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如挚友
说起我与书的缘分,还得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那个时候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作为农村放牛娃的我,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是在放假的时候与小伙伴们一起摸鱼抓虾、采野果、捡菌子了。等玩到筋疲力尽后,大家就在田埂上埋锅做饭,虽然缺盐少油,但仍吃得津津有味。有时候,搬到城里的发小回村后会加入我们的“淘气兵团”,几天下来,细皮嫩肉的发小就变成了黑乎乎的“小泥鳅”。
某天,我以“侦察兵”的身份来到发小房间,并在房间中央发现了个大纸箱,走近一看,里面装着的竟然是一大摞小人书!这让我如获至宝,坐在地上随手抓起一本就开始阅读起来。小人书里精彩的故事情节带我飞向远方,方寸之间的刀光剑影、战斗英雄的传奇故事、《三国演义》中的波澜壮阔、《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红楼梦》里的哀怨缠绵……从此,一颗文艺的种子在我的心底慢慢发芽。
后来,我有事没事就往发小家里跑,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去读小人书。透过小人书的窗口,我可以了解作者的心境,感叹作者笔下主人公的命运坎坷。久而久之,我更是和善良的茶花女、贪婪的葛朗台、诙谐的阿凡提们成了“熟人”,并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充实。随着发小回城里上学,我也不得不和他的小人书们说再见,这让我产生了一种在孤岛上漂浮的寂寞感。多少个夜晚,听着窗外的蛙声蝉鸣,我辗转反侧。没办法,我只好像放电影一样,将小人书里的故事情节在脑海中一遍遍回放…… 再后来,“书荒”的窒息感压得我喘不过气,我只能想尽办法向同学借书读。一开始还有所选择,到后面干脆就“来者不拒”了,科技、文化、娱乐,无论什么主题我都读得津津有味,甚至还读了一本名为《中国妇女》的杂志,至今仍是同学聚会上被固定调侃的内容之一。
进入社会后,我对读书的喜爱也未有丝毫改变。不管是乡村野外、建筑工地还是工厂矿山,我向来是“能读就读”。发工资后的第一件事,也是赶紧冲进书店买书,久而久之,“满床皆书”成了我的常态。
在书海里遨游,一个个文学巨匠,如鲁迅、巴金、托尔斯泰、雨果等,都穿越时空向我走来;在书的群山间,苏轼的豪放、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深沉、李清照的清丽都让我觉得伸手可及。
其实,书如挚友,读的书多了,纵是相对无言,也会心灵相通。读书如读史,了解的人和事多了,可以知兴替、明得失;读书如吃药,入口无形,疗效奇佳。总之,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