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日月山
2009年暑假,刘作中、陈乔平,我们三人,游宁夏、青海、甘肃三省。
我的小老乡小李,随她丈夫,投靠他父母,1993年一起到西宁。他父亲,我们庙兴村人,我尊之为茂爷,1950年代骑着高头大马,到东北去当兵。1960年代初,转业去西北林业建设兵团青海独立团,成为中国开发建设大西北第一代功臣。
见到我们,她们全家喜出望外,非常热情,真的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小李夫妇,没找父亲单位要职业,自闯,自创,自谋,开的士。从西宁到青海湖,当时每趟出租往返600元。
小李对我们说,首选青海湖。不到青海湖,就白来了西宁;就跟不到天安门、不到八达岭,就白去了北京一样。
她驾的士,一天没了600元收入,仍然,更加兴致勃勃。她既像老东道,走一处向老乡炫耀一处;又像初入青海的游客,对每一处都那么新奇,那么兴奋,预告,提示: “前方,看,看,路两边,就像两个世界,右边满山是树,青枝绿叶;左边却是光秃秃。问题在天,还是在地?这自然真奇妙!这些年,这条路跑了千百遍,怎么也看不厌。”
“千百遍”,她没审美疲劳,更没“厌”。美景全装在她心里,长在她心里。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青海,热爱朋友,也热爱思考,车上游客能不被她的情绪感染吗?能不跟着她热爱青海、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吗?
“哎呀呀,好美呀!右边。右边。你们看,雪山。雪山。好美呀!三伏天下雪,我们荆州家乡人谁相信啊。”她语速欢快,思维跳跃,在车里自言自语地抒情:“蓝天白云映着雪山,银亮银亮的。雪山起伏,像银子,一堆一堆的。雪山下是青山,像湖,像海,一波一波的。这色彩真比画还美呀。”
她紧握方向盘,紧盯前方,前方的两旁都是她视野。路上车辆稀少,她继续着思辨性。我们的祖先岑河老乡岑参说,“胡天八月即飞雪”,这暑假还没八月呢?可见西北过去确实是苦寒之地呀。过去战乱,现在太平,我们幸福啊。
“行,行,就这里。日月山。前面是日月亭。”
小李说着,盘上一座峰,自觉把车开下路边,停住,怕阻碍交通。上帝真是恩赐,留出这么大块场地。她推开车门,张开双臂,她要拥抱雪山,亲吻雪山。一股寒气袭来,我们哆嗦得直发抖,已经穿了秋衣、毛衣,再胡乱套上皮衣,装着英雄的样子,喊着“冲啊”,闯出车门。
她站着给我们讲,像讲解员,像正儿八经的导游。
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在这里分界,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叠合,内外流域在这里天然分界,划分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日月山自古就是历史上"羌中道""丝绸南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曾经是会盟、和亲、战争以及"茶盐""茶马"互市等众多历史事件的见证地……
小李第一个停车赏野景,后面第二第三就跟着下车停了几辆,跟着我们赏野景。人人皆知“日月亭”是景点,可道路堵塞,车满为患,拥拥挤挤,只有赶快拍一张照片走路。
金晃晃的阳光从雪山上跳过来,雪山愈发雪亮。路边的凹地里,一片葱绿,金黄的油菜花,雪白的羊群,相映成趣。
“有大背景日月亭。照了,方老师。”只有庙兴村人称我方老师,格外亲切;因为她丈夫张连华是我学生。她这么快,无须选择,任何一个角度都是美景。无论是轮廓线条,还是清晰中的朦胧;无论是层次色彩,还是生命的点缀;无论是一时一处生四季,还是刚柔相济,还是历史文化自然风景融为一体,都太丰富了,真可谓气象万千。
我不知她姓名,只知她小李,中国平凡的“的士”司机,却兼导游,一个人做了两份职业。此后到敦煌,是刘作中在网上预约的一位,也是“的士”司机兼导游。能力、水平差不多;只是小李多了些女人的甜蜜、神气和磁力。
小李在不是景点的地方看到了美。慧眼!美眼!有了这样丰富的知识、独到的审美眼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高雅的审美品味,特别是时时有美、人人生美的审美热情,接人、待物、处事,何人、何物、何事不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