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米糖
2020-09-24叙事散文季大相
炒米糖季大相印象之中,已有好多年没有见到肩上挑着糖担,手里摇着鼓或敲着小锣的卖货郎了。那货郎的担子,曾是儿时最向往的地方。上小学的时候,货郎担上最吸引我眼球的是炒米糖,那一分钱一个的炒米糖,分为球状和块状两种。购买炒米糖的孩子,常常会两只
炒米糖
季大相
印象之中,已有好多年没有见到肩上挑着糖担,手里摇着鼓或敲着小锣的卖货郎了。那货郎的担子,曾是儿时最向往的地方。
上小学的时候,货郎担上最吸引我眼球的是炒米糖,那一分钱一个的炒米糖,分为球状和块状两种。购买炒米糖的孩子,常常会两只手分别拿个球状或块状的炒米糖比试大少,却又比不出个寅卯子丑来。如果是两个小伙伴轮流做东分享炒米糖,肯定会选择块状的,因为块状地从中间一掰两半,容易平均分摊。那时,偶尔能有一、两分钱的零花钱,肯定是用来买个炒米糖解解馋。我喜爱球状的炒米糖,用手捧在阳光下,还会发散出金黄色的光晕。多次感叹它的形状神奇,这球状是怎么做出来的呢?问同学和小伙伴,大家都说不知道,也都是充满好奇。
记得那是四年级第二学期开学不久的一天,过年的喜气还未完全褪尽,乍暖还寒。在堆坡、河坡边,用手扒去一层浮土,小草已露出尖尖的芽儿;柳树的芽眼处饱满,孕育着勃勃生机;树上的鸟儿在枝头窜来跳去……春满人间。下午放学后,我和阿军等一帮要好的小伙伴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到庄上的中心堆上,凭借着无水且尚在干涸的河床和堆坡,玩起了其时流行的“捉特务”游戏。直到太阳落山,我们又每人折枝柳条,当作马鞭一甩,口中叫唤着“驾驾……”各奔东西。我一路小跑着回家,刚进院落,与从厨房里出来的父亲险些撞个满怀。一见是我,父亲忙招呼道:“来,叫大伯。”我随父亲走进厨房,看到两位素不相识的约五十开外年纪的小老头坐在那里,疑疑惑惑中,勉强叫了声“大伯。”两人很高兴。之后,我转身欲往堂屋去,却被其中一人伸手拉住,“来,吃糖。”他说着,便动手解开身旁的一个蛇皮口袋,里面衬着一层塑料胆。我眼一瞥之下,看到里面装的是大半袋球状的炒米糖,像是一只只乒乓球般精巧可爱。他这一抓,递到我手中是6个球状的炒米糖。对于我来说,乃是第一次拥有如此数量之多的炒米糖,一时愣怔在那里。父亲说道:“大伯给你的见面礼,你就收下吧!”于是,我说了声“谢谢!”迈步跨出厨房,一溜烟地跑进自己的房间。人往床上一扑,抓起一个炒米糖就往嘴巴里塞,香甜脆酥,咂咂舌头,美美的滋味。
事后,我从母亲的口中得知,这两位大伯一个姓鲍、一个姓韩,都是外地人,卖糖的。一时找不到住宿的地方,暂时住在我家。
鲍大伯和韩大伯都是淳朴之人,卖糖是件小买卖的活儿,但也很辛苦。鲍大伯、韩大伯两人经常到我们学校的门前卖糖,中午从不回来吃午饭,而是挑着糖担挨着村庄叫卖,糖担上除了糖果之外,还配备有针头线脑之类的日常生活小用品。那时,大多数人家习惯于用酒瓶、塑料之类的废品交换糖果或日用品。晚上回来,两人首先是将筐篓里的酒瓶、塑料等废品进行挑拣分类,收拾停当后,才开始烧晚饭吃。基本上是一天吃两顿饭,偶尔谈及吃饭的话题,两人又几乎是异口同声地笑答道:“我们干的是轻巧活,不累也不饿。”出门在外的小生意人,生活也极其清苦。
鲍大伯、韩大伯两人卖的炒米糖,全部是自己动手制做的。每逢星期天,两人就不出摊,动手制做炒米糖。制做炒米糖的方法,看上去是简单又易于操作的。每次都是鲍大伯烧锅,韩大伯动手操作制做。制做炒米糖的米花全部是爆米机爆出来的,圆润润的、白花花的,像一粒粒晶莹的珍珠。韩大伯按照米花的重量进行配比,首先将适量的白糖或黄糖放入锅内,加入适量的水,并放进一些姜块,让鲍大伯烧文火熬制糖油。熬到锅内不断地泛起白泡,韩大伯拿双筷子不时地下锅挑拨,待筷子粘起糖油,滴入冷水中可凝成球状时,便为糖油的最佳浓度。紧跟着的工序是成型。鲍大伯和韩大伯已先在簸箕(竹编或柳编)内堆放好米花,迅速将熬制好的糖油浇进米花中,手抓筷子以最快的速度把米花与糖油拌匀,厚度基本均等,拿酒瓶以光滑的瓶体将其压平压实,待温度散去凝固后,用刀横划竖划交叉地切成块状炒米糖。球状炒米糖的制做方法更简单,算是长了见识。韩大伯将米花与糖油拌匀后,拿出2只大酒杯,用其中一只酒杯舀满拌有糖油的米花,另一只酒杯往上一盖,手底下一旋转,迅速拿开,一个球状的炒米糖如变戏法般的神奇地跃立于眼前。鲍大伯、韩大伯经常要拿炒米糖给我吃,也经常被父母婉言制止。即使如此,我书包里还是经常会冒出一、两个或球状或块状的炒米糖来,那是鲍大伯和韩大伯悄悄地塞进去的。制做过程中,拌了糖油的米花也会出现不凝固而散形的现象,这些落脚货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我的零食品。虽然不是球状或块状,但炒米糖的风味却丝毫未打折扣。
后来,鲍大伯、韩大伯主动与父母商谈,不再去另寻他处,而由暂住转正为长住。这一住就是五年,直到我初中毕业那年,他们才因在外做生意的孩子回家办厂而同时离去,分别的那一刻,我们竟都是依依不舍的留恋起对方来。在与鲍大伯、韩大伯相处的时日里,父母硬是没有收过他们一分钱的房租费,小菜地里的蔬菜免费供应给他们吃。鲍大伯、韩大伯经常会悄悄地打2斤香油、买斤把盐、一袋洗衣粉之类的日用品接济我们家,彼此之间相处得已形同一家人。临行前,鲍大伯和韩大伯将他们所剩的米花、糖等原料全部做成炒米糖留下,或球状、或圆状,足足有一笆斗之多。那份温馨,至今还感动着我。
如今,超市的食品柜里赫然躺着包装精美的炒米糖,虽未亲历制做现场,仅单看那形状,便可知是机械化、流水线作业的成果。昨天,我特意去超市买了些炒米糖回家品尝,软硬适中,香甜酥脆,但还是缺失了传统手工制做出的炒米糖的那种土色土香的风味。可惜,在家乡已很少有人会制做传统工艺的炒米糖了,这门手艺,已陷入了失传的窘境。这使我又一次想起了鲍大伯、韩大伯,他们所到之处飘出浑厚圆润地“卖糖欧!废铜烂铁、塑料纸、酒瓶拿来换……”的叫卖声,以及那货郎担上球状或块状的炒米糖,才是记忆深处的弥久的醇香。
[ 本帖最后由 季大相 于 2010-4-30 08:25 编辑 ]
季大相
印象之中,已有好多年没有见到肩上挑着糖担,手里摇着鼓或敲着小锣的卖货郎了。那货郎的担子,曾是儿时最向往的地方。
上小学的时候,货郎担上最吸引我眼球的是炒米糖,那一分钱一个的炒米糖,分为球状和块状两种。购买炒米糖的孩子,常常会两只手分别拿个球状或块状的炒米糖比试大少,却又比不出个寅卯子丑来。如果是两个小伙伴轮流做东分享炒米糖,肯定会选择块状的,因为块状地从中间一掰两半,容易平均分摊。那时,偶尔能有一、两分钱的零花钱,肯定是用来买个炒米糖解解馋。我喜爱球状的炒米糖,用手捧在阳光下,还会发散出金黄色的光晕。多次感叹它的形状神奇,这球状是怎么做出来的呢?问同学和小伙伴,大家都说不知道,也都是充满好奇。
记得那是四年级第二学期开学不久的一天,过年的喜气还未完全褪尽,乍暖还寒。在堆坡、河坡边,用手扒去一层浮土,小草已露出尖尖的芽儿;柳树的芽眼处饱满,孕育着勃勃生机;树上的鸟儿在枝头窜来跳去……春满人间。下午放学后,我和阿军等一帮要好的小伙伴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到庄上的中心堆上,凭借着无水且尚在干涸的河床和堆坡,玩起了其时流行的“捉特务”游戏。直到太阳落山,我们又每人折枝柳条,当作马鞭一甩,口中叫唤着“驾驾……”各奔东西。我一路小跑着回家,刚进院落,与从厨房里出来的父亲险些撞个满怀。一见是我,父亲忙招呼道:“来,叫大伯。”我随父亲走进厨房,看到两位素不相识的约五十开外年纪的小老头坐在那里,疑疑惑惑中,勉强叫了声“大伯。”两人很高兴。之后,我转身欲往堂屋去,却被其中一人伸手拉住,“来,吃糖。”他说着,便动手解开身旁的一个蛇皮口袋,里面衬着一层塑料胆。我眼一瞥之下,看到里面装的是大半袋球状的炒米糖,像是一只只乒乓球般精巧可爱。他这一抓,递到我手中是6个球状的炒米糖。对于我来说,乃是第一次拥有如此数量之多的炒米糖,一时愣怔在那里。父亲说道:“大伯给你的见面礼,你就收下吧!”于是,我说了声“谢谢!”迈步跨出厨房,一溜烟地跑进自己的房间。人往床上一扑,抓起一个炒米糖就往嘴巴里塞,香甜脆酥,咂咂舌头,美美的滋味。
事后,我从母亲的口中得知,这两位大伯一个姓鲍、一个姓韩,都是外地人,卖糖的。一时找不到住宿的地方,暂时住在我家。
鲍大伯和韩大伯都是淳朴之人,卖糖是件小买卖的活儿,但也很辛苦。鲍大伯、韩大伯两人经常到我们学校的门前卖糖,中午从不回来吃午饭,而是挑着糖担挨着村庄叫卖,糖担上除了糖果之外,还配备有针头线脑之类的日常生活小用品。那时,大多数人家习惯于用酒瓶、塑料之类的废品交换糖果或日用品。晚上回来,两人首先是将筐篓里的酒瓶、塑料等废品进行挑拣分类,收拾停当后,才开始烧晚饭吃。基本上是一天吃两顿饭,偶尔谈及吃饭的话题,两人又几乎是异口同声地笑答道:“我们干的是轻巧活,不累也不饿。”出门在外的小生意人,生活也极其清苦。
鲍大伯、韩大伯两人卖的炒米糖,全部是自己动手制做的。每逢星期天,两人就不出摊,动手制做炒米糖。制做炒米糖的方法,看上去是简单又易于操作的。每次都是鲍大伯烧锅,韩大伯动手操作制做。制做炒米糖的米花全部是爆米机爆出来的,圆润润的、白花花的,像一粒粒晶莹的珍珠。韩大伯按照米花的重量进行配比,首先将适量的白糖或黄糖放入锅内,加入适量的水,并放进一些姜块,让鲍大伯烧文火熬制糖油。熬到锅内不断地泛起白泡,韩大伯拿双筷子不时地下锅挑拨,待筷子粘起糖油,滴入冷水中可凝成球状时,便为糖油的最佳浓度。紧跟着的工序是成型。鲍大伯和韩大伯已先在簸箕(竹编或柳编)内堆放好米花,迅速将熬制好的糖油浇进米花中,手抓筷子以最快的速度把米花与糖油拌匀,厚度基本均等,拿酒瓶以光滑的瓶体将其压平压实,待温度散去凝固后,用刀横划竖划交叉地切成块状炒米糖。球状炒米糖的制做方法更简单,算是长了见识。韩大伯将米花与糖油拌匀后,拿出2只大酒杯,用其中一只酒杯舀满拌有糖油的米花,另一只酒杯往上一盖,手底下一旋转,迅速拿开,一个球状的炒米糖如变戏法般的神奇地跃立于眼前。鲍大伯、韩大伯经常要拿炒米糖给我吃,也经常被父母婉言制止。即使如此,我书包里还是经常会冒出一、两个或球状或块状的炒米糖来,那是鲍大伯和韩大伯悄悄地塞进去的。制做过程中,拌了糖油的米花也会出现不凝固而散形的现象,这些落脚货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我的零食品。虽然不是球状或块状,但炒米糖的风味却丝毫未打折扣。
后来,鲍大伯、韩大伯主动与父母商谈,不再去另寻他处,而由暂住转正为长住。这一住就是五年,直到我初中毕业那年,他们才因在外做生意的孩子回家办厂而同时离去,分别的那一刻,我们竟都是依依不舍的留恋起对方来。在与鲍大伯、韩大伯相处的时日里,父母硬是没有收过他们一分钱的房租费,小菜地里的蔬菜免费供应给他们吃。鲍大伯、韩大伯经常会悄悄地打2斤香油、买斤把盐、一袋洗衣粉之类的日用品接济我们家,彼此之间相处得已形同一家人。临行前,鲍大伯和韩大伯将他们所剩的米花、糖等原料全部做成炒米糖留下,或球状、或圆状,足足有一笆斗之多。那份温馨,至今还感动着我。
如今,超市的食品柜里赫然躺着包装精美的炒米糖,虽未亲历制做现场,仅单看那形状,便可知是机械化、流水线作业的成果。昨天,我特意去超市买了些炒米糖回家品尝,软硬适中,香甜酥脆,但还是缺失了传统手工制做出的炒米糖的那种土色土香的风味。可惜,在家乡已很少有人会制做传统工艺的炒米糖了,这门手艺,已陷入了失传的窘境。这使我又一次想起了鲍大伯、韩大伯,他们所到之处飘出浑厚圆润地“卖糖欧!废铜烂铁、塑料纸、酒瓶拿来换……”的叫卖声,以及那货郎担上球状或块状的炒米糖,才是记忆深处的弥久的醇香。
[ 本帖最后由 季大相 于 2010-4-30 08:25 编辑 ]
炒米糖.JPG (1.4 MB, 下载次数: 132)
2010-4-30 08:25 上传
炒米糖.JPG (1.4 MB, 下载次数: 125)
2010-4-30 08:25 上传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