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河》2020年第9期|李晓东:小满(节选)
2023-11-15小说天地李晓东
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1
阴历小满这一天,对青城来说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据专家预测,这一天必将载入史册,青城的后代子孙必将牢记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1
阴历小满这一天,对青城来说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据专家预测,这一天必将载入史册,青城的后代子孙必将牢记这……
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1 阴历小满这一天,对青城来说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据专家预测,这一天必将载入史册,青城的后代子孙必将牢记这个不寻常的日子。 专家用词向来字斟句酌极其谨慎,既然他们如此说,那么,这一天必定是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 没错,就在这一天,青城相关部门公布了一个重大的科研成果:青城科技界成功完成了人类穿越历史的梦想,即日起,凡青城市民,均可申请进入特制密闭舱,实现瞬间穿越的愿望。通俗点来说,就是你可以任性地决定自己返回到你过往历史中的任何一年,回不回来,决定权在你自己。 消息一出,青城沸腾。 所有人停下了手头的工作。学校、机关,企事业各个单位纷纷宣布放假一天。大家实在是太激动了,教室里,学生叽叽喳喳吵成一团,老师个个心如鹿撞,失了淡定,课是断然没法再上了,索性放假。其他单位也都一样,人人奔走相告,喜气洋洋。坐办公室的屁股底下都像着了火,站柜台的三五成堆,没有人理会顾客,当然,顾客也没几个了。闻听此讯,人们都兴奋莫名,早就各自奔着各自的朋友圈去了。 最激动的要数文学圈了。能在文学圈混迹的,多多少少得读几本书吧。有真读书的,打小就是书虫,钻到书堆里乐此不疲不知肉香;有假读书的,每天拍个读书品茶的照片发发朋友圈赚一堆金赞。真也好假也罢,真读书的随便掉两个书袋,假读书的捡了去显摆显摆,也算学问。所以,和青城其他各界的穷开心傻乐呵不一样,文学圈的开心和乐呵里就藏了文化和见识。 青城科技界的这项研究成果,一经文学圈人士诠释解读,立马就有了文化传承,俨然算得上一项高级文化创意了。其渊源从何说起呢?还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说起。 当时有一个当红女作家名叫谌容的,写了一个小说《减去十岁》,大概内容是:听说上边要发一个文件,把大家的年龄都减去十岁,理由是文革十年,大家也都耽误了十年青春,所以,每人减去十岁,才能把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小说中减去十岁的想法虽然最终泡汤,但是谌容这个大胆的构思却给科技界提供了材料,听说,从那以后,很多地方的科研人员都在悄悄进行科技攻关,以期实现谌容的构想。青城人万万没有想到,一向不显山不露水的本土科学家,竟然给青城百姓带来了如此巨大的福祉,这个地处黄河流域,一向被东南沿海城市睥睨的小城突然间扬眉吐气了。 青城,地盘不大,车行一小时即可出市,车行两小时即可跨省,在中国地图上也就是针尖一样大的小圆点。但是,就在这针尖大的地方,拥挤着几十万人口。地方小,人口多,人挤人,人压人,人就见不得人。不是你踩了我的脚,就是你撞了我的腰。针尖大的地方,人的心眼儿那就比针尖儿还要小,整天为了鸡毛蒜皮的事情吵吵闹闹。男人走路多梗着个脖子,意思是让旁人趁早让道,女人走路多仰着脸儿,意思是天地之间我最大。所以,本地走出去的人里,倒也出了几个大人物,在全国大佬排行榜中也算位居前列。但是一旦蜗居一处,抬眼望去,除了山还是山,低头数数,除了脚还是脚,于是就窝火,就憋屈,彼此撒气,互相斗嘴就成了家常便饭。 今天不一样。 今天是阳历5月21日,阴历4月26日,今日04时32分小满。这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呀,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还未大满,只是小满,当然,这是气象学给予的普遍意义。事实上,在青城这样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小满不满,夏有一险”,这“一险”指的是小麦在此时刚刚进入乳熟阶段,非常容易遭受干热风的侵害,从而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籽粒干瘪而减产。这又是理论上的数据。放眼青城,连一块巴掌大的麦地都找不到,环城农村早已是十室九无人,绝大多数农民举家外出打工了,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残。地都撂荒了,早就没有人种地了,所以,也没有人再去关心什么“麦有一险”的说法。之所以说今天不一样,还是和开头提到的好消息有关,好消息给大家带来了好心情,今天的青城,人人满面春风,户户其乐融融。 沐浴在祥和气氛中的青城,在南北两山夹击中狭长逼仄的青城,满城槐花飘香,一街喜气洋洋。穿城而过的人工湖也消散了往日的腥臭,湖面上难得的显现出楼群柳树的倒影。波平如镜,几只鹭鸶张开翅膀舞蹈,成群结队的鸭子在湖面上划出鱼鳞状的涟漪。统一了思想,统一了表情的青城人终于恍然大悟,原来,青城还是很美丽的嘛。 虽说统一了思想,统一了表情,但是,走在路上的玫瑰还是和其他人有些不一样。这个不一样,首先来自玫瑰的自我感觉,自我感觉里与众不同了二十多年,于是,这个与众不同就分不清是自我感觉还是旁人的感觉了,玫瑰非常享受这感觉。 2 初中政治老师玫瑰一向反感人们拿她当一个普通的初中老师,她更乐意大家拿她当作家看待。玫瑰十几岁的时候,就对作家这个称呼充满敬意,她也自认为在通往作家的道路上,她已经跋涉了三十年。 现在,四十四岁的玫瑰,在青城写作圈,多少也算个名人了。大大小小的文学活动都少不了她,出镜率那是相当的高。基于此,玫瑰对自己所在的城关中学深为不满。 学校的环境很美,虽然在本市属三流学校,生源基本来自城乡接合部,学生的家庭成分不外乎菜农啊小手工业者啊还有服务行业,最多的是打工者。他们要求不高,只要孩子每天有个去处,不影响大人挣钱就是了,所以,他们原则上不和老师联系。这样的学校,老师也没啥压力,得过且过,一天天打发时间而已。玫瑰从来没有把自己等同于一般老师,也是,她是作家嘛,怎么说也比老师高级吧。玫瑰的不满就在这里。 玫瑰首先不满的是校长。玫瑰从师专政教系一毕业就分配到这里,二十多年没挪窝,校长换了一茬又一茬。每来一个新校长,玫瑰就会拿着自己的作品剪贴本去找校长,每次的要求也都一样:希望调整岗位,当语文老师。可是,每任校长的反应如出一辙:一面翻阅着玫瑰精心剪辑的豆腐块文章,一面赞不绝口,最后都是以“研究研究”来答复玫瑰,最终不了了之没了下文。 玫瑰第二不满的是教务主任。每次排课,她的课都是满满当当,一个班级一周两节政治课,她要满课时,起码要代六个以上的班级。她走马灯一样出了这个教室又进那个教室,面对三四百个精力过剩蛆虫般蠕动的少年男女,玫瑰的头都要炸了,这还让她哪里有精力有心情搞创作?太拿作家不当人了。 玫瑰第三不满的是年级组长。大大小小的考试,各种各样的监考,她一次也逃不掉。到流水阅卷的时候,一会儿派她去阅数学客观题,一会儿派她去阅英语选择题。当她自告奋勇要阅作文时,年级组长又顾左右而言他。玫瑰一面拿红笔在试卷上使劲打着叉叉,一面狠狠地想,你们连一张请假条都写不明白,凭什么就能当语文老师?凭什么就能阅作文?我好歹也是个作家,我在报纸上发了那么多文章,你们谁有这能耐?还好意思当语文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对我?为什么?为什么? 是啊,为什么呢?玫瑰前前后后梳理了几个来回,这才发现,敢情这些年来来去去的几任校长都是女校长啊。现任教务主任,现任年级组长原来都是女人啊。这个发现让玫瑰如梦初醒,她几乎第一时间就认定,这些女人都是嫉妒她,嫉妒她的才华,嫉妒她的容貌,嫉妒她的一切,所以,她们才不择手段打压她,排挤她。她们的嫉妒,反过来证明了我的优秀啊。玫瑰的情绪一下子从沮丧转而变作信心满满了。再走在校园里的玫瑰,腰板挺得更直,乳房送得更远,眉眼间更加顾盼多姿了。 和学校相比,玫瑰更喜欢她所在的文学圈。青城不大,文学圈里却是山头林立。有以青城师范学院中文系几个教授为中心的学院派,有以青城报社主编为中心的传媒派,有以文联为中心的文艺派,还有大小不等杂七杂八的民间派,各个山头都有一个核心人物。 二十四年前,玫瑰还是青城师专(青城师范学院的前身)政教系的学生,她很多次给《青城日报》副刊投稿,均石沉大海。玫瑰不气馁,顽强坚持,终于在毕业前夕,《青城日报》副刊一点方寸之地发了她一首小诗。这在政教系引起轰动,也使玫瑰牢牢记住了《青城日报》四个黑体字。从那以后,玫瑰就坚定了自己的奋斗方向:当诗人,当作家。 让玫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从她毕业以后,《青城日报》仿佛关上了大门,任她百般叩问,始终不得而入。至于其他报刊杂志,也好像都商量好了似的,她寄出的稿件全都无声无息。 转机是在最近几年出现的。这些年,青城的文化活动是越来越多了,玫瑰没有放过任何一个露面的机会,渐渐的,她不光和《青城日报》的几个编辑建立了联系,而且,她牺牲周末休息时间,积极参与青城各个山头安排的作陪活动也得到了回报。陪着外地来的编辑啊作家啊诗人啊吃饭,跳舞,喝酒,唱歌,一来二去,圈里人都知道了玫瑰。酒酣耳热之余,给玫瑰发几首小诗不在话下。《青城日报》不消说,玫瑰上上下下如坐电梯,想去哪一层就去哪一层。就是文联主办的刊物,玫瑰也成了读者最眼熟的名字。至于市内外省内外的一些报纸,当然也是投桃报李了。尤其这些年,自媒体时代让玫瑰如鱼得水,她的朋友圈里有上千人,她订阅的公众号有几百个,每天手机叮咚叮咚各种消息提示音响个不停,自然,她的小诗文也在很多公众号上推送个不停。 所有铺垫都帮助玫瑰完成了与众不同的自我感觉。既然与众不同,自然就得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贴上玫瑰的个人标签,于是,宽衣大袖的长袍长裙成了玫瑰的标配。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