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时光的印记
2020-09-24抒情散文花落了无痕
踏着时光的印记——韩开春先生《时光印记》小忆陈瑛时间之于沉思和默想是完全没有束缚也没有界限的,在一分钟乃至一个小时内,我的思想与余绪的长度和厚度已远远超过了时间本身。韩开春先生不是我的朋友,不是我的兄长,也不是我的师者。他在淮安,我在汴城
踏着时光的印记
——韩开春先生《时光印记》小忆
陈瑛
时间之于沉思和默想是完全没有束缚也没有界限的,在一分钟乃至一个小时内,我的思想与余绪的长度和厚度已远远超过了时间本身。
韩开春先生不是我的朋友,不是我的兄长,也不是我的师者。他在淮安,我在汴城,两个城市可以说是毫无瓜葛。如果不是因为中财。
出于对文字的喜好,所以进出入于几个熟悉的文学网站之间。中财是朋友介绍的一个,而其间自有师者如云,作为新手上路的我多数只是默默的看客,偶尔小试拙笔,寥寥数语。然在这样的寥寥数语里,有一天我竟碰上了先生,算是一种浅浅的网缘。
基于共同的爱好,似乎彼此间更多一份亲切,不用太多语言,单从某种感官便能相互熟稔。这是对一个笔下折射着自我思想和智慧的精神至上者的喜爱之情,这种情感是足以精神振奋、心情愉悦的。振奋于先生的孜孜不倦、坚持不懈;愉悦于偶尔和先生交流时的睿智、机警与幽默。有一天,于先生签名档中得知先生正在出版自己的作品,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与欣羡之情。于是笑言:能否赠我一本?先生起初尚在校稿阶段,离出版还有时日,我也便有些略略遗憾。
不久之后,我便将此事忘却了。忘却的原因在于:先生不是我的挚友,除去他的文字,除去虚拟的、淡薄的网缘,我们只是路人而已。先生怎会将此事放在心上?况先生已颇有成就,那是我尚不能及的。我将满腔热忱置于种种揣测和臆想的冰寒之中,回归到平常的、现实的生活里。
然就在6月初,先生已硕果累累,这是显而易见的。《水边记忆》、《虫虫》、《陌上花开》相继问世,散文集《时光印记》也已成书在望。于是,我厚着脸皮先发制人:先生应我的赠书何在?先生终于应曰:汝不曾告地址,书焉能寄哉?于是我欣欣然告其邮编、地址,所求终得以偿。
先生寄出后即来信告知,我满心期待。但是三个礼拜之后,仍杳无音信。直至又过了三天,我在办完事情回到办公室,见一只牛皮纸袋信封赫然置于桌上,邮寄地址一栏显然是先生的手笔。一颗原本牵绊的心总算平静下来。尽管邮递姗姗来迟。
看到信封的刹那,我像个小孩子般欣喜,只是恰值上班时间,看着先生优雅流畅的字体,我轻轻的笑了。不想拆启,就那样执着信封看了许久,看看邮戳,瞅瞅日期,算算途中经历的时日,内心里涌动着说不清的情绪。寻一把工具刀,沿边缘细细裁去,取出一本并不算薄的集子来。那便是《时光印记》了。如果猜得没错的话,这是他最新出版的。因为个人介绍里“已出书系”中并无《时光印记》的名字。我久久地端详着,并不急着去翻,去看目录。在那一方32K大小的封面左上角,印着清浅的几行文字,似喃喃絮语,又似娓娓道来的人生的感悟与哲理,如一只翩跹飞跃的蝴蝶,忽闪着,能将人带入到遥远的回忆里去。
纵观全书目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即动物、植物、乐器和人。而这些,又无不和人生的一个阶段紧密相联,那便是童年。童年,是人生最为难忘、也最为美好的一段时光。说它美好,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童稚、天真,无忧无虑,更为关键的,是它的不可重复性。人生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在返老还童尚无法实现之前,人们也同样无法两次拥有自己的童年。
先生的文字清新质朴,体制虽短,意蕴却很丰厚。在上述四大类中,有关响器一组应是我最先见到、也最为熟悉的篇章了。我曾就呜哇和埙提出质疑,以为二者是同一种东西。因为埙是我所见过并且熟识的,尽管不曾会吹。但结果却以我的失败而告终。先生引经据典,足见其知识的广博,让人不得不信服。我也由此而增长了别一种见识。我老家所在的地方没有芦苇,但柳树却是很常见。《柳笛》让我重温了童年折柳做哨的场景,那乐音犹在耳边。况先生将一段无果的爱情嫁于柳笛之上,用一段意犹未尽的文字作结,行文更是水到渠成,余音袅袅。相同手法的叙述在《呜哇》中亦可读到。尽管,事隔多年,但先生却历历在目,恍若昨日。在此,不难看出先生成长的历程:没有身临其境的体悟与感知,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真切的味道来的。先生有一颗善感的、沉思的心,这在他很小的时候也就已经具备了。这些,亦都能从文字中感受到。
先生的叙述翔实、中肯,亲切自然,是自我成长的历程缩写,更是内心世界的外部展示。都说“文如其人”,然而在当下,‘文’与‘人’不相符的现象已经太多。但就先生的文字而言,善于从身边微小的事着手去写的,多半却都是最为真切,也最‘如其人’的了。比如《吹鸡》篇中写将妹妹的吹鸡也变成稀泥之事,我曾问先生:你有妹妹吗?答案是肯定的;再比如,《离离原上草》结尾一段,让我细细读了好几遍。就那样简简单单的几句话,立刻勾勒出一副鲜活的画面来:一个沉思的、与众不同的孩子,一片燃烧着熊熊烈火的草原。‘乡村里的孩子,大部分就在原来的土地上生根,而总有那么几个,随着一场扶摇直上的飓风,飘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总有那么几个”,先生又何尝不是“那几个”中的一个呢?
童年在先生的笔下,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新奇而不失恐惧,平常而又不乏神秘。先生笔触多情、细腻,同时又幽默而风趣。在“五毒”中,写对美女蛇的惧怕,写对‘壁虎游墙功’的痴迷和付诸行动后无果的结局,读来不禁哑然失笑,乐从中来。
我所住的房子隔壁,有几个六、七岁的小孩子,大热天里依然拿棍当枪,呼来喝去,玩的大汗淋漓。我煮粥筛豆子的时候,一个调皮点的会过来问:让我看看?我放低了盆去,便听他脆脆的声音说:怎么五颜六色的呀?我说:是呀,多好看哪。我切一只“天鹅蛋”(一种甜瓜的俗称),他见了说:怎么又吃白兰瓜呀?白兰瓜,多么好听的名字,而我,还不知道呢。心中窃喜。原本疲惫的心为之一振,竟然精神抖擞起来。那种无须以言语来表述的快乐,是只有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记忆,才能感受得到的。而先生的文字,恰如其分地将这种久违的我们已经失去的东西表现了出来,触动了早已布满尘埃的、锈蚀的心弦。
这是先生得以成功的地方。以小见大,正是这种种细微的不被人所重视的小,却往往成就了人所难以舍掉的记忆和情怀。
书,一直在看。而想要写的文字,却未很快产出。内心里虽然想着为先生写点什么,但既然不曾会写真正的书评,那么,就随手写写对先生的记忆吧。也不枉日日带着集子上下班、心中挂念。喜欢自一个人的字里行间读他或者她的思想和情愫,“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大抵就是这种境界了。
赵恺先生序中说,“风过竹林,天籁之音。”自先生的集子,再看都梁文丛,其中韵味便可知一二了,只是,无从写出,亦无以言尽。暂且记下。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韩开春先生《时光印记》小忆
陈瑛
时间之于沉思和默想是完全没有束缚也没有界限的,在一分钟乃至一个小时内,我的思想与余绪的长度和厚度已远远超过了时间本身。
韩开春先生不是我的朋友,不是我的兄长,也不是我的师者。他在淮安,我在汴城,两个城市可以说是毫无瓜葛。如果不是因为中财。
出于对文字的喜好,所以进出入于几个熟悉的文学网站之间。中财是朋友介绍的一个,而其间自有师者如云,作为新手上路的我多数只是默默的看客,偶尔小试拙笔,寥寥数语。然在这样的寥寥数语里,有一天我竟碰上了先生,算是一种浅浅的网缘。
基于共同的爱好,似乎彼此间更多一份亲切,不用太多语言,单从某种感官便能相互熟稔。这是对一个笔下折射着自我思想和智慧的精神至上者的喜爱之情,这种情感是足以精神振奋、心情愉悦的。振奋于先生的孜孜不倦、坚持不懈;愉悦于偶尔和先生交流时的睿智、机警与幽默。有一天,于先生签名档中得知先生正在出版自己的作品,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与欣羡之情。于是笑言:能否赠我一本?先生起初尚在校稿阶段,离出版还有时日,我也便有些略略遗憾。
不久之后,我便将此事忘却了。忘却的原因在于:先生不是我的挚友,除去他的文字,除去虚拟的、淡薄的网缘,我们只是路人而已。先生怎会将此事放在心上?况先生已颇有成就,那是我尚不能及的。我将满腔热忱置于种种揣测和臆想的冰寒之中,回归到平常的、现实的生活里。
然就在6月初,先生已硕果累累,这是显而易见的。《水边记忆》、《虫虫》、《陌上花开》相继问世,散文集《时光印记》也已成书在望。于是,我厚着脸皮先发制人:先生应我的赠书何在?先生终于应曰:汝不曾告地址,书焉能寄哉?于是我欣欣然告其邮编、地址,所求终得以偿。
先生寄出后即来信告知,我满心期待。但是三个礼拜之后,仍杳无音信。直至又过了三天,我在办完事情回到办公室,见一只牛皮纸袋信封赫然置于桌上,邮寄地址一栏显然是先生的手笔。一颗原本牵绊的心总算平静下来。尽管邮递姗姗来迟。
看到信封的刹那,我像个小孩子般欣喜,只是恰值上班时间,看着先生优雅流畅的字体,我轻轻的笑了。不想拆启,就那样执着信封看了许久,看看邮戳,瞅瞅日期,算算途中经历的时日,内心里涌动着说不清的情绪。寻一把工具刀,沿边缘细细裁去,取出一本并不算薄的集子来。那便是《时光印记》了。如果猜得没错的话,这是他最新出版的。因为个人介绍里“已出书系”中并无《时光印记》的名字。我久久地端详着,并不急着去翻,去看目录。在那一方32K大小的封面左上角,印着清浅的几行文字,似喃喃絮语,又似娓娓道来的人生的感悟与哲理,如一只翩跹飞跃的蝴蝶,忽闪着,能将人带入到遥远的回忆里去。
纵观全书目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即动物、植物、乐器和人。而这些,又无不和人生的一个阶段紧密相联,那便是童年。童年,是人生最为难忘、也最为美好的一段时光。说它美好,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童稚、天真,无忧无虑,更为关键的,是它的不可重复性。人生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在返老还童尚无法实现之前,人们也同样无法两次拥有自己的童年。
先生的文字清新质朴,体制虽短,意蕴却很丰厚。在上述四大类中,有关响器一组应是我最先见到、也最为熟悉的篇章了。我曾就呜哇和埙提出质疑,以为二者是同一种东西。因为埙是我所见过并且熟识的,尽管不曾会吹。但结果却以我的失败而告终。先生引经据典,足见其知识的广博,让人不得不信服。我也由此而增长了别一种见识。我老家所在的地方没有芦苇,但柳树却是很常见。《柳笛》让我重温了童年折柳做哨的场景,那乐音犹在耳边。况先生将一段无果的爱情嫁于柳笛之上,用一段意犹未尽的文字作结,行文更是水到渠成,余音袅袅。相同手法的叙述在《呜哇》中亦可读到。尽管,事隔多年,但先生却历历在目,恍若昨日。在此,不难看出先生成长的历程:没有身临其境的体悟与感知,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真切的味道来的。先生有一颗善感的、沉思的心,这在他很小的时候也就已经具备了。这些,亦都能从文字中感受到。
先生的叙述翔实、中肯,亲切自然,是自我成长的历程缩写,更是内心世界的外部展示。都说“文如其人”,然而在当下,‘文’与‘人’不相符的现象已经太多。但就先生的文字而言,善于从身边微小的事着手去写的,多半却都是最为真切,也最‘如其人’的了。比如《吹鸡》篇中写将妹妹的吹鸡也变成稀泥之事,我曾问先生:你有妹妹吗?答案是肯定的;再比如,《离离原上草》结尾一段,让我细细读了好几遍。就那样简简单单的几句话,立刻勾勒出一副鲜活的画面来:一个沉思的、与众不同的孩子,一片燃烧着熊熊烈火的草原。‘乡村里的孩子,大部分就在原来的土地上生根,而总有那么几个,随着一场扶摇直上的飓风,飘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总有那么几个”,先生又何尝不是“那几个”中的一个呢?
童年在先生的笔下,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新奇而不失恐惧,平常而又不乏神秘。先生笔触多情、细腻,同时又幽默而风趣。在“五毒”中,写对美女蛇的惧怕,写对‘壁虎游墙功’的痴迷和付诸行动后无果的结局,读来不禁哑然失笑,乐从中来。
我所住的房子隔壁,有几个六、七岁的小孩子,大热天里依然拿棍当枪,呼来喝去,玩的大汗淋漓。我煮粥筛豆子的时候,一个调皮点的会过来问:让我看看?我放低了盆去,便听他脆脆的声音说:怎么五颜六色的呀?我说:是呀,多好看哪。我切一只“天鹅蛋”(一种甜瓜的俗称),他见了说:怎么又吃白兰瓜呀?白兰瓜,多么好听的名字,而我,还不知道呢。心中窃喜。原本疲惫的心为之一振,竟然精神抖擞起来。那种无须以言语来表述的快乐,是只有用心去看、去听、去想、去记忆,才能感受得到的。而先生的文字,恰如其分地将这种久违的我们已经失去的东西表现了出来,触动了早已布满尘埃的、锈蚀的心弦。
这是先生得以成功的地方。以小见大,正是这种种细微的不被人所重视的小,却往往成就了人所难以舍掉的记忆和情怀。
书,一直在看。而想要写的文字,却未很快产出。内心里虽然想着为先生写点什么,但既然不曾会写真正的书评,那么,就随手写写对先生的记忆吧。也不枉日日带着集子上下班、心中挂念。喜欢自一个人的字里行间读他或者她的思想和情愫,“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大抵就是这种境界了。
赵恺先生序中说,“风过竹林,天籁之音。”自先生的集子,再看都梁文丛,其中韵味便可知一二了,只是,无从写出,亦无以言尽。暂且记下。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