十,步履明显有些蹒跚了,衰老正用我所不易觉察的脚步悄悄的逼近。我是家里的长子,母亲应该是最疼爱我的!她给我讲述最多的故事是小时候看电影的事情。她说小时候我非常爱看电影,只要听说附近村庄上放映电影就必定会哭闹着要去观看。母亲说那时看电影去过最远的村庄距离我家要有七、八里的路程。这些事情我都没有记忆了,但爱看电影的事情我想应该是真实的,因为这个爱好一直保持了多年,直至我小学毕业时仍没有戒掉。母亲说那时妹妹还小,她被我闹的没有办法只得一手抱着妹妹,一手领着我步行串村去看电影。每次看完电影的时候天都很晚了,回来的路上她都十分的害怕!多年来我一直在想,一个妈妈怀里抱着一个睡熟的女儿,手里领着一个步履珊珊的儿子在漆黑的夜幕里深一脚,浅一脚的行走,或许不时还有女儿的哭泣和儿子的絮絮低语!那时连接村庄的都是小土路根本没有路灯,路旁全是庄稼地生长着稠密的作物。在这样的夜路上行走母亲该是多么的恐慌和无助啊!长大后我每次想起这些都为自己小时候的无知懊悔不已,因自己的不懂事给母亲带来了多大的负担啊!有时我也这么想,正是那些年艰难的岁月让母亲的心和我们牢牢的拴在了一起!因此,这么多年来我无论在做什么工作,多忙多累,都没有一刻把母亲忘怀!
这些年来梦想不断被现实击碎,我的意志逐渐滑坡,功利心在不觉中占领了思维和判断,心情变得愈加怯懦不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不愿意回老家,不愿见熟人,因此我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午饭后,母亲忙着收拾饭后的碗筷,从厨房里传来了我最熟悉的声音,完全还是我儿时的旋律。我突然像一个哲人陷入了思考,都说四十多岁的男人是这个世界上所有责任的依靠,唯独他自己没有依靠,而此时我却发现母亲的爱始终未变,她永远是我的依靠!
不敢回老家应该事出有因吧!我想:其一,应该是“惧怕”。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参加工作这么多年却一事无成,自己都觉得寒碜和汗颜。是工作中不恳付出,还是工作能力低下呢?面对询问又该做何解释呢!是胡乱吹嘘一通,夸夸其词!目前我尚无如此过硬的心理素质。如实说吧不仅显得迂腐,而且还真难以启齿。回到老家熟人问起时,我的感觉就像一个一无所知的学生在接受老师的考问,颜面无光,局促不安。其二,应该是“愧疚”。自幼父母培养我上学,我从本村上到了外村,从村庄上到乡镇,从乡镇再上到县城,最后算是考进了城市有了一份工作。学龄长达十几年之久,我粗略的数了一下,我们同村同我一起上小学的伙伴,读到初中时就退学了一半,读到读高中时就仅剩下我一个人了。那些年我的父母比他人多付出了多少的心血、汗水和耐心,只有我自己心里最清楚!这么多年的求学经历,我的亲人包括家乡的父老给予了我太多的期待,这种压力让我不敢面对,愧疚的心情一直在折磨着我,并随着年龄增长愈来愈重!其三应该应是“自卑”。如果说惧怕和愧疚来自于外在,自卑则来自于我内心。多年来自己工作和事业上停滞不前,与他人的成功进步相比自惭形秽,处于被动和劣势的境地让我日日处于煎熬之中,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刺痛我的心灵!心里学上讲自卑者缺乏自信心,常处于孤僻与悲观,恰符合我现今之状态。
这种“惧怕”、“愧疚”和“自卑”是否属于一种乡愁呢!我百度了一下“乡愁”的释义: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是一种对家乡眷恋的情感状态。“不思据心,不议就口”,这是不是乡愁还真不好一下子作出判断。原因是它的这种解释我压根就没读懂。其一:照文意解释既然忧伤来自于思念,思念又来自于眷恋。一个人不离开家乡故土不就没有乡愁了吗?何故要离开故土去平添一份乡愁呢!再者退一步讲,一个人既然离开了故乡又思念它,干嘛不回去呢?乡愁这个定义根本没给出解答。我想一个人离开故土的原因或许有二吧。一是缘于被动,即迫于外在因素不得不离开家乡故土。譬如遭贬斥、被流放等。二是缘于主动,即主观情愿离开故土。譬如我离开家乡而到城里去谋求生计,养家糊口,当然我的情况还蕴含着少时的追求和憧憬。循此思去,回不得家乡故土的原因亦无非有二:一是不能回去,如上述迫于外在因素者,是回不去的;二是不愿回去。为什么不愿意回去呢?我想答案应该是惧怕、愧疚和自卑。
问题一经解开顿觉轻松,这时我观察到家里的老屋已经十分破旧了,像一头疲惫的老牛躯体低垂无力的站在那里,特别是门窗的木框架变型厉害,原来框架的笔直线条已经变得弯曲和不规则无法正常关合。我印象里素描绘画作品中最喜欢用门窗框架的弧度来刻画时间的痕迹了!院子里我儿时种下的枣树和无花果树现在已经长到碗口粗细了,枝叶繁茂,多年培植的根系让她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力。我侧耳听到小时候熟悉的风声,婉转的鸟鸣,特别是远处布谷鸟的叫声最能牵引起童年的回忆。我在这里长大,又从这里离开,出发时要寻找的是梦想,今天收获的却是满满的乡愁!真让人搞不清楚这因果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个世界上有没有治能愈乡愁的良方呢?干脆回到家乡故土去!这是最机械和形而上学的回答,是绝无功效的。继而再想也许是有的,“忠孝”二字当之无愧,用之必有功效。
初中时,我读过一篇文章是关于董必武副主席回红安的故事。 其中有一段对他个人展开描写,深深地感染了我,以致多年后还时常想起!(董必武)他站在山坡上,眼神忧郁疲惫,风衣的领子被风撩起,贴在脸上。在他身后的汽车内,老妈妈睡得正香,布满皱纹的脸上绽开了甜甜的笑纹。 她像谁?她让董老想到了什么?母亲!那个也是穿着一样的粗布褂子,也是一样干瘦的母亲。正是母亲把他董必武一下子带到了大千世界上,给他送来了兄弟姐妹,田园村舍,飞鸟游鱼,草木鲜果;正是这些瘦小的母亲,养育出了一代巨人,给他们山的巍峨,海的辽阔,雪的雅洁,风的吟哦,一切的一切都是母亲的赐予!应该热爱母亲,体恤她,报答她的恩赐。
为什“忠孝”能解治乡愁呢?我们仅以董老为例做简要论述吧!现代汉语词典对“忠孝”的释义是忠于君国,孝于父母。董老一生戎马倥偬,暮年回到红安后仍在为党和国事操劳不停,鞠躬而尽瘁,然而他内心最深处所怀者却是对母亲的拳拳挚爱。溯之于文化的根脉,用王阳明“知行合一”和“格物致知”的观点分析最为恰当。“忠孝”乃仁之根本,中华文化之根源,由此而发,一以贯之,继而广大。一个人的忠孝之心如若廓然纯熟以至于达到极点,便会无愧于天地,不慊于内心,视天地万物为一体,从而达到无我、忘我之境界。有此大我之心,他乡即是我乡,他地即是我地,今时即是往昔,老人之老犹吾之老,幼人之幼犹吾之幼,董老做到了这些,他安会再有思乡之愁呢!也许乡愁属于一个哲学的范畴。几千年来游子的漂泊,诗书的传递,离乡的不舍,故土的真情,无改的乡音,苦难的诉说,世事的变迁,到现在还有哪一个概念能把它诠释的清楚呢!
有一句网络语言讲得很有意思,大意是:一个人如果感觉不到生活的痛苦证明他对人生体验的太浅!其实苦难和忧愁原本就是人生的一种常态,不能有一刻的分离,《孟子·离娄下》中云“君子有终生之忧”。更何况乡愁里有天真童年、热切母爱、儿时伙伴,老屋村舍,少时花木,甚至还有哭泣和泪水,贫穷与责骂!坦然者会为之开怀,猥琐者会为之忧虑,面对绵延的岁月有时你不觉得这种愁也是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