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苴的那个镇
2020-09-24抒情散文陈旭东
我在出外住宿登记住址,写下“苴镇”时,宾馆服务员总是升出头来很谦顺地问我这个“苴”字怎么读?当我告诉他这个字的读作jian(和坚同音)后,对方仍是一头雾水不知其解,于是我总会补充告诉别人,这是一种海草的名字。说到这海草时,我心里掩饰不住一种
我在出外住宿登记住址,写下“苴镇”时,宾馆服务员总是升出头来很谦顺地问我这个“苴”字怎么读?当我告诉他这个字的读作jian(和坚同音)后,对方仍是一头雾水不知其解,于是我总会补充告诉别人,这是一种海草的名字。说到这海草时,我心里掩饰不住一种特有的深情,这是问话人难以体会的,因为苴这海草的过去和苴以小镇今日的存在,这中间的关联,充满了太多的未知,而这骄傲的历史和未知的将来,只属于我的家乡,这如一个儿子不管走到哪里,心总会系着对母亲的牵挂是一样。
苴并不大,东西方向的前街、北街、后街,搭着南北向的东街、西街,组成一方小棋盘,小镇的人们就这样在这棋盘上做着生意,填着肚子,繁衍子孙,然后像小鸟儿一样,把他们养大,送往远方,或报效疆国,或官成名就,就是很少有人希望这些成名就业的子子孙孙再来把这一方棋盘填充或是重修,只有那些固执的老人,如当年抗战保家一样,坚守着这棋盘,不肯跟着儿孙远去享福,而且同样坚守着“苴”这个名字在地图上的存在。
镇上的建筑大都是一色的青砖小瓦房,七十年代的建筑,瓦楞凹凸不平,上面丛生着不知名的薅草。偶尔有一两座突兀的小洋楼,总会刷成白色,在青砖青瓦的衬托下分外耀眼。瓦房多数在后街,出得门来便是小青砖相嵌而成的路面,中间高两边低,我上小学时每天就走这样的青砖相嵌的路上,街两边的店铺变了、住户门庭变了,唯独这青砖路面没有变,却也掩不住满目疮痍,但在依然在装饰着这条老街。
苴镇靠海边,天空中常常有白色的海鸟儿在盘旋,鸣叫声中这不知从哪儿带来的草籽便随着海鸟的粪便被遗弃在这些屋顶上,潮湿的海洋气侯极利于这些草儿的生长,居民们都懒得清除这些寄生物,认由它在自家的头顶上伴随着雨水的冲刷而自生自灭,一阵微风过处,他们也颤悠悠的在苍穹中伸个腰,它们的存在给小镇平添了几份破败和萧条。
沿着后街的坑坑洼洼的青砖路面行走,总竟不住往两旁观看,透过低矮的门洞总会看到几个霜染两鬓脸上爬满皱纹的老人坐在天井里的藤椅上,偶尔还看到墙上悬着的发黄的镜框,镜框里的照片已经发黄,依稀可辨认是几张全家福,甚至还有老人当年身着戎装的英姿。空气里嗅得到淡淡的海腥味,小镇的人们都已习惯了这种四处弥漫的气息。
前街是条商业街,街道本就不宽,两边挤满了一个个的小店铺,镇上除了家历史悠久的食品厂其他没有工业,因此这些小店铺就成了镇上一些头脑灵活的商人施展的舞台,把个店铺折腾来折腾去,不断地变着戏法来赚那些从更偏僻的乡下旮旯里来赶集的庄稼汉。我不常去小镇买东西了,童年的记忆里有两样东西最是诱惑,一是踮着脚尖爬在后街书店的玻璃柜台上看摆放在里面的小画书、还有就是店铺门后的炉子上冒着热汽刚出笼的白面包子,贫乏的年代对于柜台内的小画书和笼上的包子,更多的是咽着相同的口水从它面前走过……
昔日的小镇曾遭受过灭顶之灾,抗战时期进驻县城的日本兵不知从哪个方面看上了它竟要来落户,也不知是哪来的勇气,我们的前辈们竟一把大火把祖辈生活过的家园全部烧掉,大火肆意了三天三夜,火光映红了十里八乡的原野,阴谋没有得逞的东洋兵只好把炮楼修到了距小镇八里之遥的荒郊,三十三天后,太阳旗终于耐不住小镇逝目以待的愤慨和荒凉的折磨,在一个漆黑的夜里神不知鬼不觉的卷走了。
苴镇也有过热闹的时候,那时渔业社没有解体,满车的海鲜都被拉到镇西头的菜市场,一时间人头攒动,赶集的、挑鲜的、小商小贩们都沸腾起来,田间的小脚老太迈着小碎步,挎着个竹篮子埋着头在田埂上急急地走着,邻家嫂子一声吆喝:亲家婆啊,您到拉哈去啊?小脚老太婆头顾不上回头:“噢,嫂子啊,我上街去啊”小镇窄窄的街道是乡下人心中最宽的街。每当镇中心商店的墙上贴电影海报时镇东头的电影院便围满了四乡八邻的儿童、和还不敢和男人手拉着手在街上跑的未过门的媳妇,趁着电影放映时的黑暗偷偷地拉个手。更久远的记忆是在中学的大操场场上开万人批斗大会,看着台上背着步枪的父亲带着民兵们神气的维持着会场的安静,泛着幽蓝的钢枪最是抢眼,我老是想去摸一摸,可大人们总不让我去碰,于是我只好扫兴的挥舞着纸折的大镜面盒子枪跟小伙伴们玩抓坏蛋,主席台的板凳上哈着腰挂着牌的不知是犯了什么罪的反动派,在震天介地“打倒”声中低下了头,学校里停课了、田里的农活不干了,大人、小孩都跑上镇来喊口号、挥红旗。
狂欢过后的苴镇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绵绵细雨笼罩着灰色的天空,如同一个寂寞老人在眼泪里忏悔。小镇原本有所不错的小学,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这所学校就读的学生多半是农村学生了,镇上的那些有点路子的家长都把小孩送到县城去念书了,为了方便索性买了商品房就做起了城里人,留下来的都是些老弱孤寡,守着镇上了这几排青砖平房和寂寞的井庭小院。
今年回家,得知沉寂了多年的海滩上要建一所大型的海港,为了与国际接轨,修了一条直通地级市的公路,公路穿过比邻的一个乡,与小镇遥遥相望,政府出于经济或者其他的考虑,把小镇的政府首脑也合并到邻乡,并把邻乡易名为小镇的名号,小镇虽然是比以前的地域大了,但实际上是名存实亡了,在家不多的日子里,我经常听得见小镇在哭泣,在风里、在雨里诉说着它所遇到的不公平待遇。小镇更象一个残喘的老人、楞楞地站在那里茫然地看着那个海港上飘扬的孤零零的彩旗、看着通往小镇的那条老公路变得更加坑坑洼洼了…… [ 本帖最后由 陈旭东 于 2010-4-28 17:19 编辑 ]
苴并不大,东西方向的前街、北街、后街,搭着南北向的东街、西街,组成一方小棋盘,小镇的人们就这样在这棋盘上做着生意,填着肚子,繁衍子孙,然后像小鸟儿一样,把他们养大,送往远方,或报效疆国,或官成名就,就是很少有人希望这些成名就业的子子孙孙再来把这一方棋盘填充或是重修,只有那些固执的老人,如当年抗战保家一样,坚守着这棋盘,不肯跟着儿孙远去享福,而且同样坚守着“苴”这个名字在地图上的存在。
镇上的建筑大都是一色的青砖小瓦房,七十年代的建筑,瓦楞凹凸不平,上面丛生着不知名的薅草。偶尔有一两座突兀的小洋楼,总会刷成白色,在青砖青瓦的衬托下分外耀眼。瓦房多数在后街,出得门来便是小青砖相嵌而成的路面,中间高两边低,我上小学时每天就走这样的青砖相嵌的路上,街两边的店铺变了、住户门庭变了,唯独这青砖路面没有变,却也掩不住满目疮痍,但在依然在装饰着这条老街。
苴镇靠海边,天空中常常有白色的海鸟儿在盘旋,鸣叫声中这不知从哪儿带来的草籽便随着海鸟的粪便被遗弃在这些屋顶上,潮湿的海洋气侯极利于这些草儿的生长,居民们都懒得清除这些寄生物,认由它在自家的头顶上伴随着雨水的冲刷而自生自灭,一阵微风过处,他们也颤悠悠的在苍穹中伸个腰,它们的存在给小镇平添了几份破败和萧条。
沿着后街的坑坑洼洼的青砖路面行走,总竟不住往两旁观看,透过低矮的门洞总会看到几个霜染两鬓脸上爬满皱纹的老人坐在天井里的藤椅上,偶尔还看到墙上悬着的发黄的镜框,镜框里的照片已经发黄,依稀可辨认是几张全家福,甚至还有老人当年身着戎装的英姿。空气里嗅得到淡淡的海腥味,小镇的人们都已习惯了这种四处弥漫的气息。
前街是条商业街,街道本就不宽,两边挤满了一个个的小店铺,镇上除了家历史悠久的食品厂其他没有工业,因此这些小店铺就成了镇上一些头脑灵活的商人施展的舞台,把个店铺折腾来折腾去,不断地变着戏法来赚那些从更偏僻的乡下旮旯里来赶集的庄稼汉。我不常去小镇买东西了,童年的记忆里有两样东西最是诱惑,一是踮着脚尖爬在后街书店的玻璃柜台上看摆放在里面的小画书、还有就是店铺门后的炉子上冒着热汽刚出笼的白面包子,贫乏的年代对于柜台内的小画书和笼上的包子,更多的是咽着相同的口水从它面前走过……
昔日的小镇曾遭受过灭顶之灾,抗战时期进驻县城的日本兵不知从哪个方面看上了它竟要来落户,也不知是哪来的勇气,我们的前辈们竟一把大火把祖辈生活过的家园全部烧掉,大火肆意了三天三夜,火光映红了十里八乡的原野,阴谋没有得逞的东洋兵只好把炮楼修到了距小镇八里之遥的荒郊,三十三天后,太阳旗终于耐不住小镇逝目以待的愤慨和荒凉的折磨,在一个漆黑的夜里神不知鬼不觉的卷走了。
苴镇也有过热闹的时候,那时渔业社没有解体,满车的海鲜都被拉到镇西头的菜市场,一时间人头攒动,赶集的、挑鲜的、小商小贩们都沸腾起来,田间的小脚老太迈着小碎步,挎着个竹篮子埋着头在田埂上急急地走着,邻家嫂子一声吆喝:亲家婆啊,您到拉哈去啊?小脚老太婆头顾不上回头:“噢,嫂子啊,我上街去啊”小镇窄窄的街道是乡下人心中最宽的街。每当镇中心商店的墙上贴电影海报时镇东头的电影院便围满了四乡八邻的儿童、和还不敢和男人手拉着手在街上跑的未过门的媳妇,趁着电影放映时的黑暗偷偷地拉个手。更久远的记忆是在中学的大操场场上开万人批斗大会,看着台上背着步枪的父亲带着民兵们神气的维持着会场的安静,泛着幽蓝的钢枪最是抢眼,我老是想去摸一摸,可大人们总不让我去碰,于是我只好扫兴的挥舞着纸折的大镜面盒子枪跟小伙伴们玩抓坏蛋,主席台的板凳上哈着腰挂着牌的不知是犯了什么罪的反动派,在震天介地“打倒”声中低下了头,学校里停课了、田里的农活不干了,大人、小孩都跑上镇来喊口号、挥红旗。
狂欢过后的苴镇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绵绵细雨笼罩着灰色的天空,如同一个寂寞老人在眼泪里忏悔。小镇原本有所不错的小学,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这所学校就读的学生多半是农村学生了,镇上的那些有点路子的家长都把小孩送到县城去念书了,为了方便索性买了商品房就做起了城里人,留下来的都是些老弱孤寡,守着镇上了这几排青砖平房和寂寞的井庭小院。
今年回家,得知沉寂了多年的海滩上要建一所大型的海港,为了与国际接轨,修了一条直通地级市的公路,公路穿过比邻的一个乡,与小镇遥遥相望,政府出于经济或者其他的考虑,把小镇的政府首脑也合并到邻乡,并把邻乡易名为小镇的名号,小镇虽然是比以前的地域大了,但实际上是名存实亡了,在家不多的日子里,我经常听得见小镇在哭泣,在风里、在雨里诉说着它所遇到的不公平待遇。小镇更象一个残喘的老人、楞楞地站在那里茫然地看着那个海港上飘扬的孤零零的彩旗、看着通往小镇的那条老公路变得更加坑坑洼洼了…… [ 本帖最后由 陈旭东 于 2010-4-28 17:19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