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缘定喜洲

2020-09-24抒情散文左家琦

缘定喜洲左家琦 六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在他的《滇行短记》里这样描述大理的喜洲:“喜洲镇却是个奇迹,想不起在国内什么偏僻的地方,见过这么体面的市镇,远远的就看见几所楼房,孤立在镇外,看样子必是一所大学校。进到镇里,仿佛是到了英国的剑桥。街旁到
缘定喜洲左家琦 

六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在他的《滇行短记》里这样描述大理的喜洲:“喜洲镇却是个奇迹,想不起在国内什么偏僻的地方,见过这么体面的市镇,远远的就看见几所楼房,孤立在镇外,看样子必是一所大学校。进到镇里,仿佛是到了英国的剑桥。街旁到处流着活水,一出门便可洗菜洗衣,而污浊立刻随流而逝。街道很整齐,商店很多。有图书馆,馆前立着大理石的牌坊,字是贴金的!有警察局。有像王宫似地深宅大院,都是雕梁画栋,有许多祠堂,也都金碧辉煌。不到一里,便是洱海,不到五六里,便是苍山。山水之间有这样一个市镇,真是世外桃源啊!”。
六十多年后,来自美国芝加哥的林登先生觉得,喜洲就是在灵光乍现的瞬间发现的那个心中最美、值得托付余生的幸福小镇。在林登先生的心目中,大理有水,因而明丽柔顺;大理有山,所以浑厚可靠;大理多民族,方才多姿多彩;而在大理众多古镇古村之中,安静的喜洲尤其显得敦厚而涵养。中国人讲究缘分,每每穿行在喜洲的庭院之中,林登先生总能感觉到古老的往事如潮水般一幕幕袭来。
都说老宅是有魂的,有了魂才有思念的根,有了根才有牵挂的线。林登先生一家最终选择在大理的喜洲安家,想来,这必定就是林登先生与喜洲的不解之缘吧。
人物档案:
  林登:(英文名Brian Linden)来自美国芝加哥,喜林苑执行总裁,毕业于华盛顿哈布金斯大学,后来又拿到伊利诺伊大学的亚洲经济学硕士学位及斯坦福大学亚洲历史学硕士学位,现在正在攻读博士学位。1984年来到中国,在现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中文,并任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派驻中国的摄影记者,当时还有幸采访和见过邓小平、胡耀邦等国家领导人,先后游历过80多个国家和地区,会讲几个国家的语言。
  珍妮:林登先生的太太,祖籍广东台山,在美国旧金山出生,获得加州大学护理硕士学位。
  林峰:林登先生的大儿子,喜爱弹吉他。
  林源:林登先生的小儿子,喜爱弹钢琴和绘画。

  沐浴着大理柔软的阳光,当我到达喜洲古镇的时侯,已经是下午了,走进林登先生的喜林苑(杨品相府),我的眼前豁然开朗起来,青瓦白墙之间,是清幽古朴的庭院,喧嚣的街面近在咫尺,古朴的院落里却别有洞天。房间是典型的白族民居的布局,房内书柜上满满当当都是林登先生收藏的书籍。林登先生的文房四宝和几本随意摆放着的书本,为屋子中间的书桌增添了不少灵性。
  从内院转到前庭的瞬间,我见到了刚刚回来不久的林登先生。他手里端着一个玻璃杯子站在庭院的天井里,周围聚集了十几位外国朋友,正津津有味地交流着各自的收获。
  在林登先生和客人说话的空隙,我及时向他说明了来意。林登先生请助手帮他招呼一下天井里的客人和朋友,微笑着呷了一口玻璃杯中的酒,欣然决定接受我的采访。
  看着林登先生一米九左右的个子,脸上挂着柔和的笑容,高大的身材里透着一种文气与温和,四十多岁,性格却像个开心的大男孩,和客人的交流中,林登先生不时在安静的院落里洒下一串爽朗的笑声任其回荡。
  “我们喝茶吧!一边喝茶,一边聊天!”林登先生带我到了一个老屋子的茶几边坐下,把余下的半玻璃杯老酒一起放在了茶几上,用端酒杯的左手翻阅着我们最新出版的刊物,淡淡的酒味从不断启合的牙缝之间飘逸出来,弥散在杨品相老人曾经生活和居住的庭院里。
  茶香难以抵挡,那盛茶的瓷杯外观有点像电视里看到的干部们开会时常用的那种白色的瓷杯子,瓷杯的外观非常洁净,没有图案,朴素简单,又不失厚重和美感。想来应该会是林登先生的一种偏爱吧!这时有外国朋友背着背包和行囊准备要离开,过来和林登先生打招呼告别,林登先生微笑着起身相送。
  我看着茶几上瓷杯里浮动的茶叶和玻璃杯里余下的酒,我在想,它们都静静的躺在杯子里,原来都是拥有蓬勃生命力和丰富内涵的,要不古人怎么会说“借茶静心度春秋,饮酒挥毫入诗画”呢。喝茶用瓷杯、喝酒用玻璃杯都不错,那是感觉,和杯子没有关系。也许林登先生就是看中了这其中的内涵吧!林登先生虽然没有画画,不过他正在利用休闲余下的时间坚持练习中国的书法。
  思绪飘飞之间,林登先生已经回到了茶几边坐下,端起茶杯凑到唇边,微笑着示意我喝茶。在这样的庭院,在这样的老宅老屋里面,微笑和爽朗是我见到林登先生以后最深刻的印象。
  林登先生清楚的记得,第一次到大理是在1985年。那时的中国并没有现在这么富裕和发展迅速,不过当时林登先生觉得整个云南最好的地方就是大理,感觉大理像天堂一样,天空的美丽、民风的纯朴、文化的丰富让林登先生感到惊叹不已。
  因为带客人到喜洲古镇游览耽搁了吃饭,林登先生的助手小张为他送来了一盘黄灿灿的鸡蛋炒饭,轻轻放在茶几上之后,白族姑娘小张含着甜甜的微笑离开。
  “漂亮吧!我喜洲的小媳妇!”林登先生用勺子舀了一勺鸡蛋炒饭,一边咀嚼一边调皮的看着小张美丽的身影低声说,脸颊上依然挂着爽朗的笑容。
  “是吗!你媳妇?”我吓了一跳,并不相信!
  “哈哈!可惜她没有嫁给我呀!要不然我就是喜洲的姑爷啦!”林登先生看到我吃惊的表情,大笑了起来,那笑声带着软软的鸡蛋清香冲出了屋子的向着四周扩散!
  “做姑爷好呀!那样的话,我们大理又多了一位洋女婿!”我接过林登先生有趣的话题。
  “开玩笑的!我的太太叫珍妮!我们已经是喜洲人啦!喜洲真的很好!我们特别喜欢!”见我吃惊不小,林登先生开心的说,笑容里似乎还有情感要表达。
  “跟太太珍妮女相识20多年,所以我现在只有20多岁,依然觉得自己的太太最好。”林登先生用眼睛的余光默默看着我的记录本。我觉得,采访本上记录的不是谈话,那分明是林登先生对珍妮太太情感独白的肺腑之言。
  说到林太太,珍妮女士刚好有事情去了香港。林登先生告诉我,珍妮的祖籍是中国的广东台山。1987年珍妮作为交换生到南京大学学习语言,他在刚刚组建的南京大学中美文化交流中心工作,在南京大学的篮球场上,他和珍妮相遇、相识并相恋。1993年,经过6年的爱情长跑,他们结婚了。
  2004年,林登先生一家选择在大理喜洲正式定居。他与太太珍妮变卖了美国纽约的房产别墅来到大理,跟喜洲镇政府谈了很长的时间,找到杨品相府这院老房子。谈成后,林登先生专门请了昆明的设计师做了详细的设计方案,并严格按照文物部门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对房屋进行了加固、修缮,和恢复保护工作。修缮恢复老宅院的时间花了大概九个多月,那时候每天都有六十到一百个本地的工人师傅和木匠在做修复工作。宅子竣工了,林登先生和太太珍妮为宅子取名叫“喜林苑”,“喜”就是喜洲的喜;而“林”就是林登先生的姓。
  现在喜林苑开起来一年多了,生意越做越好,越做越大,喜林苑的员工基本上都是本地人,大家有时候说英语,有时候讲普通话,还有时候林登先生也会和员工学说白族话。林登先生说:“第一次到喜洲就感觉到喜洲的传统文化还存在”。喜洲的古老和厚重,把林登先生吸引到了杨品相宅子的门前。这座老宅,如同那泛黄的纸,到处是时间层叠过的痕迹,这足以让林登先生欣喜若狂。林登先生宽厚的大手,仿佛可以触摸到烟迹浸染过、尘埃覆盖过、雨水冲洗过的庭院古老的历史和那段被遗忘的美丽动人的故事。而这一切因为有了林登先生的经营和推广,喜林苑已经成了一个极具包容性的小型博物馆。
  林登先生经常在喜洲的街道上转悠,在曲折迂回的巷道里四处张望。看着高大的院墙,闻着老房子发出的幽香,有一株株生命力强劲的小草和小花从老瓦的缝隙中生长出来,显露在徐徐的清风中翩翩舞蹈。云淡风来,春暖花开,这时林登先生会把自己想象成大理田园山水中的一缕阳光、一片豆香,洱海里鱼鳞一样的波涛、苍山上层出不穷的云彩。
  林登先生设计处理的南面屋顶,在上面站着或者坐着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田野、远处的村庄和巍巍群山。夕阳西下,林登先生在屋顶的阳台上,看农人劳作归来的背影,思先人往来踩踏的足迹,听田野里随风摇曳的声响,让林登先生忘记了白天的烦恼。摇椅轻摆,怀想着喜洲往昔的马帮,飘在他乡异土上的马调歌谣,安静的守候着接踵而来的日子和远道而来的眷顾。
  在闲暇的时间,林登先生每天到村子里、田间地头或者镇上转悠,去找寻生活里的乐趣和经验。在林登先生看来,每一座古老的庭院,纵然它被时间褪去了色彩,只剩下年老的躯壳笼罩在岁月的烟尘里,然而每一块砖瓦、每一根梁木、每一张发黄的照片依然在流逝的日子里,让记忆的痕迹渗透庭院的每一个角落。作为一位来自大洋彼岸的外国人,奔波忙碌于钟爱的民族文化,并致力于文化的挖掘保护和收集整理工作,而且做得蛮好,让人不能不心生敬意。
  一位帅气的美国小伙子走了过来,他找林登先生有事。
  办完事情,林登先生微笑着向我介绍:“他叫Adrian,来自艾奥瓦州,现在是喜林苑的运行总监。”随后从茶几上端起杯子,眯起闪烁蓝光的眼睛呷了一口白酒。
  “你喜欢喝白酒?”在林登先生放下酒杯的时候,我惊奇地发出了疑问!
  “噢!不常喝!这是喜洲本地的白酒,辛苦的时候偶尔喝一点!”林登先生看着酒杯,表情里隐含着孩童一般的快乐。
  我似乎再次感受到了从酒杯中飘逸出来的无色透明,甘洌爽净,余味悠长的醇香和酒意。我在想,在这样的老院中喝酒品茗,环境惬意,充满了诗情,杯盏之间那不仅仅是在饮茶品茗,喝酒解困。茶是当地文化的物质载体,酒是当地文化的内在魂魄。林登先生对酒和茶不是特别的嗜好,大理白族人的聪慧、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深深地吸引着林登先生。从走进喜林苑的那一刻开始,我能够真切的感受到林登先生对大理历史文化的那种执着寻找和真诚坚守。喝茶,尝酒,写毛笔字,对于林登先生而言,那不是表面的附庸风雅。
  林登先生在谈话的过程中一直在强调文化保护的主要性。肯德基、西餐和咖啡在哪里都可以吃到,而具有几百年历史和文化的老建筑却不是在哪里都能够随便看到的。作为美国人,林登先生正在不断了解中国,熟悉大理,把家安在喜洲,林登先生为此感到非常幸运。安家,不仅仅是为了家庭,为了孩子,为了单纯的居住。林登先生热爱中国文化,一部分原因是小时候崇拜李小龙,另外也深受父亲的影响。老父亲经营画廊,收藏了很多来自亚洲的艺术品,在耳濡目染之下,林登先生对艺术品和古董非常感兴趣。在中国学成归国后,林登先生夫妇投了一部分资金在美国开设了文化交流中心,把来自亚洲尤其是中国的艺术作品推广到美国。当时的林登先生每年都会数次来中国去偏僻村落收购充满民族特色的家具、画作以及各种艺术品,再运回美国出售,生意兴隆。决定来中国定居,林登先生在选址方面特别慎重。他和妻子珍妮女士最初选择了江西景德镇。林登先生喜欢瓷器,而且在那里也有朋友,不过景德镇并没有林登先生心目中的理想房子。另一方面,当地气候让林登和家人感到特别不适应。所幸林登先生在景德镇认识一个在景德镇做瓷器生意的云南人,他向林登先生和珍妮女士推荐了喜洲,说那里气候宜人,有许多空置老宅,一定会有林登先生想要的房子。
  喜林苑的庭院建筑以大理石为基础,由粗大的木柱支撑,砖瓦泛着陈旧斑驳的色泽,却有一种朴素温馨的美。深色的木头地板从林登先生的脚边伸展开去,偶尔有人过来,从厚实的木板上,踩踏出“咚咚”的回音,穿透板壁,绕过房梁,脚步声带着历史的沉重、时间的情感和岁月的沧桑,那声音得特别动听,特别的悠长。二楼统统是木质的走廊,栏杆上捧花卉、下垂桃果、中雕花蔓,凭栏一看,“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油然而生。林登先生一直认为找到一个与历史如此亲近,与梦幻如此相邻的老庭院,那是何等的惬意幸福。在大理喜洲定居下来以后,全家人更是对当地少数民族的艺术和文化迷恋不已。珍妮女士尤其喜爱少数民族的刺绣以及饮食文化;林登先生则似乎什么都喜欢,他还与当地不少少数民族艺术家成了朋友,林登先生帮助原大理州美术家协会主席秦伟在美国出售过画作。在喜洲,有一位老人专门从事复原当地特有的洞经音乐的工作,林登先生与他成了忘年之交。每当有外国游客来到喜洲,林登先生总喜欢带他们去老人家里看一看他收藏的众多白族乐器。看着自己同胞们瞪大眼睛啧啧称奇,林登先生觉得很得意。还有一位董姓老人,年寿已高,不方便下楼,林登先生经常到他起居的小楼上拜访他,老人送他一幅“飞”字书法作品,作为回敬的礼物,林登先生送了老人他们俩的一张合影。
  林登先生的生活象扎染的花布一样舒展开来。文化是种子,是花朵,是果实,是沟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这是林登先生到大理喜洲之后的一大感悟和收获。于林登先生而言,喜洲的文化是深刻铭记的温暖;于远道而来的朋友而言,喜洲的文化是令人动容的光亮。在喜林苑,随处可见老主人的喜好和脾性,还可以看到许多林登先生随意悬挂摆放着的根雕、异石、佛头、具有民族特色的绣品、年代久远的匾额到、关公像以及字画等。这只是林登先生众多收藏里的一小部分,在他眼里,这些都是值得去精心收藏和热心展示的宝贝。一年365天,除了经营喜林苑,另外一项重要工作是四处搜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品和古董。喜洲街上和周围村子里的那些小店主、修鞋匠、卖喜洲粑粑的姑娘、剃头的老人、卖扎染的老太太、跑车的小伙、玩耍的小孩和背着孩子的妇女几乎都认识林登先生。
  林登先生和我坐在屋子里,他身后的墙壁上挂着一块老匾牌,一张古朴凝重的实木条桌,条桌上左右各摆放了一个西藏收集来的金黄色的卧羊雕像,老木地板上放置着一个巨大的石槽,整个屋子倍显灵气的同时,弥散着浓厚的神秘色彩。从开着的门看出去,不甘寂寞的还有老墙上那紧闭着的窗。那窗子仿佛是杨品相老人睁着的眼睛,不动声色地目睹着庭院里的变化。窗子后面的楼上,曾经有过多少晃动的身影,那窗棂,被喜洲的阳光晒了一百多年,已经变成了深深的褐色。一百多年的时光在这里静静流淌,离开目光的穿透,楼上的窗子就失去了观望的意义了,还好,现在有许多不同肤色的身影络绎不绝的前来,无数好奇的眼睛关注着喜林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每个周末,林登先生都会拿出宝贵的时间免费教授村里的年轻人、朋友或者邻居的孩子们英语,邀请他们到喜林苑一起共进晚餐过周末。喜洲小镇的街道狭窄而深长,穿梭其中的大多都是当地的农人,穿着白族传统服装的妇女或是卡其蓝中山装的老头,脸上的表情矜持而沉默,遇到林登先生也许还会有几句问候的英语从说惯了白族话的口里蹦出来。闲暇时间,林登先生和家人也会高兴的接受邀请到邻居或朋友家吃饭,并趁机到街上走走,和店主聊聊,与路人交谈,拜访朋友或者学习白族话。喜洲的一切,让林登先生一家人的田园生活水到渠成,大儿子林峰,喜欢在阳光下弹奏他心爱的吉他,有时也为客人做个即兴表演,但大部分是因为自己爱好。小儿子林源,今年12岁,喜爱钢琴和绘画,在大理过着梦幻般的童年。平时两个孩子在家里接受美国家庭老师的辅导,有时林登先生和珍妮太太也会把孩子送到当地的学校学习一些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孩子们更好的融入当地,和校园里的同龄孩子们一起玩,同时也是沟通和交流的需要。林登先生认为,这是孩子们需要努力去做的,今后孩子们也许会在中国或者亚洲上大学或者工作,需要为此做好准备。
  当我们谈到孩子的时候,林源刚好在天井里和孩子们玩累了,跑到屋子里来找林登先生,手里拿着他的《自画像》画作。林登先生告诉我,那是他美国老师布置的作业,林源在喜洲画的还有《苍山洱海图》、《洱海鱼》等等。我翻看着林源的图画本,不知不觉在心中慢慢走近了已经走远的童年。《洱海鱼》画面上的色彩比较夸张,鱼的主要形状以蓝色为主,配有一条条的色带在鱼体上,色彩丰富,图形抽象。《苍山洱海图》比较有趣,在一大块浓浓的绿色中间是林源心目中的洱海,一条溪流把用铅笔勾勒的苍山和洱海连为了一体,几株老树,静静的生长在洱海轮廓的边上。林源在自画像里,充满了童稚,那粗拙的线条,大大的眼睛,蓝褐色的眼珠子画的特别明显,脸部的轮廓里既有东方人的圆润又融合了西方人的爽朗。我和林登先生,还有美国来的家庭老师安静的看着画图,脸上和心理一样揣满了喜悦。不论怎么说,那都是孩子眼里最最美好的山水和风景和心中的快乐所在。
   “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努力,靠自己赚钱,就是希望父母和孩子过很好的生活!”林登先生借着微微的酒意说。他一直把酒杯从庭院的天井中端到了屋子里的茶几直上,并且不时的呷上一口。
  开办喜林苑,不是单纯为了赚钱,这是多方面的斟酌和考虑,这是林登先生与背包客和其它老外不同的地方。他们来了,一个个感动之后,最终还是难以领受田园生活的平淡和寂寞,又都赞叹着离开了!看来,还是经历喧哗热闹终极之后的林登先生,比较能领略平淡之中的真味。要赚钱机会很多,特别是在北京、上海发展的时候,并不用跑这么远的路。林登先生告诉我,他的父母是美国的蓝领,所以他幼时的生活并不富裕。不过林登先生小时候特别聪明勤奋,学习成绩优异,经常拿到丰厚的奖学金!他是家族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孩子!父母和家族里的人为此感到特别骄傲!
  本来这个夏天林登先生想回一次美国老家的,看看父母和妹妹,还有美国的朋友。但又不太愿意回去,担心美国的朋友不理解,难以沟通。去年,喜林苑在深圳的一次全国酒店评比会上,在全国2万多家参评酒店中脱颖而出,排名全国第三,林登先生刚刚参加颁奖典礼回来不久。这是来之不易的成绩,也是对林登先生保护性开发模式的首肯和莫大的鞭策。喜林苑的平均入住标准是每晚100美元。考虑到喜洲是这样一个远离城市的安静小镇,这个价钱算不上便宜。林登先生告诉我,喜林苑走精品会所路线,大部分客人来自海外,而且大多数外国人听说过大理,却可能从未听说过喜洲。所以林登先生想要将会所经营好,要做的不仅仅是经营推广好喜洲,也必须推广宣传好大理。这也是林登先生热心向外国人介绍当地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的重要原因。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慕名来到喜林苑,他们对房子的主人充满了好奇,并且想亲眼目睹一下几百年历史的民居建筑和那些年代久远的古董。到喜林苑的朋友和客人中,有美国国家博物馆的馆长,有美国摩根银行的高层,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当然也有来自昆明、四川、广州、上海、北京等地的朋友和客人,还有时常光临的大理的朋友和喜洲的邻居。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一个曾经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工作的年轻人来说,毅然带着妻子卖掉了纽约的房子落户大理喜洲,这样的举动当然不能用一时的冲动和单纯的热爱去解释。茶味芳香了我的每一个毛孔,最重要的是,从流畅的普通话里听着他丰富的人生经历,我平添了许多对林登先生的佩服和尊重。虽然,林登先生微笑叙述经历的样子让我觉得这整个故事是一个非常轻松惬意的历程,然而,跨越太平洋的抉择一定有着更为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日久他乡即故乡”,林登先生和家人定居喜洲过纯美的庭院生活,也就意味着为自己和收藏多年的那些文化艺术宝贝,找到了一个最好的安身之所,最理想的完美归宿。
  喜洲是作家老舍先生最喜欢的中国城镇之一,她静卧在苍山脚下和洱海之滨,澄明在田园山水里和蓝天白云下,安静的等待知音的到来。
  喜洲让林登先生心里溢满了亲情一般的温暖。天色已晚,茶已淡去,老酒还在散发着清香,我们的谈话,在杨品相老人生活过的老屋子里慢慢扩散开去,滑过门窗,挤出门缝,溜出天井,飘过四野的豆田……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