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了六十年的三张照片
在江苏省沭阳县建陵公园的边上,经常可以看到一位骑着小型代步三轮车或步行的老人,她头发花白,但精气神很好,喜欢和老年人玩玩扑克,偶尔还打打麻将,过着悠闲的老年生活。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知道这位老人叫王秀珍,住沭阳县沭城街道。当听说她有“支边”新疆的经历时,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
说起过去的岁月,王秀珍老人欣然地打开了话匣子。“我今年已经81岁了,我的生日是农历腊月23日,这天是祭灶。当时家人都说我是奔着祭灶饼而来的。”健谈的老人有说有笑。
王秀珍的父亲当兵出生,是新四军,经历过多次战斗。解放后被分配在无锡的粮食部门工作,王秀珍出生在无锡,并在无锡读书至4年级。由于她父亲吃不惯南方的大米,也过不惯当地的生活,经请示组织同意,他们一家于1957年回到了故乡沭阳。
随后,王秀珍的父母被分配到当时的地方国营企业沭阳县饮食服务公司工作,王秀珍进入沭阳县东兴小学读书。说起她的班主任老师和校长,王秀珍至今还记得十分清楚,6年级时班主任老师是刘树珍,校长叫耿开伦,而且名字的每个字都不差。
1959年6月28日,即将小学毕业的她,随同父母一起戴着大红花,在当地组织的锣鼓喧天的欢送声中,坐上沭阳开往新沂的大卡车,后转乘火车,连夜开始了几千里之外的“支边”行程。
“支边”是指中国历史上向边疆地区派遣大量人力物力,以巩固国家领土和维护边疆稳定的一段历史。这其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他们在艰苦条件下为当地居民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故事。
回忆起在新疆的经历,王秀珍也十分自豪,好像又回到那段特有的青春岁月。她们一家到达新疆后,就住进了新疆天池钢铁厂的房子,父母被分配在钢铁厂食堂工作。由于那时候孩子读书普遍较迟,王秀珍当时已是16岁,没有再读书,同样要安排工作,主要是负责看配电盘,值班实行三班倒。有了工作,王秀珍很高兴,新疆的一切都很新鲜,毕竟十分年轻,也不觉得很累,工作上从没出过任何差错。有时候,厂里还会在周末组织他们去天池游玩。相传在很久以前,天上的仙女曾来到天池这里沐浴,并留下了自己的美丽身影,使得天池更加神秘而美丽。
1962年7月王秀珍一家完成了“支边”任务,重新回到沭阳。父母又回到原单位沭阳饮食服务公司工作,父亲还做了门市负责人。王秀珍本来安排在沭阳电厂工作,她知道电厂女工少,就没有去。第二年沭阳棉织厂招工,王秀珍顺利进入棉织厂工作。
因为挡车工不准留长发,王秀珍不得不剪去心爱的辫子。想到今后将长期在棉织厂上班,作为纪念,她在剪辫子前后分别拍了照片。 在棉织厂工作期间,王秀珍工作认真,不怕苦不怕累,一人看8台车,无论产量还是质量都名列前茅,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奖励给她的红皮面毛主席语录,至今还收藏着。然而,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经营不善等多种因素影响,沭阳棉织厂逐渐走向衰落并最终破产。如今,原址早已荡然无存,并建起了一座座高楼,当地的居民在此安居乐业。
当她拿出当年的照片,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了惊讶和赞叹。王秀珍老人年轻时候真的很漂亮。长辫子那张青春靓丽,十分清纯;系着“沭棉”两字的白色围裙、戴着白色工作帽子的那张,齿红齿白,面带微笑,充满激情。王秀珍回忆说,从那时开始,再也没有留过长发。
同时,她还拿出她丈夫年轻时的照片。这是一名英俊潇洒的军人,年轻时在武汉当兵。离开部队后,先是分配在南京的一家邮电局工作,由于两地分居,丈夫主动要求回来,并进入沭阳机械厂工作,在工作单位,无论在哪个岗位,一直任劳任怨,勤勤恳恳,无怨无悔。
王秀珍老人说:“财富是身在之物,只要健康就好;我现在每个月能领取3000多养老金,很知足。”
说起照片,最让她后悔的就是在多年前的一次搬家过程中,将她父亲的一张照片弄丢了。父亲的照片是在新四军部队照的,穿新四军军装,腰挎手枪,十分威武 。
60年前,一名摄影师将一个美丽的容颜永远凝固在人生的那一刻。60年后,这位照片中老人小巧玲珑的包里没有更多的东西,将三张保存完好的照片携带在身边,在某个黄昏或某个清晨伴随她一同穿越时空,共同见证一个家庭、一个企业、一个社区甚至一个国家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