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灯
航行在浩瀚大海上的船只,如果没有灯塔的指引,必将失去前行的方向。
成长在纷繁复杂生活里的作者,如果没有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即使有一腔热情和一时的灵感,也很难写出触动读者心灵的作品。
读书可以启智,可以提高人的素养,改变人的精神面貌。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由此足见,读书可以使人触摸诗和远方。
地球人都知道,4月23日,自1995年开始,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读书日”。
在这个全民都要读书的日子到来之际,位于中国郑州西部城区的《纸的时代》,于4月22日下午,组织了一场读书分享会。分享的是,郑州市作协副秘书长景俪老师,趁半年时间里的工作间隙,精心创作的一部长达二十四万余字的长篇小说,书名《寻灯》,由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受景俪老师的邀请,我荣幸得到向她学习的机会。因《寻灯》是新近出版的新书,我还不曾全文阅读。只是在出版评价的信息里,知道了该部小说创作的闪光点。故事情节虽然都是生活日常随处可见的普通琐事,但通过作者的创新表达和艺术处理,使得这些矛盾,可能产生积怨,又会随着时态的推进迎刃而解。只此一点,我就感觉到这是一部不可多得值得品味的好小说。
小说从女主人公石米十岁时想让妈妈赵桂菊给她买一双红雨靴展开叙述,引出原始的母女感情纠葛。
石米十二岁时的一个雨夜,因给母亲送伞。洪水把尾随其后的弟弟,不幸淹死。因此加重了母女积怨,形成母女一生无法破解的情感隔膜。
长大后的石米,在本村小学教书时,与外地小伙儿林锐闯相爱。因母亲赵桂菊的反对,再次令母女矛盾升级。
石米、林锐闯冲破家庭阻力,在石米的家乡边城寨,结婚定居。
此后,又因孩子的姓氏传承、建新房、以及蔬菜大棚用地等问题,导致母女一次又一次的历经矛盾冲突,给母女感情雪上加霜。
直到石米的父亲石有增,因看到女婿林锐闯酒后与女孩肖颖楠乱性,用一支火药枪亲手打死他。至此,不知实情的石米,与母亲的矛盾升级到了最高点。接着一场暴雪,毁掉了林锐闯生前借款投资的蔬菜大棚,导致石米身负巨债。石米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求生度日。
十年后,石米通过努力,不但在城市立足,而且还清了欠债。
母亲赵桂菊出狱后,把父亲打死林锐闯的真相告诉石米。石米才放下对林的旧情,接受了另一个男人徐广彬的爱情。
赵桂菊罹患重病离世。石米在母亲的遗物中发现了她曾经想要的红雨鞋。至此,母女四十年的情感隔膜,在刹那间化成一团雾气,飘入云端。
在石米与徐广彬的婚礼上,曾经伤害过石米的插足者肖颖楠的再次出现,给读者留下一个思考诡秘的想象空间。石米的故事就此告一段落。
分享会预定下午3点开始。这一天,小雨从深夜哭泣到白天,滴滴啦啦,没完没了。整个天空,雾蒙蒙一大片,像一个没边没沿的大笊篱,雨水一刻也不停息,用嘀嗒哼着小曲儿。
我的双脚,对着地面,不停地挤压湿漉漉的积水,溅起的珍珠般的光亮,跟着我赶往会场。我尽情享受着有关春雨的文字赋予我的模糊的快乐。一点也没有再想阴雨给正在杨花授粉的小麦带来的难孕的灾难,还有那硬塞给农民的期望丰收却不能的沮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春雨贵似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这慢声细语的缠绵撒娇的春雨声,在耳边回旋。
这大胆可爱且有些温柔的春水,肆无忌惮地在我的衣袖上爬行。
我按时到达了会场,可仅有的40多个座位,已座无虚席。我竟然迟到了。我只好随着无座站立的人,像灯杆一样,杵立在走道的边角处,静等分享《寻灯》的盛宴。
据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参会的读者,已超额过半,这是史无前例的。也许是世界读书日到来的缘故,人们阅读的兴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也许是《寻灯》直白易懂的寓意,巧遇了读者的心理需求。但我觉得,这都不是真正的原因。
毋容置疑,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不好把控的东西。遇到想解而还未解开的坎坷晦暗的时刻,总想寻到一盏照亮前行之路的心灯。而通过阅读《寻灯》,可以从中找到那一束慰籍心灵疼痛的温暖的光。而我,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特别的奢求。
时间一到,本次分享会的两位主角,就登上了讲台。主持人是一位优雅的中年女士。从她那不拘一格娓娓道来的介绍中,可以知道,她是一位阅历丰富,一定读过好多好书的导师级人物。她叫李嫚。另一位本次分享会的嘉宾,美女作家景俪女士。两位美女向大家鞠躬问好,打过招呼,便随及落座,开启了这次《寻灯》之旅。
李嫚首先叙述了《寻灯》的故事梗概,然后结合自己和母亲的日常相处,与大家分享了她为什么一拿到这本书,就能爱不释手地一口气读完的原因。她举例说,每次回到家,还没坐稳,母亲就会问她,吃饭了没?还吃不吃?之后,不管她吃,还是不吃,母亲都要拿出一些现成的饭菜,或者再去做一些新鲜的饭菜,非让她吃了不可。当然,在饥肠辘辘的时候,她一定是毫不客气地接受这种母爱。而当她饱嗝连连,甚至因为外界的琐事心情烦躁时,这种母爱就成了多余的。她就会说些难听的刻薄的话,拒绝此时的母爱,而且还有可能对最最至亲的母亲,大吼大叫几句。读过《寻灯》,她才真正知道反思这种行为的好坏。她突然发现,母女相处,也需要一种更加合乎清理的方式。
理解和诠释母女关系,是李嫚阅读《寻灯》的最大收获,也是《寻灯》创作的主旨。这一点,得到了景俪老师的认可和印证。她说,文学表达,一般是向善的正方向表达,而《寻灯》却用了一种虐心的表达手法,来阐述母女亲情的不可替代性,给人一种另类的全新感受。这是该小说创作手法上的成功之处。世间虽然有许多对爱情、友情、亲情的分类讴歌和赞美,但景俪认为,隶属亲情之中的母女之情,是其他任何情感都不可攀比的至高无上的最神圣伟大的一种,也是唯一不可亵渎的一种。
在主持人和作家的一问一答中,读者们对《寻灯》创作意图、表达手法、社会价值、艺术高度等各方面,都有了基本的了解,也形成了初步的阅读价值取向。
随后,是几位出生在不同时代的文友,开始分享自己的对阅读《寻灯》的体会、感想和收获。
首先是一位90后的男青年,他给大家播放了一段根据《寻灯》改编的视频剧,加深了读者对寻灯故事视觉感悟。他说,这是得到景俪老师的授权,他对《寻灯》故事的二次创作。他之所以喜欢这个故事,是因为他从中找到了母女相处的平衡点。因为他与父亲之间时有磕绊,他想借助自己创作的视频,以及这部小说给他的启发,来试图改善他与父亲的紧张关系的局面。
第二位是出生在70年代的文友,是一个能言善辩逻辑性超强的男律师。他说,他曾有一段在西部搞法律援助的工作经历,已经写成了一部长篇,但与名家的长篇小说相比,总觉得不够小说的味道。他想通过阅读学习《寻灯》,找到一些当理想与现实冲突时,如何化解矛盾心理的艺术处理的语言表达技巧。因为他去西部支边的报名阶段,斗志昂扬,信心百倍。可到了地方却发现,不是自己想想的那么美好,因身体无法适应高原反应,导致心情沮丧,懊悔情绪低落,也不能忍受当地艰苦的生存条件,不能顺利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在重重困难面前,他曾有过当逃兵的冲动,却又担心同事们的嘲笑。但他最后还是奇迹般地坚持了下来。他觉得,这段经历和石米的生存状况,在思想意识上有雷同之初。他想通过阅读《寻灯》,找到他坚持下来的真正语言表达。也帮他修提高一下小说的写作水平。
第三位是80后的军嫂文友。她说,结婚十几年,一直和军人丈夫两地分居。她们两口子虽有荣耀,但更多的却是孤单的坚守,孤独的情爱,以及漫长的无奈的等待。是什么让她能坚贞不渝地独守空房数千日?她对爱情坚如磐石的执念,又源自哪里?她想从《寻灯》中,获得启发和动能,撰写一部有关军嫂坚守爱情、默默奉献的长篇小说。
在文友们激情澎湃的叙述和畅谈中,不知不觉,读书分享会已接近尾声。而我,还在扪心自问,我的那个特别的奢求,找到答案了吗?景俪老师是如何把寻灯二字,在短短的六个月里,在工作之余,挤时间扩写,码出了二十四万多字的呢?想想自己如同一个干瘪的奶牛,即使全力以赴,也没有用一天的时间,挤出两千字好奶水的成绩,又懒得读书,实在愧对颈上那颗想法丰满瓜子比瓤都多的西瓜。
其实,答案就在世界读书日,我能安安生生认认真真地读本书,并且好好揣摩它,分解它。像庖丁解牛一样,知道懂它的筋路和血脉,闭上眼睛,能够做到触手可及。
想写小说,想成为作家,最好的导师是多读书读好书。
不管工作有多忙,一定要挤出时间,一字不落把《寻灯》完完整整地读完。寻一盏灯,照亮通往诗和远方的路。
2023年4月23日写于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