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廉洁的生命之歌 -- 读李振峰先生《天汉丰碑》
清正廉洁的生命之歌
汉中自古就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美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青山绿水哺育了众多的优秀儿女,涌现了一大批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艺等领域的杰出人才,其中不乏政坛上的先贤,他们为汉中的历史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李振峰先生的《天汉丰碑》,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华传统美德,选取了“廉吏先贤”这个群体,结合大量史料考证和文献研究,对其生平事迹与道德品行做了生动描写和完美诠释,为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起到借鉴备忘,更是对汉中文化的宣传和彰显。
一、向新时代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汉中出廉吏”,两千多年来,这句话就成了汉中的文化标签。《天汉丰碑》就是从古代先贤中精选出来的一部分,是迄今为止汉中首部以古代廉吏文化为主题的图书,分丰功伟绩铭青史,清廉为民树楷模,先贤风范足千秋,3卷23篇28位故事人物,他们有的以民为本,先忧后乐;有的拒绝贪腐,恭俭纳福;有的敢于担当、积极作为……一个个汉中的廉吏先贤,就是一座座屹立的丰碑,镌刻着丰功伟绩,闪烁着人性光辉。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历史和他人处吸取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体现的是一种自警的精神。古史云:“治乱安危之所寄,诚在于贪廉之人一用一舍之间耳”这是有道理的,自古以来,但凡有所成就的先贤志士,无不深谙自警之道。
一个作家只有对现实生活中的生命充满真诚的热爱,才有走近这些历史人物心灵世界的热情,才会有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经纬,真切地感知、探寻这些心灵的世界,从而感知时代的脉搏与生命的蓬勃。这,是一种担当和责任,更是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天汉丰碑》的出版发行,就是作者交出的一份精彩答卷。
二、以“工匠精神”锻造的艺术特色
看《天汉丰碑》就仿佛在和一个文史专家面对面地谈话,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一些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这本书,既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又具有文学的可读性,实在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好书。人物形象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也是艺术再现功能和艺术表现功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矛盾运动过程。清代画家郑板桥对此曾作过极为生动的描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乃可以染毫发而纤悉不遗。画人须先有伦度,方可经营笔墨,若形似而神不肖者,岂以伦为法也?然如写竹之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来俱是生活,而非描摹生活也……盖作画须有写生之眼,作字须有造形之骨。凡不以形似求其心者不能耳。”这里的“眼中之竹”向“胸中之竹”的深化过程,正是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天汉丰碑》这本书,具有以下三个艺术特色:
(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李振峰先生通过纷纭的历史表象,探求深层的历史根源,采用正叙等手法,条分缕析,游刃有余,表现出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体现下面两个特点:一是尊重历史事实,书中所写涉及的28位人物均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与事件基本以时间为顺序,兼顾人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无论是丝路开拓者张骞、胸有成竹的文同,还是章草大师王世镗、著名教授沈尹默等等。二是23章的文字,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的叙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李振峰先生具有敏锐的目光和判断力。比如:传道抚民守汉中的张鲁,文末有这样一段话:“在三国历史上尤其是小说《三国演义》中,张鲁是个小人物,但他为1800年前的汉中人民开创了26年的太平生活和影响长远的治理模式,是居功至伟的;对于中国道教文化体系,他则是开创者、奠基者。”
(二)人物形象各具姿态,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书中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风貌,各有各的性格,同时,他们身上还表现出许多带有普遍性的东西。比如:北斗喉舌的李固,初次发声,就以“权去外戚,政归国家”说出了当时许多有识之士的心里话,李固的性格特点一目了然,正应了他的名言“阳春之曲,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城固兄弟四杰,五四运动当先锋的康宝忠、办报助学银行家的康宝恕、慷慨无私报国家的康宝志、爱国工商实业家的康宝恩,四兄弟爱国爱民,人物风姿,跃然纸上。
(三)淳朴简洁,通俗流畅的语言风格。
文学之美首先体现在语言之美,好的文学作品,往往一开头就能看出作家语言功力的高低和语言风格的取向。好的作家就好像建筑巨匠,一定对语言有一种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单就此书每篇文章的小标题就字斟句酌,煞费苦心,务必做到精准。比如:“凿空西域开天辟地、奇功伟绩千古一人、伟大精神日月同辉”“勤学善思孝亲爱国、采石大捷力挽狂澜、治国安邦史称贤相、三到汉中经略陕川、诗文书法闻名天下”等等,每个小标题下就是一篇小文章,各个小标题各有侧重点,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劝农治水修郡志”中作者的感叹:“本文初成,正值汉中盆地小麦成熟之际,黄澄澄的麦浪恰如海浪起伏,与青绿的树木、五彩的鲜花、纵横的铁路公路、奔驰的高铁汽车交相辉映,把汉江盆地装点得美如图画,我想,若滕公看见,肯定会再次吟咏:汉中土厚水清,化被日久,人物声名之盛,夙为三秦最……”语言简练畅达,典雅规范,文史兼宜,韵味深长。
作者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致力于挖掘汉中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廉吏,并以史家严谨的治学态度,通俗朴素的叙事笔法,政法干部敏锐的观察视角,通过大量史料和艺术加工,展现出一个个有灵魂、有气节的廉吏形象,可圈可点之处甚多,值得反复赏读,我相信其他读者还会有更多的发现与感悟,还会得出更多有意思有价值的结论。
三、隔代知己,交相呼应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深井,这口井就是他生命的深度与高度。作家守住一口属于自己的生命深井,才能从生命深处打捞出具有独特认识价值的艺术作品。正如书中后记作者所说:“结集出版此书,以此来表达对先辈大贤们的由衷仰慕,并试图讲述他们的故事,宣扬立贤立身、为官、待人、处理的精神。当然,笔下文字源于我心中的敬畏和钦佩,也有对我长期生活、工作之地的眷恋和感激,也有对秦岭、巴山和汉水的山河挚爱,还有对继续在这块土地上为国为民辛勤工作的干部们的期待……”
廉吏先贤系列文章的写作,历时数年,同为写作者,不难想象:有多少个冷月孤灯的日子,从卷帙浩繁的史籍、地方志、家书日记、家谱等资料中的整理和研究;有多少个不辞辛劳,实地踏访中的搜集和探寻;一点一点还原出汉中先贤的生命足迹。一个作家的内心深处只有真实地饱满着一颗深沉而厚重的热爱之心,他的写作才会呈现出一个温暖光明的面相,这面相就是作者的拳拳赤子之心,更是与先贤们“常诵见其心,熟读而明其志”交相呼应。一切历史是当代史,也是思想史,一切历史都可以从现实中找到映射;《天汉丰碑》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李振峰先生与汉中廉吏先贤成为“隔代知己”,懂得了他们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并让他们尘封的光芒照耀世人,温暖人心。
因为文学,就多了些交往,李振峰先生为人正直,胸怀坦荡,严于律己,让人敬佩。正如王蓬老师在《天汉丰碑》序言中所写:“一个刻苦好学,克己奉公,谦虚谨慎,知恩图报,时刻关注人民安危的公安人鲜活生动地正朝着我们走来,这就是李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