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石牛寨
三月,春日融融,桃花灼灼,柳绽新绿,万物复苏,一派生机盎然新气象。三月,是春游的好季节,“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
傍女同胞专属福利,有幸陪妻子参加单位组织的“三八”节春游活动。尽管我们在同一单位退休,但此次活动,单位将我定性为家属。家属就家属呗,细细想来好像也没毛病。
为了不影响单位正常业务开展,活动比法定时间推迟了三天,定在3月11日,地点为著名网红打卡地,国家4 A级景区“石牛寨”。
石牛寨是平江县的一张旅游名片,二十多年来,为助推县域经济,带动全域旅游业良性发展,起到了“领头雁”作用,吸引全国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因相隔近的缘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现在,共有4次与石牛寨亲密接触。每次都有着不同的收获与感受。
第一次是1981年初秋,家住原浆市乡的彪哥,热情邀请几位要好的同学到他家作客。他年长我们几岁,已结婚,而我们都是不满二十岁的愣头青。在他家一住就是好几天,酒足饭饱之后,自然闲不住,感觉浑身都有使不完的劲。于是彪哥便介绍离他家约两公里,有一座极险峻的山叫石牛寨,上面有城墙和干尸,只是很难爬上去,看我们是否有勇气去挑战一下。
“初生牛犊不怕虎”,哪有我们不敢去的地方,这不是瞧不起人吗?在彪哥面前可不能认怂,否则会被他笑话。
彪哥系复员军人,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在特务连任班长的他,一直战斗在最前线,直到最后一天才奉命撤回,并荣获三等战功,1980年从部队复员,安排在浆市卫生院工作。他身手敏捷,善擒拿格斗,又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堪称文武双全,是我们打心里敬佩的英雄和大哥。
上午八点左右,一行5人在他的带领下,肩扛锄头,手拿镰刀,带上两根粗棕绳和准备好的午饭,径直来到山脚下。仰望突兀且植被稀少的几座石峰,除了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更多是对唐突作出的决定,产生了畏惧和后悔。上得去吗?上去了又下得来吗?会不会有危险?
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只好硬着头皮上。好在有彪哥带领,我们选择了一条唯一有可能登顶的路径,开始了艰难的攀爬。事实证明当时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与现在的徒步攀爬路径基本相同。
所谓路径其实并无路,只是有一段300米左右,长满小灌木和茅草的斜坡,可直达崖底。于是开始用镰刀和锄头开路,汗水湿透衣裳,荆棘在手上和脚上留下许多血痕。将近两个小时才到崖底,高耸入云的绝壁悬崖,挡住了前进的步伐,从正面爬上去简直是异想天开。
稍作休息,我们选择了从侧面攀爬。与正面寸草不生的绝壁有所不同的是,侧面却有一些小杂树和藤蔓,花花间间从石缝中顽强地生长出来,石壁也没有那么光秃。自然形成的小凹陷,不但可以踏脚,因长期积聚的浅表泥土,也给不毛之地增添了少许绿色,远远看去,像一个巨型“癞痢头”。
依然是彪哥在前,我们紧随其后,手抓住小杂树,脚试探着踩在凹陷处,脸几乎贴着石壁,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前行,每走一步都十分艰难。
走到垂直距离约八十米的高度,一块两米见方的巨石,像生了根搁在崖壁的半山腰,与山形成一条尺多宽的缝隙,刚好能容一人通过。缝隙后有一块晒簟大的乱石坪,周围还生长着几棵稍大的杂树,是一处最好的歇脚地,于是大家都停止了攀爬。
回过头来往下看,不看则已,一看心惊肉跳。虽只有几十米的高度,却如临万丈深渊,令人腿脚发软,当即就有一人打起了退堂鼓,但最终还是以多胜少,决定继续前行。
好在越往上,坡度反而有所放缓,树木也多了一些,攀爬起来也轻松许多。于是一鼓作气,爬到了第一个山包顶后面一较平坦处。印象中好像是现在玻璃桥乘缆车的位置。
此时已是下午一点多钟,人已累得精疲力尽,便坐下来一边休息,一边观察周围环境,吃着随身携带的中饭,以䃼充能量。
没有一点泥土的山顶,除了一层厚厚的青苔,居然长满了开着黄色小花的太阳花,几株挂着枣核形小果实的石斛草夹杂其中,随风轻舞,不知是欢迎我们光临?还是责怪我们这些不速之客,打扰了它们的宁静?
千辛万苦爬上山,必然要到山顶显摆一下。于是我们轮流将粗棕绳绑在腰间,其他人在后面拉着,站在山顶朝前方往下看,虽然安全有保障,仍免不了心生畏惧,唯恐脚下一滑,摔个粉身碎骨。
出于安全考虑和时间关系,决定不再攀爬,按原路返回。看干尸和古城墙也自然成了未能实现的目标。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尽管有我们上山时踏出的痕迹,依然不敢有丝毫大意,整个下山行程,如果按照现在玻璃桥到山脚的垂直高度180米,在当时我们差不多走了两个小时,整个往返近八个小时。足见在没有任何防护设施的前提下,其险峻和攀爬的难度有多大!
时隔十九年后的2000年,是我第二次打卡石牛寨。此时已被开发商,打造成丹霞地貌旅游风景名胜区了,虽是开发初期,但已有滑梯、缆车、登山步道等。我们选择了徒步登山,从西边山脚拾级而上,到达山顶后走峡谷栈道,绕至东边那座山的半山腰,然后沿着步道下行一华里,便从两山形成的山窝中走出来了,全程也就两个小时左右,是我历次攀爬石牛寨感觉最轻松的一次。
第三次是奔玻璃桥而去。2015年国庆,刚好襟兄和姨姐回长寿街休假,10月2日那天,我开车和爱人陪他俩前往游玩,虽预料到长假期间游客一定很多,但实际情况却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离景区起码还有三公里,汽车就排起了长龙,只能如蜗牛般缓慢移动。在还有一公里多的地方,实在开不动了,见别人纷纷将车停在路旁步行前往,我们也只能随人流走到景区。
排队一个多小时,才买到门票,乘缆车上山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便随着人群慢慢向山上移动,越往前越拥挤,人挨人,人挤人,汗臭味和口臭味交织,令人作呕。
快接近玻璃桥时已是中午,气温达到了30多度。由于需要限行通过,更是挤得密不透风,前进不得,后退不能,只能待在原地活受罪,小孩的哭声和游客的骂声不绝于耳。等了三个多小时才轮到我们过桥,此时人已接近虚脱,哪还有心情观风景,过桥后便跟随人流直接下山,并在景区附近花了比平时贵两倍的价钱吃了个快餐,然后沮丧地开车回家,并发誓永不再来。
当晚的平江新闻,报道了当天游客量达到4万,创下了历史新高。至于后来是否打破过这一纪录,就不得而知。再后来某些新闻媒体,也披露了当地少数个体服务行业存在宰客现象。不过这已是多年前的旧事,现在已旧貌换新颜。
而今年由单位组织的“三八节”春游活动,却让我背叛了不再登顶石牛寨的誓言,成了一个不守信诺的人。
由旅行社安排的4台大巴和中巴,将我们平安送至景区后,发现与上一次的人山人海形成了鲜明对比。游客估计在三、四百人左右,大部分游客直接乘缆车至玻璃桥。也许是游客不多的缘故,只有一台缆车在循环往复运转。一次能坐八人,所以需要排队等候,人虽不多,却等了一个多小时才轮到我们。我想景区管理层是否应考虑增加缆车和增派人手,莫让游客的心情也跟着添堵。
凭身份证上了玻璃桥,女同事们喜欢摆个姿势造个型,留下靓照和视频作纪念,或为制作抖音积累资料,这恐怕也是大多数女人的天性和共性,所以我得为她们服好务,然后偷闲在桥上欣赏风景。180米的垂直高度,确实颇为壮观,如果初次上桥,难免心跳加速、腿脚发软。
过了玻璃桥,沿着栈道往前300米左右,在两山峡谷中一横卧坝体,将小河拦腰截断,形成一座小型水库,一幅高峡平湖的美丽画卷尽收眼底。水库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仙人海”,身临其境确有一种亦幻亦仙的感受。因春雨未至,加之去年秋冬季节久晴无雨,“海”水退到了最低水位。游船也人去船空,静静地躺在水中,任凭风吹日晒。
距“海”平面约100米高空,一座硕大的十字形全玻璃天桥,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舒展开来,天桥中间独具匠心,设计成100平米的玻璃圆盘,取名“天空之镜”。整个造型气势恢宏,犹如鲲鹏展翅,壮气凌云。遗憾的是,不知何种原因,该景点已关闭,游客只能从堤岸仰望,空留一声叹息。
继续往前,一处木结构楼亭,是游客中途用餐和小憩的地方。被一左一右两座假山裹挟其中,与自然山水美景融为一体,相映生辉、相得益彰。左侧为溶洞探险漂流,漂流船从洞中漂出,跃上船埠,工作人员立马迎接,帮“探险者”脱下雨衣。游客在此享用完自带的干粮和饮品后,或拍照、或唱歌、或漂流、或这或那,随兴而为。
楼亭后山,有一条通往山顶的登山步道,由无数阶梯组成,一眼望去,如长龙舞动,蜿蜒绵亘。游客边走边看,有说有笑,气喘吁吁。虽累,却快乐着!
离山顶还有200米左右,阶梯步道越来越陡峭。于是景区安装了滚动式滑梯,类似于大型超市那种便于推车的履带式平面电梯。不同的是滑梯履带不是金属是橡胶。游客微信扫码付款20元后,背向坐在橡胶履带上,随电梯的转动慢慢上升,沿途有警示标志:禁止站立!
离开滑梯来到山顶,这是石牛寨景区投巨资打造的,号称世界最大的“三叶草高空玻璃观景平台”,也是整个景区的新亮点和制高点。据资料记载,观景平台海拔320米,主体总长度120米,宽80米,拥有415平方米的载员面积。
凭身份证进入观景平台,我被眼前如此大胆的设计和艺术构思所震撼。它就像镶嵌在悬崖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晶莹剔透、光彩夺目。又像一副高倍望远镜,可以从不同角度,挑战用肉眼极限视力,环视远方嶙峋山峦、雲雾轻烟、村寨胜景和田畴阡陌。此时此刻,我的内心还真有点效诗圣之颦,涌动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与感慨。
走下观景平台,沿着下山步道返程,几个小时的攀爬劳累,部分同事渐渐有些体力不支,一致同意到半山腰坐观光车。沿途都是绝壁悬崖,建在绝壁上的栈道,如同缠绕在山腰的玉带,时而向上时而往下,蜿蜒曲折。经过一段全透明玻璃栈道,胆大者如云中漫步,惊险刺激,大呼过瘾。胆小者心惊腿软,步履艰难,甚至哭爹喊娘。
在一栈道拐角处,一把两丈多高的开山斧挡住了去路,不觉心中一紧,难道是二郎神劈山救母的斧头遗落至此?抑或是穿越到了匪患猖獗的年代?“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从此路过,留下买路财”。要破财消灾不成?真心佩服开发商用心之良苦。
到了观光车乘坐点,一眼望去,一上一下的空中索道,如“吊篮”般挂满了观光车,与上山时仅一台缆车相比,有着天差地别。我在心里嘀咕,难道此景区不属同一家开发商?
返程观光车不在总门票之列,需另外收取费用,每人次50元,采用微信扫码,点开后先获取你的个人信息,并要将姓名和电话号码填好才能付款。但乘车点只有一名工作人员,既要指导游客如何操作扫码付费,又要替已上观光车的游客关门,因分身乏术,难免对游客耍点小脾气:“快点快点,后面那么多人排队你看不见吗?”。
我无意责怪这名工作人员,他也确实够忙够累。但景区就不能多安排两个人吗?特别是游客上车,都是观光车正在运行,又没有工作人员帮助的情况下,靠自己爬上去的,年轻人尚需动作迅速,倘若是老弱妇孺,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约20分钟行程,观光车安全抵达山脚,走出景区需经过地质博物馆,可免费参观,加之时间尚早,便走马观花转了一圈,至于在脑海中留下了多少印记?只能一言以蔽之:“曾经到此一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