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热映初心
三年前的阳春三月,我离开工作44年的岗位,但退休未褪色,在被企业返聘的近3年时间,继续发挥写作、摄影方面的专长,为企业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人的年龄随着季节的轮换,每365天增长一岁,从学会走路到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这段路程看似漫长,实际很短暂,一天天、一年年不知不觉便过去了,一晃不年轻了,一晃老了。作为中国铁建麾下的企业员工,60岁一到便离职退休,进入悠闲自在的老年生活状态,尤其是长期在基层项目工作的职工,不再四处漂泊,为赶火车、飞机而神经绷得很紧,不再受约束,不再过牛郎织女生活。退休了,家便是中心,买菜做饭、洗衣做家务、帮子女带孩子,睡懒觉,健身、散步、打牌下棋,可以不分时间地与亲人、熟人、朋友、同学、战友聊天,每天24小时由自己支配,每月按时拿到几千元退休金,让一些在岗位上为职称、职务晋升打拼的年轻人望尘莫及。尽管退休是件好事,但大多数领导干部却不愿退,还想多挣几年养老钱是其一,多为国家、单位效力,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完美是重要方面。老职工伴随着企业由小到大、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多年来,见证了企业兵改工后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对企业有很深的感情。是的,没有企业便没有职工的安居乐业,没有职工,企业不可能快速发展,企业与职工是命运共同体,荣辱与共,根脉相连。可是延退新政策没出台,不管你愿不愿意,正厅级以下干部都要在满60岁时退出岗位,结束职业生涯。新陈代谢、长江后浪推前浪,让年轻一代肩负重任,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担当作为,企业才充满活力,国家才有希望。
之前包括我在内的退休职工,大部分是六七十年代当铁道兵的,赶上了军队改革的好政策,集体兵转工,曾经的军人变成了企业职工。弹指一挥间,从军营到企业几十年悄然过去,有艰辛和烦恼,也有希望和喜悦。一部分人在部队大熔炉和企业的变革中经过不同岗位历练,最终成为成功人士,有的担任企业高管,有的成为铁路、公路、房建、水利等领域的专家,有的成为作家、诗人、画家、摄影家。
退休后,曾经的快节奏生活断崖式变慢。我未沿袭许多退休职工赋闲在家、随心所欲地享受无忧无虑的那种生活。我女儿是独生女,生活在另一座城市,5岁多的外孙有人带,用不着给女儿带孩子。我是个闲不住的人,多年忙忙碌碌的习惯未曾改变,摊上写作、摄影这两单子事,能清闲吗?况且曾经效力的企业抛出橄榄枝,让我“重操旧业”——从事企业文化工作,没有拒绝的理由。角色变了,紧张有序的日常生活照旧,在得心应手的岗位上将自己的能量发挥出来,为企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是变相地延长工龄,何乐而不为呢?
我2020年3月1日在江西修水公路扩建项目书记岗位上退休,时值新冠疫情高峰期,出行受限,返乡人员要隔离,在这特殊时期,思考再三,最终接受了被返聘为所在项目党建顾问,为年轻党务干部出谋划策兼做对外宣传工作。由于颈椎病压迫神经让我头痛欲裂,痛苦不堪,三个月期满,项目也已完工,疫情趋缓,我有几分不舍地离开曾经工作的项目部,离开山水秀丽的修水县回到焦作。到家的第一件事便是马上去医院接受正规治疗,20多天的输液吃药,头痛症状得到缓解,有时甚至感觉已经痊愈。从岗位上退下来后脑子乱糟糟的,睁眼闭眼包括做梦都是以往岗位上从事的工作,还没完全转变角色。我有意识地改变状态,到公园赏花赏树、看别人打牌下棋,偶尔也在小区与退休的战友打扑克、聊天、聚餐。其实我不想过早地享受这样的生活,此一时彼一时,我努力适应着新生活。这期间很少写东西,只写了一篇怀旧散文、给一位老领导的新书写了一篇序文。
有写作、摄影方面的专长,便掌握了打开再就业大门的钥匙。当年10月初,杭甬项目负责人黄伟邀请我到位于宁波的海上项目做宣传工作。这是一个投资超20亿的大项目,有两座全长14.6公里的大桥,其中滨海互通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海上互通枢纽,亮点多,新闻素材多,对我而言是一生中难得的机遇,这不是发挥写作、拍摄新闻图片绝佳的舞台吗?我带上行李乘高铁一路南行到达宁波,在杭甬项目开启了企业文化宣传的新征程。刚来时,滨海高架桥一部分桥墩齐刷刷地排成行跃出波涛汹涌的镇海区海面。滨海互通尚未开工,正在架设海上栈桥。我的眼前为之一亮,被初具规模的工程强烈地吸引着。站在海岸上眺望横卧在清波荡漾的海水中数千米的运输通道——钢栈桥,像矗立在海面上一座古典色的长廊,令人赏心悦目。这个项目有上千名员工、上百台大型机械,管理、施工人员各就各位,都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履带吊、钢护筒振动锤和钻孔机轰鸣声与栈桥上运输车辆的引擎声、嗤嗤冒着火花的电焊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云集了众多“吹拉弹唱”高手,一台大型音乐会的序幕已经拉开。栈桥搭设、钢护筒入海、泥浆反循环、桥墩作业、钢筋笼绑扎、钢护筒加工等近30家施工队伍在这个海上项目施展绝技、大显身手。不将这个项目宣传好是我无能,无颜面对项目主管领导。我高频率地出现在工地,第一次接触海上项目,想写出有点分量的稿件,必须深入采访,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我细心观察钢栈桥搭设、钢护筒在振动锤作用下扎入海底、泥浆反循环全过程,以及承台和墩柱立模、安装钢筋笼场景,到钢筋和钢护筒加工棚熟悉每道工序的操作流程,采访现场管理人员、作业工人,几天时间便对下部结构有了大概了解。到项目部的第7天,第一篇消息《杭甬复线项目居安思危开展安全大排查》问世,从此,上级、业主、地方政府检查、每道工序的进度、质量、安全,以及环保等方面的稿件、新闻图片源源不断地出笼,对重要工序跟进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稿件和图片的数量越来越多,到当年12月底,在80天时间内写出43篇消息,拍摄200多张图片,在铁建系统和省市级多家媒体发表,平均1.8天1篇,其中不乏深度报道。之后,我写稿的热情持续升温,消息、通讯、报告文学和新闻图片多管齐下,仅2021、2022年4次台风来袭的报道就写了14篇,在媒体发表的数量直线上升,到目前为止,在杭甬两年半时间写出新闻稿件约400篇,一部分稿件在新华网、人民网、浙江日报、国资委网站、中国铁道建筑报、股份公司网发表,在集团公司网站发布100多篇。同时还创作散文、中短篇小说40多篇,写出时评、论文10多篇,帮综合办修改或起草各种材料上百份,助力杭甬项目荣获中国建设传媒网2020年度、2021—2022年度新闻宣传先进单位称号,在公司近几年各单位新闻宣传排名中,杭甬项目均名列前茅。我本人被业主评为2020年、2021年度信息宣传优秀通讯员、被宁波市高等级公路建设管理中心评为2021、2022年度优秀通讯员。被中国建设传媒网评为2020年、2021—2022年度十佳通讯员、优秀通讯员。在杭甬项目发挥余热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既宣传了企业,也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增添了几分亮色。
杭甬项目已进入后期架梁施工阶段,高峰期已过,新闻素材逐渐减少,对我来说是一次挑战,不遗余力带领爱好写作的年轻人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和亮点,紧随项目推进步伐,宣传好杭甬,讲好杭甬故事。
中铁十五局集团杭甬项目部吕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