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安西古城
2020-09-24叙事散文刘居荣
感受安西古城定西 刘居荣惊蛰这天,和文友杨学文(林野散客)、孙学武(晓荪)、何晓云、张慧(三郎)应安定区凤翔镇西二十铺村南生祥之邀,去做客。席间,自然也少不了一阵生吃猛喝,酒喝到兴头之上,有人提议到附近的安西古城看看,或许是受了朋友的撺掇,
感受安西古城
定西 刘居荣
惊蛰这天,和文友杨学文(林野散客)、孙学武(晓荪)、何晓云、张慧(三郎)应安定区凤翔镇西二十铺村南生祥之邀,去做客。席间,自然也少不了一阵生吃猛喝,酒喝到兴头之上,有人提议到附近的安西古城看看,或许是受了朋友的撺掇,说走就走。 那是在雨夹雪过后,天气放晴的傍晚,阳光下的陇中大地,似乎还带着些许朦胧的湿气。我们一行五人,走在古代丝绸之路在定西境内从定西城延寿驿(今大城小学附近)经三十里铺通往巉口的古道上,这是秦代的驰道,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到宋至清代的驿道,曾经车马塞道,轮轴辅轸,商贾不绝,史上繁荣,略见一斑。走到距离巉口附近四弯梁山脚下的周家庄和三十铺之间的敞川里,让人的视觉变得豁然开阔:远处绵延的山峦,在一抹夕阳的光照里,更加呈现出这片土地的古铜色。几声狗咬,和着那几只觅食家鸡的咕咕叫声,以及躲在我们身后的村庄,使我本来呆滞的头脑变得清晰起来,不及想起些什么,安西古城就呈现在面前了。 安西古城是今定西市安定区巉口镇东川村关川河西岸的宋代古城遗址。走近古城,只见城墙外五米左右的旧护城河依然清晰可辨。城墙外围东西、南北大致相当,大约长宽各有三百三十六米之多,城墙高约十二米,城平面成为正方形,有南北两个门,正对准南北交通线中枢。城门外面都有瓮城,北瓮城门朝西,南瓮城门朝东,城四角筑有方形角墩,四面墙外侧均筑有马面,东西墙各五,南北墙各四。城内为农用耕地,中轴道路贯通南北,农田里有很多残砖断瓦和不同颜色的陶瓷碎片,俯拣便是,听说还出土过许多宋代文物。这是宋朝在今定西市安定区境内所建的第一座城堡。就其地理位置而言,古城址在今定西市城北面约三十里处,为宋朝元丰六年初于弩札川筑的弩札堡,到绍圣三年(1096年)再度加筑,赐名安西城,隶会州。《宋史.卷十八.本纪第十八.哲宗》中有“绍圣三年冬十月癸酉,钟传言筑汝遮,诏以为安西城”的记载。《宋史.地理志》也有“安西城,旧名汝遮,绍圣三年进筑,赐名”的记载。《宋史.卷四百四十八.钟传传》曰“与熙州王文郁进筑安西城”。同卷《王文郁传》“筑安西城,金城关”。我们可知安西古城为宋代陕西秦凤路副督总管杨文广部李宪所部王文郁、钟传传所筑。又从《皇宋十朝纲要.卷二十五》载:元佑“七年二月丁卯,签书枢密院王岩叟与吕大防议进筑汝遮等堡”。苏轼《龙川略志.西夏请和议定地界》一文中有元佑七年“朝廷复议令熙河进筑汝遮,众议皆允”的记载,可见安西城议筑于宋哲宗元佑七年(1092年),又从《纲要》卷二十五,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八月乙亥,“诏熙河经略范纯粹乘机进筑汝遮寨”和同卷绍圣三年戊戌,“诏熙河乘机进筑汝遮城”等史料可知,安西城应当筑在宋哲宗绍圣三年,从议筑到筑成达五年之久。北宋王朝为了防御西夏入侵,出于军事的需要,在今安定区境内及南北邻县共筑有安西古城等城寨五座,从北向南形成会宁关(今会宁县马家堡古城)(距平西寨44里)——平西寨(距安西城33里)——安西城(距定西城(寨)27里)——定西城(寨)(今陇西县通安驿古城村)(距通西寨46里)这样一条防线,元佑七年,范育请筑弩札城疏中写道“弩札之基石峡,固定西,扼贼路,所谓据要害者也”,可见它们在当时军事等方面曾经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是一座夯土板筑的土城,方圆约一百七十多亩,城墙底宽20米,它和北面的平西古城、南面的定西城遥相互应,一字儿排开形成前后屏障,成为旧时防御体系。从西边走上已经失去尊容而上面长满了杂草的古城墙,当年古城的雄伟气势已经不再,只觉得是一种莫名的空廓,让人无法想象古城存在的人居和曾经的繁华,而如今给予人的只能是一种在时间的空腹里留下的遗迹和历史的苍凉。 在西边的古老城墙走上了一会儿,看见一座石碑,上书“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安西古城遗址 二00三年七月十五日 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立”的字样。这是新立的石碑,与古老的安西古城形成鲜明的反差。我不断翻索已经发黄的史书,极力地试图从里面发现些什么。但我的努力只能是徒劳,只有存在的古城遗迹,使人对古城有了一种真实感。环顾四周,已经失去原样的旧城墙,成为废墟,惟有杂草,呈现着并不旺盛的生命力。西边天际上,一抹太阳发出古铜色的光,显得有点儿刺眼,人在这里也成为了时间的影子。一切显得是那样肃穆、安详。在这四壁成为古迹的空间,丝毫让人没有一种压抑。相反,却蓦地生出一种空旷和神秘。乌鸦和几只鸟盘旋在城墙四周,没有聒噪,只有伸展的翅膀——伸展的翅膀给我的惊慌。这种神秘的感触再加上来时我脑中就有的一些有头无尾、荒诞离奇的故事。城内的居民已经随着狼烟和战火湮没于远去的历史深处,只留下这些飞鸟,好像无声的精灵。它们成为这座古城忠实的子民,成为古城由盛转衰的见证。它们或动或静的每一个姿态,都在向人们解说什么,只是我们无法领悟和阐释而罢了。 城门南北两侧,各有一段废弃的耳城,足月一米见方。当年,驻守这儿的将士便从这里策马而上,在城头巡视,防御战事。我顺着马道爬上城墙最高处,脚下踩着已经没有任何燃烧痕迹的狼烟墩。放眼望去,城南定西城若隐若现,城北不远是巉口镇,东西两边,时断时续的村庄和行道树,西兰公路和天巉高速路向南北两边延伸而去,各种车辆风驰电掣,飞速穿梭。 沿原路走下马道,顺着南北通道,农田里各色瓷器尽陈,我随手拾了几个,放在手中,用手搓掉上面的土,可见其工艺精美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连同它们众多的故事和传说已经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得清楚了,就像这些随处可见的唐砖汉瓦宋瓷,只能永远留在人们的传说和已经逝去的光阴中了。 等到我们走出南门,方知安西古城仅仅只是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留在陇中的一个逗点、一个情节和一具残骸,因为它的神秘,再加上当地居民一代代、一辈辈对古城的各种稀奇古怪的诠释,使它更加神秘起来。
我们路过这里,可是经过若干年后,有谁还会知道我们几位曾经来过这里呢?我们走了,只留下一种感觉,对历史的喟叹和对时序的敬畏。 路过一条小河,黑夜随之降临,我们走在老西兰公路上,其时到定西城方向的公交车已经很是少了,我们便有了一些恐惧和惆怅。但想起我们与安西古城的偶然相遇,我忽然领悟了《圣经》中的名言“爱里没有惧怕”的真正含意。 天渐渐黑下来了,远山状如佛手,天空随意飘动几缕云彩,附在深幽的天上。而一颗熠熠的星星,正点缀于云的鬓畔。流连其中,可谓苦尽甘来。 归来已是晚上八点,意犹未尽。毕竟是人生一段难得的体验,既磨练意志,又见证人心,也增长见识,还兼观风景。人生在世,大概也莫过于此吧!
[copyright]
[/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刘居荣 于 2010-5-17 23:38 编辑 ]
定西 刘居荣
惊蛰这天,和文友杨学文(林野散客)、孙学武(晓荪)、何晓云、张慧(三郎)应安定区凤翔镇西二十铺村南生祥之邀,去做客。席间,自然也少不了一阵生吃猛喝,酒喝到兴头之上,有人提议到附近的安西古城看看,或许是受了朋友的撺掇,说走就走。 那是在雨夹雪过后,天气放晴的傍晚,阳光下的陇中大地,似乎还带着些许朦胧的湿气。我们一行五人,走在古代丝绸之路在定西境内从定西城延寿驿(今大城小学附近)经三十里铺通往巉口的古道上,这是秦代的驰道,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到宋至清代的驿道,曾经车马塞道,轮轴辅轸,商贾不绝,史上繁荣,略见一斑。走到距离巉口附近四弯梁山脚下的周家庄和三十铺之间的敞川里,让人的视觉变得豁然开阔:远处绵延的山峦,在一抹夕阳的光照里,更加呈现出这片土地的古铜色。几声狗咬,和着那几只觅食家鸡的咕咕叫声,以及躲在我们身后的村庄,使我本来呆滞的头脑变得清晰起来,不及想起些什么,安西古城就呈现在面前了。 安西古城是今定西市安定区巉口镇东川村关川河西岸的宋代古城遗址。走近古城,只见城墙外五米左右的旧护城河依然清晰可辨。城墙外围东西、南北大致相当,大约长宽各有三百三十六米之多,城墙高约十二米,城平面成为正方形,有南北两个门,正对准南北交通线中枢。城门外面都有瓮城,北瓮城门朝西,南瓮城门朝东,城四角筑有方形角墩,四面墙外侧均筑有马面,东西墙各五,南北墙各四。城内为农用耕地,中轴道路贯通南北,农田里有很多残砖断瓦和不同颜色的陶瓷碎片,俯拣便是,听说还出土过许多宋代文物。这是宋朝在今定西市安定区境内所建的第一座城堡。就其地理位置而言,古城址在今定西市城北面约三十里处,为宋朝元丰六年初于弩札川筑的弩札堡,到绍圣三年(1096年)再度加筑,赐名安西城,隶会州。《宋史.卷十八.本纪第十八.哲宗》中有“绍圣三年冬十月癸酉,钟传言筑汝遮,诏以为安西城”的记载。《宋史.地理志》也有“安西城,旧名汝遮,绍圣三年进筑,赐名”的记载。《宋史.卷四百四十八.钟传传》曰“与熙州王文郁进筑安西城”。同卷《王文郁传》“筑安西城,金城关”。我们可知安西古城为宋代陕西秦凤路副督总管杨文广部李宪所部王文郁、钟传传所筑。又从《皇宋十朝纲要.卷二十五》载:元佑“七年二月丁卯,签书枢密院王岩叟与吕大防议进筑汝遮等堡”。苏轼《龙川略志.西夏请和议定地界》一文中有元佑七年“朝廷复议令熙河进筑汝遮,众议皆允”的记载,可见安西城议筑于宋哲宗元佑七年(1092年),又从《纲要》卷二十五,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八月乙亥,“诏熙河经略范纯粹乘机进筑汝遮寨”和同卷绍圣三年戊戌,“诏熙河乘机进筑汝遮城”等史料可知,安西城应当筑在宋哲宗绍圣三年,从议筑到筑成达五年之久。北宋王朝为了防御西夏入侵,出于军事的需要,在今安定区境内及南北邻县共筑有安西古城等城寨五座,从北向南形成会宁关(今会宁县马家堡古城)(距平西寨44里)——平西寨(距安西城33里)——安西城(距定西城(寨)27里)——定西城(寨)(今陇西县通安驿古城村)(距通西寨46里)这样一条防线,元佑七年,范育请筑弩札城疏中写道“弩札之基石峡,固定西,扼贼路,所谓据要害者也”,可见它们在当时军事等方面曾经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是一座夯土板筑的土城,方圆约一百七十多亩,城墙底宽20米,它和北面的平西古城、南面的定西城遥相互应,一字儿排开形成前后屏障,成为旧时防御体系。从西边走上已经失去尊容而上面长满了杂草的古城墙,当年古城的雄伟气势已经不再,只觉得是一种莫名的空廓,让人无法想象古城存在的人居和曾经的繁华,而如今给予人的只能是一种在时间的空腹里留下的遗迹和历史的苍凉。 在西边的古老城墙走上了一会儿,看见一座石碑,上书“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安西古城遗址 二00三年七月十五日 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立”的字样。这是新立的石碑,与古老的安西古城形成鲜明的反差。我不断翻索已经发黄的史书,极力地试图从里面发现些什么。但我的努力只能是徒劳,只有存在的古城遗迹,使人对古城有了一种真实感。环顾四周,已经失去原样的旧城墙,成为废墟,惟有杂草,呈现着并不旺盛的生命力。西边天际上,一抹太阳发出古铜色的光,显得有点儿刺眼,人在这里也成为了时间的影子。一切显得是那样肃穆、安详。在这四壁成为古迹的空间,丝毫让人没有一种压抑。相反,却蓦地生出一种空旷和神秘。乌鸦和几只鸟盘旋在城墙四周,没有聒噪,只有伸展的翅膀——伸展的翅膀给我的惊慌。这种神秘的感触再加上来时我脑中就有的一些有头无尾、荒诞离奇的故事。城内的居民已经随着狼烟和战火湮没于远去的历史深处,只留下这些飞鸟,好像无声的精灵。它们成为这座古城忠实的子民,成为古城由盛转衰的见证。它们或动或静的每一个姿态,都在向人们解说什么,只是我们无法领悟和阐释而罢了。 城门南北两侧,各有一段废弃的耳城,足月一米见方。当年,驻守这儿的将士便从这里策马而上,在城头巡视,防御战事。我顺着马道爬上城墙最高处,脚下踩着已经没有任何燃烧痕迹的狼烟墩。放眼望去,城南定西城若隐若现,城北不远是巉口镇,东西两边,时断时续的村庄和行道树,西兰公路和天巉高速路向南北两边延伸而去,各种车辆风驰电掣,飞速穿梭。 沿原路走下马道,顺着南北通道,农田里各色瓷器尽陈,我随手拾了几个,放在手中,用手搓掉上面的土,可见其工艺精美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连同它们众多的故事和传说已经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得清楚了,就像这些随处可见的唐砖汉瓦宋瓷,只能永远留在人们的传说和已经逝去的光阴中了。 等到我们走出南门,方知安西古城仅仅只是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留在陇中的一个逗点、一个情节和一具残骸,因为它的神秘,再加上当地居民一代代、一辈辈对古城的各种稀奇古怪的诠释,使它更加神秘起来。
我们路过这里,可是经过若干年后,有谁还会知道我们几位曾经来过这里呢?我们走了,只留下一种感觉,对历史的喟叹和对时序的敬畏。 路过一条小河,黑夜随之降临,我们走在老西兰公路上,其时到定西城方向的公交车已经很是少了,我们便有了一些恐惧和惆怅。但想起我们与安西古城的偶然相遇,我忽然领悟了《圣经》中的名言“爱里没有惧怕”的真正含意。 天渐渐黑下来了,远山状如佛手,天空随意飘动几缕云彩,附在深幽的天上。而一颗熠熠的星星,正点缀于云的鬓畔。流连其中,可谓苦尽甘来。 归来已是晚上八点,意犹未尽。毕竟是人生一段难得的体验,既磨练意志,又见证人心,也增长见识,还兼观风景。人生在世,大概也莫过于此吧!
[copyright]
[/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刘居荣 于 2010-5-17 23:38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