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蒋子龙先生学“武功”
2020-09-24叙事散文汪彤
蒋子龙先生天水一行,轰动了小城大街小巷的男女老少。医院里的护士,一边推注射器针管,一边问新来的病人:“是那个写《赤忱红绿青蓝紫》的作家吗?”坐在墙角的大爷,晒着春天暖烘烘的太阳,他看到人就会说:“《乔厂长上任记》,我早就看过了。”小城的人们
蒋子龙先生天水一行,轰动了小城大街小巷的男女老少。
医院里的护士,一边推注射器针管,一边问新来的病人:“是那个写《赤忱红绿青蓝紫》的作家吗?”
坐在墙角的大爷,晒着春天暖烘烘的太阳,他看到人就会说:“《乔厂长上任记》,我早就看过了。”小城的人们,沸沸扬扬的谈论广告壁画上一脸严厉的蒋子龙。可是,想见到蒋子龙先生,得去小城的陇右讲堂听课。
小城三月,沿着籍河边向南大桥下的图书馆走去,满眼的春天,盛开一路的花朵,姹紫嫣红。然而,最鲜艳的一朵,没有香味,却吸引着人们的脚步,那是图书馆报告厅门口的一块艳丽的“花”,花蕊是金色的,装着小城人们对外面世界文化信息的向往和渴望。
是蒋子龙先生和市宣传部部长王光庆先生轻轻揭开图书馆报告厅门口的红丝绸。他们的手仿佛轻轻一挥,开在墙面上的红花,便露出金色花蕊,花蕊正是“陇右讲堂”几个金字。这样的揭牌,在小城就像初春挂起的暖风,虽然揭牌那天,天气正有沙尘暴,但讲坛的报告厅,人们心里、眼里却被中国作协副主席的蒋子龙先生洪迈的声音刷洗得很清爽。
蒋子龙先生一开口,他脸上的严肃便阴转晴。论语中说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蒋先生一讲话,便从威严的外表里,生出平和的性情,他恭谨而安详的娓娓道来,他的讲述似给小城爱好文学的人们在洗脑,但既是不喜欢文学的人,也不会像“牛嚼牡丹”一样听天书,讲坛中的文学爱好者,像是被蒋子龙先生亲授“武功”。
蒋子龙先生来到八千年历史的古城,对这里颇有好感。他风趣的说,自己每天早上去游泳锻炼,游泳的成绩也非常好,但在天水大地湾,钻6000年前原始人的洞穴,却摔了跤。人生便是在不断的跌跤中不断总结。在生活中跌过无数次跤的蒋子龙先生,他真诚的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讲给小城的人们听,每一个感悟,像是“降龙十八掌”中的一套拳路。生活之拳脚,打的好不好,套路很重要。
蒋子龙先生生活拳路的第一掌是关于“欲望”。他说:“人生欲望越多,痛苦便越多。”这样司空见惯的大实话,让蒋子龙先生说出来,似乎更有分量,人们开始颠三倒四的捉摸人生之“内劲外铄之法、发招收势之道。”
作为作家,蒋子龙先生的第二掌是关于“营养”。他感慨天水的文人活得很安静,一个安静的小城,可以安静的思考,安静的写自己的感动。然而为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麦积山文化、三国五种文化综合滋养的环境,也需要有选择和判断。他说:“一个人和一颗大树一样,需要营养,但营养太丰富,也会被淹死。”
对于文学受生活、命运,时代影响的真理,蒋先生的第三掌讲“心态”。他告诉我们,现代的文人要认真看清文坛和社会不公正的一面。作家红与不红,不代表写的好与不好!获奖和出书,不能衡量一个作家的实力。但发表和获奖,都能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作家的写作能力,而得奖后还能提升创作潜能,这是获奖者个体的事。因此,一个作家的心态一定要放平,获奖不获奖,发表不发表作品,要放在次要的位置。如何把作品写出水平来,是一个作家的历史使命。
蒋子龙先生的“第四掌”,说的是群居人们生活的特性。对于作家来说,或许身边另一个作家出名,会给其他作家带来一定的压力,让很多人心里感到“空”,甚至会到对写作绝望的地步。因此正确认识自己,摆好自己的位置,是一个作家写作前和写作时,必须首先调整和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可以看别人的情况,研究自己,再找自己的契机去发展。蒋先生说创作也是机缘,也是一个人的造化,强求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关于作家如何在社会大环境和文化大环境中生存的问题,蒋先生“第五掌”的招数有两套路,即两个办法:
办法一:接受大环境的影响,沉住气,写你想写的东西,控制应运好自己的文化优势,或许会写出一鸣惊人之作,这需要个人文学素养的实力。
办法二:有一定的机缘,“经济选择文化”,有了好作品,还需要有一个“发射架”,把好东西发射到文学的天空。
“第六掌”是呼吁文人,认识自己的社会使命。蒋子龙先生说,一个城市的文化,是需要文学发出这个城市的声音。而文学应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好的作品以特定地区的环境为背景,对一个城市的品味起到宣传的作用。如《羊城晚报》《南方周末》发出自己城市的文化声音。而天水作家的定力很厉害,如何用创作让天水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作为作家的社会使命。
“第七掌”是关于找准主题的问题,蒋子龙先生呼吁作家要清醒的认识当前的创作环境,和自己的优势。作家要找到自己的主题,东写一篇,西写一篇没有出路。很多老作家,虽然终生是作家,却没有找到自己的文学创作“湿地”。因此要在创作中找到自己写作的主题,找到主题就有了自己写作的园地,就能够在文学的大花园里站住脚。
“第八掌”中,蒋子龙先生说到文学环境:“文学是六亲不认的,文学最能挑剔人。”作为一个作家,文学的功力不到位,现实的金钱功利又很强,这对文学的冲击力很大。
“第九掌”是关于“小说”的历练。蒋子龙先生说,“不要故事的小说没有市场,小说70%的动力在故事中,故事中才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功力不够,学养不够,小说的故事会写进死胡同。小说的故事和人物要在绝境中逢生,吸引读者读下去。关于“绝岸逢生”,使小说环环套环环的写下去,一个细节,前进一步。跟着细节,人物的内心变化和个性也会体现出来。功力不够的作者,写好细节,好的细节也会成全人。
九乃中国数字之最大,说到“第九掌”已是最多了。或许蒋子龙先生还有许许多多的拳路,这里都不能一一详细记录。在宣传部长王光庆先生,如央视主持人一样的风度和声音里,蒋子龙先生的讲座告以尾声。
小城春天的文化讲堂,似小城人们的文化盛宴,座无虚席。跟蒋子龙先生学“武功”,无论生活还是写作,大家的体会一定意犹未尽。
[ 本帖最后由 汪彤 于 2010-3-25 21:59 编辑 ]
医院里的护士,一边推注射器针管,一边问新来的病人:“是那个写《赤忱红绿青蓝紫》的作家吗?”
坐在墙角的大爷,晒着春天暖烘烘的太阳,他看到人就会说:“《乔厂长上任记》,我早就看过了。”小城的人们,沸沸扬扬的谈论广告壁画上一脸严厉的蒋子龙。可是,想见到蒋子龙先生,得去小城的陇右讲堂听课。
小城三月,沿着籍河边向南大桥下的图书馆走去,满眼的春天,盛开一路的花朵,姹紫嫣红。然而,最鲜艳的一朵,没有香味,却吸引着人们的脚步,那是图书馆报告厅门口的一块艳丽的“花”,花蕊是金色的,装着小城人们对外面世界文化信息的向往和渴望。
是蒋子龙先生和市宣传部部长王光庆先生轻轻揭开图书馆报告厅门口的红丝绸。他们的手仿佛轻轻一挥,开在墙面上的红花,便露出金色花蕊,花蕊正是“陇右讲堂”几个金字。这样的揭牌,在小城就像初春挂起的暖风,虽然揭牌那天,天气正有沙尘暴,但讲坛的报告厅,人们心里、眼里却被中国作协副主席的蒋子龙先生洪迈的声音刷洗得很清爽。
蒋子龙先生一开口,他脸上的严肃便阴转晴。论语中说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蒋先生一讲话,便从威严的外表里,生出平和的性情,他恭谨而安详的娓娓道来,他的讲述似给小城爱好文学的人们在洗脑,但既是不喜欢文学的人,也不会像“牛嚼牡丹”一样听天书,讲坛中的文学爱好者,像是被蒋子龙先生亲授“武功”。
蒋子龙先生来到八千年历史的古城,对这里颇有好感。他风趣的说,自己每天早上去游泳锻炼,游泳的成绩也非常好,但在天水大地湾,钻6000年前原始人的洞穴,却摔了跤。人生便是在不断的跌跤中不断总结。在生活中跌过无数次跤的蒋子龙先生,他真诚的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讲给小城的人们听,每一个感悟,像是“降龙十八掌”中的一套拳路。生活之拳脚,打的好不好,套路很重要。
蒋子龙先生生活拳路的第一掌是关于“欲望”。他说:“人生欲望越多,痛苦便越多。”这样司空见惯的大实话,让蒋子龙先生说出来,似乎更有分量,人们开始颠三倒四的捉摸人生之“内劲外铄之法、发招收势之道。”
作为作家,蒋子龙先生的第二掌是关于“营养”。他感慨天水的文人活得很安静,一个安静的小城,可以安静的思考,安静的写自己的感动。然而为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麦积山文化、三国五种文化综合滋养的环境,也需要有选择和判断。他说:“一个人和一颗大树一样,需要营养,但营养太丰富,也会被淹死。”
对于文学受生活、命运,时代影响的真理,蒋先生的第三掌讲“心态”。他告诉我们,现代的文人要认真看清文坛和社会不公正的一面。作家红与不红,不代表写的好与不好!获奖和出书,不能衡量一个作家的实力。但发表和获奖,都能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作家的写作能力,而得奖后还能提升创作潜能,这是获奖者个体的事。因此,一个作家的心态一定要放平,获奖不获奖,发表不发表作品,要放在次要的位置。如何把作品写出水平来,是一个作家的历史使命。
蒋子龙先生的“第四掌”,说的是群居人们生活的特性。对于作家来说,或许身边另一个作家出名,会给其他作家带来一定的压力,让很多人心里感到“空”,甚至会到对写作绝望的地步。因此正确认识自己,摆好自己的位置,是一个作家写作前和写作时,必须首先调整和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可以看别人的情况,研究自己,再找自己的契机去发展。蒋先生说创作也是机缘,也是一个人的造化,强求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关于作家如何在社会大环境和文化大环境中生存的问题,蒋先生“第五掌”的招数有两套路,即两个办法:
办法一:接受大环境的影响,沉住气,写你想写的东西,控制应运好自己的文化优势,或许会写出一鸣惊人之作,这需要个人文学素养的实力。
办法二:有一定的机缘,“经济选择文化”,有了好作品,还需要有一个“发射架”,把好东西发射到文学的天空。
“第六掌”是呼吁文人,认识自己的社会使命。蒋子龙先生说,一个城市的文化,是需要文学发出这个城市的声音。而文学应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好的作品以特定地区的环境为背景,对一个城市的品味起到宣传的作用。如《羊城晚报》《南方周末》发出自己城市的文化声音。而天水作家的定力很厉害,如何用创作让天水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作为作家的社会使命。
“第七掌”是关于找准主题的问题,蒋子龙先生呼吁作家要清醒的认识当前的创作环境,和自己的优势。作家要找到自己的主题,东写一篇,西写一篇没有出路。很多老作家,虽然终生是作家,却没有找到自己的文学创作“湿地”。因此要在创作中找到自己写作的主题,找到主题就有了自己写作的园地,就能够在文学的大花园里站住脚。
“第八掌”中,蒋子龙先生说到文学环境:“文学是六亲不认的,文学最能挑剔人。”作为一个作家,文学的功力不到位,现实的金钱功利又很强,这对文学的冲击力很大。
“第九掌”是关于“小说”的历练。蒋子龙先生说,“不要故事的小说没有市场,小说70%的动力在故事中,故事中才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功力不够,学养不够,小说的故事会写进死胡同。小说的故事和人物要在绝境中逢生,吸引读者读下去。关于“绝岸逢生”,使小说环环套环环的写下去,一个细节,前进一步。跟着细节,人物的内心变化和个性也会体现出来。功力不够的作者,写好细节,好的细节也会成全人。
九乃中国数字之最大,说到“第九掌”已是最多了。或许蒋子龙先生还有许许多多的拳路,这里都不能一一详细记录。在宣传部长王光庆先生,如央视主持人一样的风度和声音里,蒋子龙先生的讲座告以尾声。
小城春天的文化讲堂,似小城人们的文化盛宴,座无虚席。跟蒋子龙先生学“武功”,无论生活还是写作,大家的体会一定意犹未尽。
[ 本帖最后由 汪彤 于 2010-3-25 21:59 编辑 ]
很赞哦! ()