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诠释文学的人——王若冰先生印象
2020-09-24叙事散文雨林儿
用爱诠释文学的人——王若冰先生印象从10年前在六中聆听王若冰的文学讲座开始,我就算与老师认识了。这些年,由于写作缘故,和他在多种场合有过来往。在我的印象中,他不但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诗人、作家,还是一位重情重义的兄长。我对他更深的印象,归结为与
用爱诠释文学的人
——王若冰先生印象
从10年前在六中聆听王若冰的文学讲座开始,我就算与老师认识了。这些年,由于写作缘故,和他在多种场合有过来往。在我的印象中,他不但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诗人、作家,还是一位重情重义的兄长。我对他更深的印象,归结为与我有关的一件事情和对天水青年写作者所说的两段话,从中就可以感受到他情系天水文学的热心肠,无论关注年轻人写作还是自己写作,王老师都用一个“爱”字做了最好的诠释。
这话还得从2006年说起,那时我写了大量的诗歌,在国内多家有代表性的网络论坛颇受亲睐,部分作品还在多家纯文学刊物屡次选登。自以为是的我,把一些精心挑选的作品寄给《天水日报》副刊,却一直没有得到发表,于是我便以一位读者的身份,给王老师去电话询问稿件情况,他说自己在外地,副刊由另一位编辑负责,让我发他邮箱。不几天后,副刊编辑郭德峰来电话通知我准备一张近期照片,第二天,我的作品以文学新秀的形象隆重推出,之后日报又相继推出了左昊苏、彭高峰、王选、杨逍等几位文学新秀,均受到了天水文坛的广泛关注。再后来,天水诗人欣梓应王老师邀请,撰写了《天水文学的新势力》一文,对我们的创作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综述,让我倍受鼓舞。都说王老师经常不遗余力扶持文学新人,这话真的不假,从多年前王老师在雨丝版发表我的处女作,到现在关注80后网络写作这一事实就可管窥一斑。
诗歌作为时代的精神符号,曾在八十年代辉煌一时。但这几年,越来越被边缘化,让所有写诗的人陷入迷茫。有一段时间,我们几个写作处于旺势阶段的“80后”,热议要创办一本以诗歌打头阵的民刊,想把力量凝聚起来壮大自身实力。一次聚会,几位朋友把这件事情说给王老师,征求他的意见,几杯酒后,他动情地说,民刊可以办,雪潇等几位诗人就曾创办过一本叫《黑匣子》的校园刊物,他让我们记住,生活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文学,我们办刊他会从各方面鼎力支持。接着他又笑着说,这段时间我太忙了,没有顾及这些曾经想做的事情,你们若能挑此大梁,对天水文学也是一种极大的带动,这样我死了也能多一些送花圈的人的嘛。王老师一翻深情的话语,让在座的各位无不动容。但遗憾的是,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这本民刊一直未能办成。去年年底,在我市青年作家白尚礼的积极倡议下,本地十余位写作者共同筹资,联合创办了陇东南最大、天水唯一的综合性纯文学网站——天水文学网,随后又相继推出了《天水文学网刊》来替代民刊,也算是弥补了王老师的这一心愿。 三月,春暖花开,天水的几位女性作者用细腻优美的文笔,呈现出一个色彩斑斓的文学世界,王老师在副刊大力的予以扶持。这些女性写手和部分天水80后作者云集一堂,相互切磋学艺。王老师作为特邀嘉宾莅临,针对目前天水女性写作群创作态势,他说,女性写作不要光停留于“小女人”写作模式,通过多年的创作经验,他自己才慢慢悟出写作一定要有依托的题材背景,比如散文作家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诗人周舟的《渭南记事》,都是在一个紧紧提托的背景中突破了题材选择的局限性,在背景中拓宽了新领域并升华了主题,相对于天水整体创作群来说女性写作也应如此。同时,王老师还中肯评价了天水部分作者的优点和不足,比如苏敏的敏感,能在平凡事物上捕捉诗意,写出了让人称道的诗歌《看新闻联播》,薛林荣的才情四溢,善于驾驭各种题材并做到左右逢源,是天水30多年来颇具代表性的杰出人物。周应合紧紧依托农村这一广泛背景写出了一些优秀的作品,但目前创作的数量不足等。都让我们能结合鲜活事例,反照自身。 扶持新人,关注民刊,寄望未来,从“一件事情二段话”中就直接体现出王老师对天水文学殷切之爱。这些存留在记忆的画面,每次想起来都让人心里温暖如春,并成为生活和艺术创作的动力源泉。像一盏灯,引领一些年轻人不断走向文学写作的新领域。 这些年,我一边生活,一边写作,但是生活和写作都不尽人意。阅读王老师的书却是经常的事。在阅读中我发现,王老师除了关注天水青年作者创作外,也不断用实际行动呈现着自己在文学艺术上抵达的辉煌。阅读他的所有作品,感受可以归结为一句话:用爱诠释生命。难道不是吗?用爱诠释生命不但体现在他作为一名诗人、作家对于天水这片古老而文明的城市沉迷其中而忘情表达,更体现在他对秦岭这座横贯中国大陆腹地、绵延1500公里的秦岭山脉文化探寻和考察的壮举上。《天籁水影》、《走进大秦岭》、《寻找大秦帝国》等书的出版发行,以及他为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录制的大型纪录片《大秦岭》撰写的解说词,让秦岭一度成为学者专家重新审视和研究它作为中华民族父亲山的热门话题,也让王老师成为全国知名作家。
这,不就是生命的风景吗?这些风景,他用爱做了最好的诠释。这种被诠释的思想美德和艺术成就,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长期借鉴学习,而不是我与王老师相关的“一件事情二段话”所总结和替代的。
2010、4.1 王若冰:甘肃天水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毕业于原天水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现在甘肃天水日报社工作。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文学院特邀评论家。创作以诗歌、散文、文艺评论为主,出版有诗集《巨大的冬天》、文学评论集《倾听与呈现》、地方历史文化散文集《天籁水影》(与安永、周伟合著),散文集《走进大秦岭》、《寻找大秦帝国》,并编著有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飞将军李广》(与人合著)。曾获甘肃省第三、四届优秀文学作品奖、甘肃省首届黄河文学奖、《飞天》十年文学奖等。
[ 本帖最后由 雨林儿 于 2010-4-1 16:34 编辑 ]
——王若冰先生印象
从10年前在六中聆听王若冰的文学讲座开始,我就算与老师认识了。这些年,由于写作缘故,和他在多种场合有过来往。在我的印象中,他不但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诗人、作家,还是一位重情重义的兄长。我对他更深的印象,归结为与我有关的一件事情和对天水青年写作者所说的两段话,从中就可以感受到他情系天水文学的热心肠,无论关注年轻人写作还是自己写作,王老师都用一个“爱”字做了最好的诠释。
这话还得从2006年说起,那时我写了大量的诗歌,在国内多家有代表性的网络论坛颇受亲睐,部分作品还在多家纯文学刊物屡次选登。自以为是的我,把一些精心挑选的作品寄给《天水日报》副刊,却一直没有得到发表,于是我便以一位读者的身份,给王老师去电话询问稿件情况,他说自己在外地,副刊由另一位编辑负责,让我发他邮箱。不几天后,副刊编辑郭德峰来电话通知我准备一张近期照片,第二天,我的作品以文学新秀的形象隆重推出,之后日报又相继推出了左昊苏、彭高峰、王选、杨逍等几位文学新秀,均受到了天水文坛的广泛关注。再后来,天水诗人欣梓应王老师邀请,撰写了《天水文学的新势力》一文,对我们的创作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综述,让我倍受鼓舞。都说王老师经常不遗余力扶持文学新人,这话真的不假,从多年前王老师在雨丝版发表我的处女作,到现在关注80后网络写作这一事实就可管窥一斑。
诗歌作为时代的精神符号,曾在八十年代辉煌一时。但这几年,越来越被边缘化,让所有写诗的人陷入迷茫。有一段时间,我们几个写作处于旺势阶段的“80后”,热议要创办一本以诗歌打头阵的民刊,想把力量凝聚起来壮大自身实力。一次聚会,几位朋友把这件事情说给王老师,征求他的意见,几杯酒后,他动情地说,民刊可以办,雪潇等几位诗人就曾创办过一本叫《黑匣子》的校园刊物,他让我们记住,生活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文学,我们办刊他会从各方面鼎力支持。接着他又笑着说,这段时间我太忙了,没有顾及这些曾经想做的事情,你们若能挑此大梁,对天水文学也是一种极大的带动,这样我死了也能多一些送花圈的人的嘛。王老师一翻深情的话语,让在座的各位无不动容。但遗憾的是,由于诸多原因的影响,这本民刊一直未能办成。去年年底,在我市青年作家白尚礼的积极倡议下,本地十余位写作者共同筹资,联合创办了陇东南最大、天水唯一的综合性纯文学网站——天水文学网,随后又相继推出了《天水文学网刊》来替代民刊,也算是弥补了王老师的这一心愿。 三月,春暖花开,天水的几位女性作者用细腻优美的文笔,呈现出一个色彩斑斓的文学世界,王老师在副刊大力的予以扶持。这些女性写手和部分天水80后作者云集一堂,相互切磋学艺。王老师作为特邀嘉宾莅临,针对目前天水女性写作群创作态势,他说,女性写作不要光停留于“小女人”写作模式,通过多年的创作经验,他自己才慢慢悟出写作一定要有依托的题材背景,比如散文作家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诗人周舟的《渭南记事》,都是在一个紧紧提托的背景中突破了题材选择的局限性,在背景中拓宽了新领域并升华了主题,相对于天水整体创作群来说女性写作也应如此。同时,王老师还中肯评价了天水部分作者的优点和不足,比如苏敏的敏感,能在平凡事物上捕捉诗意,写出了让人称道的诗歌《看新闻联播》,薛林荣的才情四溢,善于驾驭各种题材并做到左右逢源,是天水30多年来颇具代表性的杰出人物。周应合紧紧依托农村这一广泛背景写出了一些优秀的作品,但目前创作的数量不足等。都让我们能结合鲜活事例,反照自身。 扶持新人,关注民刊,寄望未来,从“一件事情二段话”中就直接体现出王老师对天水文学殷切之爱。这些存留在记忆的画面,每次想起来都让人心里温暖如春,并成为生活和艺术创作的动力源泉。像一盏灯,引领一些年轻人不断走向文学写作的新领域。 这些年,我一边生活,一边写作,但是生活和写作都不尽人意。阅读王老师的书却是经常的事。在阅读中我发现,王老师除了关注天水青年作者创作外,也不断用实际行动呈现着自己在文学艺术上抵达的辉煌。阅读他的所有作品,感受可以归结为一句话:用爱诠释生命。难道不是吗?用爱诠释生命不但体现在他作为一名诗人、作家对于天水这片古老而文明的城市沉迷其中而忘情表达,更体现在他对秦岭这座横贯中国大陆腹地、绵延1500公里的秦岭山脉文化探寻和考察的壮举上。《天籁水影》、《走进大秦岭》、《寻找大秦帝国》等书的出版发行,以及他为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录制的大型纪录片《大秦岭》撰写的解说词,让秦岭一度成为学者专家重新审视和研究它作为中华民族父亲山的热门话题,也让王老师成为全国知名作家。
这,不就是生命的风景吗?这些风景,他用爱做了最好的诠释。这种被诠释的思想美德和艺术成就,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长期借鉴学习,而不是我与王老师相关的“一件事情二段话”所总结和替代的。
2010、4.1 王若冰:甘肃天水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毕业于原天水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现在甘肃天水日报社工作。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文学院特邀评论家。创作以诗歌、散文、文艺评论为主,出版有诗集《巨大的冬天》、文学评论集《倾听与呈现》、地方历史文化散文集《天籁水影》(与安永、周伟合著),散文集《走进大秦岭》、《寻找大秦帝国》,并编著有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飞将军李广》(与人合著)。曾获甘肃省第三、四届优秀文学作品奖、甘肃省首届黄河文学奖、《飞天》十年文学奖等。
[ 本帖最后由 雨林儿 于 2010-4-1 16:34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