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起义赋》创作体会构想
《靖远起义赋》,是反映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发生在甘肃大地的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刻画和记录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创建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靖远起义的艰辛过程。大篇幅的着笔,按照“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于无愧”(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祝盟》)要求而去创作。作品的出发点和驱动力在“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方面,将激励后来者,用奋斗者的足迹来证明着走向明天。
在赋作的行文上,主旨体现革命大无畏精神。文章的主干在于结构,而文心则是文的主力和精髓。该赋作虽是韵文,但始终体现的是一种“正”和“真”,从而达到像刘熙载《艺概•文概》卷一中所说的“结实处何尝不空灵,空灵处何尝不结实”一样。从“第一次武装起义”中的“由吕振华、张秀山诸君,赳赳结阵,百二义士,且战且退分向,两路不期集结,一身英武斩关决择”,到了屈吴山,“此地所历也,欃枪日静,碎影风寒,瘴烟染眉似雪;涧泉宿冻,涉水如汤,至凶屡逼屡迁”,游击战成了主要作战方式,避其锋芒,使得在战役战术上不受其形其势的束缚,争取战场的主动权,再到“第二次武装起义”中的“几经鏖战,赫然成功,敌首周维邦击毙之时刻”,反映了起义部队高擎旗帜,临危不惧,以坚强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作为后盾,从而讴歌的是一种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第三次武装起义”中的所记录的红沙岘一战,“遭遇三省联军,腹背受击,四面阻击,……两军酣决,短兵相接,风毒沙腥,所征人员剩半百而还”,其面对面激烈的赤身搏杀,展示的是一种血气,表现的是一种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气慨。
在赋作的叙述上,着意体现革命浪漫主义情怀。通篇按照靖远起义的三次战役分别进行叙述,通过精心设计铺排,在结构布局上大开大合,大收大放,文章结构的跌宕起伏,突显了所反映事件的雄奇宏伟之势。正如刘熙载《艺概·文概》卷一评价孔北海之文:“虽体属骈丽,然卓荦遒亮,令人想见其为人”一样。文中大量运用修辞的手法,比如在“第一次武装起义”篇中,在开篇的“祖历之地,鸣鹿之侧,谯楼暮鼓,鸱吻巡天如血”等句,采用了铺垫手法,为人们了解起义的场面,提供了悬念和联想,同时,为也为后面详细交待和描述那场风暴打下了伏笔。在描写大事件、大背景和大场景的同时,亦未放松笔下语句的提炼,尤其通过采用浅墨浓笔的描写,把“第一次武装起义”之“晚凉天,夜苍黄,照月河,遥天空山隐约,北斗参照定向;旗指处,枪林动,向东移,会合于打拉池,转战于屈吴山。……打拉池,打绳川,古渡口,四通八达皆出兵,扛枪列阵兮,红军扎营房;屈吴山,山环山,树叠障,羊羔满山疑飘云,供我穿衣兮,红军打江山”,作为既是插曲,又是主调来表现。从艺术上如此安排这段文字加入句子中,是采用了电影蒙太奇手法,把同一场景与不同画面叠加成一块,做出交叉展示,把起义部队官兵克服困难与正确对待挫折结合起来,体现出了革命乐观主义情调,较好地起到了插曲为主题服务的作用;还有“第三次武装起义”中的“才俊郎,背枪戟,跨征鞍,……百家铮铮好汉,血气只为滔滔黄河之水酝酿,筋骨乃是昼夜不息水车之锻铸,按剑鹰扬,丹心犹初”句子等,大段采用渲染等表现手法,使语句富有哲理性,起到了警句的通达作用,克服了“文无心则怠,诗无眼则散”现象,达到实现鲜明与格调相一致,事实与说理相统一,增强了文章的整体感和可读性。同时,通过对环境、声响和动作等物态的描写,例如“第一次武装起义”中的“盈城征灯,颈带殷红,已向凝神对表”,表述的是一种现场感和真实性。整个赋作渲染了一种紧张、慷慨和悲壮的气氛。如“第一次武装起义”中的“唤天下于长天而醒者,导天下于长夜而明者”,写的是导向和理性;“第二次武装起义”之“霹雳接天扉莫属开启真理,雷霆动地裂尽可摊开规矩”,写的是道义和理念;“第二次武装起义”中的“雷齐坠地,惊破战地,不负壮举,遐尔闻名;饮马黄河,铁音沙场,无愧初心,纪石犹言”,写的是追求和心声。
在赋作的作法上,注重人文环境对事件的影响。靖远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出将的地方,如三国时的张绣、张济,清代的王进宝、潘育龙等,以及近现代群英荟萃,当地还是文化大县,以及地形地貌的影响,基于强悍和敷文等多种文化交汇与融合,赋予了人们接纳和包容的性格。“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艺文类聚》卷五十六)把文学辅以情,《靖远起义赋》的创作,也许来源于此,以诗为证,从“第一次武装起义”文尾诗中的“三滩九堡酿风云,四十八寨暗拥军”就能够体现出来,把靖远从古老时候形成的“三滩九堡”与“四十八寨”形胜,如实地从容不迫的介绍,可以说是蔚为壮观。从地名环境上,从“祖历之地,鹿鸣之侧,谯楼暮鼓”,起义地就是“钟鼓楼”之侧,即如今的鹿鸣园;“乌兰”,即“乌兰山”;“照月河”,即“月河湾”,两者均为靖远八景之一,也是起义部队行军的必经之地;“会合于打拉池,转战于屈吴山”,以及“水泉堡”等,也是名胜之地,(“水泉堡”“打拉池”,现属平川区所辖。)从人文上,“第二次武装起义”有较多笔触,“谢公经来家窑、吴家川渡黄河”“抢占古堡,据制高点”“设北湾办事处,联络旧部聚义”等;从人文环境上,“第三次武装起义”,有“才俊郎,背枪戟,跨征鞍,每逢于农家、商铺、店家、酒肆,百家铮铮好汉,……春耕忙,解春荒,广发动,开明互助民疾水火之中,四乡拥护,输送力量;建印社,编文词,撒传单,穿行于里巷与荒僻之间,欲语何谁,《告人民书》”等。从中看出人文环境和民众思想基础,以及革命老区的根源也在此处。在中国处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能够在靖远大地发生革命起义,在那时并得到靖远人民积极送子弟参军、拥军的传统分不开,以及在后来三军会师后,是红四方面军在靖远驻扎准备渡河西征的直接原因,正如“第三次武装起义”一文尾句诗中所说“直待红军来日过,且留渡口可征帆”的那样,再次证明了当地早就构成了军民鱼水之情。
在赋作的作法上,遵守严密谨慎的韵文规范。《靖远起义赋》,就讲述三次起义来说,可以说是三篇赋作,但从反映靖远起义的整体过程来说,它又是不可分割的姊妹篇。通篇赋作,沿用传统辞赋的创作要求,采用中古四声,押《词林正韵》,使得辞赋的韵律,在诗词格律的基础上,更多的是讲求整句的抑扬顿挫,达到两个分句与两个分句组成对偶句式时,在分句的结尾处,更注重要扬抑结合,声调交替,韵律感十分明显。这样使创作达到既有诗文的形式美和韵律美,又有不失散文的畅憾淋沥之感。尤其使用入声,使得深厚、肃静和沉稳的感觉,与那场战事相一致。比如“第一次武装起义”开篇几句中所押之“血、阅、杀”字,分别属《词林正韵》十八部入声“九屑、八黠”韵;还有“第二次武装起义”之“占南尖山,王儒林一队侧后防来敌偷袭……”,以下几句所押之“色、刻、袭”字,分别属《词林正韵》十八部入声“十三职、十四缉”韵;还有“第三次武装起义”之“壬申之末,陕西省委据时势所趋……”,诸句中所押之“织、塞、击、色、觅、北”字,分别互为《词林正韵》十八部入声“十二锡”和“十三织”韵等等。在反映抒情的句子押韵上,一般采用轻扬的平声调,如“第一次武装起义”之“晚凉天,夜苍黄,照月河……”句子等,在整篇反映那场事件大都是充满沈郁文字的同时,使用一些明快的文字,达到添加读者愉悦心情的构想。总之,这篇韵文,作者在遵守辞赋押韵规则的基础上,按照辞赋的几句押韵格式,甚至采用了较长的句子才押韵,为了达到感情酣畅淋漓的表达。
从平时行文,以及《靖远起义赋》创作的情况看,注重从音乐的义理进行古典诗词的创作着手,而且在辞赋作品的创作上,坚持处理好辞赋与音韵的互为依存的关系。此作以中古四声为准,达到文词与音韵相谐。作为欣赏者或阅读者,能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变成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从而把表现想象和体验的活动,变为情感的共鸣是最好的祝愿。
附:《靖远起义赋》
第一次武装起义
岁在壬申,序属春绝,冠猴司之,讨闹当立踏访;祖历⑴之地,鹿鸣⑵之侧,谯楼⑶暮鼓,鸱吻⑷巡天如血。乌兰葱郁,极视千里,远山起霭,气肃欲与甲胄;黄河咆哮,星辰洪荒,岸裂冲势,滩头落痕临阅。营中筹谋,主将但困,依计自告接力,虎贲登高振臂一呼;盈城征灯,颈带殷红,已向凝神对表,此夕非常忽向消杀。楼台按剑,营帐提兵。枪响声频,映带长庚。陇原震响,黄河征声。担当大任,征伐相行。有谢子长、焦维炽⑸统领之计,预想迎会,城外接应却阻,兵涌出城旗卷,呼号向北折东前进;由吕振华、张秀山⑹诸君临危,赳赳结阵,百二义士,且战且退分向,两路不期集结,一身英武斩关决择。晚凉天,夜苍黄,照月河,遥天空山隐约,北斗参照仰望;旗指处,枪林动,向东移,会合于打拉池,转战于屈吴山。修战壕,做掩体,正阻击,缺弹来敌蜂拥,且战且退转移;倚屏障,防堵截,打游击,触山阵横云裂,渐靠边区相连。谣曰:“打拉池,打绳川,古渡口,四通八达皆出兵,扛枪列阵兮,红军扎营房;屈吴山,山环山,树叠障,羊羔满山疑飘云,供我穿衣兮,红军打江山。”此地所历也,欃枪日静,碎影风寒,瘴烟染眉似雪;涧泉宿冻,涉水如汤,至凶屡逼屡迁。纵览史笔,其年季春之末,陕北特委为固陕甘苏区,遣使者,几回行,来会州,⑺说谢公、焦公,身穿长衫踏访,酒家一家亲切;但属秘略,昔日中原大战,乘甘宁驻军扩势之间隙,张东皎、⑻王儒林,⑼进曹营,汉心暗召义士,为解最苦宣言。走阡陌,遇学生,叙师情,漫讲士楷几番奔波闲里忙,街坊互揖道家常,发展党员深情寄;谋作事,闹军饷,补菜金,话说大营麾召高岗诸君佐,官兵相遇称长官,行营身份秘不宣。以开天而吾欲,于亲历而开山。以转战而劈地,于洪荒而转圜。以无碑而记年,于扛鼎而无弯。以行营而独迈,于伐鼓而行颁。此役高擎“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第四支队”战旗:唤天下于长天而醒者,导天下于长夜而明者,逐日九重于至高在上,青史永载;开陌之行于忠贞不替,问鼎之志于生命相馈,照拂万年。
诗云:
三滩九堡酿风云,四十八寨暗拥军。
星月连天教佩剑,刀锤动地逐英魂。
投躯敢破黄龙阙,出手能伏黑虎身。
留得佳名传正气,人间标格讨王孙。
第二次武装起义
金城赴会,官邸幽深,谢子长情亦长,何羡春闹芬芳,扮作寻常拜访;营地肃然,戎装威仪,邓宝珊留连久,于兹小院邀呼,国觞勿忘前事。盟誓与倭奴身俱沉,顾向武器弹药相授;隐身于烟坊焦维炽,寂寂寥寥寻友称使。始见组织营救,诸公幽禁,安然脱于囹圄;遥念故国归计,引耻愤来,旋即相助武器。久酝酿,起义地,水泉堡,运器械,策哗变;根据地,布政令,打土豪,分田地,顺民意。歌曰:“一人一马一杆枪,老百姓个个打东洋。先杀周佛田,后杀王子元。”壬申孟夏末,兵分两路,谢公经来家窑、吴家川渡黄河,沿寻山路进发;开箭莫回头,张东皎者,领命赴县城驻地与旧部联络,约定抵达阻抗。数山放目,一览崇丘,好为精锐周藏;洞感犹兴,遥尽婉蜒,纵有驻守金汤。抢占古堡,据制高点,巡逻蓦地青山;发动群众,汉回满藏,放哨警惕窥望。先期豫图,探得守军犯域;丘陵崔嵬,伏兵暗处接防。占南尖山,王儒林一队侧后防来敌偷袭;坚守山堡,姜耀、杜润滋⑽一队瞭哨声色。沿大山峁,杜鸿范、⑾张公各队正面迎敌;几经鏖战,赫然成功,敌首周维邦击毙之时刻。念昔同营,比肩跟踵,逾越楚界怀抱橄榄枝;愿执尔手,不达吾情,张公收编旧部反遭袭。为有牺牲除弊事,以烈燧而风起,于心随而日高。以极目而临道,于匡时而战袍。以移锋而惊电,于转战而佩刀。以慨然而壮气,于济世而心劳。以格斗而宁死,于挺身而自豪。仲夏之际,经海原园子河整编,名曰:“陕甘游击队第三支队”,司令王儒林,政委杜润滋;蓦然回首,托身征伐尽是我师,月余转战数县复回水泉堡,驱马风萧萧,游击显神威。播撒红色种子,“扶助农工”,练兵声千里,穷力在拓土,建立根据地;家至户晓宣传,“抗捐抗粮”,招集五百勇,转战于刘川,拉锯争突围。激战紧,力不及,天洗兵,乘突围,转战迂回,倚马朔吹胡沙,凝注星移枪动北上;遇巡兵,缺弹药,肉搏战,欲立足,化整为零,寻机陈师振旅,再使惊电对抗奋飞。呜呼!何以凭借?霹雳接天扉莫属开启真理,雷霆动地裂尽可摊开规矩,若为日月同辉。
诗云:
惆望遥天北极星,弓刀破晓享高平。⑿
沿屏转战拖枪允,奋起当关燧堡争。
尘逐摇旌殷血染,风驱电扫沈魂惊。
琴膝上弹容易,杳杳征鸿听有声。
第三次武装起义
辛未仲秋,奉天事变,殃及东北,堪眄国殇民愤;万里烽烟,断鸿声里,展转追想疾呼。百转千影,悬想一隅。执烛幕席,俯览略图。谋求道义,胸埋有句。大厦将倾,如许匡扶。壬申之末,陕西省委据时势所趋,委派多名专员赴陇,担当铁肩道义,兰州成立中共甘宁青特委;急在当下,吴鸿宾、⒀孙作宾诸公望,委身兵运工作承托,抗日救国相许,重整靖远陕甘工农红军组织。癸酉孟春,朔漠文牒招归,委职“招募专员”,王儒林任西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设北湾办事处,联络旧部聚义,五十余众结队重振旗鼓占据要塞。以东风而张羽,于碧空而燕击。以微澜而照路,于花明而着色。以东山而凭远,于起伏而寻觅。张贴榜文,新征百勇,塬上沟豁似潜龙,任我居也任我飞;宵夜集训,征衣末解,皮筏颠簸流四方,霜天摇落创南北。攀山涯,踩荒滩,乘皮筏,奔走于靖远、海原、景泰、会宁、榆中等地游说,揭示倭寇之恶罪于不共戴天,张扬国家民族之大义于兴旺,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才俊郎,背枪戟,跨征鞍,每逢于农家、商铺、店家、酒肆,百家铮铮好汉,血气只为滔滔黄河之水酝酿,筋骨乃是昼夜不息水车之锻铸,按剑鹰扬,丹心犹初。春耕忙,解春荒,广发动,开明互助民疾水火之中,四乡拥护,输送力量;建印社,编文词,撒传单,穿行于里巷与荒僻之间,欲语何谁,《告人民书》。但跟着,刘志丹,谢子长,红星照我在红军队列,引鉴南梁习仲勋所向,四面响应,八方支援;缝衣裳,捐粮草,搭宿营,四百罴虎与云岭迭影,古堡旆旌与枪林相映,逐日之势,如火如荼。一条心,若铁瓮,挽十余者偏安于旦夕;千寻起,似孤胆,逢敌四十骑智退西塬。⒁其年仲春下旬,特委命出必行,调抗日义勇军整装,赴兰接应起义部队;又逢季春之初,途中撞遇对垒,经狄家台抵红沙岘,休整不成避碍逢难。遭遇三省联军,腹背受击,四面阻击,数倍兵力于吾难脱身;晓战直到斜阳,两军酣决,短兵相接,风毒沙腥,所征人员剩半百而还。十余官兵被俘,宵夜斗智,互为掩护,领队在内脱险;一战何奈成名,目远心近,千壑万丘,云暗关山行辕。夫雷齐坠地,惊破战地,不负壮举,遐尔闻名;饮马黄河,铁音沙场,无愧初心,纪石犹言。
诗云:
黄河勇儿投戎去,吹角连营披甲眠。
戡戮鲸鲵收起泪,行诛鬼魅唤声喃。
飞流激亢九塬壑,潮涌敷文一道川。⒂
直待红军来日过,且留渡口可征帆。
一、注释:
⑴祖历:即靖远县在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始置祖厉、鹑阴二县,属安定郡,郡治高平。亦有祖历河,源出通渭华家岭,在靖远境内经流70多华里入黄河。
⑵鹿鸣:即鹿鸣园,即县城钟鼓楼之侧。明正统二年(1437)明英宗派房贵到靖远河靖坪筑城,以周九里三为准,四周插上黄旗,翌日只见四只梅花鹿口衔黄旗到现县城置成四方形,遂在此筑城,故名。
⑶谯楼:指靖远县城中心钟鼓楼,建立明朝正统二年,即公元1437年。
⑷鸱吻:靖远钟鼓楼屋脊正脊两端之鸱吻。这里借代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的见证。 乌兰:指靖远县城南山,名乌兰山。
⑸焦维炽(1906~1932年),字炯明,陕西安定(今子长)人,陕甘红军主要负责人之一,靖远起义组织领导者之一。
⑹张秀山(1911~1996),陕西神木人。甘肃宣慰使署警备第三旅二团一营一连排长。靖远起义领导者之一。曾任辽宁省委书记,东北军区副政委等职。吕振华:靖远第一次武装起义前任甘肃宣慰使署警备第三旅二团二营营长。靖远起义领导者之一。
⑺会州:南北朝时期,西魏置会州,靖远始称会州,故名。
⑻张东皎(1903~1932),字伯英,陕西怀远(今横山)人,靖远起义前任甘肃宣慰使署警备第三旅副旅长。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领导人之一。1932年6月靖远水泉起义被捕牺牲。
⑼王儒林(1905~1993年),字士楷,甘肃靖远人,甘肃宣慰使署警备第三旅二团一营营长。靖远起义指挥者之一,西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四支队、第三支队负责人之一。解放后,历任县长、处长、省林业局局长,政协甘肃省第六届常委等职。
⑽杜润滋(1903~1933),陕西省米脂县人,靖远第二次武装起义领导者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领导者之一。1933年4月1日出席红29军和苏维埃政府联席会议,被敌包围中弹牺牲。
⑾杜鸿范(1905~1944),陕西米脂人,靖远水泉堡起义领导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领导人之一。
⑿高平:同⑴。这里借指享受太平。
⒀吴鸿宾:(1926~1988)甘肃天水人,回族,北平大学毕业,西北抗日义勇军的组织和领导者之一,中共甘宁青特委书记。解放后曾任兰州市长、甘肃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和政协甘肃省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孙作宾(1908~2002),陕西西安人,甘宁青特委军委书记,靖远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解放后历任陕西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⒁西塬:靖远西塬园子岔,现为甘肃榆中县辖区。
⒂敷文:靖远县在北宋崇宁时为敷文县。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兴建“敷文书院”,其原址现为甘肃省靖远师范学校附属小学。这里代指兴学好文。
二、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白银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中国共产党-白银历史》第一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12月。
2、中共靖远县委、靖远县人民政府:《靖远起义》新编大型秦腔,甘肃省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
3、政协靖远县委员会主编:《靖远文史》,第2~8、11辑,1988年~2010年。
4、孙庆海著:《张秀山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6月。
5、岳峰伟:《甘肃党史要览:靖远起义》,甘肃日报,2011年4月8日第6版。
6、严森文:《评说秦腔
7、《陕甘革命根据地创建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靖远起义光照千秋》,甘肃日报,2021年4月13日第4版。
三、押韵:
《词林正韵》入声。
(中国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