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美
那一年,在网上认识了一位汉中的女子,交谈起来甚是投机,话题多是文学。她常把她写的散文发来让我点评,我也把我的作品分享给她讨论。后来,她爱上了瑜伽,还专门到成都学习了两个月,之后就在本地办了一个瑜伽班,有了一批又一批的学员。
聊天多了,对她越来越了解。她所居住的县城叫西乡,那里山清水秀,号称陕西的“小江南”。她的名字叫珍珍。
珍珍常去爬山。山就在家门口,出门就是山。山上广种茶树,看上去绵延起伏,绿意盎然。到了采摘时节,满山的翠,满树的香,满坡的笑。那里还有樱桃沟,一入春,漫山遍野的樱桃花就开了,白如雪花,灿如梨花;远远望去,如一层厚棉被覆盖了沟沟坎坎。待到成熟时,樱桃如红宝石一样挂满枝头,把半个天点亮了。
珍珍流连于茶山茶树,她陶醉于这样的时刻。她说,看着这些青翠欲滴的茶叶,深吸着它的清香,忘记了尘世的一切,这里有绿,有香,有能唤起内心深处的诗意。
我爱喝茶,虽然不懂茶道,但多少也能品出茶的优劣。我的习惯是,春夏喝绿茶,龙井和安吉白茶,秋冬则是大红袍和普洱。我问珍珍,西乡的茶咋样?她说,陕南的明前茶是“仙毫”,形似兰花,翠绿显毫,汤色清亮,鲜醇回甘。我让她给我邮寄,她爽快地答应,她说她住的楼下就是茶店,保证能喝到地道的明前茶。
我喜欢这茶的模样,用手一摸,像松针一样尖细,光光滑滑,硬硬挺挺。尤其悦目的是,泡茶时,水杯先被一层绿覆盖;慢慢地,叶子舒展开来,悬在杯中,徐徐飘落;待全部沉底,温润碧绿的茶汤便飘散着沁鼻的香。
说实话,喝茶的过程,一方面是品茶的味道,另一方面,就是观赏它颜色和形体的美,以及那浮沉的动感。
望着杯中的茶,我拍了不少照片发给珍珍看。珍珍问我喝得怎样,我说,每次喝茶,西乡的美,茶山的美,珍珍的美,就氤氲在心头,一定好喝啊!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有机会来西乡玩吧,领略一下我们这里的美。”我说等有机会吧。
这机会十几年都没有。我想留存这想象中的美。
就像我与珍珍曾一起作过的文,虽然抒发的不是我与她之间的感情,但这文字,情意绵绵。
在《爱的对白》中,我一段,她一段,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
“那湿漉漉的小草是我,那黑黑的泥土是你,泥土拥着小草,小草在泥土中跳高。那粉红的桃花是我,那翩飞的蝴蝶是你,桃花召唤着蝴蝶的亲昵,蝴蝶迷恋着桃花的嫣红。”
“我愿化身泥土,让你吮吸生命的滋养!我愿化身蝶翼,在你孤独的时候跳舞!看到你梦醒时那灿烂的笑脸,我觉得我拥有了一世的温暖;看到你不再寂寞的眼神,我觉得我领略了所有的快乐!”
…… ……
在《四月雨殇》中,我们写到:
“雨把思念拉长,把柔情扯断,无端地滋生出愁绪。突然想为你写诗,入雨成词,可提笔的刹那,便是清泪两行。”
“多想与你共剪西窗,无奈相思成殇;苍茫雨夜,谁与我举杯对酌,谁为你红袖添香;谁与我品茗读诗,谁与你撷四月的香?”
“岁月流逝,孤独的我连影子都生满了苔藓,徒留在湖面成双。一个怅惘,一个伤怀,就这么生生地承受不能拥有的日子。”
…… ……
若从字面上看,我们仿佛有了私情,其实不然,纯粹就是为了书写一种情感,以及对美的向往和遐想。
由此,联想到新近的一件事。今年四月,县里举办诗词征稿大赛,主题是围绕《诗经》内容,展示“文明礼乐鸡泽”和中国式现代化鸡泽场景。这个主题的确定,是因鸡泽是《诗经》传承者毛苌的出生、成长地,今年市旅发大会又要在这里召开。
在大量的来稿中,外省市作者占比达百分之七十多;在审稿过程中发现,他们写的内容十分贴近主题,比本土作者还熟悉县域情况。同时,写作水平也高,诗的意境很美。这让我们几个审稿人唏嘘了又唏嘘,讶然了又讶然,感叹了又感叹。
他们在诗中写到了六方湖,写到了滏阳河,写到了鸡泽的辣椒,写到了弦子腔,写到了会盟台,写到了毛遂文化园……他们仿佛不止一次来到鸡泽,行走在鸡泽的大街小巷,公园广场,河湖水塘;他们一遍遍吟诵着《诗经》,吟诵着鸡泽的树木花草。
是的,他们可以从网上百度,可以搜索有关资料,但是,如果没有诗情,没有一颗发现美、表现美的心境,断然写不出来。
美,有的表现在视觉上,有的表现在想象中,有是心灵上带来的。心若不美,目之所及皆污秽。
你看啊,南疆的一位诗人这样写道:“从诗经里掬一捧滏阳河的水/就能听见生命的蒹葭和涛声/那些流淌着的意境和韵律/唤醒我体内的春天/我在潺潺的流水中/喊一声鸡泽,让深藏的乡愁/被一根藤曼牵起……
我敢断定,大赛的一二三等奖恐怕多半为外省作者所拥有。
延伸来看,如果把时间比作路程,比作距离,时光隧道那头的《诗经》,在经历了三千年的长途旅行后,却是愈益的美,愈益的“灼灼其华”“清扬婉兮”“如琢如磨”。在许多个结婚典礼仪式上,主持人祝福新郎新娘时,总要说一句“执子之手,与之偕老”。是啊,千百年来,没有比此更美的诗句更美的祝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