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毅登高峰,顽强著宏著
坚毅登高峰,顽强著宏著
——也评刘培英的小说《高高山下一树槐》
拿着刘培英老师的长篇小说《高高山下一树槐》,心中感慨万千,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还能写出这么优秀的作品,她的这种笔耕不辍、努力攀登文学顶峰的精神和勇气不得不令人钦佩!
文学创作是辛苦的,需要的是创作者夜以继日的思考、笔耕不断,创作不断。就像建造一栋大的房子,每一砖,每一片瓦都得建筑工人巧妙构思,精雕细琢而成。刘培英老师就是建造《高高山下一树槐》这座艺术大厦的建筑师。每一句子,每一个段落都要刘老师细细构思,精心雕刻。每一个故事都需要刘老师合理安排,巧妙布置结构。正是由无数个日夜的精雕细作,才造就了《高高山下一树槐》的辉煌的艺术成就!这需要刘培英老师多大的毅力和勇气!对于一个七十来岁的老人来说,要克服多大的困难!
文学作品离不开生长的故土。《高高山下一树槐》也是一样,它来自秦岭以南的山村。千年陕南,物华天宝,刘培英同志在这座巨大的宝藏里的苦苦寻觅。她用睿智犀利的眼光观察巴山以南乡村这片土地,满怀激情地去挖掘出乡村那些土地上的风土人情,用顽强、坚韧、持之以恒的精神写出了乡村那些平凡人的不平凡。这部精品力作,跨越56个年份,气势宏伟,人物众多,字里行间充满乡土气息。
文学来源于生活。《高高山下一树槐》同样来源于生活。刘培英曾经长期在基层卫生院工作过,当过知青, 上过山,下过乡。她当过数年农民,做过赤脚医生,担任过民办教师。作为社教工作队的队员, 她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年有余, 这些经历让她对秦巴深处的农村妇女及其生活状态有深层次的了解。这些经历为她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是她创作《高高山下一树槐》这部宏伟巨著的动力源泉。
这部作品描述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本世纪初三十多年间的陕南乡村生活,尤其是山里女人的坚毅、 吃苦耐劳、 生命力的顽强、对极端苦难的承受、对爱情的追求、对家庭的爱、 忠诚奉献、极端负责任的精神, 以及为了孕育生命、繁衍生命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精神, 那么的拼命, 那样的智慧……
通过作品,我们能看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异常贫困的时期,老百姓在吃不饱饭的生活状态下的淳朴和善良。为了感激妇产科医生云丹凝,尽管麦子还在打麦场上,就被收公购粮的人直接拉走,全家人靠吃李子维持生命已十多天的农民范老大手提一大竹篮熟透的麦黄李,苦苦哀求云医生收下;一些有责任感的干部对工作尽职尽责:面对洪水,公社主任丁大勇不顾疲劳和困苦奔波在乡间小路上,忙着到处救灾;底层贫穷老百姓生活的无奈:聪明能干漂亮、视贞节如生命的乡村少妇桃花为了多争取一点救灾粮,主动委身于公社丁主任(最终被拒绝)……
爱情和生死观念成了这部小说的主题。《高高山下一树槐》歌颂了爱情的纯真、纯情、纯粹、崇高和伟大。前途无量、正值青春年华的吴一凡为了爱情放弃所有,甚至生命,就是为了追求心中的人儿云丹凝;才华横溢的妇产科医生云丹凝为了爱情终身不嫁;民兵连长高天成为了心爱的人儿田桂芝,奋勇跃入波涛汹涌的汉江,救出了心上人,自己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少妇金凤冒着被沉河被吊杀的生命危险和丈夫的种种酷刑,也要追求真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唱出了“那怕杀了我的头,还有血身子跟哥走”的惊天动地的挚爱之歌,这是生命的赞歌、爱情的绝唱!
《高高山下一树槐》站在一个更自觉、更冷峻的制高点,以文化代言人的身份,真实的讲述了那段特殊年代的荒唐的历史。因为物资匮乏,人口众多,所以国家不得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高国民素质。而作者作者那个时代就在基层卫生院当妇产科医生,主要搞计划生育工作,由于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因此,计划生育工作成了考核干部业绩的最重要指标。县委书记在大会上公开宣讲:“宁要七个坟头,不要一个人头。”各种标语随处可见:“喝农药不夺瓶,要上吊给根绳。该扎不扎,房倒屋塌;该流不流,扒房牵牛。只生一个好,国家来养老。”由于传统的生育观念根深蒂固,导致村民极度反对甚至抵制计划生育工作。为了生育孩子,有的孕妇为躲避计生干部,逃到山里住在山洞,喝山泉,吃野果,拼了命生下孩子。害得干部们不得不像围剿猎物一样四处围剿。结果干部受了累,百姓遭了罪。干群矛盾大大激化。
《高高山下一树槐》有着光辉的艺术成就。小说着力塑造了一群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如美丽善良的云丹凝坚韧顽强,尝尽了世态炎凉,她把毕生心血献给了山区百姓;田桂枝是一名普通农家女子,一步一脚印,一步一心血,最终活出了不平凡的人生;反面人物马翠花丑陋但颇有心机,绞尽脑汁巴结领导,图其所好,步步升迁;先是从政,继而下海富甲一方,最终逃往国外的许卫东之流的戏剧人生等,均刻画得活灵活现,力透纸背。这些人物或让人钦佩、崇敬,他们的事迹和做法感人肺腑;或让痛恨,他们的事迹让人嗤之以鼻。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每个人物均有不同的个性,读来如在眼前。读罢不得不感叹作者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文学艺术。
书中还用形象的笔墨描绘了秦巴山水的美丽、雄浑,穿插了流传千年、独具特色的陕南山歌。从而让这部著作更具乡土气息,更贴近民间生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透过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身上乡土文学写作类型的延续。作者用这样的宣传方式,对发展和推动乡村经济,盘活农村市场,培养农村农业人才,建设更加宜居,易游,文明和谐的乡村环境起到不可代替的推动作用。曾经的贫困乡村,如今“旧貌换新颜”,富起来的农民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奋斗着并幸福着。如今,桃花源记中的美景已不再是梦幻,如今的一代一代人,他们享受着“美丽乡村”给他们带来“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爱与美的同时,有责任和义务将建设美好乡村的火炬传递下去。
小说的还有一个特点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心人物,让作品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主要人物展开,其他次要人物的出现及其活动,也以主要人物及其活动为中心,并对主要人物起一定的映衬作用。次要人物在文章中,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首先次要人物是线索或情节的关联人物,如“公社书记兼革委会主任”丁大勇,农民王满堂、高天成等等,用他(她)们的自身有鲜明的性格特点推动情节;其次,担当特定角色,完成叙事功能,常起到线索作用侧面衬托,同时也凸显主要人物的品质,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通过多个角色的出现、场景,刻画了古泉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深刻地反映在那个非常的年代、秦岭以南的人民坚毅、淳朴、善良,用他们的真、善、美,演绎出了一曲曲惊天动地泣鬼神的爱情故事,生命之歌,旷世之恋。
刘培英同志这部长篇小说,是继她和她女儿刘欢合著的长篇小说《月儿城》之后的又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用血泪凝结而成的精品力作。正如王新民老师评论所说:“之所以称精品力作,也在于这是作者亲身体验的生活结晶。书中人物栩栩如生,尤其是女主人公云丹凝形象丰满,是真、善、美的化身,是正能量的载体。”小说语言生动、鲜活;故事精彩,惊心动魄,一波三折;乡土生活气息浓郁,充满陕南风情。
刘培英老师用八年时间完成了她对这片土地的深刻记忆和深深眷恋,为我们展现了陕南人民、尤其是乡村女性的生存与奋斗、苦难与抗争的奋进史,是一幅陕南人民三十多年社会生活变迁的巨幅画卷,用优美的文字和感人肺腑的语言,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对一个年近古稀的老者来说,需要多大的耐心和勇气?
况且,刘培英同志拖着怏怏病体独居陋室,可以说药不离手,疾病、劳顿、孤独、特别是老年丧女的悲痛。家庭生活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得她常常喘不过气来,还要遭受工作、社会方面的压力。刘培英拖着年迈之躯,用钢铁的意志战胜了身体常有的疾病,克服了家庭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困难,变压力为动力,勤于学习,八年如一日,笔耕不断,习作不断。真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八年的辛勤耕耘、八年的呕心沥血,终于完成这部振奋人心的宏伟巨著,开创了安康文学的又一个里程碑。
这部作品对振兴和推动石泉乃至陕南的文化事业的发展,真正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这部作品也向我们表明:生活本是一本博大精深的无字之书,给我们以无限启迪。在生活中我们能感受到人间的真情,领悟到做人的道理,体会到生命的真正意义……这些都是生活馈赠给我们的财富,需要我们善于用智慧和毅力去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