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母城记忆录
今年三月是闰二月,俗话说:闰二月就是今年有两个春天,难得的人间好时光,正是出行好时机。阳春三月,雨过天晴,云淡风轻,熟悉重庆母城的人都清楚,这样的季节打个的士,在市区内游览是最方便的。
一
我们从江北北滨路一路出发到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广场。
我们乘车经过渝澳大桥时,我给母亲介绍说:“这个桥是渝澳大桥,与原来的嘉陵江大桥平行,并与嘉陵江大桥实施单行道运行,而渝澳大桥还修建赋予了重庆轻轨列车的双向运行轨道交通,给南来北往的流动人员增加了更为快捷的出行方式,一路上很方便。”正好此时一列轻轨列车,从右后方行驶过来超越了我们,车水马龙的景象显示得犹为突出。
“渝澳大桥南桥头靠右直行可到原急救中心(现第四人民医院)。靠右左转弯就到上清寺学田弯或两路口文化宫。南桥头靠左直行就是以前的八一遂道,到菜园坝火车站。靠左行右转弯就可以走沙坪坝方向。靠左直行右转上立交桥也可以到上清寺方向。重庆的道路就是这样奇葩,前面相当于在原向阳遂道的上方又开辟了一个遂道。以前的导航有时都搞不清楚。”我们边走边讲,也不知母亲听懂没有,也就是想给母亲说说市区近些年的变化。
经过渝澳大桥后,五分钟我们便到了计划陪伴母亲重游母城的首选目的地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站在大礼堂广场中央,母亲辽望良久,“变化大到哪里去了,我只记得那时大礼堂还象以前一样,是像北京天坛一样的尖顶,只是两边的群楼都记不清楚了!当年我们学校的学生从南岸海棠溪向家坡过来的,大礼堂周边都是田坝坝,我记得走了好一阵田坎路。来开会的有好多好多的人都直接进了大礼堂开会。那些年刚解放不久,我在重庆读书,听说刚修建好不久的大礼堂要我们去开会,大家都很激动,其实也就是在动员全市的各个学校组织学生去听报告,当时我们算年龄小的,也才15、6岁吧。”母亲带一点兴奋地侃侃而谈。
“妈妈,来我给你照两张照片吧!”我说。
“要得,好的!”母亲边说边站位置,一边还取出出门前带在身边的几条围巾,选了一条带花色的围巾围上。
母亲站在广场中央,把礼堂看了又看,从站立的地方到大礼堂门口,得上几十级台阶。我担心母亲劳累,便试着问道:“我们还是上去进去看看吧!”
“好吧!”母亲满怀着期待的神情,向大礼堂的梯坎走去,我紧随在母亲身傍。
踏了一步梯坎,感觉有些吃力。我便示意母亲走梯坎的边缘,那里可以有扶手栏杆。
母亲就这样独立走上了第一个平台。接着又慢慢地上了第二个平台。
“十五个梯坎一个平台”母亲似在告诉我说。
我顿时发现母亲每走过的一步都是多么的不容易,便急忙鼓励道:“已经上了两个平台了!”让母亲休息一下,我开始掺扶着母亲前行。我们上了第三个平台,这是一个可以停车的大平台。
站在这个平台,周围显得更加广阔。
“当年应该还没有这几个平台,那时年轻也没觉得累,只记得是一条田坎路弯过来,直接就走进了大礼堂。”
“是啊!肯定变化大了,你看对面是市政府大楼,左面是新修的三峡博物馆,右前方远山楼顶最高处矗立的雾都宾馆,那里在雾都宾馆楼下就是周公馆所在地。”趁休息的时候媳妇小峡给母亲介绍道。
“哦哦哦!”母亲闪现着若有所悟的神情聆听小峡的介绍。
我趁机抓拍了几张照片,随后我们继续向大礼堂入口方向的台阶走去。上面又是三个平台的台阶,每九步台阶一个平台。这是我后来听母亲在回来的路上闲谈中才知道的。
我们从右侧入口进入大礼堂,母亲八十岁以上老人是免费的,我作为退役军人凭优抚证件也可以免费入场。作为普通游客还要购入场券才能入场。
终于我们从右边入口进入了大礼堂。
大礼堂门庭大红的大立柱顶天立地,门庭的两边共八根大立柱、中间四根大立柱呈四方矗立,气势磅礴,每一根需有四人才能合围。母亲站在门庭下观望良久,也许在回忆当年进入这个礼堂时的往事吧。
是啊!按我以前听母亲说的,母亲是1953年十四岁从四川资中县保送入学到当时的西南合干部学校学习的,校址在南岸海棠溪向家坡,主要学习的是会计统计学专业。1955年十六岁时,母亲毕业分配到了四川眉山县团委工作。后来在眉山认识了在县公安局工作的父亲,这样才有了我们几姊妹。母亲以前在重庆读书的老照片上可以看到,那时的母亲很健康、很漂亮、很阳光、很时尚。母亲的学生时代很美好,应该说对我青少年时代的成长学习都给予了很大的激励。我在重庆生活几十年,每每经过一些重庆的老地方,都会想到以前母亲在老家时给我介绍过的一些地名、景观、人文趣事,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座美丽的山城,以至于我后来选择在重庆生活到现在。
母亲沿大礼堂门庭右侧扶手上行,现在旁边新修的电扶梯此时没有运行。一步一步母亲终于踏上了最上面一级台阶,我急忙给母亲拍照留念,纪念母亲近七十年后再一次进入重庆人民大礼堂大厅。
进入礼堂大厅,母亲急忙在过道处坐下来休息。我便四处拍了几张大厅的照片,回过来陪伴母亲坐下。
“妈妈,你们当初来是不是这样子的嘛?”我问。
“是这样的,只是现在的红平绒坐椅布置的更加漂亮,当时的也是椅子,椅子背后有木板还可以做笔记写字的。当天开会人都坐满了,主席台上就一张桌子,领导在上面讲话作报告。记得大概是快毕业了,号召大家到全国各地去支援祖国的建设,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祖国建设需要我们这样的干部等等。来的学生多,因为来的学生应该是全国各地的都有吧,光我们学校是会计和统计专业,我们都排到九班了,其他还有行政学校的等等其他学校的人来,我们年龄小点的班级就坐的前面几排。”母亲回忆着讲述。
“哦!您坐前面几排,那去前面看下大概在哪里?”我试着和母亲说。
母亲起身拿起手中的外套走到前面台前坐下来。
“哦,很好!这个地方好!来拍几张照片吧!”我边说便边按下十多张照片,记录下这一刻难得的机会。我当即给母亲看了几张照片,母亲露出了非常满意的微笑,趁此机会我和母亲合影留念,十分开心。
“你以前来过的嘛?”母亲问道。
“是的,我来过几次的。看节目演出、开会、看展览。”
“记得我第一次来大礼堂,还是和勇毅(我弟弟)一起来的。”我突然想起来说道。
“是不是哟!他怎么来的?”母亲非常激动的问道。
“是的,当时勇毅从深圳考察回来,准备回眉山,路过重庆时就来我这里。我当时从部队转业下来在渝中区工作,应该是2001年国庆节的文艺演出,我们就来了,在广场中间还碰到了重庆著名歌唱家张迈,当年和张迈大家都是朋友,张迈还停下来与我们聊天几句,我介绍了勇毅刚从深圳回来。张迈笑说:“你弟弟很帅气”。那天张迈是节目主持人,时间很紧,我们当晚就看张迈主持的节目。”我慢慢的介绍了当时的情景。
“哦!我知道勇毅从深圳回来时到了重庆,但不知道你们还一起来过大礼堂,也是好事。”
母亲听我介绍后说道。
母亲一生中可能最关心的就是我们俩弟兄的信息,而我作为曾经当兵出门在外的人,与母亲与兄弟也是常常远隔千里而心心相印。
按母亲的身体,我们出礼堂大厅,没有再沿通道上一层楼一层楼的去看大厅,顺便参观了大礼堂侧厅举办的重庆书画名家作品展。
展览的内容是党的二十大以来的名家新作,有一幅国画“大鹏展翅”是我熟悉的,由重庆市诗词协会书画院院长熊少华画的作品。另有一幅书法作品“龍馬精神欣把酒,莺花時莭屡催诗。”是柒刚先生旧时撰句的书法作品。我们一边观赏一边拍照,母亲对一幅题为:“归園田居五首”的书法作品看得仔细,我凑近一看,是陶渊明诗词作品,系张开智老师录抄的书法作品。整个两厅书画作品百十余幅,表现了重庆文化发展的蓬勃前景。
走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会议大厅,一览广场上众多观光游客,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如今的大礼堂周边已撤除了原有的栅栏,完全对市民开放。当初的田园已变成了繁花似锦,绿树成荫的花园,供人们游览观光,休闲娱乐,如此美景更增添了人们美好的记忆。
二
天空上的太阳更加阳光明媚,蓝天上飘着丝丝白云。
从重庆大礼堂出来,仿佛又是一个崭新的天地。我们稍事休息。
“对面就是重庆三峡博物馆哟,我们今天要不要过去参观?”小峡指着对面博物馆说。
“看看妈妈的身体情况吧!”我回答。
“妈妈,你看我们到对面三峡博物馆去看看吧?”我提议的说道。
“哦!”母亲算是回答。
也许母亲对这个新型建筑和我一样并不了解,也就没有在意,事前也没纳入计划,原因是事前不知道母亲到底能不能走得路。我还是上前掺扶着母亲向博物馆方向走去。
“说来奇怪了,我还真没上去看过这个博物馆”我说。
作为重庆三峡博物馆,开馆已经是多年了,有时还以此为背景拍个照,但我本人确实从来没有专程上去参观。原因是从来没有过单独上去参观计划。其二是直到今天才看清楚,三峡博物馆广场两边是梯坎台阶,可以直接步行上去。而我一直以为博物馆广场两边是巨大的装饰墙,要绕道而行。这都源于我有时不戴眼镜而产生的幻觉。说起来真是不好笑的笑话。
小峡说:“怎么?你没进去过?你就装嘛!不可能你都没上去过!一年到头少说你也来这地方十几次。”
“说实在的,到了这里郎个都要进去看一下,这是了解巴渝文化最直接的方式,参观三峡博物馆是外地游客的必然选项。母亲难得有这个心,出来看看就应该去看一看。再说都走到门口了,改天如果想来,恐怕天气又热起来了”小峡接着说道。
“那好吧!我们进去看看。”我面对母亲毅然表态。母亲总是随我的意志为意志。
在博物馆脚下,我们停下来为母亲拍一张照片。确实这时看清了两旁的梯坎可以直接上博物馆。并且旁边还有护栏,另有方向指示牌,还可以乘坐电梯上到门口。
我们很快就到了检票口,预约也非常方便。博物馆全免费,凭有效证件进入参观。
“到重庆三峡博物馆,我们可以简单的看一下,但博物馆里陈列的各类文化都很值得一看。博物馆虽说仅仅只有四层,但各个展厅的内容还是很丰富的,内容包括三峡地区的建设、重庆的历史与巴渝传统文化。平常是我们接待外地游客的主推项目。在第一层大厅有一个环幕电影,你们看过没有嘛!360度全方位展现了三峡的景色。还有4个基本陈列馆、6个专题陈列馆、3个临时展览馆。 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在博物馆大厅的分布图选好我们自己想看的部分直接进去看。也可以节约很多时间,馆内有语音自动讲解,扫二维码就可以了,非常方便。 三峡博物馆内的布景都非常精致,有很多适合拍照的地方,都可以拍照。”小峡一口气介绍下来,如数家珍。
“好的,听你的安排。”我随口应承说道。
其实在重庆资深旅游人士中,基本都互相认识。小峡是地地道道的重庆人,长期从事旅游工作几十年,从最早叫翁导到翁经理,从翁经理到翁总,再到翁姐,到现在她们旅游联盟叫她大姐,都是一个一个的尊敬。
小峡是我内定的称呼。她从16岁毕业到重庆长航参加工作就学的旅游工作,并且在八十年代就由国家公派出国,远渡重洋到遥远的希腊去参加旅游专业学校的学习培训,学习毕业后回国,她对国外也是非常了解的。可以说对国外七大洲、五湖四海都有了解,并且还去过不少国家,好多的旅游景点都有她的足迹。在国内是东南西北,大江南北的风土习俗如数家珍,对长江三峡、京、津、沪更是了如指纹。后来在国旅、海外、携程旅游工作都知道她是个出色的资深旅游人士。按她自己平时的话说,“在业内凭专业知识的经验和熟悉程度要得人来比”,并且深受她的圈子和我的同事、朋友、战友们尊重喜爱,要到那里旅游,或者有什么棘手的事,总是忘不了找翁姐帮助,都晓得翁姐心好还是个热心人。豪迈,雅致,度量,热情,品质,专业,原则等等是她的工作特色。性格也是典型的重庆人,见过世面,出得厅堂,下得厨房,该站出来的时候绝对不哆嗦,端庄大方,有理有节,她同学些都说是才女,典型的大美女,还要我平时好生对待,而我总是揣着明白装糊糊。
“你还想去别的地方得嘛,时间就要抓紧,老是磨磨唧唧的。”小峡对我喊到。
“好,来了。来不及就多拍几张照片!那我们就从三峡文化馆看起走吧!”我回应小峡的提醒。
进入三峡文化馆,正前方是一幅三峡风光背景很有特色,小峡却指着拦在路中的两块淡黄礁石问道:“知道这块石头的来历不麻?我告诉你们哈,这块石头是从长江三峡中专门运过来的,名叫“滟滪石”。你知道不嘛?”她还冲我说道,我没吱声。我想很多去过三峡博物馆的游客也未必知道,或许根本就没注意,并且是刚进门。
“以前在三峡中跑船时有句俗话叫做:青滩燕滩不是滩,滟滪才是鬼门关。还有古代歌谣《滟滪歌》: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猴,瞿塘不可游。说的就是当年这块在江中的石头露出水面时,就不能行船,否则就要出事或翻船。再给你们说嘛,之所以日本人没进到重庆,就是因为有这块石头在江中,日本的船只过不了江,所以没能攻到重庆。要经过这道江,必须要有引导,作为中国人那个愿意去告诉日本人嘛,所以日本人一直攻不进来。后来在59年国家决定把滟滪堆爆炸了,所以这块石头运到博物馆来是有特别的意义的”小峡讲解道。她的讲解还引来了好几个游客挤过来听,所以她是越讲越大声。小峡一直陪着母亲一路参观一路讲解。
我对馆内的陈设也感到很新鲜,时不时的听几句,自顾自的攝影拍照,文字的东西保留下来后有时间了再细看。
馆内都是精选的三峡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其中的藏品可谓丰富多彩,展品包括文物、图片、模型、多媒体与艺术品等,其中不乏珍稀文物和文化遗存。并且现在采用了高科技的现代化手段,通过各种最新的展示技术,将三峡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卫士精神等等都展现得很有深度。
母亲和小峡在一幅拓片下观看良久,是诸葛亮“出师表”的书法。其字体有如高山流水,游龙戏凤,确实气势非凡,非常值得欣赏。我急忙上前攝影拍照留念。
来到关羽关公关二爷的坐像前,就少不了说重庆的袍哥文化。对于重庆的旧事典故,民间传闻,名人趣事,景观景点,名胜古迹等等,都是小峡的拿手,张口就来,趣事段子,一段一段的道来。实在的说我也是经常向她请教二三。只是我面上表现得正南其北,考她知不知道,还究其原因。其实我心中常常是一片糊涂。
接下来蒙哥汉攻占合川钓鱼城半景图展也是非常震撼。让小峡一讲,一切就更加明白了。
来到一组雕塑前,乃是中国诗祖诗仙诗圣,依次是屈原,白居易,杜甫,刘禹锡,李白。这可是三峡诗乃至中国诗歌的顶尖代表人物,仅就这组雕塑就能反映巴渝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重庆文化的源泉道出来。
我突然想起了我看过的一本小说其中有说过:“如果少了李白会怎样?”
“如果没有李白,好象并没有多大影响。其实并不然”我自问自答。
“我们今天仅说一样,大家来看看”我径直对母亲和小峡说道。
“如果没有李白,可能我们会少很多网络语言。
比如:如果没有李白:浮生若梦,没有了。因为浮生若梦,出自李白的诗句。
扬眉吐气、仙风道骨、一掷千金、一泻千里、大块文章、马耳东风,这些成语我们都没有了。
还有,虬蜉撼树、春树暮云、妙笔生花这些成语都是和李白有关的,也将统统没有了。
没有了李白,我们还会遇到一些别的麻烦。
当我们在社会上际遇不好,没能施展本领的时候,将不能鼓励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遭逢了坎坷,也不能说"长风破浪会有时",当我们和知己好友相聚,开怀畅饮的时候,不能说"人生得意须尽欢",当我们在股市上吃了大亏,积蓄一空的时候,不能宽慰自己"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些都是李白的诗句。
我们一路参观一路聊天,母亲也非常开心。
接下来,我们走马观花参观了四楼的瓷器,钱币的发展等等。
三楼的汉代雕刻。让我明白了什么叫“石阙”。“石阙的阙,是一种左右对称的,中间形成缺口通道,建在城门、宫殿、陵墓等建筑前面的建筑物(东汉刘熙《释名》:"阙者,缺也,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阙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建筑形式,约在西周时期出现,汉唐时期普遍流行,明清时期仍有子遗。阙多由泥土、砖石建成,还可以分为城阙、宫阙、宅第阙、祠庙阙、墓阙五种类型,一般认为阙的主要功能是别尊卑,是彰显身份地位的标志,此外还有登高远望警戒的作用。”
后来我们走进了抗战博物馆。重庆作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对中国反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也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还我河山”冯玉祥将军的题词非常醒目,给人深刻的印象。
母亲说:“听你外公说,抗战的时候当时你外公就是在部队去参加的抗战。1932年,外公还是连长,就参加了一二八松沪战役,当时战争打得很惨,你外公因为腿上受了伤,被提前撤下来才捡了一条命。后来你外公当团长时,又参加了1940年的昆仑关战役,外公原本是在那里驻防,敌人来攻,他们坚守了两天两夜,日本人飞机轮播轰炸后,阵地都炸平了,本来都以为他死了。虽说又过了两天他们才回到了部队。当时虽说是腰杆上受了伤,他还是和一些人坚持走回去了。”
“是的是的,这些我也晓得一点点,他当时的长官说“你是人还是鬼哟,我亲自看到你们的阵地都炸平了。都已经上报说“化了”,你还回来了!”后来就提升为少将副师长。抗日战争期间一直参加抗日战争的对日作战。这些内容在“中国黄埔军校网”,“黄埔军校将帅录”中题为《以血洒花保卫中华》的自撰记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上都有明确记载:“李允敬(1905~?)南京中央军校军官研究班毕业。四川资中人。军事委员会武昌战干团校官队毕业。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五师排长,国民政府警卫军教导总队副连长,第五军第八十八师连长,第三十六师营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编第三十三师上校团长,第八十师少将副师长,中央军校第十六期学员总队大队长,空军总司令部入伍生团少将团长等职。1946年退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上海市定居。”另外,外公送给我的《黄埔军校同学诗词选》123页上还有外公的诗词和简历记录。”我接着母亲的话补充说道。我们就边说边走出了三峡博物馆。
三
日暮西山,紫阳灿烂,红霞飞舞。我们按当天行程计划,及时赶到曾家岩周公馆,参观了周公馆旧址,听了小峡对周公馆的介绍,以及八路军和当时周边国民党斗争的一些惊险事件。深感周恩来总理的智慧和八路军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母亲专门系上事前带在身边的紫红色围巾,在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的卧室兼办公室照了像。我们又出来在曾家岩广场上与周恩来总理的铜像合影。
母亲说:“当年在重庆读书,都只是听说过周公馆,但是都从来没去过,还不知道周公馆在哪里。这现在才算是见到了嘛!”
母亲此时也是有些累了,我们按事前的安排,在周公馆隔壁的曾家岩书院休息,在那里品尝了书院售卖的咖啡和糕点。
按书院内介绍:“曾家岩书院,此建筑始建于清末,是当时本地的望族书院。现在大门、二门之石朝门形制及[从善如流]石匾,中式传统纯正,书香文脉犹存。至一九一五年前后,书院由附近天主教加尔默罗女修院改建为新式学堂,临江后立面双层十四拱青砖柱廊,欧式风格凸显。然主事者仍保留了原有的中式石门,以表达对中国文化传统和本地风俗的喜爱与尊重。”
“抗战时期,此地乃战时首都警察署第六分局曾家岩分驻所,一九四九年始为重庆公安局曾家岩派出所,后为烟熏火療、槍危墙险的大杂院和老茶馆。”
“曾家岩书院与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周公馆共墙比邻。抗战期间中共南方局领导人周恩来等就在隔壁为新中国工作,此地也成为战时首都文化名流聚集之所。“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从清末望族书院、女修院学堂和民国警察局,到新中国派出所,大杂院和老茶馆,曾家岩书院这栋中西合壁的老房子,在嘉陵江右岸陡峻的山脊上沐风栉雨,历经沧桑,守望并见正了重庆人和重庆城的岁月传奇。”
带着对历史文物的珍爱,我们参观了里面的古籍文物。二道门口上书横批“曾家岩书院”右书: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左书: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是清朝张元济晚年所写的一副对联,于戊戌年仲春之时刻制的牌匾。字迹带魏碑隶书之特色自成一体,幽雅之风可见。
室内第一开间即为现在重庆市图书馆,曾家岩分馆。陈列了一定数量的图书,供游客选学读书之用。母亲还去取了两本书来坐下翻阅查看。我在一旁为母亲照相留念。
二楼用作展览馆,介绍重庆解放前后山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与历史沿革。
当我们看到刘伯承元帅与邓小平同志两位四川人在重庆解放时的老照片。母亲对我说:“解放前,你外公就与他们有联系。解放后,刘伯承在国防大学,还写信让你外公去搞教育,他说因身体在抗战中受了伤,对继续工作有影响,就没有再去了,一直在上海居住,是上海市黄埔区的政协委员。你外公九十岁生日时,我从四川到上海去陪你外公做寿,写的横幅“中国抗日将军李允敬先生寿宴”,来参加的大多是上海黄埔军校同学会的老人。还有就是市区政府、政协的领导来讲话祝寿。当时我陪你外公在上海洪福楼办的生。一切费用我们都没管,就说李老高兴就好,别的都不用管了。那个照片你有的吧”!
“有的,我保存了的。”我回答。
“你外公按说是旧军队下来的人,称为中国抗日将军,是因为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1946年就离开了军队。另外就是与共产党有联系。解放后后来在上海市黄埔区是政协委员。”母亲边说边参观。
电话响了,是我儿子打过来的,说请奶奶到解放碑吃火锅,我们便出了曾家岩书院。
四
三月的解放碑,车水马龙,人来人往,适逢下班时间,虽感觉人潮如涌,但还算顺畅。华灯初上,星光闪闪。我们径直来到国泰艺术馆广场,旁边周师兄火锅店堂,是我和儿子相约的地方。
母亲看到孙子时当然是分外开心,一阵寒喧,我们跨进店堂就歺。吃火锅是重庆人的最爱,无论是天寒地冻还是夏日炎炎,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假日寒天,无论是三朋四友还是接客送友,重庆人都喜欢吃火锅,吃火锅好,祛湿除寒,热火朝天,团团圆圆,喜事连连,蒸蒸日上。总之,作为美食的火锅是重庆人的最爱。
“奶奶近来没陪到您哈,确实工作太忙了,今天您老人家多吃点哈。改天忙过了我再过来陪您哈。来来来,我给您烫个毛肚,您多吃点菜,”儿子见锅儿涨起来了边说边夹莱。
“自己来,自己来!”母亲边说边接过菜来。
儿子也不容易,大学毕业没两年,当过记者,上过电视台,做过节目主持人,拍过几部电视剧,当过演员。后来说就自谋职业搞创业,要自己当老板,按他自己的爱好,搞网络直播到成立网络直播公司,从线上到线下,这五年下来也是风风雨雨,经过了一些摔打与磨练,靠个人的努力与信念,靠朋友的关心和支持,也算是能生存发展,现在几十号人要吃饭、要关工资,感觉责任重大,看来不忙才怪。年轻人忙点也好,自力更生总是好事。我们也不太搞得懂他现在工作的专业性,也就懒得去管,自己选择的路自己走。对得起个人,对得起社会,遵纪守法,平安健康就好。
这一歺吃下来儿子和我酒话连天,一家人七嘴八舌不亦乐呼,小峡和母亲都很开心。离开火锅馆向解放碑方向游览。
三月的夜,灯红酒绿,游到解放碑前,更是灯火辉煌,人山人海。现在的解放碑周围全是高楼大厦,但解放碑的形象却是更加灿烂。
“这就是解放碑嘛?”母亲指着解放碑说。
“是的,解放碑。我们到前面去我给您照个照片。”我回答母亲的问话说道。
在“人民解放纪念碑”前给母亲照相留念后,母亲说:“这个解放碑的地下面是空的,在下面放了不少东西,据说是专门放了一些珍贵的历史物品在下面,并且下面还有走廊,可以通到其他地方。”
“是的吧!具体放什么就不清楚了。”我回答。
“时间不早了,奶奶也累了。我们大家来合个影吧!”我向儿子提议道。
一张三代人的合影,母亲的笑容最灿烂。母城记忆是个永恒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