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谷雨
文/靳小倡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通纬·孝经援神契》:“清明后十五日,斗指辰,为谷雨。”处在暮春时节的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它连接着清明和夏至,意味着春将尽,夏将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云:“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谷雨之时,太阳到达黄经 30°,大地一片春耕景象。这时的田间地头,秧苗们都在抬头仰望,祈盼上天能降下雨水的乳汁,使其茁壮成长。谷雨,春天最末的节气,不比雨水象征婉约,也不若惊蛰烘托豪壮,更不似清明渲染通透,她以一种素净的白描之笔记叙着暮春,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拼搏向上的勇气与质朴饱满的力量。
谷雨,即雨之谷,“之”取“到”义。这天,雨水是谷物们的救赎。暮春不再是怅惘忧伤的代名词,而是有了人间烟火气,有了蓬勃的生命力,执着而又沉稳。谷粒的成熟,是大地深思熟虑的结果,融合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低调含蓄中蕴藏着宇宙天地的巨大潜能,简练而传神。传说在远古黄帝时代,天上曾下过一场谷粒雨,是因为仓颉造出象形文字,大大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发展,而当时人间正闹饥荒,仓颉梦中祈愿五谷丰登,令黄帝感动,于是第二天便满天落下谷粒,这天便称作“谷雨节”。仓颉死后,人们将之葬在白水县史官镇北。如今,每年的谷雨,这里都要举行祭祀仓颉的仪式,可见,这场“雨”不仅是落在了田中,更是落进了世世代代华夏子孙的灵魂深处。
俗话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过后,天气和暖,在水田、池沼及湖泊等水面上,萍浮生。想到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浮萍或许本性无状,容易让人触及生命本质,可它一副清雅之态,活得自在简单,未尝不是一种别样的幸福;布谷鸟梳理自己的羽毛,唱出春的妙音,提醒农人要适时播种,勿错过最佳时机;在桑树上,人们可以看见盛装出席春宴的戴胜鸟了,头顶凤冠,身披黑白条纹礼服,爱吃农作物的害虫,是农人耕作的好帮手。这便是谷雨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鸣鸠拂其羽;三候戴胜降于桑。”左河水的《谷雨》诗云:“雨频霜断气清和,柳绿茶香燕弄梭。布谷啼播春暮日,栽插种管事诸多。”用典型的物候现象总结出谷雨节气的特征。“雨频霜断”写出谷雨节后气温回升加快,雨水增多,庄稼快速生长。由后两句可知,农村进入农忙季节,正如谚语描绘的那样,“谷雨时节种谷天,南坡北洼忙种棉”,“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田野中到处是一片繁忙景象。
谷雨期间,各地风俗丰富多彩。“谷雨三朝看牡丹”,至今河南洛阳、山东菏泽等地还有盛大的牡丹花会,引得各地游客蜂拥而至。谷雨看牡丹有一个凄美的传说:相传在唐高宗年间,有位叫谷雨的年轻人,救了一朵牡丹花,她就是牡丹仙子。两人彼此相爱,约定“待到明年四月八,奴到谷门去安家”。可是后来牡丹仙子及其姐妹却被仇人秃鹰抓走。谷雨历尽艰险,以自己的性命救了众花仙。从此,每到谷雨忌日那天,天空就会下雨,所有的牡丹都会开放,以此来纪念谷雨,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明代唐寅的《牡丹图》:“谷雨花枝号鼠姑,戏拈彤管画成图。平康脂粉知多少,可有相同颜色无。”诗句形象地表现了牡丹的国色天香,艳压群芳。
“春事阑珊酒病瘳,山家谷雨早茶收”(明方太古),南方谷雨有摘茶喝茶的习俗。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到采茶时间:“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谷雨茶温凉,有去火的功效。茶色青黄嫩绿,闻之清香,嚼之微苦却稍有丝丝清凉,令人口齿清爽,可以达到健牙护齿的功效。谷雨茶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矿物质,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所以,在播种移苗、埯瓜点豆之余,别忘了沏一杯谷雨茶,赏一场谷雨花,待春事阑珊,终也了无遗憾。
北方谷雨喜食香椿。“雨前香椿嫩如丝”,这时的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可炸香椿鱼,吃饺子,凉拌,做香椿炒鸡蛋。在西北地区,旧时人们将谷雨的河水称为“桃花水”。谷雨节,人们以“桃花水”洗浴,举行射猎、跳舞等活动庆祝。此外还有祭仓颉、渔家祭海、禁五毒、走谷雨等习俗。“草长莺飞四月天”,谷雨过后,雨水增多,春风飘絮,百花齐放,容易诱发过敏性疾病,因此,谷雨时节要注意养生。过敏体质者应注意避风避湿,防过敏。出门注意戴口罩,少接触花粉。此时气温时高时低,忽冷忽热,体弱者应及时添减衣服,注意防寒保暖。
谷雨是春的白描,也是春的尾声。春终究是有生命力的季节,在行将离去之时,用质朴及深沉的笔触勾勒了季节的朴素轮廓,为夏秋做了最有力的铺垫,也让世人永远记住了她向上的生命姿态,以及她蓄积万物的无穷潜力。
二十四节气不仅指导农耕,反映物候、天象的变化,而且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中,通过民间习俗代代流传。它渗透到我们的味蕾里,流淌在世代相传的诗篇中,变成了中华文化的标志。(194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