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爱好
我的妈妈很普通,但并不影响她有自己的追求和爱好,让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
一
年轻时的妈妈活得异常艰难,因为爸爸去世的早,她一个人把我们四个孩子辛辛苦苦拉扯大。难以想象,她曾经都经受过怎样不为人知的困苦。
如同泰戈尔所写:“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命运对她如此不公,她却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有一颗积极热情、追求美好的不老之心。尤其是中年以后到步入老年的阶段,依然保持着纯真善良的本性,童心未泯,有时还像个没有心机的孩子那样单纯,对新鲜事物挺好奇。为此,她可没少上当受骗。别人总是一说她就信,不疑人有假,以为人家也和自己一样实在。她曾经花过不少钱,买回来一些根本无效的、所谓神奇的保健药品食品以及其他东西。尽管如此,她依然初心不改,追求世间的美好,生活态度积极,拥有自己的诸多小爱好,用来调剂生活,增添情趣,也让她的人生因此出彩,活得很有意义。
从小到大,其实我和妈妈聚少离多,实际上对她的了解并不算太深,不过也还有许多难忘的印象。听妈妈讲过,她从小就喜欢听人唱戏,极爱看戏,对戏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早在娘家当姑娘时,她就很爱去看各类演出,只要听说周边哪里在唱戏,她必想法设法前去观看听戏。那时物质生活虽简,大家普遍过得贫困,可她并不放弃追求精神生活层面的丰富。
后来的日子里,虽然过的更加艰难,可她学着苦中作乐。偶尔听到妈妈会哼上几句,唱上一段,记不太清楚,好像戏曲类的她都挺喜欢。我能回想起来的好像有吕剧,豫剧,莱芜梆子,京剧,黄梅戏。其中莱芜梆子,那是她娘家莱芜的地方戏,她从小在那里长大,自然应该对唱腔很熟悉。听她咿咿呀呀的哼过,也分不清楚是唱的哪一出,只觉得很新鲜,挺好听,抑扬顿挫,百转柔肠。
还听妈妈唱过一段很有名的戏,记得是吕剧,剧名叫《李二嫂改嫁》那段唱腔轻松流畅,调门很好听,都是大白话一听就懂,非常接地气。吕剧是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是山东有名的地方戏曲剧种。说实话,我对这些戏曲并不了解,基本上不懂,也没戏曲这方面的爱好,没有妈妈知道的多,她算是戏迷。
不过对于黄梅戏和京剧,稍有了解,一个是赫赫有名的地方戏,一个是举世闻名的国粹。都传承甚广,戏迷众多,比一般的地方戏曲知名度更高。我也听过一些,确实很好听,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是黄梅戏《女驸马》连小小的我都觉得唱腔优美,婉转动听,令人沉醉。妈妈作为戏迷,自然更对这些名剧无比热爱。
戏曲,作为咱们国家的一大文化特色,自有一大批爱好者追随,受众广大,特别是老一代人,大都是戏曲的忠实粉丝。
二
时间退回到二〇〇八年春,我曾邀请妈妈到成都我家里久住。闲着没事,我让妈妈帮着做点针线活,那些活计我根本不会,基本没摸过。她在做活,我便从电脑上找音乐,想播放给她听替她解闷,结果她说“找些戏曲来听”。于是我就搜罗了京剧段子,放与她听。结果她听得津津有味,自得其乐,陶醉其中。那时正是人间大美四月天,窗外投射进来温暖的金色阳光,她浑身被柔和的光线环绕,恰好和谐的演绎出、慈母自带光环的形象。她手上做着活计,一边听着一边附和着唱出声来……
我晃眼看着那情那景,那时那刻,不禁被眼前的美好画面感动,感觉有妈妈在身边真好,好温馨好幸福,那情景一直在脑海里留存至今。妈妈的声音本来就柔软细腻,她平时说话轻言细语就很好听,唱起戏曲来,自然颇有一番味道,给人柔柔弱弱之感。可她当时已是一个快七十岁的老太太,其音调居然不似老旦那般充满沧桑感和苍老感,听声音相对年轻。
从那才知道,多年来妈妈早就听过很多京剧,对不少段子很熟悉,算是老戏迷了。让我不由得对她刮目相看,估计她平时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没少听戏吧。果然,妈妈告诉我,她最喜欢中央电视台的十一频道,那是个专门的戏曲频道,戏曲爱好者的娱乐天地。几乎每天她都在看那个频道播出的戏曲节目,久而久之自然熟能生巧,听多了听惯了,也会哼上一段呢。不禁为老妈喝彩,人老了有爱好是非常好的事,胜过昏昏噩噩无聊的打发日子,让人活得很充实,活着觉得有意思。所以当人们年轻时,最好培养一两个爱好,那样等老了以后,才不至于太无聊寂寞乏味,有点事做能转移注意力,对愉悦身心大有益处。
对于戏曲我不太有感,更爱音乐,各种琴声、笛声,各种乐器,国内外名曲等。可是有一天,在看电视时无意间看到一个女京剧演员,她女扮男装,长相和身段,一行一动,是那么英气逼人,透着干练。她素颜时看起来有点中性化,比女人多一份潇洒,比男人多一份俊秀,吸引了我。也觉得她唱的京剧格外好听,从此似乎对京剧有了一些兴趣。
前几年再回家,不巧遭遇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在家多耽误了几个月。这下我便有时间能静下心来,陪伴老妈观看她喜爱的戏曲节目,跟她一起听京剧,就当修心养性。老妈很高兴我能陪她看,有的京剧她听了多次了,都很熟悉。于是她饶有兴趣给我耐心的讲解,剧情是咋回事,谁和谁又怎么了,接下来会怎么样,与我探讨。结果,学生时代喜欢历史的我,看一眼就知道剧情是咋回事,弄得老妈很吃惊:“你看过这出戏?”那是京剧《空城计》“没看过,我喜欢三国,读过三国志,知道诸葛亮的故事。”还有那著名的豫剧《窦娥冤》京剧《铡美案》等,陪着老妈看戏,给她讲解相关的历史故事背景,她挺开心,觉得我什么都知道。
其实,我虽并不爱好听戏曲,但喜欢读书。这让妈妈也觉得,还是多读书好,能明白好多的事情和道理,而她只是单纯的喜欢看戏听戏,娱乐丰富精神生活。可惜妈妈那个年代读书并不多,如果她学生时代有条件多读一些书,就能更好的理解戏曲中故事发生的背景,理解剧中表达的社会现实意义。
三
其实不光是妈妈,那些旧时代的人,作为贫困的普通老百姓,又有多少人是幸运的?有多少人能有条件,坐在教室里安心读书?普便过早的为生活疲于奔命,奔波操劳,哪有读书的幸福机会,所以生于现代的人们,能上学读书是幸福的。其实作为高小毕业的妈妈,也已经比她四十年代的同龄人、特别是农村妇女幸运多了,有很多人根本没读过书,甚至不认识字。
说起字,其实妈妈的字写得很不错,她们那时候上学都用毛笔写字练字,所以妈妈的毛笔字其实写得很好,甚至比很多不擅长写毛笔字的现代人都好的多。
过去那些年,物流快递还未像现在这样盛行,都是通过邮局寄包裹,需要自己在包裹单上写地址,或者直接写在包裹外面。每次妈妈从山东给我寄包裹到成都,都是她从头到尾,亲力亲为。从缝包裹包袱,书写地址,到邮局去邮寄,整个过程很少假手于姐弟他们代为办理。每当我收到从远方寄来的东西,拿着包裹,仔细端详那包着的白布上,妈妈亲笔写下的字迹,一字一划,横平竖直,颇有力道。字如其人,她的用心用力,笔笔都能让我感受的到,妈妈蕴含其中的深情厚意。见字如面,在那个连打个长途电话都舍不得的年代,能看到妈妈的字迹,就如同看到妈妈本人。那些字就代表着她的心,一颗母亲对女儿的炽爱之心。
我可以想见,她在布单上写字时的样子,瞪着有些昏花的眼睛,手臂微微颤抖,努力握紧笔,屏住呼吸,凝神专注,写下那些地址和名字。仿佛眼前写得不是字,而是正面对着自己牵挂的孩子,捧着她的脸庞,唯恐没看清,反反复复的仔细端详过来,端详过去……
妈妈有时没事爱写写字练练笔,本来她的字就有基础,看过她字迹的人,无不对她夸赞有加。就包括那邮局的人,看到妈妈的包裹单,问过她:“地址是您写得吗?”妈妈回答是呀,那人很惊讶的说:“老太太真棒!字写得不错呀,您真不简单啊!”赞叹不已,夸赞她写的一手好字。毕竟,她那个年纪的妇女,字写得较好的在身边并不多见。
知道妈妈爱好写字,我就鼓励她没事练练书法,小弟也买了一套专门练书法的毛笔笔具,很方便很好用。有时妈妈就和她的宝贝孙子比赛,看谁写得好,我看来看去,还是妈妈写得好,字体饱满,端端正正,颇有力道。
写字需聚精会神,平心静气,能修心养性,对身心有利,这个爱好对她很有益,也很适合老年人。
四
艺术是相通的,字画应该不分家。妈妈恰好就爱好画画,她应该是天生具有一些艺术天分,颇有艺术细胞。只是被穷困的现实耽误了,没有机会深造,她的爱好其实挺高雅。她便自学成才,无师自通,没人教授技法,就常自己琢磨着摸索画画。看到院子里的花花草草,她便仔细观察,花心是什么样的,花瓣多少瓣,花型是圆是扁,草儿是什么形状,叶片尖或宽,叶子上的叶脉走向。还有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小鸟、蝴蝶、蜻蜓、蜜蜂、小猫咪……
总之,她都会耐心的细细察看,对照着画,或者根据记忆作画。知道她如此喜欢画画后,我便又多了心思。那一年回家,我专门给妈妈买了一整套画画用的各色水彩笔,送给她,鼓励她坚持自己的爱好。有了作画的工具,可以不再像以前一样只用铅笔素描,让她从此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更热爱画画了。
她喜欢花,平时很爱欣赏花草,就把那些花花草草都画下来,还会画上那停驻花间的蝴蝶、蜜蜂之类,让画面更添生趣,充满灵动性,多了意境美。最后再给涂上各种鲜艳的颜色,画作变得更生动形象起来,不再显得灰暗单一。后来我再次回家探亲,看家里已经堆积了不少妈妈的画作,不禁大吃一惊。习作看着虽简单,既有小孩子画的那样略显稚嫩,充满童趣,又夹杂着成人的眼光和思维,比孩童画法要复杂老道一些。有谁会想到,这是一个七老八十老太太的涂鸦之作,而她从未接受过任何关于画画的技巧学习,完全是兴趣使然,自己琢磨而成。
然而让我更震撼的还远不止这些,在纸上画成画,这都还不算什么,厉害的是妈妈还把她那些画,画在了家里的床单、被罩、桌布、沙发巾上,还有那洗衣机、冰箱、钢琴、电视机等盖布罩上,甚至她的孙女、孙儿、外孙女小时候的肚兜、罩衣、书包上。她先在布上描好自己画得底图,再绷紧那个绣花专用的圆竹棚子,用各色彩线针绣,一针一线,把底图全部绣满,绣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立体感极强的绣品。后来才得知,原来妈妈早年在泰安山上爸爸老家时,曾跟着她的几个嫂子们学过一段时间刺绣,只是后来多年不再绣了,捡起来有些手生,没想到妈妈如此多才多艺,让我对妈妈更加敬佩不已。
摸着那突兀不平的绣花图案,感受一针一线间,妈妈倾注其间的细密情感,想象着多少个阳光普照的日子,妈妈坐在明亮的玻璃窗前,戴着老花镜,就这样不知疲倦、专注的绣呀绣呀。穿针引线,上下翻飞,她的心灵手巧,勤劳和心血,成就了一幅又一幅的美好绣品。我曾经抓拍过妈妈专注刺绣的镜头,也曾经把妈妈的所有画作和绣品拍了下来,打算给她弄个电子影集,作为留念。
妈妈真的好棒,巧手绣花,把她自己的绘画习作,转化为绣品方式,艺术才华得以更充分的发挥,淋漓尽致,艺术作品能实用化。虽远远谈不上巧夺天工,还有些粗糙不够完美精细,但对于一个无任何绘画基础、文化水平不高的老年人来说,已经相当不容易了。画艺和绣技自成一家,巧手成就,倾情之作!在我家里的各个角落里展示,随处可见她的劳动成果,一个家,就好像是她的专场作品展览会。
惊讶于妈妈的巧手、爱好、才艺,写字、画画、刺绣,更敬佩她的耐心、细致、认真、专注,把她的一腔热情、热血、激情、才情,都倾注于书法作品、美术作品、刺绣绣品之上,留下如此美好的生活痕迹。她认真的活过、爱过、付出过、劳作过,那些作品就是最好的例证、证明、成果、成就。精神上的追求,让她充满了活力,自带光芒,富有魅力。
五
妈妈还有不少喜好,她爱美好的东西,酷爱花花草草,喜爱看花、赏花,也喜欢养花、栽树。她住一楼有个小院子,院子里堆满了大大小小的花盆,种植过不少各种花儿草儿。她尤爱君子兰,精心伺候养护,叶子绿油油的很肥实,生命力旺盛,开过不少好看的橘红色花朵。我知她爱花,曾千里迢迢从自己家里,带回去两株,自家阳台上扦插成活的三角梅,在妈家冬日供暖的房间里精心照料,后来也如期开了花。那一年我在家,还和姐姐专门去花市,给过生日的妈妈添了几盆颜色各异的长寿花,希望她能长寿。
妈妈的院门外院墙根下,她种植了鲜艳的月季花,大红的地瓜花,都开的红红火火。前几年,她还让弟弟从泰安山上老家移回来了山楂树,花椒树,核桃树,石榴树,有的已经开了花,结了果。她早年种植过一株石榴树,结过一些石榴,因位置背光,光照不足,后被移走。现在重新移栽回来一株新树苗,栽在能晒到阳光的院墙外。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妈妈把院子里打理的美美的,充满生机和活力。
夏天的院子里好热闹,爬满院墙和遮阳棚的南瓜叶子,苦瓜藤蔓,丝瓜秧子,郁郁葱葱,给小院子带来清凉和绿意,生机盎然。成熟采摘,一个个的南瓜、苦瓜、丝瓜,都堆在没住人、当储物间的房里,满满当当,收获颇丰。最大的树,当属院子里和房龄差不多老的香椿芽树,那是九十年代初,刚搬来新房子时,妈妈早年栽下的两株树苗。房子几经加盖、改造、装修,两株高大的香椿芽树因过于茂密,遮天蔽日,后被锯掉一棵,只剩下一棵。风风雨雨几十年,曾经单薄的小树苗,长成粗壮的参天大树,几经修枝,还是不可抑制的冲到了楼顶。春天发出的嫩芽,被弟弟采摘下来,经过腌制保存,能吃一年。
前些天还看到家庭微信群里,传来一年一度的春采盛景,弟弟站在院墙上,拿着一个长竹竿在采摘嫩香椿,远处传来妈妈和弟媳的声音:“注意安全啊!够不着就不要了”。干过农活的妈妈,懂得收拾打理院子里的那些花草树木,让满院春光,绿意盎然。勤快的妈妈,到哪都忘不了劳动人民的本性,勤劳过日子,把家里打理的热热闹闹,体现出一个家应有的气氛和味道。
老妈对新生事物的兴趣和接受程度也挺高,那其实是一个人思想不僵化、不老化的积极表现。自从时兴智能手机,我们几个孩子已给她换过两部手机,她从此爱上微信。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会用微信发语音信息与远方的亲人们交流,或者直接语音视频通话见面,时常传图片,发视频,转发祝福,心灵鸡汤,影集等。
真是服了她,手机在手,她无所不知,如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常常给我们普及养生健康知识,探讨国家、世界大事,提醒我们很多社会上的注意事项,防盗、防骗、防坏蛋,疫情期间要适当储存蔬菜、食物、药品,要提前做好规划、相关预备事宜,诸如此类,包罗万象。她就像一个孜孜不倦的生活老师,全方位服务,监督管理,操碎了心。
不由万分感叹,老妈实在太厉害了!她学到老活到老,这是在与时俱进呀。她比以前反应敏感,有了警惕性和超前意识,联想丰富,而这一切的一切,初衷无不都是为了孩子们好,担心孩子们不够重视,出啥差错。本来很普通的妈妈,开始学会洞察生活中的不易、危机和风险,让她变得不寻常。其实不仅仅是我妈妈,相信天下的妈妈都一样,也许平时看起来普普通通,其实每个当妈妈的都不简单。那颗做母亲的心,为了孩子们好,从而变得勇敢、能干、坚强,无所不能,天下的妈妈们都最棒!
有梦想谁都会了不起,心有大爱则无惧前行,生活是场悲喜剧,苦难就在那里,不减反增;选择就在手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每个人是想把诗过成日子,还是把日子过成诗,也许就在一念之间,全在个人的选择。
妈妈的爱好,让她将本来苦涩的生活,谱写成了最美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