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寻访分水阁

2020-09-24抒情散文聂中民
早就从地方志书上读过,天水秦州有个分水岭的地方。今年春天,我陪金城一家报社记者驱车踏上了寻访分水阁的路。出天水市向西沿310国道,经过太京、籍口,到铁炉后走南岔路就来到了整个大秦岭山系中唯一以秦岭命名的秦岭乡。秦岭乡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早就从地方志书上读过,天水秦州有个分水岭的地方。今年春天,我陪金城一家报社记者驱车踏上了寻访分水阁的路。出天水市向西沿310国道,经过太京、籍口,到铁炉后走南岔路就来到了整个大秦岭山系中唯一以秦岭命名的秦岭乡。
  秦岭乡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任家大庄有被学界誉为“陇南文宗”的任其昌故居;关家店村是三国名将关羽征战陇上的时候歇脚的地方;烂庙山发现的国家级文物秦公簋足以说明秦岭乡是秦人的发源地。而我这次寻访的分水阁就是一线分南北、一岭分江河的地理标志。
  秦岭乡,大秦岭山脉中的一个小乡镇,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似乎一直是默默无闻。年年岁岁,只有开遍大地的荞麦花在轮回中重温自己的美丽和青春; “一岭分两川”的地理奇迹也几乎被世人所忽略。去秦岭行走,不得不注意到她的水系,在这片集合了高山、河流、森林等的土地上,一个以农耕而闻名的民族,直至今天依然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苦日子。岭分两川,是分水阁展示给世人的一个神奇的人文景观,也是给我了我创作本文的灵感之源。
  1992年,祖居秦岭乡的马汉江先生,在当时的《甘肃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秦州分水屋》。这篇文章的发表,使更多的人们知道了 “滴水分江河”的奇观。在2006年,天水作家王若冰先生行走大秦岭的考察活动,让这片神奇的黄土高原上的一座古建筑再一次走进世人的视线。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游人前来这里,我想,那一定是被这“檐分天水走江河”的奇观所吸引来的!
  在秦岭乡政府办公室主任小张的指引下,我们很快就找到了分水岭。穿过一条曲折迂回的小巷,牛呀、驴呀这些耕畜都在温暖的阳光下怡然自乐。拐了两个弯,就到了分水阁门口。分水阁位于秦岭乡关家店村东南的砚台山脚下,始建于清乾隆五年,是一座坐北朝南,马鞍架式的古建筑。分水阁之所以能够“一屋檐水分江河”,与它所在的地理位置有直接关系。一条数千公里的秦岭山脉,将中华大地划分为南方和北方;一条秦岭山脉,又将中国的水系分割成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
  几年前,天水本土书法家万惠民先生题写了“分水阁”匾额。1992年,在关家店的村民们捐款维修了龙王庙大殿,重塑了龙王像。在龙王归位时,秦岭乡早已在关家店村建起了秦岭中学和秦岭小学。去年,我国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应乡人之约又题写的分水阁三个古朴雄浑、笔力遒劲的大字县于门楼顶额。“分水阁”经历代不断修缮,呈雕梁画栋之像。沉浑雄壮的牌坊,幽静古朴的过厅,琳琅满目的匾额对联,都摄人心魄。著名书法家苏适光先生的“滴洒江河”,天水诗界元老张举鹏的楹联“万里东书城一统,千年河汉生政檐”,还有“两下江河”、“华夏一奇”、“去龙战海”、“妙化江河”、“阁分江河”等匾额和“两面坡分流江河,一檐水横贯南北”,“通判古今善恶人,嶺分南北清浊水”,“山水锋直池墨飞龙凤,殿如嶺峻滴水分江河”等楹联,都是让人忘情其中,久久不愿离去的墨迹珍品。
  我的文友左昊苏是天水秦岭乡籍诗人,在一次闲谈及“分水阁”的选址修建过程时候,他给我讲述了当地民间还流着的一个故事。乡民们本来是要要修建“龙王庙”的,结果在选好地址后把樑架起时,突然狂风大作,顿时遮天蔽日,大雨倾盆。风停雨后,人们才发现屋架发生了两三丈距离的位移。于是,人们认为是龙王显灵了,就在“龙王”自选的新址上开工砌墙,一座庙宇就这样不经意间建成了。
  据马汉江、赵居平编著的《秦源记事》记载,秦岭乡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冰雹灾害的多发区,曾有几个村子的庄稼在一年夏天颗粒无收,曾有乡民被冰雹打死,至今还流传着“麻山头的沛雨,恶得很”的口头语,麻山头村就是秦岭乡冰雹灾害最为频繁的一个村。又因为民间有“龙王治水”的传说,乡民们于公元1740年左右在关家店村修起了这座龙王庙。我想,这就是当时人们修建分水阁的最朴素的动机了。
  一条绵延数千公里的秦岭山脉,就像中华大地上挺起的脊梁,让你联想到华夏儿女永不屈服的民族精神。秦岭乡境内这座算不上宏伟的分水阁,则记录着这里的乡民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的曲折历史。在这块已有几千年历史的土地上,当年秦岭人生存、掘起的身影,早已随历史烟云淡去;今天生活在这里的普通民众,一个个闪现着鲜活生命的光辉。
  分水阁的神奇的意义,那就是在于它马鞍架屋梁上的滴檐水走向上。很可惜我们去的那天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也就只能想象天上大雨如泼如倒,落在同一个大殿的屋顶,涓滴聚成溪流,一分为二,前檐水汇合北流经西河、渭水进入黄河;后檐水相会向南流经西汉水、嘉陵江而进入长江的景观了。寻思着长江、黄河东流太平洋的情景,那男但不是两枚浮萍相遇,同一个屋脊上水留穿越万水千山,流经一座座城市和一个个村庄,最终又合二为一,并开始了新一轮生命的旅游。在同一个屋脊上,相同的起点上,分道扬镳后又殊途同归。真是人工巧夺天工,集自然造化与人文理想浑然一体,尽显天时地利人合的风流本色。
  秦岭乡里,我站在春天的阳光下,我被这一天然地势与人间神工巧妙结合的神来之笔所深深的震撼了。千古流韵的分水阁,则成为数千公里的秦岭山脉之上,生动无比的一个细节。
  回来的路上,大秦岭、小乡镇、秦人、秦风、秦韵、这些浮游在历史长河中的古老人文元素在我回忆中久久回荡。紧接着,又传来了秦岭小学里学生娃娃们早读的声音,然后就到了喧嚣的都市。秦岭山里人家敬畏自然、尊重历史、不怕困难、耕读传家精神韵味通过秦人当年的“秦声”演变而来的“秦腔”回旋于耳际。我不禁感叹,秦岭乡,一个让我内心孤独的高原村落!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 [ 本帖最后由 聂中民 于 2010-4-7 14:33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