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词话
文/靳小倡
清明,既是 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节日之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意象,宋词中不少作品或题目或内容涉及到“清明”,其内涵既包含自然的节气和传统文化的节日因素,也染上了宋人独有的节日意绪。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越过千年沧桑,越过高天水长,茂盛在季节的肌肤之上,明媚在你我的心灵之上,由此生发春光,生长春色,生成春景,构成春天清明时节的深沉涵义。
宋代清明节已然成为一个多重主题、多重意义的节日,自然而然地受到当时文人墨客的重视,不时被引入到诗词当中。 词作为宋代的代表性文学也对清明节习俗进行了多姿多彩的描绘,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具有史料价值的文学遗产。
宋代,清明扫墓之风日炽,宋词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刘辰翁在《菩萨蛮•春日山行》中写道:“何处不青青。青青是汉茔。长亭芳草路。寒食谁家墓。”春日行走于山中的刘辰翁看到刚刚被添过新土的坟冢,并且一路之上都是添坟扫墓之人,不禁让人想到自己的祖先、自己的家乡。刘辰翁在《摘红英•赋花朝月晴》中还写道“花朝月,朦胧别,朦胧也胜檐声咽。亲曾说,令人悦,落花情绪,上坟时节。花阴雪,花阴灭,柳风一似秋千掣。晴未决,晴还缺。一番寒食,满村啼鴂。”词人看到月光下的落花,为逝去光彩的落花而伤悲,不禁想到这个时节正是上坟扫墓的时候。因为是寒食节,所以整个村庄都弥漫着布谷鸟的哀鸣。谢枋得在《沁园春•寒食郓州道中》也写道:“十五年来,逢寒食节,皆在天涯。……帝命守坟,王令修墓,男子正当如是耶。 又何必,待过家上冢,昼锦荣华。”十五年来一直漂泊在外的游子为自己每年寒食节不能回家扫墓而感到遗憾, 但当意识到自己是在为国效命时,便自我安慰到:真正的男儿就应该这样,即使祖先知道也不会怪罪自己。从这些词作中,我们不难看出,宋代民众非常重视清明节回家扫墓,这也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
清明时节外出踏春是宋代人的一种嗜好,宋词中就有很多关于清明郊游的题材。李元膺《洞仙歌》可以说是一曲踏青的召唤令:雪云散尽,放晓晴池院。杨柳于人便青眼。更风流多梅心,相映远,约略颦轻笑浅。一年春好处,不在浓芳香最娇软。到清明时候,百紫千红花正乱,已失春风一半。韶光,共追游,但莫管春寒,醉红自暖。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大家一起郊外踏青是何等愉悦之事。欧阳修的《阮郎归》也是一曲描绘清明踏春的游记: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如豆之青梅,如眉之柳叶,翩翩起舞的蝴蝶,沾着露水的鲜花以及秋千上的美女,真是一幅如画的春景图,有如此之美景,有谁还愿意待在家里呢。
宋代的清明踏青可谓是一项盛大的集体出游,洪适在《药洲》中亦提到:“寒食,人如织。”可见当时的人们都将寒食清明节作为一个游乐的好机会。宋人出去踏青,并非仅仅单纯地欣赏美景,同时还伴随一些小游戏,“斗草”就是其中之一。斗草起于梁朝,斗草的方式大概有两种:一种是比试草茎的韧性;另外一种则是比试花草的种类。不论武斗还是文斗,宋朝人都乐此不疲。“斗草踏青天气,买花载酒心情”,在风和日丽的春天,能够在郊外踏青、斗草,可谓是一件美事。李清照就有“海燕未来人斗草”的句子,吴文英也有 “斗草溪根,沙印小莲步”的记载,甚至有些人连做梦都为斗草,晏殊就有这样的描写:“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宋人在清明佳节玩斗草的游戏可以说是玩的如痴如醉。宋人在清明节除玩斗草的游戏之外,还荡秋千。
汉代宫中已流行荡秋千活动,发展到唐朝荡秋千十分盛行,特别是在清明节期间,民众都以荡秋千取乐。《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这种风气传至北宋,更成为宫廷与民众共同参与的一项娱乐活动。《宋史•礼志》记载朝廷曾经下令:“上元结灯楼,寒食设秋千。”不论是吴文英的“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还是李元膺的“琐绳金钏响,渐出花稍上,笑里问高低,盘云亸玉螭”,都写出了宋人对秋千的热爱。有些词作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清明时节荡秋千的活动,但是却将“秋千”意象作为清明的一种代表。如张先《青门引》云: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庭轩寂寞近清明,残花中酒,又是去年病。楼头画角风吹醒,入夜重门静。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阴晴不定的傍晚,张先独自坐在小院里饮酒,此时凄厉的角声,轻冷的晚风,使酣醉的词人清醒过来,醒来后的词人从秋千的影子中意识到清明到了,自己却又一次不能回到故乡,一种孤寂落寞之感萦绕在心头。这里的秋千影子便是清明的标志,由秋千想到清明,又联想到故乡。在宋词中还提到另外一种秋千玩法,就是水上秋千。张炎《阮郎归》中写道:“车骄马锦相连,香尘逐管弦,瞥然飞过水秋千,清明寒食天。”在繁花似锦的春天,妇女士子坐着豪华的马车,参加盛大的游乐活动,忽然看到水上的秋千,他们才醒悟到原来是清明寒食节了。据不完全统计,描写到秋千的宋代清明寒食词有五十余首,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宋人对秋千活动的喜爱。
在郊外踏青时,妇女儿童热衷于斗草,而文人士大夫则向往曲水流觞。据传这种风俗源于周公的曲水宴会。《荆楚岁时记》中引《续齐谐记》曰:“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波流’。又,秦昭王三月上巳置酒河曲。……二汉相沿,皆为盛事。”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人们坐在曲折回环的流水边,将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流。酒杯漂至何人面前,他便取而饮之并吟诗作词,此种活动在宋朝被誉为文人雅士的一件快事。辛弃疾在《新荷叶》中便说到:“曲水流觞,赏心乐事良辰。兰蕙光风,转头天气还新。”在辛弃疾看来,没有什么比在清明时节到郊外去进行曲水流觞活动更快乐的事了。李弥逊在《水龙吟》中也描绘了自己的清明活动,“曲水流觞,晚林张宴,竹边花外。”即便是在晚上,李翁照样是意趣盎然,在风清月朗竹林边,与好友共同饮酒赋诗,是何等惬意之事!
欧阳修在《渔家傲》中记下:“三月清明天婉娩,晴川袚禊归来晚。”在郊外举行袚禊活动的人们沉醉于欢乐之中,竟然忘记回家了。柳永更是描绘了清明袚禊活动的热闹场面:“花发西园,草熏南陌,韶光明媚。乍晴轻暖清明后。水嬉舟动,禊饮筵开,银塘似染,金堤如绣。”明媚的春光,嬉戏的人群,一幅嬉春图浮现于眼前。
戴复古在《锦帐春》中写道:“处处逢花,家家插柳。正寒食,清明时候。”可见宋朝在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己的门首插上柳枝以辟邪。即便是“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而那些漂泊在外的人,像赵孟坚、张炎则“明日清明到也,柳条插向谁门”,“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一种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
苏轼在《望江南•暮春》中写道:“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此时此刻的煮酒论诗却阻挡不住词人对故人故国的思念。陈与义在紫阳过寒食节与苏轼有着相似的情绪,“今年寒食,紫阳山下蛮江左。竹篱烟锁。何处求新火。不解乡音,只怕人嫌我。愁无那。短歌谁知。风动梨花朵。”只身在外的词人到了寒食节却无处求得新火,这种家乡的风俗在这里却无法承继,思乡念家的感情有谁能理解呢,只剩下盛开的梨花独自在风中舞动。不论是李光的“新火起新烟”,还是张矩的“过了禁烟寒食”,还是方岳的“店舍无烟,楚乡寒食”,都说明在宋朝还保留有寒食禁烟,清明启新火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