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春申君黄歇墓
4月21日,星期六,雨后初晴,阳光明媚。上午在家闲着无事,决定再次骑车去城郊探访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墓地。
黄歇墓距县城13公里左右,在城关镇关山桥有一条水泥路与之连通。出了县城,骑行在这条乡间水泥路上,放眼望去,满目葱茏,到处都是一片翠绿,空气中散发着阵阵花草清香。路边农田里,不时可见农人正在田间躬耕劳作。沿着弯弯曲曲的水泥路骑行约45分钟,就来到了关山林场。在破败不堪的场部(应该是废弃很久了)门前路边,竖着一块简易的石碑,上面刻着“黄歇墓”三个红色大字。墓碑后面就是一片新开的苗圃,没有见到任何陵墓建筑。这就是我去年12月初曾经到过的地方。
没有见到在资料里介绍的黄歇墓园,我心有不甘。在这里稍事休息后,我沿着弯曲的水泥路继续前行。孰料才前行200米左右,在左边转弯处,一座高大的大理石牌坊赫然矗立在眼前。牌坊上,“声震华夷”四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牌坊后,是一片用老式斑驳的三六九青砖铺砌的平地,中间耸立着黄歇的大理石雕像。站在基座上的春申君黄歇,手握书简,昂首挺立,衣袂飘飘。四周群山怀抱,松柏长青,环境幽雅宁静。再往左边看去,一座荒草萋萋的大墓依山而建。墓前铺筑有甬道,甬道两旁与人齐高的石人、石狮、石马、石象栩栩如生。原来,传说中的黄歇墓竟然就在那个简易石碑前方不远处。想到去年的懊恼,心里不觉好笑。
去年12月初的一天上午,我利用年休时间,曾经来过这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那次造访劳而无功:一是事先没有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只凭模糊的印象便轻率地驱车前往。因为路径不熟,只知道经过关山桥、郑店街,在107国道上找入口,不知道在离县城很近的关山桥就有通向那儿的捷径,首先就绕行了一大圈。二是骑车时粗心大意,观察路边的标志不仔细,只是朝路旁地面上看,没有注意到路口指示标牌挂在路边电杆上,来来回回不知跑了多少冤枉路,花了将近三个小时,才找到这里。三是那时已经是十一点多了,经过路上三个小时的折腾,到这里时已经又饿又累,不想动弹了,在惰性的支使下,就没有再到四周看看。当时看到传说中的黄歇墓就是这样一副光景,心里大呼上当,还以为所谓的黄歇墓是个骗局。古人说,行百里者半九十。现在看来,古人诚不欺我也。这确实是我当时没有继续深入探访下去的结果。如果我当时克服一下,继续前行200米,不就看到真相了么?由此,我又想到了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关于“志”与“力”的话: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虽然那时身体疲惫,但是支撑这区区200米的距离还是没有问题的啊。好在这次心有不甘,终于看到了真正的黄歇墓,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否则真的就会“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也,不亦嗟乎?
甬道入口处左边树丛下,立着两块石碑,一块是后世赞颂黄歇功绩的诗文碑刻,一块是介绍黄歇生平的碑刻。甬道尽头,建有供后人祭祀用的香炉和祭台。再往后,就是高出地面三四米的黄歇墓。沿着墓前台阶拾级而上,就来到黄歇古墓前。据资料记载,古墓呈宋代方形墓制,坐北向南,墓底12米,墓顶6米,墓高2米,封土形,墓前竖有黄歇与原配李氏夫人墓碑两块。现在的黄歇墓是宋代由其后裔重建的,近年又进行了维修和新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每年海内外黄氏宗亲前来寻根祭祖的人成千上万,近年更是剧增。
史料记载,春申君(前320~前238)嬴姓,黄氏,名歇,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周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
春申君生平简介碑文说他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辅佐治国而闻于世。顷襄王时,秦昭王派大将白起带兵打败韩国和魏国后,联合韩、魏两国共同讨伐楚国,形势危急,顷襄王派能言善辩的春申君出使秦国,说服秦昭王退兵。顷襄王病重,春申君设计使留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太子熊完逃回楚国即位,即考烈王。考烈王任他为相。在秦军围攻邯郸时,春申君带兵救援。后又为楚北伐灭鲁。
上到墓地,先沿着古墓四周绕行一圈,又在墓前伫立凝首一会,向这个2000多年前的楚国先人表达了敬意后,我才走出墓园,骑车到外围的山林、果园随意转了转,欣赏这片广袤无垠的林场的无边春色,到十一点多时才打道回府。
两次探访黄歇墓,明白了自己第一次无功而返的三个原因,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