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道德的坚守和捍卫
传统道德的坚守和捍卫
——读铁凝的《1956年的债务》
大凡知名的作家,其作品大都具有一定的风格,有的深沉、含蓄;有的豪放、开朗;有的尖锐、老辣;有的平实、细腻;有的清新、时尚。铁凝的作品以清新婉约的风格见长,她的小说不仅构思精巧,文字描述极富个性,而且,语言平实却又精美,感情细腻而不乏含蓄。她的小说往往不写轰轰烈烈的大场面,也不在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上下功夫,而是尽力在极其普通生活中撷取平凡的生活场景,将视线的焦点紧紧锁定在人物的身上,精细入微地描绘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以此来映射现实社会生活中特立独行的人物性格,既有人性的晦暗,又有人性的光芒,铁凝的短篇小说《1956年的债务》正是这样。
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它讲述的是,小说主人公万宝山的父亲临终前交代他偿还53年前欠邻居五元钱的故事。
这样一笔小小的债务,故事先说明了借钱的原因:母亲生万宝山之时,家里钱没凑够,才向住对门的邻居借的。接着,给读者留下两个悬念:区区五元钱(上世纪五十年代也不算太少)为何会拖欠这么久?最后这钱到底还上了没有?
当蜷缩在床上连说话都无底气的父亲,从枕头底下抽出一个皱巴巴的牛皮纸信封(里面装着经过他精心计算,按百分之五定期利息共58块钱)托在万宝山的手掌上时,故事便开始了……
小说采用“先扬、后抑、再扬”的手法,让读者首先看到一个即将离世的老人的可贵品德——诚信,然而,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老人——万宝山的父亲却是一个不折不扣、出了名的吝啬鬼,他生活在20世纪50年代,生活上的艰辛,一个月挣36块钱要养活全家八口人(共六个孩子)的沉重负担,使他节俭抠门到让人发笑的地步,他嘱咐上街买菜的老婆,买两个小茄子不如买一个大的——因为多了一个茄盖儿,划不来;他还把一整块蜂窝煤拦腰锯成两块,说这样烧得更透、很省煤;家里的米、面、油都要上锁,每餐饭他都用自备的量具量米量面,严防多用……一个极度节省的父亲便跃然浮现在眼前。
以上表现父亲的吝啬是通过插叙方式不断回顾过去来讲述的。
接下来,写万宝山去给搬迁到北京的邻居还钱的经过。
由于受父亲影响生活极为节省,虽然不至于像父亲那样吝啬得不得了的万宝山——同样也是一个抠门的人,即使外出办事也要算算成本,假若他去还钱的成本超出了他要还的钱,他决不贸然行事,而是要等到他们学校组织去北京参观,公费旅游不用自己花钱时才去的。到了北京,打手机是漫游的价码,太贵,他又谎称自己的手机没电了,而去借用副校长的手机……
小说的结尾,以万宝山寻找到债主家那豪华气派的A8别墅前,他犹豫了,他看到里面上千平方米的庭院草坪上正开着“趴替”,一个小男孩正冲他母亲大叫:我不喝法国的“依云”,我要刚才那种26块钱一瓶的“无量藏泉”…… 万宝山感到一阵莫名地瑟缩,58块钱在这样的院子里,也就刚够买两瓶水的。他这个五十几岁的人,为了还这点小钱,不远几百公里,又打电话又问地址,居然煞有介事地向这幢别墅去交还58块钱,他觉得简直有点滑稽。思来想去,盘桓良久,在犹豫不决中最后终于脚步均匀地再一次朝着A8别墅走去,破天荒地在这陌生的庄园里,向着天空不好意思地奓了一下他的胳膊,宛若与天上的大鸟打着默契的招呼,仿佛在告诉父亲的灵魂,他决定履行还钱这一神圣任务……他那颗发紧的心也略微感觉到了平安。
全文到此结束,故事令人久久难忘。
就是这样两代节俭到极点的父子,为了这53年前所欠的五元钱债,一个临终之时慎重其事地嘱托,一个谨遵父命去认真履行。这是为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小说给人们留下无尽的思考。
在老一辈人心中,“欠账还钱”是天经地义的,是半点含糊不得的,这也成为他们固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欠账是不光彩的,借钱不还更是极为丢脸的事,万宝山仿佛从记事起就知道这一道理,当他想先吃冰棍,以后有钱再给时,还被大一点儿的孩子当面指责:“他们家大人借钱不还!”这使年幼的万宝山明明白白地知道,借钱不还终究会让人抬不起头的。万宝山的父亲由于生活的拮据,“赖”了这么多年的账没有及时还,他有四大理由:第一、我没说不还;第二、人家条件好,又不等这五块钱用;第三、人家没催过;第四、就在他准备好还钱时,人家调到北京去了。在父亲这四条振振有词的理由后面,人们不难看出他那颗始终不安的心——那颗违背道德情操的心。而且这种不安折磨了他53年,直到临死前仍然念念不忘,如若不还清这笔债,他将死不瞑目。所以,父亲郑重交代:“无论如何,你要亲手替我把钱还上。”
当人们读完这篇小说,掩卷深思时,不能不对这样一个一辈子吝啬成性,一辈子过穷日子的老人肃然起敬,老一辈人对道德底线的坚守和捍卫让人们由衷地感动,这,在当今的现代社会中是何等的宝贵,也是何等的需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