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崇拜:向海图强
“我相信一定有一位神灵喜欢行走在海上/喜爱我们一向喜爱的晴朗/她在暗夜起雾时分/照例在海上巡逻/我们冒犯了龙王的身体/并且在巨浪中掀翻了他家的房顶/于是/她化成了巨大的手掌/托起惊恐的我们/放置在青翠的岛屿上/她就是洞头妈祖/那区别于福建的年轻神灵”(根据台湾诗人陈克华《洞头妈祖》一诗改写)
世间有海就有船。有船就有海难。有海难就祈盼保护神。历史上,温州洞头各个村庄甚至是各个宗族都有人葬身大海。于是,闽人与瓯人都在急切地呼唤着海上保护神的出现。经历千百年的弥合,又统一地归附在妈祖的麾下——年轻的洞头神灵护佑着万千子民,开创着属于洞头的海洋世纪。
中国沿海皆有妈祖庙、妈祖供奉和妈祖信仰。有研究说,妈祖由一名渔女变成法力无边的“天妃”于海上拯救万千渔民已有1000年的历史,而妈祖正式在洞头开宗明义得到“信仰”,不过区区50年。
(一)洞头人对海、对鱼有着特殊的情感
洞头的民间信仰庞杂而漂移不定。在洞头,供奉最多的是陈十四娘娘庙、杨府爷公(杨六郎)庙、关公(关羽)庙、土地公庙以及为数不多的道观。普通老百姓并不知道每个庙的主人是什么来头、何方神圣,皆为“进庙(道观)就烧香、就跪拜、就供奉”,在长期的“与神共舞”的实践中,一些带有强烈迷信色彩的旧风俗被抛弃,而妈祖却不断收获信众、不战而胜。
“世间万物,惟有鱼最好”。海上人家最为亲近的生命不是猫狗而是游弋在无穷无尽的海洋中的鱼类,于是就衍生了“鱼崇拜”(参见拙作《我们的鱼崇拜》)。在风情万种的海洋文化领域,唯独洞头的鱼类故事把鱼当成有品格、讲正气的主人公。民间文学家邱国鹰先生谱写了人与鱼、人与海和谐相处的“海洋命运共同体”,其指导思想就是对鱼类深深的敬仰。
(二)对各路神灵纷纷祭拜
对生命的同情、敬重与悲悯,是洞头渔民代代相传的好习惯。现年90多岁的老船长吴良榜大伯曾经讲过一个故事:海上行船遇到浮尸怎么办?他说,不怕,这是大吉大利的事情。船上的人们都会将尸体捞起来,裹上旧衣服,用一条麻绳牵引在船边一同返航。登陆的第一件事,置办简单的酒水、香烛、纸钱认真负责地将无名尸埋了,渔民们认为“善有善报”,一年的晦气也随之消失。
渔民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海事中不幸遇难较为常见,即使风平浪静的海边,也酝酿着灾难。为此,家人就要进行招魂、安魂、葬魂,出现了“讲灵姑”、“牵欑”、“开火光”、“做功德”等带有强烈的闽南习俗和迷信色彩的宗教活动。比如,正月十四为陈十四娘娘生日,“瓯人”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五月十五为杨府爷生日,“瓯”“闽”两种文化背景的群众皆要为出海捕鱼的家人祈祷,也会在这一天大肆祭拜杨府爷;至于清明、端午、七夕、冬至、春节等民间重要节日来临,则家家户户去寺庙“烧金”。最深切的祭拜当然是对逝去先人的缅怀,每到先人逝世纪念日,总要烧一大桌菜肴叫上亲朋好友,燃香烧纸跪拜等仪式后,活着的人们大快朵颐一番。闽人习惯于厚葬,习惯于将丧事办成喜事,这也是率真奔放性格的另一种解读:在浓浓的追思与缅怀中,将血缘、亲情、家族、宗族的纽带“拧一拧”,让活人生活更美好。
(三)对妈祖的崇拜是“九九归一”
随着精神文明和思想觉悟的提高,洞头人长期飘移不定的神灵崇拜,也在有意无意中或淡化、或丧失、或迁移。比较突出的就是合并成“只拜妈祖和祖先”——千里水流终归大海,我们称之为“九九归一现象”。
现在是农历2月23日,妈祖诞辰日。一场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洞头妈祖旅游文化节”又将启幕。近年来,由于政府部门强力介入,“祭拜妈祖”活动融进了祭拜、做供、巡游、迎火鼎、唱戏等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物质民俗和精神民俗,按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抓办,打造成了洞头与福建、与台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敬妈祖”之盛会。
闽人与瓯人在坚持不懈的“妈祖崇拜”中收获了平安与丰收:过去洞头仅有零星的近海捕捞,如今海洋产业(以GDP为例)已经冲进百亿阵营,2020年“人均GDP”温州各县市区排名第一,“向海图强”的洞头,有着惊人的爆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