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深处是故乡
灵魂深处是故乡
许礼荣
许理存著《坚忍的土地》一书,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主要写的是丰乐河两岸土地上的人和事,带有浓厚的地域特征和色彩。哺养成长的是父母和友邻,赖以生存的是乡村热土,故乡的人和事为作者的创作源泉,故乡的一景一物为作者创作背景。该书创作的主线是通过对故乡的回忆,将个人情感和感悟融入字里行间,呈现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一幅幅乡村的画卷。
通过阅读许理存著的书《坚忍的土地》,我一直在思考“坚忍”二字。坚忍,指坚持而不动摇。意志坚强、有韧性。长时间的痛苦都能保持平静的心态而和恪守正道的美德。用“坚忍”来修饰故乡的土地,其实关联着作者个人的成长,生活在丰乐河边的这片土地上,需要的是一种坚持不动摇的信念,才让他后来成为一名杰出的企业家,先后担任珠海蓉胜超微线材有限公司法人,深圳市朗高照明有限公司法人,并于2018年在舒城县杭埠镇成立安徽蓉胜电子基础材料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
听父亲说,我家是从现在肥西县袁店乡鲍家庄迁到舒城县桃溪的井字岗,当时可能是因为井字岗有姓许的宗亲,才有暂时的落脚之地。可没有可多久,又迁到舒城县柏林乡林安村。作者的家就住在肥西县袁店乡廖渡村的鲍家庄,与我家同住一个地方,我们离得很近。
一些历史史料见证着我们共有的乡土,作者的写作的背景土地,就是我们之间的渊源所在。根据舒城县万历《舒城县志》),“望舒铺”从明代舒城县志可知,它是舒城县域最北的驿站。1896年《江南安徽全图》中的“望舒铺”,与舒王墩于桃城水(即今龙潭河)以东成为舒城北大门。再翻阅《肥西县志》可知,“1949年底”,刚刚新成立的“肥西县共辖8区、76乡”,其中“紫蓬区”下辖有“望舒(乡)”。直到1952年望舒乡同其他五乡一起并入四合乡。当时的舒王墩就是舒城县的。《江南安徽全图》中较为清晰一些展现从廖渡口以西,龙潭河向南,丰乐河以北,除了明志原有的舒王墩外,桃溪镇以东又新增了“舒合圩”、将军庙都以属于舒城县。从明代开始,舒城县就包含以上地域,曾经我和作者同属于舒城县,后来因区域划分调整才分两县居住。
《坚忍的土地》一书多次提到三星堂家谱,从一世祖许国泰迁舒,也就是现在的袁店小学附近,当时属于庐州舒县,后来才称庐江郡舒城县。在这一片土地上,水系较发达,有龙潭河,轮车垱,丰乐河大片水域,可以说农业生产地理条件好。作者在书中还提到廖渡口,盐行仓,沿渡口商铺等,可以说当时交通和贸易都很好,上辈的选择也是十分慎重的。
然而,从许氏后代,生活在丰乐河边,经历着艰难的岁月,经历着一次次人生选择。作者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从扎根乡土,又开始不满足于乡村现状,将人生的初心渴望跃于纸上,流淌在书中。
我喜欢读《月光下的炊烟》这篇散文。充满“饥饿”的年代,一碗米饭足以让自己忘记一切的烦恼,在夜晚,更是一种渴望,饥饿时看到炊烟升起,月光下的炊烟,多么美好的记忆。作者在《月光下的炊烟》中是这样描述的:“月光下的炊烟,这美好的文字、浪漫而富有诗意,可那个飘出炊烟的烟道,那黑乎乎的锅膛,那锅台连同那烧火的人,却组成了一幅辛酸而苦难的画面。”的确,在那个年代,有广阔的农耕土地,虽然居住的是产稻之乡,但一场洪水会夺去土地上的一切,家中一时就会无米之炊。一顿米饭,那一种米香入鼻入胃,沁入心扉,说不出温暖感流淌在血液中。中学时代的他,更为夜晚的一顿饭升起炊烟而感到无限的满足,并给予美好的精神寄托。
生活在丰乐河边,作者度过了他的小学和中学时光,像“月光下的炊烟”树立了艰苦岁月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农村,唯有各种尝试,才会有更深透彻地理解土地,理解家庭,理解所要奋斗的目标。从小学学习,到学木匠,才回到田野学农活,坚涩的土地之上,留下他一次次学习和生活的深深脚印。时代决定着作者心中的现实主义,各种劳动的尝试,却不能满足他内心的向往。于是他又读初中,心生更高层次的追求。爱情、夜行、远行,他开始拓宽自己的视野,情感世界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读书已成为他改变现状的唯一途径。
在都市的生活里,作者却能静下心来,用朴素的语言,叙述着故乡农忙季节里场景。这些场景和劳作都是我们所熟悉的,又将会被遗忘或被代替的。从薄荷、打连枷、水车、撮狗屎、捕鱼和造屋等中,他一次次地把回忆变成文字,试图从中找到曾经所抛弃的生活方式的缘由。乡村生活虽然艰苦,但现在回忆起来,原始的农耕方式,在他的心中开始变得伟大而崇高,毕竟让他有所经历,有所体验,更多的是一种改变的动力。现在,生他养他的那一片乡土,又让他想起回归,厚重的乡土之中,还有他流入的体温,还有他曾经赋予的情感,更有他浓浓的乡愁。
乡土之上,不仅泥土带有一份坚涩,而泥土的坚忍又会让他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一直在他内心涌动。从山南,到合肥,再到珠海,每一次人生的经历,都饱含着故乡坚忍的土地给予的养分,给予的从来不屈服于困难的力量。作者通过回忆,其实是故乡土地的坚忍早已渗入了他的骨子里,从而激发了他的斗志,才有了后来的收获。
2017年许氏启动修谱后,他对故乡又有了重新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历史和现实之上的。对故乡每一次新的发现,他都会去挖掘故乡泥土之中特有的成份,并进行提练,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付诸于文字之中。
故乡的老井、一顶军帽、飞雁投湖、上月桥、湘妃竹和渡口,再到打年货和闹花船等,在作者的笔下,又一次鲜活起来。作者在《家乡的轮车垱》文中写道:“干旱季节,长荡南边的淳朴村民用他们的智慧与真诚,解决着瓢水碗稻的问题,那是一道风景。长荡水位低要分水的时候,两岸村民会很守规矩地筑起河床拦水坝, 一庄一段。”文中大部分是对轮车垱的历史考证和功能研究,没有更多的笔墨云描写两岸风景。故乡有路,路过的风景就在视野里,而此时作者的写作目的更多的是探讨,每一处的地名和民俗,都是当地村们的生活写照。朴实的语言组成文章,坚忍的土地,是由不同的要素构成。作者的眼中,这些深深嵌入土地之中的河、堰、桥、井、路都有各自的功能,对于土地上的冬青、林海树王、竹和栗树,都充满灵性。从打年货、故乡的粑粑和闹花船,作者写出了在丰乐河边村民们生活的多姿多彩,让平淡的乡土生活多了份精神食粮,质朴的农俗里,有村民们朴实的生活。
车轮滚滚,挡不住的是时代向前发展,改变一直主宰着乡村。作者从知青老师、进城、拐卖人生、圩文化的最后遗存和弃狗,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乡村,自己的变化同乡村一起,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变化是时代的主旋律,知青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记号,进城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号,然而作者不仅仅从正面去写时代的变迁,他写出故乡荒芜的渡口,荒芜的门庭,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乡村在变迁中的“人去村空”,荒芜已成为乡村的另一种“风景”。最后作者以“弃狗”,道出从乡村到城市农村所发生的人与狗之事,从细微处捕捉背井离乡所带来的快乐和伤痛。
灵魂深处是故乡。月光下的炊烟;勾乐五斗的风波;故乡的路;车轮滚滚。作者以四个部分,用朴实的语言、朴素的文字向我们诠释着丰乐河边土地的坚忍,展现出丰乐河边乡村的风土人情,更多的笔墨是在寻找属于他的一种精神向往,而这种精神层面的向往,需要寄予泥土之中所散发出来的纯粹东西,比如:泥土气息、快乐,或隐隐的疼痛。
发表于2022年第四期《淠河》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