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访车南峪
晚春时节,我随莱芜区作协的文艺志愿者们走进了被誉为“山前小延安”的车南峪村,深切感受了红色革命教育。
车南峪村位于济南市莱芜区和庄镇,原名翟科,明朝末年立村,因址在西车辐南山峪中,故改村名车南峪。
驱车来到车南峪村委前,村支书孙奉孝已在门前迎候。简单交流后,孙书记亲自带我们观瞻红色旅游一条街的风采。
在孙书记的指引下,我们首先看到了面街墙面的巨幅彩绘:党旗猎猎,一位高大的战士举枪冲锋,刚毅勇猛。白色墙面写着“莱芜战役,燕子山战斗打响第一枪”两行红色大字。孙书记声情并茂给我们做着讲解,把我们带入了枪炮隆隆的战争年代,深为保卫家园英勇杀敌的英雄壮举感动。
顺着下坡路,看到迎面文化墙上书写的村庄简介。该村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底蕴,在抗日战争时期,全村一共107户人家,就有74户抗属家庭。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两名将军、十多名正团级以上领导干部,有12名革命烈士为国捐躯,被当时省委书记黎玉同志誉为“山前小延安”。
水泥路右面房屋外墙挂着村子的导览图,景点清晰明了。走在弯曲、洁净的道路上,放眼满是古朴的石墙。烈士故居外墙上的展板,图文展示着英雄的事迹。张敬文烈士长眠多年,其家属才在将军的助力下得知信息,让人泪目。在姜奉良烈士故居前,我感动于新婚才三天的他勇毅奔赴孟良崮支前的壮举:岁月静好,皆由先烈鲜血和生命换来!
自西向东继续行进,可见一座石拱桥。孙书记介绍说,村南三条峪中都有山泉,泉水汇集流经下沟。此沟把村庄分为东西两半。雨季,山泉喷涌,汇聚一起,急流而下,势不可挡。为行走、运输方便,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村民在孙覃清带领下出资出力架起了这座石拱桥。桥长10米,宽3.5米,高4.5米。桥面全用平整的方石块铺成,桥面南北两沿都有石栏。拱桥两侧正中刻有龙形图案,图案形象逼真,活灵活现。这座桥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被列为济南市历史建筑。
过石桥是一段上坡路,路旁建有关帝庙。此庙座北朝南,四合院,青砖黑瓦。靠近南屋墙脚处有一棵古老国槐,已有800年的历史。树干一人难以环抱,树干和粗枝已腐朽成空洞。上部枯枝又吐新绿,枝繁叶茂,遮天蔽日。盛夏,村里男女老少聚于树下乘凉聊天,悠然惬意。
左转右转,我们来到村庄高处的藏兵洞。驻足远望,车南峪村居独特,石墙凸显。它依山坡而建,房舍有的在半山腰,有的在山脚下洼地里。村子北面是处笔直的悬崖,枝繁叶茂的植被遮掩下,远看甚至发现不了它的存在。正是这样的隐蔽地势,让车南峪村在战争时期成了得天独厚的所在。半山腰陡崖处的毛家宅园,存有藏兵洞和山东八路军游击队四支队十中队后方医院遗址。虽然医院只能住五六名伤员,但因村子地势隐蔽,不容易被敌人发现,很适合藏身、养伤。我们探头往藏兵洞内望去,光线充足,很是通透。我绕到屋后陡崖边,发现洞内分为三个小间,能容不少人吃住。
走进毛家老宅,看到石墙草顶的四合院。正房三间,梁木完好,坯墙厚实。毛家,走出了二十多位军人,革命家庭,英雄辈出,让人敬佩不已。
沿着石墙边的小路登高俯瞰村貌,三面环山的车南峪村植被丰富,空气清新,鸟语花香。保留的很多古树、古屋,散发着古朴和厚重。排排红色瓦房掩映在花红柳绿中,像世外桃源,鲜亮美好。
车南峪,山前小延安,蕴满了红色故事,正在美好的春天里如花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