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糖情结 (散文)
2020-09-24抒情散文彭建华
那次,我从广东回家,年迈的母亲在电话里再三嘱咐,路过县城的时候一定要带几斤大糖回去。她说,人老了口味也翻旧了,什么东西呷了都冒得滋味,就是惦念着能再尝尝大糖的味道。母亲最后还感叹道,如今的糖果多得五花八门,又贵得吓死人,可总冒得过去的大糖
那次,我从广东回家,年迈的母亲在电话里再三嘱咐,路过县城的时候一定要带几斤大糖回去。她说,人老了口味也翻旧了,什么东西呷了都冒得滋味,就是惦念着能再尝尝大糖的味道。母亲最后还感叹道,如今的糖果多得五花八门,又贵得吓死人,可总冒得过去的大糖味儿纯正。你讲怪不?偏偏乡下就冒得大糖卖。
.
我记着母亲的话,车到祁东县城时,我特意下了长途客车,将行李放一朋友家寄了,还拉上朋友陪我去逛街寻买大糖。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结果转遍了县城的大街小巷,才在红旗水库下的一家小店里寻找到。
..
说起大糖来,如今的青少年有点陌生。可对于我们这些上世纪六、七年代生人来说,却是记忆深刻。
.
其实,大糖就是蔗糖,就是甘蔗榨成水再熬后冷却而形成的块糖。它外表暗红,内里泛黄,一指厚三指宽四五寸长,硬绑绑的一块。模样虽丑,然而在那各种物资极端匮乏的年代,它却是我们孩童时期最嘴馋的零食。
.
我见过一次熬大糖的过程。大约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还不到十岁。那时我们大队各院子都栽了一些青皮甘蔗。这种甘蔗如今已不多见了,它与现在常见的那种红皮甘蔗最大的不同,就是皮薄质松节长, 所以水份特多不是很甜。那时我们家乡还冒得红皮甘蔗,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有人种,不榨糖而专门卖给别人啃的。 那是一个晚上,我跟在父母的屁股后面,送甘蔗去鱼鳞山。那时大队办了一个经济场,经济场在茅屋院子垅坑的鱼鳞山上建了一个榨糖作坊,专门给各个院子榨甘蔗熬大糖。每个院子都扯了阄排了队,轮流着来。这天晚上轮到了我们院子,生产队长代聪哥便安排全队的男女劳力送甘蔗。 柴油发动机突突地轰响,一架螺纹齿轮的榨蔗机轧轧地吞噬着成排的甘蔗,然后吐出被榨得扁扁的蔗渣和田垅口子流水一样的蔗水。旁边一字排开打了几口大土砖灶,灶上架了大铁锅,锅底用大柴烧了很旺的火,将锅里的蔗水烧得翻泡地滚。有专人拿一根木棍在锅里使劲地搅,那蔗水渐搅渐浓,直至浓得能粘在木棍上,慢慢地往下垂成丝。在雪亮的煤汽灯下,那蔗糖丝金黄剔透,娇嫩可爱。这时蔗糖可以出锅了,大人们用大水瓢舀起,倒在竹皮编织的浅盘里,待冷却后再用刀划成一块一块,收糖时,大人们赏了几块边角碎料给我们这些小把戏,我们呷得脸上手上一塌糊涂,觉得变大人真好,想呷一个就做一个,恨不得自己回家睡一觉,二天早上就长成大人,也好榨甘蔗熬大糖,以后就可以天天呷大糖了。 当然,那只是我们孩童时代一个甜蜜的梦而已。现实却还差着十万八千里。第二天早上,我们院子里用箩筐挑了几担大糖回来,全院子按人头每人分了半斤,其余的存在生产队的保管室,逢墟日时代聪哥安排两人挑到集上去卖。 家里分了三斤半大糖,母亲一拿回家就当宝贝似的藏了起来。我晓得肯定是藏在木楼上。那里有一个大坛子,里面装了半坛石灰,上头垫了几层报纸,平时家里好呷的东西就全藏在那宝贝坛子里。什么薯粑、泡谷、米花、花生、瓜子呀,一包一包的在里面码得整整齐齐。我曾带着弟弟上去偷过几回,还招了母亲的好几次打骂。母亲咬着牙骂:鬼崽崽呀,那是留着今年过年过节的,还要行人家陪老师傅,就这点东西,你也敢偷呷,看我不打断你的手和脚!于是,捉住我的小屁股,扒开开裆裤衩,狠狠几巴掌,哇!哇!我大声地哭,小声地喊:下次不敢了呀!下次不敢了呀!害得疼长孙的奶奶几次跟母亲绊嘴。奶奶讲:自己的崽别打了好不好?母亲讲:别打了别打了,就你惯起的!我奶奶不依了,大声回击:我惯起的,那就当是我呷了,要打你就来打我吧!这样吵了几次后,母亲让父亲用木板钉了一扇门,安在楼门口上,再挂了一把长铜锁,彻底断了我们几兄弟偷呷的欲望。 就这样,我们已经有大半年没有再偷到零食呷了。这次分了大糖又勾出了我嘴巴里的馋虫,总在暗中寻找着机会。那天,我跟母亲从集上回来,母亲走得热了就脱下衣服让我拿着,无意中我触到了口袋里半支铅笔长的东西。我心跳加快,啊,铜锁匙!于是我就留了心,回到家后,我将衣服丢在我的床上,然后放下蚊帐遮起来。母亲忙着出生产队的工,也忘记了衣服的事。待母亲扛着锄头走了,我掏出铜锁匙颤抖着捅开了楼门口的长铜锁,顶开那块木板门,就直扑石灰坛子。哇,那包大糖果真在里面!我不敢弄乱那些码得整整齐齐的包裹,怕母亲一看就晓得有人动过。我探进小手,从包裹间的缝隙里下去,在那包大糖的底下慢慢地抠烂了包裹纸,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块大糖,想了想,又一分为二掰作二半,仔细地比了比,狠心地将那半块略大的放进自己衣袋,将那半块略小的又塞回包裹里去。然后顶着一头汗水下了楼,把铜锁匙重又放在母亲衣袋,再把衣服拿到母亲床上。我咬了一小块大糖含在嘴巴里,其余的用纸包起塞进奶奶的箱子里藏着。我含着那一小块的大糖,嘴巴里生出许多的津水,也不敢一口咽下,生怕那大糖一下就没得了。就这样,一个下午我的嘴巴里都是甜津津的,晚上饭也不敢呷,让那大糖的甜一直甜到了睡梦里。 这次大糖被偷呷,后来母亲肯定是发现了的。但幸运的是,母亲不但没打我,甚至都没有审问我一声。这事一直在我幼小的心里是个谜。 不过现在想来,谜底还是有的。就在那次榨大糖后不久,我们大队一个小孩死了,死因就是因为那些大糖。那个小孩也跟我一样偷呷了家里的大糖,而且平时偷呷零食比我还要凶得多。这次不但偷光了自家的,居然还偷光了邻居家的大糖。他母亲一气之下就将他拖到水塘里去捂。其实这样惩罚他也不是一二次了,偏偏这次却出了大事,在水里一捂就捂死了。现在想来,也许就是因为这,才免了对我的一次严厉的惩罚吧。 说到人对食物的食欲,其实在那样一个物资十分匮乏的年代,不外乎我们小孩,就连大人们也是十分嘴馋的。在我们乡下就曾流传过一个呷大糖的笑话。讲的是隔壁院子里的一位堂伯,一次他与人去集上给生产队卖大糖,结果被工商抓住了。工商讲要没收,这位堂伯冒法子奈何,便讲了一句:你们实在要没收就没收吧,但让我呷一点总行得吧?工商心想,大糖不比其他东西,呷多了发热塞心,你能呷得了多少?于是随口答道:随你呷吧。堂伯领了“圣旨”,就真的呷了起来。呷了几块,已是浑身发热,但他想,反正不花钱,不呷白不呷。于是继续呷。其实当时箩筐里的大糖已经卖得差不多了,但总还有五六斤的样子。堂伯赌气一呷,竟然全呷光了。吓得那些个工商张开的嘴巴都合不拢,睁大的眼珠都眯不上了,赶紧溜而跑之。堂伯往回赶时,肚里既撑又烧,几乎是走几步就伏在田边灌水,好不容易到了家里,一头倒在床上便起不来了。瞧他肚子滚圆,虚汗直冒的样子,吓得老婆孩子哭成一团。后来大队赤脚医生给他来打针灌药弄了几天,才总算消除了他的危症。赤脚医生讲:幸好他人年轻,体质好,平时食量也大,要不然这往后几十年的东西就要一转呷完了。 后来,不知怎么了,我们大队不栽甘蔗,自然也就没得大糖可榨了。这样大糖就更成了稀有金贵的东西。一年当中,公社给各家各户发一二斤大糖票,要大糖的就拿钱和票去买。那时大糖可真成了宝贝,来客了,要大糖红开水,走亲戚了,要大糖给年长者做礼物,生崽女坐月子了,要大糖给产妇忌口咽饭。所以,开销大糖多的人家,就拿一些布票、肉票和洋油(煤油)票去跟人家换。那时,我家几兄弟读书,洋油点灯总是不够用,就老是拿大糖票,还有布票、粮票、肉票等其他一些五花八门的票去换人家的洋油票,这样大糖就几乎在我家绝了迹。 啊,如此这般的大糖哟,怎不勾起我的记忆,怎不令母亲怀念不已!
文/文谭居士彭建华
.
我记着母亲的话,车到祁东县城时,我特意下了长途客车,将行李放一朋友家寄了,还拉上朋友陪我去逛街寻买大糖。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结果转遍了县城的大街小巷,才在红旗水库下的一家小店里寻找到。
..
说起大糖来,如今的青少年有点陌生。可对于我们这些上世纪六、七年代生人来说,却是记忆深刻。
.
其实,大糖就是蔗糖,就是甘蔗榨成水再熬后冷却而形成的块糖。它外表暗红,内里泛黄,一指厚三指宽四五寸长,硬绑绑的一块。模样虽丑,然而在那各种物资极端匮乏的年代,它却是我们孩童时期最嘴馋的零食。
.
我见过一次熬大糖的过程。大约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还不到十岁。那时我们大队各院子都栽了一些青皮甘蔗。这种甘蔗如今已不多见了,它与现在常见的那种红皮甘蔗最大的不同,就是皮薄质松节长, 所以水份特多不是很甜。那时我们家乡还冒得红皮甘蔗,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有人种,不榨糖而专门卖给别人啃的。 那是一个晚上,我跟在父母的屁股后面,送甘蔗去鱼鳞山。那时大队办了一个经济场,经济场在茅屋院子垅坑的鱼鳞山上建了一个榨糖作坊,专门给各个院子榨甘蔗熬大糖。每个院子都扯了阄排了队,轮流着来。这天晚上轮到了我们院子,生产队长代聪哥便安排全队的男女劳力送甘蔗。 柴油发动机突突地轰响,一架螺纹齿轮的榨蔗机轧轧地吞噬着成排的甘蔗,然后吐出被榨得扁扁的蔗渣和田垅口子流水一样的蔗水。旁边一字排开打了几口大土砖灶,灶上架了大铁锅,锅底用大柴烧了很旺的火,将锅里的蔗水烧得翻泡地滚。有专人拿一根木棍在锅里使劲地搅,那蔗水渐搅渐浓,直至浓得能粘在木棍上,慢慢地往下垂成丝。在雪亮的煤汽灯下,那蔗糖丝金黄剔透,娇嫩可爱。这时蔗糖可以出锅了,大人们用大水瓢舀起,倒在竹皮编织的浅盘里,待冷却后再用刀划成一块一块,收糖时,大人们赏了几块边角碎料给我们这些小把戏,我们呷得脸上手上一塌糊涂,觉得变大人真好,想呷一个就做一个,恨不得自己回家睡一觉,二天早上就长成大人,也好榨甘蔗熬大糖,以后就可以天天呷大糖了。 当然,那只是我们孩童时代一个甜蜜的梦而已。现实却还差着十万八千里。第二天早上,我们院子里用箩筐挑了几担大糖回来,全院子按人头每人分了半斤,其余的存在生产队的保管室,逢墟日时代聪哥安排两人挑到集上去卖。 家里分了三斤半大糖,母亲一拿回家就当宝贝似的藏了起来。我晓得肯定是藏在木楼上。那里有一个大坛子,里面装了半坛石灰,上头垫了几层报纸,平时家里好呷的东西就全藏在那宝贝坛子里。什么薯粑、泡谷、米花、花生、瓜子呀,一包一包的在里面码得整整齐齐。我曾带着弟弟上去偷过几回,还招了母亲的好几次打骂。母亲咬着牙骂:鬼崽崽呀,那是留着今年过年过节的,还要行人家陪老师傅,就这点东西,你也敢偷呷,看我不打断你的手和脚!于是,捉住我的小屁股,扒开开裆裤衩,狠狠几巴掌,哇!哇!我大声地哭,小声地喊:下次不敢了呀!下次不敢了呀!害得疼长孙的奶奶几次跟母亲绊嘴。奶奶讲:自己的崽别打了好不好?母亲讲:别打了别打了,就你惯起的!我奶奶不依了,大声回击:我惯起的,那就当是我呷了,要打你就来打我吧!这样吵了几次后,母亲让父亲用木板钉了一扇门,安在楼门口上,再挂了一把长铜锁,彻底断了我们几兄弟偷呷的欲望。 就这样,我们已经有大半年没有再偷到零食呷了。这次分了大糖又勾出了我嘴巴里的馋虫,总在暗中寻找着机会。那天,我跟母亲从集上回来,母亲走得热了就脱下衣服让我拿着,无意中我触到了口袋里半支铅笔长的东西。我心跳加快,啊,铜锁匙!于是我就留了心,回到家后,我将衣服丢在我的床上,然后放下蚊帐遮起来。母亲忙着出生产队的工,也忘记了衣服的事。待母亲扛着锄头走了,我掏出铜锁匙颤抖着捅开了楼门口的长铜锁,顶开那块木板门,就直扑石灰坛子。哇,那包大糖果真在里面!我不敢弄乱那些码得整整齐齐的包裹,怕母亲一看就晓得有人动过。我探进小手,从包裹间的缝隙里下去,在那包大糖的底下慢慢地抠烂了包裹纸,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块大糖,想了想,又一分为二掰作二半,仔细地比了比,狠心地将那半块略大的放进自己衣袋,将那半块略小的又塞回包裹里去。然后顶着一头汗水下了楼,把铜锁匙重又放在母亲衣袋,再把衣服拿到母亲床上。我咬了一小块大糖含在嘴巴里,其余的用纸包起塞进奶奶的箱子里藏着。我含着那一小块的大糖,嘴巴里生出许多的津水,也不敢一口咽下,生怕那大糖一下就没得了。就这样,一个下午我的嘴巴里都是甜津津的,晚上饭也不敢呷,让那大糖的甜一直甜到了睡梦里。 这次大糖被偷呷,后来母亲肯定是发现了的。但幸运的是,母亲不但没打我,甚至都没有审问我一声。这事一直在我幼小的心里是个谜。 不过现在想来,谜底还是有的。就在那次榨大糖后不久,我们大队一个小孩死了,死因就是因为那些大糖。那个小孩也跟我一样偷呷了家里的大糖,而且平时偷呷零食比我还要凶得多。这次不但偷光了自家的,居然还偷光了邻居家的大糖。他母亲一气之下就将他拖到水塘里去捂。其实这样惩罚他也不是一二次了,偏偏这次却出了大事,在水里一捂就捂死了。现在想来,也许就是因为这,才免了对我的一次严厉的惩罚吧。 说到人对食物的食欲,其实在那样一个物资十分匮乏的年代,不外乎我们小孩,就连大人们也是十分嘴馋的。在我们乡下就曾流传过一个呷大糖的笑话。讲的是隔壁院子里的一位堂伯,一次他与人去集上给生产队卖大糖,结果被工商抓住了。工商讲要没收,这位堂伯冒法子奈何,便讲了一句:你们实在要没收就没收吧,但让我呷一点总行得吧?工商心想,大糖不比其他东西,呷多了发热塞心,你能呷得了多少?于是随口答道:随你呷吧。堂伯领了“圣旨”,就真的呷了起来。呷了几块,已是浑身发热,但他想,反正不花钱,不呷白不呷。于是继续呷。其实当时箩筐里的大糖已经卖得差不多了,但总还有五六斤的样子。堂伯赌气一呷,竟然全呷光了。吓得那些个工商张开的嘴巴都合不拢,睁大的眼珠都眯不上了,赶紧溜而跑之。堂伯往回赶时,肚里既撑又烧,几乎是走几步就伏在田边灌水,好不容易到了家里,一头倒在床上便起不来了。瞧他肚子滚圆,虚汗直冒的样子,吓得老婆孩子哭成一团。后来大队赤脚医生给他来打针灌药弄了几天,才总算消除了他的危症。赤脚医生讲:幸好他人年轻,体质好,平时食量也大,要不然这往后几十年的东西就要一转呷完了。 后来,不知怎么了,我们大队不栽甘蔗,自然也就没得大糖可榨了。这样大糖就更成了稀有金贵的东西。一年当中,公社给各家各户发一二斤大糖票,要大糖的就拿钱和票去买。那时大糖可真成了宝贝,来客了,要大糖红开水,走亲戚了,要大糖给年长者做礼物,生崽女坐月子了,要大糖给产妇忌口咽饭。所以,开销大糖多的人家,就拿一些布票、肉票和洋油(煤油)票去跟人家换。那时,我家几兄弟读书,洋油点灯总是不够用,就老是拿大糖票,还有布票、粮票、肉票等其他一些五花八门的票去换人家的洋油票,这样大糖就几乎在我家绝了迹。 啊,如此这般的大糖哟,怎不勾起我的记忆,怎不令母亲怀念不已!
文/文谭居士彭建华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