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随流水逐桃花
逢冬辞北国,振翅向南开。九曲黄波涌,三门紫气来。
临风添雅韵,饮水上高台。思域如仙境,栖流不愿回。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黄河中游三门峡大坝的黄河湿地落下几十只白天鹅。它们孤独的小心翼翼漂落在黄河水流的中,警惕注视着四周的动向,一有风吹草动立马展翅腾空;
2021年底,山西省平陆县黄河湿地三湾野生大天鹅公园有着1万多只野生天鹅,还有各类动物鸟类240余种(其中国家保护动物37种类)。三湾野生大天鹅公园不仅是山西省最大的野生动物栖息地,还是全国著名四大野生大天鹅公园之一;
从2012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平陆县“中国大天鹅之乡”至今,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全国多家媒体相继对三湾野生大天鹅公园作了报道,称其公园为唯一一个人与野生天鹅零距离面对面接触观赏的野生天鹅公园。
香港凤凰卫视制作的《中国地理奇观:三湾天鹅湖》专题片更是将三湾野生天鹅公园这颗璀璨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明星增添了更加耀眼的光芒;
……
1983年1月9日,农历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二十六,小寒第四天。平陆县常乐公社车村的58名村民在渡河前往三门峡市途中,遭遇百年不遇的冰凌,连船带人被困在离岸1000米的河中央。经过架设舟桥、搭建竹筏、以及“黄河1号”钢船破冰等各种营救手段都告以失败后,最后平陆县委县政府求救于运城地委山西省委政府,山西省委政府又求救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空军派出两架直升机经过六个小时的长途飞行,在黄河上空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悬停”技术,一只轮子悬停在船帮上,一只轮子悬在空中,将受困28小时又冻又饿的58名群众全部救上岸。
在救援悬停的11次悬停飞行中,飞机采用“悬停”技术时间最长的一次高达11分钟。而在国际飞行教学大纲规定的“悬停”极限不得超过5分钟……
1960年2月2日,农历正月初六,平陆县修筑风陵渡到南沟省级公路的61名民工食物中毒,急需一种名为“二巯基丙醇”的解毒药。可是这种药物在当时极为稀缺,晋豫两省的省会太原和郑州都没有这种药物,危急关头只好求救与北京。漆黑的夜里北京军区人民子弟兵的飞机远涉千里,凭借着对党对国家的一片赤诚和对人民的爱戴之情,将一千只救命的药品及时地准确无误的空投到预定地点,挽救了61名民工,谱写了一曲团结友爱舍己救人的共产主义新曲;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为了响应国家和毛主席的号召“一定要把黄河治理好”的指示,修建了三门峡水库。在施工前,整体搬迁使得被称为“凤凰城”的平陆古县城被淹没了,静静地躺在碧波荡漾的河水下。黄河沿岸数千成万名群众毫不犹豫舍弃故乡,背井离乡远走他方。前些年国家对于当年无私奉献的移民给予一定的补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包括父母在内的相当的移民户并没有享受到这项政策,和以前一样,仍然生活在“山水冲道壕壕,手指抠个窑窑”的山村。偶尔回乡伫立在黄河岸边父母曾经居住过已经坍塌的小窑洞前,脚下十几米的地方河水哗哗冲刷着泥沙,一下又一下,仿佛在讲述着故乡的人情世故兴盛荣衰……
由此上溯到公元1947年8月,解放战争第二个年头,为了执行党中央的决策粉碎蒋介石对山东根据地和陕北根据地的“重点进攻”,陈赓谢富治进军豫西的右路纵队中国人民解放军38军和太岳军区22旅1.5万人马将由平陆县的茅津渡一带渡河。但是国民党顽固军在撤离南逃时将所有的船只破坏殆尽。虽然平陆人民在短短的几天倾其所有建造出四艘新船,但对于数万大军来说这无疑是杯水车薪。“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几百名船工集思广益将布匹刷上桐油缝成油包,充填上麦秸稻草,一组捆绑上三个油包,上面搭载着一个班的战士和四名船工,另外还架着一挺机枪和一门小炮,三天三夜一万多名解放军顺利渡河。直至今日“油包渡大军,骑龙过黄河”的传奇依旧传颂在黄河两岸大江南北……
古老的黄河千古流长,黄河岸边的人民孕育出五千年的黄河文化:……大禹治水、中流砥柱、伯乐相马、许由洗耳、假虞灭虢、唇寒齿亡……;从梳妆台的传说到老鸦台,从米汤沟的传奇到凤凰城,从金鸡堡到五龙庙,从马趵泉到娘娘庙……;从夏禹时期让贤的高士许由巢父到比孔夫子还早八百年的华夏第一圣人傅説,从百里奚宫之奇到关羽的随从周仓,从支援刘邓大军渡黄河的艄公到全国著名的“优秀共产党员”“护林模范”荆保山……,平陆,这块黄河岸边的土地上,又有着怎样的传奇和神话呢?
从小到大,我总认为家乡是个偏僻贫瘠的小地方,穷山恶水千古不化。不是吗,老一辈人说起家乡,总是揶揄自嘲道:山水冲道壕壕,手指掏个窑窑;刮风下雨老天做主,妇女拉耧男人摇,种一葫芦打一瓢。以至于在对外人说起家乡的时候总是呐呐无语羞于出口。
不是吗,门前曲里拐弯的黄土路,七沟八梁都是坡。远处黑黝黝的大山,还有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汉子……
所以才会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一颗急于挣脱束缚跳跃到外面世界的心。
走出了山淌过了河,来到了一个没有家乡气息的一个精彩的世界。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美丽。但是在经过岁月的沉淀后我们还是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只不过在我们的内心和精神上储存了一种新的内容一种崭新的能量。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赤叶枫林百鸟鸣,黄泥野岸天鸡舞”。
马泉沟,一个座落在山脚跟前一年四季都掩映在黛色层峦的小山村。也许是山泉的溪流滋润,或许是黄河岸畔得天独厚的环境,这里柿树的果实就是与众不同,美名其曰“水化柿饼”。说是此地的柿饼丢进凉水里不大功夫就融化在水里,千百年来据说都是“宫廷贡品”。一时间洛阳纸贵慕名一求。“青匀绛蜡裹团酥,不比人间甘露”就是对此地柿饼的最好写照。
其实真正的“水化柿树”就是在泉水边的那两棵了,沧桑变迁岁月流逝,那两棵顽强地扎根于河卵石中虬节盘绕的古树了。就是这两棵树上的果实沁入凉水里,用几乎肉眼都能看到的速度溶于水里,无色透明的清水成了“青匀绛蜡”了……
但是这无妨于村民们使用着“宫廷贡品”的包装,也不能阻止天南海北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到此处,用手中的手机和文字记录着那遥远的支离破碎的传奇,美好而神奇的故事,还有那红红火火的生活……
在安徽桐城有条著名的“六尺巷”。伴随着清朝雍乾年间汉人大学士张廷玉那首同样著名的的诗词几百年间一直被人们称赞为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的体现:“千里修书只为房,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是一段佳话,一段让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敬仰的佳话。
每每想到那个大通一体的近乎于神话一样的传说,我总会想到赞美家乡的两个成语:“虞魏让畔”和“闲田春色”。如果说“六尺巷”成为一个媲美天下的景色和传奇,那么家乡先贤两千多年前的贤举足以让后辈顶膜崇拜。正如我们的父辈在当年义无反顾踏上迁徙的路程一样。
一切的一切似乎再也正常不过理所当然的了。
张家沟,一个座落于峡谷沟槽的小村落,青山蔽日流水潺潺。如果不是有外来的游客惊扰山村的宁静,我们无论无何也不会把62年前闻名全国的那件轰动一时的救人事件联系起来。当年的父辈为了祖国的建设为了集体出力流汗,不惜青春和生命;而今天,在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党和政府为了村民经济的壮大和发展,找外商引投资,将一座“世外桃源”打造成一个具有红色主题的旅游胜地。“为了六十一名阶级兄弟”!从那一张张没有经过摆弄透露着憨厚淳朴的老照片每时每刻都会向人们讲述着一种中华民族不会泯灭的精神和赞歌。这种精神和赞歌这种黄河儿女的精神和美德随着时间的流逝只会被赋予一种新的内容一种新的含义。
伫立在村头那座不大的池塘边,从后面高山涌流下来的溪水在一米多宽的水泥渠发出响亮的哗哗声翻滚着浪花倾泻而下。一股溪流越过水渠涌进池塘。由于前几天下了一场雨,溪水变得很浑浊。池塘边一位农妇赶这一头母牛和牛犊在饮水 。这也许是在这个峡谷小山村唯一体现原始农耕生活的风景了。
斯山斯水,斯人斯地……
走出老宅的那座土院便是一座高耸入云的林坡。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正是全国“农业学大寨”的高潮。村中那位永远头上扎了一条脏兮兮白毛巾的支书从县里开会回来召开群众大会。他站在舞台中央手拿着话筒激情飞扬唾沫星子随风飘扬:……伟大领袖指引我们说,洋槐树普及大寨县,钻天杨支援亚非拉……。于是在黑油油的山坡上,在凛冽的寒风中彩旗招展人山人海。几年下来洋槐树钻天杨梧桐树以及山桃树山里红梨树果树的……成了规模:春天里鲜花纷扬落英缤纷,再后来实行农村土地联产责任制,偌大的林坡没有人管理了,村里安排一位六十余岁孤独的“不回全”老人看护林坡(当地方言,身患残疾的意思)。那位老人一只耳朵大一只耳朵小,右手伸不直,走路还是个瘸子。当人们从散落的漆黑的窑洞搬到中心村里,那位“三不照”搬进了林坡。几十年他瘸着腿整天里和那些在林坡放牧的村民吵架。他吵架的永远只有一句话:公社去,大队去,评理!……当他在一个平常的没有一点征兆的日子死在林坡上,人们才似乎发现这位到死都一年只领1200元钱360斤粮食的孤寡人连个官名都没有,领东西时就胡摁个手印罢了。
……蹴在地上猴子吃梨,立在地上战马歇地,躺在床上长短不齐,走起路来日天日地……
……漫山遍野的树荫墨绿墨绿遮天蔽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父亲自幼失枯,吃百家饭长大。他学过唱戏修过柴油机,还开过汽车,但是最终还是一位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是政府的话如同“圣旨”,一丝不苟地执行。可就是在交公粮时总比别人慢几拍:麦粒早上摊到场里酷暑下一遍又一遍地推,把极个别的麦壳清理出来,下午又收成堆。人家的公粮在太阳下晃上一晃,可父亲的公粮得晒上三天,再用米筛过上一遍这才心安理得去交公粮。几十年粮站的工作人员无论怎样换人,父亲的公粮永远都是一等的。
(其实不论一级三级的公粮都是堆在一起的,他就是看不透,枉费父亲的一片苦心。)
父亲的最高职务就是村里的副村长。不过他还有一个不算职位的名称:共产党员。
……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我的故乡我的家乡,孕育我的生命给我酸甜苦辣生活的故土,还有梦莹心扉那难以忘怀的父老乡亲……
……鹅鸭不知春去尽,只争流水逐桃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