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快乐记忆—看戏
小时候,还有一种快乐叫跟着奶奶去看戏。
奶奶是个戏迷,也是个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太太,虽然读书不多, 但是,很有文化,我估计一是源于有文学天赋,二是源于爱看戏!
奶奶常说:“唱戏了,比(喻)世(事)了”,戏中演说的都是人生。奶奶因此也有很多人生道理。还常常挂在嘴边。小时候不懂奶奶为什么要常常说这些,长大后,经历了世事变迁, 才明白,奶奶那来自戏里的人生感悟都是真理。奶奶也因此一直是一个智慧豁达的老人。我言传身教,自以为也比较豁达和智慧的,但是,比起奶奶自觉还是差远了。
奶奶爱看戏,有戏就看,尽管看戏需要花钱买票 ,对一向拮据的奶奶来说,哪怕不干别的,也要看戏。
戏院的戏几乎没有奶奶不看的,常常还是看连本戏,相当于现在的连续剧。
我小时候归奶奶看,爸妈上班忙,还要照顾其他三个孩子,奶奶就责无旁贷地管起来我。白天 ,晚上,我都归奶奶看管。
爷爷不多言,只记得受苦种地。家务事什么也不管。所以,晚上,奶奶看戏的时候,也不得不领着我。
我也是乐意被奶奶领着去看戏的。在那个没有电视,甚至电灯也很少有电的每天晚上,出去看戏当然要比留在家里热闹。对于一个还没上学的无聊孩子 ,跟着奶奶晚上看戏我是乐意的。
晚上的时候 ,天刚刚黑下来,我就和奶奶出发了。我的小手挽着奶奶的胳膊,奶奶走得很慢,我就一边身子依着奶奶,一边也慢悠悠地走。
到了戏院,戏院已经人山人海了,在那个娱乐不多的年代,看戏是为数不多的娱乐项目。当然 ,戏是古代传承下来的艺术,特别是老年人,看戏也是源于了一种情节。
奶奶也是从小就在戏里熏陶,看戏,已经是她的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在人山人海的戏院,奶奶和她的老相识们寒暄着,等到演戏时间快开始的时候,大礼堂的门才打开,我和奶奶就随着人流鱼贯而入。等挨个检票完了,我先跑进去帮奶奶迅速找好座位,并且用手按住,招呼奶奶过来。奶奶一边慢吞吞地往我这边移动,一边嘴里还说着,“到底是小胳膊小腿跑得快,奶奶带你出来是带对了,”
坐下后,爱出汗的奶奶开始用她随身带的手绢擦头上,脖子上的汗。一边擦汗一边回头张望,嘴里还嘟哝着:“人真多啊!”
戏快开始的时候,礼堂吵吵闹闹的人也安静下来了,都已经各归各位,就等开戏了。
紫红色的厚重幕布随着“恰恰恰恰恰恰”的戏院特有的乐器声,几个浓妆艳抹的演员陆续登场!
“恰、恰?咚”随着打镲声,主演开始站在舞台中间,字正腔圆地拉长声调地唱开来。“咿~呀!………。”
剧目开始,看戏的人们开始鸦雀无声。我也被吸引了去,聚精会神地看着。我是看不懂演什么, 也是听不懂唱什么,但我就是喜欢看演员们比画着来来去去地绕舞台走来走去,也喜欢看他们表情夸张的摇头晃脑,悲痛欲绝地哭泣,也喜欢看小姐优雅地碎步如行云流水,我好奇她的脚下是踩了什么,但是,她的裙子太长,我是死活看不到的 ,也喜欢看丫鬟的调皮可爱,眼睛来回地转动。活灵灵的灵动,喜欢看老爷爷摆弄他长长的白胡子咬文嚼字,也喜欢看当官地坐在中间,一拍惊堂木的威严,往往我也被那个惊堂木吓得一震,也喜欢看英俊的书生款款走来。
看着看着,我就睡意袭来,在“咿咿呀呀”的唱腔中,伴随着“恰恰恰恰恰恰”声,靠在椅背上,沉沉睡去,这戏院的唱戏声比催眠曲更管用。
唱戏一结束 ,我就顿时清醒了,也是奇怪。然后,看到人们在一片疲惫声中走出戏院。我睡眼蒙眬的懒洋洋地趴在椅子上看人挨个出去。奶奶也不急 ,自己擦了汗,再帮我擦汗,一边还说着“醒醒再走。”走时拉起我的手还不忘叫着我的名字,怕我把魂儿丢下了。
出的戏院,不论冬夏,我总会第一时间打一个冷战,可能是热身子突然遇冷的缘故吧!
此时,戏院的人已经走得差不多了。挽着奶奶的胳膊,从一个小巷穿过回自己家。慢慢地走回去,欲走人很少,这黑乎乎的夜晚,我每次都害怕。前后左右地看,希望不远处的几个看完戏的人能和我们同行一段,但是,不一会儿,他们就都到家了,就剩我和奶奶两个人了,我希望奶奶走快点,赶快逃离这黑暗的无人的小巷,无奈奶奶走不快,总是慢吞吞,我又不敢放开奶奶的胳膊 ,就这样一路紧张的四顾 ,一路心里埋怨,爸爸把房子盖得那么远,一路害怕地走回去 ,进门逃也似的,赶快甩掉奶奶的胳膊,一蹦一跳进家去。
虽然害怕是真害怕, 但不影响第二天还去,因为,戏院的热闹还是更诱人。
也有不用晚上看戏的时候,那就是庙会的时候,我们的庙会在夏天开,白天也演戏,在广场,搭一个戏台, 一天三场,奶奶场场必去,带个小板凳,拉着我,早早去了占前台。前台是站了,等戏开的时间就久了,我就开心地在人群中穿梭玩耍,奶奶会不时地喊我不要跑远了,偶尔奶奶还会给我买个冰棍, 或者一包五香瓜子, 所以,跟奶奶去看戏也有奔着零食去的原因。
跟着奶奶看戏的时候是很多的,但记住得不多。影响最深的是“窦娥冤,”当时不懂剧情 ,但是就奇怪为什么这个戏,演员穿的戏服和以前看到的都不一样。而且, 六月飞雪的时候,那个机器在戏台的房顶上有两个人给转动,飘下来雪花,我当时觉得,原来都是骗人的,这个下雪的鬼把戏让我发现了。
长大后读历史,才明白小时候看的窦娥冤是元朝的,戏服自然和其他戏不一样。其实 ,这年的看戏,对我学习历史还是很有帮助的,至少 ,我在学习这段历史的时候,当时一下就记住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是元朝的。不用死记硬背了。
而且,在读窦娥冤的时候,我就会有画面感,那些官员的服饰,窦娥悲戚戚的神态,都浮现在我眼前,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窦娥冤。
记忆深刻的还有西厢记崔莺莺的故事,奶奶爱看西厢记 ,带我看了好几次。回来奶奶还买了一张崔莺莺的画。奶奶做完饭洗完锅以后 ,会躺在炕上,照着画上的崔莺莺比画兰花指 ,说这个动作好看。我直接的受益也是后来看西厢记有画面感,有情感带入,便于体会人物形象。
看戏多了,有感觉了,一个人玩的时候,我就会玩唱戏。
找一块纱巾,围在头上,找一个被单披在身上,找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带到头上, 比如一根狗尾巴草插头上当装饰,一串彩色小珠子戴头上, 假装线帘,耳朵上用线挂两个小辣椒做耳环,学演员的台步 ,故意摇头,让线连和耳环动起来,自己嘴里唱着,手里比画着,一会儿扮小姐 ,一会儿扮丫鬟,自我陶醉,忘了时间。
后来还学了几句 ,给爸妈唱,“嘿嘿,”弹琴~”然后就忘了后面的词了。 架势摆起来了 ,唱词忘了 ,逗得他们哈哈大笑 !也成了后来哥哥取笑我的说辞。不论我和他说什么, 他都说“嘿嘿,弹琴”,具体是叹气还是弹琴, 其实我根本从一开始就不知道。
看戏的童年 , 其实是培养了我的爱好 ,我爱好读书,喜欢幻想,都源于奶奶带我看戏,包括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向往。
奶奶的戏里人生 ,对我日后的成长也有帮助,奶奶对戏里故事的感悟也就颇多。够出一本奶奶语录了!
比如奶奶说,“唱戏了,比(喻)世(事)了,人可不能干坏事 ,以后都会遭报应的。”
比如奶奶说,“唱戏了,比世呢,太阳都从门前过 ,可要让你经(历)呢 ,也可要让你怕呢,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过日子的好”!
比如奶奶说,“唱戏了,比世了,今日脱了鞋,不知明日穿不穿,过好自己的每一天,不计较不抱怨。”
比如奶奶说 ,“唱戏了,比世了,盖棺方可定论,不要看现在的一时风光,看最后的结局好才是真的好!”
比如,奶奶说“唱戏了,比世了 ,财不可外露, 人不可貌相。”
再比如奶奶说 ,“唱戏了,比世了 ,多做善事,不定哪天就收获一点福报了。”
比如奶奶说 “唱戏了,比世了,过头的话不能说,过头的事不能做”
比如奶奶说 ,“唱戏了,比世了,能帮人时就帮人,山不转水转,不定哪天就又转一块了。
比如奶奶说,“花无百日红 的,人无百日好,谨慎着活 ,不要招摇!”
比如奶奶说 ,“活到世上啥也遇见, 跌倒打了, 绊倒洒了 ,随遇而安,没有什么事是过不去的!”
比如奶奶说,“三月不尝鲜(菜), 妄活一年”
比如 奶奶说,“借不上米还丢了半升一种放米的容器)了。啥事积极行动就好,不谈得失。”
…………
奶奶语录 ,是她的经历和戏里的故事结合总结出来的,当我越长大越觉得奶奶这些智慧的语录是金玉良言,甚至可以说是人生秘籍,学会了,可以指导我的人生顺畅而豁达,顺势而为,不瞻前顾后。也许也就是一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生哲理。
感谢奶奶,感谢奶奶带我看戏,让我很早就明白人生的真谛,在我人生的最初,给我播下一颗美好的种子,让我在前行的道路上,总相信未来是美好的,困难是暂时的,如戏里所演,好人终有好报!结局都是美好的!
后来,家里有电视了,不用出去看戏了,奶奶却已经病重了,记得有一次电视里唱戏,我们把奶奶抱在我家的炕上,奶奶坐在炕头,偎依着我看了一场戏,但是,奶奶没有了在戏院看戏地激动了,我想,她是遗憾吧!有电视了,不用出去看戏了,但是没有身体了。
那如戏的人生戏如人生,是从看戏开始捂的,那些看戏的儿时记忆,也是对奶奶的怀念。总是在有戏的时候,在打镲声响起的时候,想起奶奶,而且,越上了年纪,我也越喜欢看戏了。喜欢躺在沙发上,看着唯美的画面,听慢悠悠的“咿呀”声 ,是一种享受,也喜欢这样的慢生活,静静看戏,慢慢品味人生,细细体会唱词,这古文化的传承,流传这么久,自有他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